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燕
江西省撫州市中醫(yī)院婦產(chǎn)科 344000
流產(chǎn)、產(chǎn)后感染、婦科手術感染、不良衛(wèi)生習慣、鄰近器官炎癥蔓延等因素均可能導致盆腔炎形成。慢性盆腔炎多為急性盆腔炎的繼發(fā)性炎癥反應,具有病程長、治療周期長、遷延不愈等特點[1]。盆腔炎的治療應以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為主,避免慢性盆腔炎形成,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常規(guī)健康教育重視對疾病的宣教,忽視了患者的心理需求,教育形式及內容較為單一,無法滿足患者健康需求。知—信—行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念,提升健康管理行為,在臨床護理領域得到了一定的推廣應用,但在盆腔炎護理中應用較少[2]。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7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尾數(shù)的單雙數(shù)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對照組:年齡22~55,平均年齡(35.79±3.56)歲,病程0.8~6,平均病程(2.49±1.11)年,分娩史:有30例,無8例。實驗組:年齡24~50,平均年齡(33.74±2.94)歲,病程0.5~5,平均病程(2.15±0.75)年,分娩史:有31例,無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比照美國CDC診斷標準,經(jīng)組織病理學及影像學檢查,符合慢性盆腔炎臨床診斷標準[3];(2)臨床資料完整,可參與研究;(3)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障礙或言語、認知功能障礙者;(2)合并紅斑狼瘡等免疫性疾病;(3)合并肝、腎等重要器官器質性障礙;(4)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健康教育,口頭告知疾病相關知識,包括致病機制、治療手段、預期效果、護理注意事項等,解答患者問題。實驗組患者按照知(知識)—信(信念)—行(行為)健康教育模式實施。具體包括:(1)知識維度:在對照組基礎上,完善健康教育內容,擴寬教育形式,在口頭宣教的基礎上,使用板書、宣傳手冊、視頻等方式開展健康教育。內容增加疾病康復訓練、復發(fā)控制、預后影響因素、疾病自護知識等。使用互動方式,在實施健康教育的同時,鼓勵患者提出自身疑問,耐心解答。明確告知患者免疫力、錯誤的生活方式、不良衛(wèi)生習慣等因素均可以引發(fā)盆腔炎,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提高配合度。(2)信念維度:通過健康教育,增強患者對疾病診治與防控的重視,提升其改善預后的信念。于出院前全面評估患者對疾病的重視度及疾病復發(fā)防控信念。組織病友交流會,鼓勵患者間相互交流,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3)行為維度:在院期間密切關注患者的行為,糾正其錯誤行為,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方式。指導患者在治療、用藥、護理期間的行為,根據(jù)患者情況制定行為干預方案,并實施行為指導,規(guī)范患者的疾病治療及防控行為?;颊叱鲈呵埃l(fā)放圖文宣傳手冊、播放演示稿,開展院外自我照護健康教育。留取患者姓名、家庭住址、聯(lián)系方式、疾病治療史等信息,為其建立健康管理檔案,便于開展隨訪。
1.4 評價指標 (1)采用自制疾病知識調查問卷表,比較干預前后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項目包括慢性盆腔炎致病機制、治療手段、護理注意事項、自護方式等,共設置30個問題,每個問題0~3分,分數(shù)越高,疾病掌握度越好。使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健康、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健康、社會關系、總體健康6個維度,共20個條目,總分范圍0~100分,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量越好[4]。(2)比較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時間,包括白帶異常、性交痛、下腹隱痛、腰骶酸痛等。
2.1 干預前后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及SF-36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疾病知識掌握程度評分與SF-36評分均較干預前上升(P<0.05);干預后實驗組的疾病知識掌握程度評分與SF-36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及SF-36評分對比分)
2.2 癥狀改善時間對比 實驗組的白帶異常、性交痛、下腹隱痛、腰骶酸痛等癥狀改善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對比
根據(jù)疾病程度,慢性盆腔炎表現(xiàn)不一:輕度慢性盆腔炎多無癥狀或患者無自覺癥狀,中重度慢性盆腔炎可表現(xiàn)出白帶增多、有異味、月經(jīng)淋漓、月經(jīng)不調、下腹隱痛、腹脹腹瀉、尿頻尿熱、性交痛等癥狀。經(jīng)婦科檢查,可見宮骶韌帶增厚,子宮偏移、壓痛、活動受限等情況。慢性盆腔炎可損害患者生殖功能,累及神經(jīng)、內分泌等多系統(tǒng),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同時,長期性交痛,可影響夫妻和諧,引發(fā)家庭矛盾,增加患者心理及生理負擔。資料顯示,多數(shù)慢性盆腔炎女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悲觀、失眠等負面情緒[5]。加強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增強患者治療依從性,促進臨床癥狀改善,是臨床研究的重點。
知信行模式中的“知”(Knowledge)即知識、信息,“信”(Attitude & belief) 即信念、態(tài)度,“行”(Practice) 即行為、舉止行動,所以又被稱為KABP 模式或KAP 模式。它是一種行為改變理論,通常用來解釋個體信念對健康行為的影響[6]。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常規(guī)健康教育的完善,是一種系統(tǒng)性、針對性、評價性的健康教育方式。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通過傳播知識、轉變患者觀念、提升患者行為依從性,增強患者的健康管理行為[7]。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可增強患者自我效能感,提升患者的知信行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癥狀改善[8]。婁晶晶等[9]在探討“知信行”健康教育對冠心病患者疾病認知程度及遵醫(yī)行為的影響中提到,“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實施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以及遵醫(yī)行為,從而延緩患者病情發(fā)展,促進健康恢復。
慢性盆腔炎患者往往相關疾病知識欠缺,即使認知度較高、態(tài)度積極的患者由于日常衛(wèi)生保健方法煩瑣而缺乏實時監(jiān)督、激勵策略等,導致患者認知、態(tài)度與行為之間存在巨大鴻溝,其實施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尤其持續(xù)性更難保證[10]。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健康教育,實驗組實施知—信—行健康教育,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的疾病知識掌握程度評分與SF-36評分均較對照組高,且實驗組的白帶異常、性交痛、下腹隱痛、腰骶酸痛等癥狀改善時間均較對照組短。提示知—信—行健康教育?;谥R、信念、行為三個步驟,實施針對性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疾病觀,進而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縮短臨床癥狀改善時間,促進康復[11]。
綜上所述,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較為確切,可提升患者對疾病的掌握程度,促進臨床癥狀改善,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