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峰
時值三月,春和景明,與當?shù)匚挠训教统沁z址問古。
太和城遺址在距下關七公里的太和村,根據史書記載,太和城在作為南詔都城之前,已是一個有相當規(guī)模和防御能力的城郭。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詔第四代王皮邏閣在唐王朝支持下統(tǒng)一洱海六詔,因“破河蠻有功”而被唐冊封為云南王后,對太和城加以擴建,并于次年(739年)將國都從發(fā)展了90年的南詔發(fā)祥地巍山遷到大理太和城。此后40年間,經歷了天寶十年(751年)、十二年(753年)、十三年(754年)三次著名的“天寶之戰(zhàn)”,大唐王朝數(shù)十萬軍隊戰(zhàn)敗,主將鮮于仲通“僅以身幸免”,李宓將軍“沉江而死”。陣亡將士被南詔感念舊恩“祭而葬之”于天寶街“萬人?!焙网P儀北湯天村“千人?!保⒘⒌禄谔统菄T。
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閣邏鳳去世后,南詔第六代王異牟尋繼位與吐蕃和好,西北威脅消除,便于唐興元年(784年),將都城從太和城遷至大理喜洲,稱大厘城,改號大禮國。為彰顯王者地位,在清平官鄭回等人的建議下,仿中原大唐僭岳封瀆,在疆域內的名山大川封五岳四瀆(五岳即東岳烏蒙山、南岳無量山、西岳高黎貢山、北岳玉龍雪山、中岳蒼山,四瀆為瀾滄江、黑潓江、怒江、金沙江),并命御史杜光庭為蒼山十九峰、十八溪命名,后又于唐貞觀三年(787年)把都城遷至陽苴咩城(今大理古城三月街附近),太和城才結束作為南詔都城的歷史。不過,其規(guī)模、建構仍保留了下來,直到此后300多年時的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記》中,還有“諸峰羅列、前后參從,有城在其下,是曰太和,周十有余里”的描述。
太和城遺址中,留給人們的大多都是根據史書描述的想象,然而,最讓人想象不已的是立在其中的“云南第一大碑”《南詔德化碑》。
于是,我們走進碑亭,帶著崇敬的心情,徘徊于德化碑前,瞻仰高大厚重的碑體,仔細品讀千余年留下依稀可見的碑文。
《南詔德化碑》是南詔第五代王閣邏鳳在“天寶之戰(zhàn)”后約十年時,為緩和與唐的緊張關系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眼前的《南詔德化碑》高4米、寬2.4米、厚0.6米,碑陽刻41行正文,約4000字;陰刻11行職官題名,約千余字,總計約5000多字。現(xiàn)存碑陽220字,碑陰556字,均為楷書,所紀之事止于655年。
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記》載:碑文為閣邏鳳的清平官鄭回(鄭蠻利)撰。但根據碑文“蠻盛家世漢臣”“八王稱乎晉業(yè)”的自述推斷,碑文應是閣邏鳳的清平官王蠻盛所撰。因為,鄭回是六代異牟尋時才任清平官的,而且異牟尋繼位是779年,時年24歲,而此碑刻于766年,為流寓南詔的唐御史杜光庭所書。
碑文敘述了南詔王閣邏鳳統(tǒng)一六詔,東和諸爨的文治武功,以及與唐朝關系破裂的原因和三次“天寶之戰(zhàn)”的始末,并著意昭示南詔“不得已叛唐”、歸附吐蕃的苦衷和歸附大唐的友好愿望。碑文記述了南詔初期政治、軍事以及農業(yè)、水利、物產等社會情況。
品讀碑文浩氣凜然,流暢典雅,委婉動聽,情理交融,說服力強;書法挺拔秀逸,具有晉唐風貌,兼北海遺風。是研究南詔社會制度、地理區(qū)劃以及南詔與唐及吐蕃和西南邊疆各民族、云南與東南亞地區(qū)的珍貴史料。
走出碑亭,同行的朋友說,過去,太和城遺址是大理草帽街所在地,一到街天,附近白族村寨的村民紛紛來此做買賣,所有商品均為本土物產與手工藝品。
眼前浮現(xiàn)出身穿鮮紅坎肩,頭盤烏黑發(fā)辮的白族姑娘,用蕎麥稈編成的草帽半遮半掩的嬌羞神態(tài);大青樹下,歇息乘涼的村姑靈巧的指尖流瀉下來的麥秸辮。
在太和城遺址的西北角,我們還看到了幾根當?shù)厝朔Q為“蠟燭”的石柱。這些石柱高約兩米,據說是古時本地大姓文武官員所立,文官柱為筆尖頂,武官柱為平頂,作用在于彰顯和炫耀家族地位身份。
走出太和城遺址北門,順圍墻的林蔭小道往西300米,便到“美人石”旁。美人石是一塊長約五米左右的巨石,旁邊有一棵古李樹和一棵合歡樹,宛若兩把綠傘為其遮蔭,別有情趣。
“美人石”的傳說在大理家喻戶曉。南詔五代王閣邏鳳遷都太和城后,王子鳳伽異過了弱冠之年,卻因在金剛城一心向佛誦經而無意婚事,對王侯將相的千金小姐,宮娥彩女都毫不動心。南詔王沒有辦法,逼王子拿著圣旨到民間招婚。王子手持圣旨,月余走遍蒼山洱海之間的白族村寨,但姑娘們都避而遠之。疲憊不堪的王子在回宮的路上靠在路旁的一塊巨石上迷迷糊糊地睡著了,睡夢中恍惚覺得有位中意的姑娘坐在身旁對著自己微笑,可睜開眼睛看時,身邊仍是那塊冰冷的巨石,一氣之下,王子順手將圣旨貼到大石頭上,然后悻悻回宮。
不料,就在王子垂頭喪氣回到王宮時,貼著圣旨的巨石“奉旨入京”,跟著王子從空中飛回來。眼看巨石就要從空中落下,南詔王連忙命令神箭手一箭將巨石射中,落到太和城西北邊的葶冥溪畔,石頭上至今還留著一道紅色的箭痕,從此,這塊石頭就被人們稱為“美人石”。
在“美人石”旁略作歇息后,原路返回到太和城遺址北門前的葶冥溪畔。
葶冥溪源于蒼山馬耳峰與佛頂峰之間,因溪畔多長葶藶及溪谷幽深而得名。溪上有一座太和橋,連接太和城北的茶馬古道。由于河床開闊,雨季水量大,加之位居太和城及茶馬古道要塞,橋體非常堅固,溪中四個橋墩分出三個橋洞,橋墩用本地大青石鑲嵌而成,逆水面呈尖頂狀,至今完好無缺。長達十幾米的橋面上,橫鋪著長約兩米、寬約40公分、厚約20公分的條石,被人馬和歲月打磨得光滑發(fā)亮。
我們來時汛期未至,溪水不多,有幾個當?shù)氐墓そ吃谛扪a橋上的裂縫。在閑談中,工匠們自豪地說,太和橋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從未垮塌過。
在橋頭的核桃樹下與工匠閑聊歇息片刻后,順著溪北往西兩公里左右,我們又登上了金剛城。
金剛城,太和城內的城中城。據《白王殿碑記》所載,金剛城建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因唐王朝賜《金剛經》藏于城中而得名。
金剛城位居蒼山佛頂峰麓的鶴頂峰,上有鶴頂寺,寺中建有白王避暑宮,外筑練兵臺。寺中施主介紹,由于戰(zhàn)亂及朝代更替原因,鶴頂寺屢毀屢修。清光緒甲辰年間,太和村民為感恩白王恩德重修避暑宮。20世紀90年代(1997年),漾濞石坪村蘇光耀籌資修葺,重塑張樂進求、細奴羅、段思平以及太上老君和孔子及觀音金身,并修建鶴佛塔。
金剛城四面深谷,地勢險要。登城四顧,蒼洱勝景盡收眼底,四周城墻依稀可見,城廓分明。古往今來,多有名人雅士到此選勝登臨,懷古賦詩。明代大理名士李元陽登臨鶴頂寺,作《鶴云寺仙姝潭》,我國當代著名學者鄧拓不遠萬里,從北京來到大理太和城遺址考察,振臂高崗,寫下《考察太和城遺址》。
時值中午,用過齋飯后,我們在寺外觀景臺上的一棵古松下席地而坐,納爽品茗,縱觀蒼洱風光,感嘆世事興亡。直到太陽偏西,才道別施主,從金剛城策馬下山,來到太和橋北的鳳陽邑茶馬古道上。
鳳陽邑是傳統(tǒng)的古村落,村中的茶馬古道起源于漢代,形成于南詔大理國時期,從太和橋北至鳳陽邑村北,全長1900米,道寬3.5米。這里古道保存完好,道旁東西兩側有店鋪和極具白族民居特色的土庫房。土庫房四面封火,構架簡單,房檐以下均用泥石砌成,防火防盜,冬暖夏涼。
茶馬古道南端,從鳳陽邑村南到太和橋北有段長約里余的“曬經坡”,上面有塊“曬經石”。傳說是唐僧西天取經歸來經過此坡時,經書被雨淋濕,在路邊大青石上晾曬經書,不料在經書快晾干時,忽然從天生橋方向刮來一陣大風,經書隨風飄散。等風停后師徒整理時,發(fā)現(xiàn)經書少了十八頁。
原來,這十八頁經書被風吹到大理與下關之間的十八個地方。由于天降經書,人們在經書落下的地方安居樂業(yè),成為蘇武莊、南經莊、北經莊、陽和莊、官莊等十八個村子。于是,人們就把這個坡叫做“曬經坡”,而把唐僧在上面晾曬經書的大青石叫做“曬經石”。如今,坡上種了成片的核桃和櫻花,我們來時,正值櫻花開放,核桃吐芽。
下得坡來,村西金剛城麓有塊百十畝的菜地,被村民打理得詩意盎然。順曬經坡北行,30米處有兩口“雙子井”。民間傳:先帝虞舜生性孝順,但繼母及其子象曾多次設法以燒倉、灌酒等方式暗害他。有一次,舜聽從象的指令,到地下掘井,象想乘機填土加害。不料,虞舜早有防備,從事先挖好的另一個井中逃出來,“雙子井”便是為告誡后人倡導孝悌而修的。
“雙子井”北行30米處,又有一口“觀音井”。井的正上方供有漢白玉雕的觀音像,這可能與大理一帶信奉觀音以及神話傳說中觀音大慈大悲,解救民間苦疾有關。
“觀音井”上齊古道處筑有平臺,上面有棵樹上已經起苔蘚的老榆樹,樹下的青石條被村民坐得光滑發(fā)亮,微風吹過,花雨飄落。老榆樹對面的古道西邊,有個白族扎染的“民間藍染工作室”,其中游人絡繹不絕。
從觀音井北行50米,有座楸園客棧??蜅R赞r家庭院改建而成,院西三間瓦房,房后有一片楸木林,一樹樹開滿粉紅色的花朵。在院中品茶,耳際傳來楸林深處布谷鳥帶著花香味的啼叫聲。
正對著楸園的古道東邊,有許多土庫房,中間的石巷道曲折有致,斷墻和房頭上爬滿了開花的三七藤和金絲蓮,柴門犬吠,微風拂過古樹呼呼作響,仿佛向過往行人講述茶馬古道當年的繁華。
楸園北邊不遠處,便是14號院關圣殿,大殿前的古戲臺兩側有一對古柏,蓋翠枝虬,蓊郁蔥蘢。過去,每逢過年過節(jié),村民和來往于古道上的馬幫常在此求財祈福,唱戲娛神。殿門南的廢墟上有一株老桃樹,有幾枝早已枯萎,而伸向古道的一枝卻開得格外燦爛。
關圣殿朝北不遠處有座馬店,山墻上有座佛龕,當年馬幫從這里經過,總要在此祈禱,以求一路平安。
過馬店繼續(xù)往北,30米處便是茶馬古道主體廣場。廣場上有馬幫歇店時的銅鑄群像。長途歸來,一路辛勞,趕馬哥有的洗臉,有的燙腳,有的忙著給馬匹添料,有的忙炊火煮飯。馬鍋頭抱著大煙筒蹲在一旁吞云吐霧。馬隊或站或臥,場景栩栩如生。
離開主題廣場,經過一個小山包,古道兩旁老樹蓊郁,隱天蔽日,時見調皮的小松鼠在樹干上呼喚跳躍。繼續(xù)往前走,走過溪橋,便到大錦盤村口。我們結束了今天的行程,但仍在古老的歷史韻味中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