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兆欣
[摘? ?要]為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可利用人工智能的生成對抗網絡技術輔助教學。這種方法可用于新課導入和學生疲倦時,但要注意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不可濫用。研究者結合歷史教學實例對此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人工智能;生成對抗網絡;中學;歷史教學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制造出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的機器是科學家們最偉大的夢想之一。人工智能是一個研究范圍十分廣泛的學術領域,包括機器學習、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tǒng)等。大部分人對人工智能的了解來自如《終結者》《機器人瓦利》《超體》的科幻影片,其中的機器人異常強大、能力非凡。然而現(xiàn)實中的人工智能更接地氣,包括搜索引擎、郵件過濾器、智能語音助手Siri、二維碼掃描器、游戲中的NPC(非玩家扮演角色)等,這些都是近60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實用化的產物。以下將以生成對抗網絡[1]為例討論人工智能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技巧。
一、生成對抗網絡的基本介紹
生成對抗網絡是人工智能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體現(xiàn)了兩個網絡的互相博弈:一個是生成器,即生成“假圖片”;另一個是判別器,用于判斷輸入圖片的真?zhèn)危繕嗽谟谧屌袛嗥鳠o法判斷生成器的圖片是真還是假[2]。生成對抗網絡自2014年被首次提出至今,其應用已不僅局限于生成圖片,還包括圖片轉換、圖像修復、圖像超分辨率、風格遷移、文本生成、視頻生成等。簡言之,運用該技術可以改變原照片人物的表情或容貌,從而突出某些特征,生成逼真的“假人臉”。生成對抗網絡的提出對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使人工智能圖像的生成進入了“眼見不一定為實”的階段。例如:一張表情嚴肅的人物照片,一段表情和動作都很夸張的人物視頻,一段脫口秀表演的音頻,它們彼此之間本來毫無關聯(lián),通過生成對抗網絡技術,可以讓靜止的圖片人物用夸張的表情和動作說一段脫口秀,從而生成一個生動的新視頻。
二、生成對抗網絡下的課堂教學實例
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冊中“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一課為例,傳統(tǒng)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多由教師口頭講解或播放相關圖片、視頻等。本節(jié)課上,筆者將原本教師要說的“臺詞”交給了一位公眾人物。導入視頻中的人是學生熟悉的一位前美國總統(tǒng),以某個視頻中另一個人的夸張表情和動作,用歷史教師的聲音,說出了課堂導入的“臺詞”:
一直以來,在世界各國組成的大朋友圈里,美國最活躍,處于主導地位,而經常為他點贊的有英、法、德等國家,還不時地評價附和一下。而俄羅斯卻不理睬他,經常與他唱反調。中國呢,在這個朋友圈里比較活躍,但從來不拉幫結派欺負別人,是一個熱愛和平的世界好朋友。而在2015年3月份,這個世界好朋友建立了一個群,還在朋友圈里做廣告,邀請大家加入,引起圈內人的熱烈討論。大家知道這是什么群嗎?對,就是“亞投行”,截止到2020年7月,亞投行已有103位群友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群。
借用與本課相關的名人之口,說出教師的課堂導語,這一不同于往日的教學方式,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熱情。接下來,轉入正式新授內容,教師可給學生播放亞投行的相關視頻并提出兩個問題:
(1)美國為什么要阻止英法兩國加入亞投行?
(2)英法兩國為什么不顧美國的阻攔而毅然加入亞投行?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之后在小組內討論這些問題。學生可能會歸納出類似“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的結論。最后,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做總結。
通過生成對抗網絡輔助教學主要適用于以下情況:一是新課導入時,二是學生進入疲倦期時。其目的都是創(chuàng)設更生動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生成對抗網絡輔助教學的具體操作
一是需要準備和本課相關的人物圖片。如講到與美國相關的,可以用美國總統(tǒng);講秦漢大一統(tǒng)時,可以用秦始皇、漢武帝或者董仲舒等。
二是準備用于圖片深度學習的視頻。如可以用在網絡上找到的模板視頻,消除原音后,再用與課堂相關的語音內容進行配音;也可以用自己拍攝的表情動作。
三是安裝Python運行環(huán)境[4]并制作視頻,注意素材圖片人物最好選擇睜開眼睛,張著嘴巴且露牙齒的形象,用于進行深度學習的視頻可以選擇表情豐富、感情充沛、口型標準的人物形象,且最好選擇像素均為256×256的圖片和視頻,這樣比較容易匹配,算法不易出錯。
四、生成對抗網絡應用于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是避免涉及政治敏感的素材,如不能使用現(xiàn)在政治人物的圖片;二是認真對待嚴肅的歷史知識,不能制造“搞笑”效果,比如兩次鴉片戰(zhàn)爭、從局部抗戰(zhàn)到全面抗戰(zhàn)這些沉重的歷史事件;三是注意道德倫理問題,對視頻和圖像的使用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應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三觀;四是不能過度娛樂化,素材的選擇要貼合教材,不要使學生分心。
總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得當,可以促進教學;但是使用不當或過于頻繁,也可能帶來反效果或不良影響。因此,教師要進行慎重選擇。
參考文獻
[1]譚營.人工智能之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12.
[2]彭泊詞,邵一峰.生成對抗網絡研究及應用[J].現(xiàn)代計算機,2020(27): 20-21.
[3]高源.人工智能應用探究[J].電子制作,2019(10):11-12.
[4]葉虎.深度學習:從Python到TensorFlow應用實戰(zhàn)[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70.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