李玉蓮
王必勝說:“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靈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能指望一個虛偽的靈魂、一個沒有真情實感的人會創(chuàng)造出真實的美,寫出感人的散文。”所以說散文是美的心靈寫出的美的情感。美,是散文的靈魂;情,是散文的精神。巴烏斯托夫斯基說:“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詩意的,就像蘋果包含著果汁一樣?!彼陨⑽挠质浅錆M意蘊的。雖說法不一,但大家對散文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2020修訂)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方面提出了“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目標。散文閱讀對實現(xiàn)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水平來說有著重大意義。
然而以追求分數(shù)為核心目標的應試教育,催生了閱讀低效而無用的觀念,甚至有同學提出有沒有一個公式可以幫助解決閱讀問題。于是,語文教學變得急功近利,越來越脫離語文學科的本質。因此,如何讓學生領略并鑒賞散文之美,提高學生對散文的審美鑒賞力就成了散文教學的一大難題。
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審美鑒賞力,首先要讓閱讀回歸它的本質——讀。
一、初讀——品味語言之美
高爾基說:“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真正的美,產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备咧姓Z文教材中的散文語言或優(yōu)美,或質樸,或清新,或凝練,充滿詩意。
《荷塘月色》就是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范本?!傲AC髦椤薄翱|縷清香”“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脈脈的流水”“薄薄的青霧”“彎彎的楊柳”等大量疊詞的使用給人一種音韻和諧的美感。擅用修辭也是這篇散文最大的特點。
《故都的秋》在語言上同樣也見作家功夫。文中使用比喻、排比,具有工整、雅致的美,朗讀起來具有音韻之美。如:“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雖是說理性的語句,卻用大量具體的家常事物作比,構成排比,既生動形象,又連貫整齊。
二、范讀——體會情感之美
散文雖美,但變幻多姿,難以把握。加上我們的學生閱歷較淺,文學底蘊不夠,因此,很難準確地讀出它真正的美。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范讀或聆聽名家示范讀引導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劃分節(jié)奏,找準重音,注意語氣、語調的變化,并借助這些朗讀技巧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情感。
《目送》是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目送》散文集中的同名作。在這篇文章里,作者用質樸的語言,平常的故事,常見的鏡頭,寫出了人世間最無奈的兩種離別——孩子的成長、遠行,父母的衰老、逝去。
文章第一部分在機場送兒子去留學時有這樣一段描述:“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了,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p>
教師在范讀這一部分時,可以將“一寸一寸”“閃入”“倏忽”“一次”等詞用重音去讀,突出母親對兒子的牽掛不舍以及面對兒子長大獨立難以釋懷的落寞。而文章第九段和十六段是完全重復的兩個段落:“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兩段語言雖然平淡,卻飽含無數(shù)深情。作為子女的我們,很少看著父母的背影消失在自己的眼前,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是承受著他們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那不舍和牽掛的目送。我們從未想過,看著別人的背影消失在眼前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所以這部分可以放慢語速,讓學生去思考和體會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的角色轉換——目送成長,目送永別。
三、賞讀——領略意境之美
《這個世界只屬于那些細心的人》中有這樣一段話:“小說中的風景描寫,常在一種美學意義上。它們成為畫,一幅一幅的畫,鑲嵌在整個行文中間,既可以供我們將它們與整個行文融為一體欣賞,也可以供我們將它們孤立出來加以欣賞。小說家是一個不用畫筆的畫家。畫家用顏色、線條去勾勒、涂抹畫面,小說家則是用文字去描繪。”其實不只是小說家,散文家同樣善于用溫和細膩的筆觸營造詩意般的意境。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散文細細讀來就像是一幅幅慢慢展開的畫卷,讀到最后,畫中美景盡收眼底。所以學習散文,最重要的是學會領略意境,讓學生在文本中沉浸,在意境中陶醉。
以《故都的秋》為例,作者從秋聲、秋色、秋味等角度緊扣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給我們選取了故都普通人家日常生活的幾個場景,描繪了五幅秋景圖。這些景物的選取,多半是冷色調的,房子是“破屋”,草是“衰草”,牽?;ㄊ恰八{、白色為佳”,寫槐樹不寫生氣勃勃的槐花,卻選取快要干枯的“落蕊”,蟬聲也是“衰弱的殘聲”。這些景,既有視覺描寫又有觸覺感受,還有聽覺形象。朗誦時我們可以選擇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秋日私語》或神秘園樂隊的《神秘園之歌》作為背景音樂,再精心選擇配圖,烘托誦讀氛圍,讓音樂和圖畫帶領學生進入一個閑適、寂寞而又蕭條、冷清的特定情境中,進而進入作品的情感世界,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
四、美讀——領略文字背后的多重美
當學生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真正領略到了散文所體現(xiàn)的美以后,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首先,我們要挑選合適的文本作為朗誦的內容,然后根據(jù)文章內容選擇合適的圖片或者視頻,再根據(jù)感情基調確定背景音樂,最后借助重音、節(jié)奏、語氣、語調以及發(fā)音方法等朗誦技巧,有感情地朗誦并錄制成視頻。完成后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品評,也可交給老師評價鑒賞,有不完美的地方互相討論并改進,爭取達到美讀境界,讀出個性,讀出共鳴。
梁實秋在《論散文》中提到:“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絕無隱飾的可能,提起筆來便把作者的整個性格纖毫畢現(xiàn)地表示出來。”所以,散文是最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的。通過反復的讀,多形式的讀,我們的身心會感到愉悅,心靈也會受到的感染與凈化,覺得自己也因這些文字而變得格調高雅。
“聲音裹挾著意義,語言包含著和諧,文字生發(fā)著底蘊,朗讀造就著美感?!薄独首x者》、《見字如面》等文化類的節(jié)目,用最平實的感情讀出了文字背后的價值,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共鳴,讓我們領略到了朗讀的魅力。文字之美,必有一美是朗讀。讓我們把朗讀還給散文課堂,用一張張精美的圖片,一曲曲優(yōu)美的旋律,一段段動人的朗讀,去打動我們的學生,讓他們真正領略文字背后的多重美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