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刺客是《史記》中色彩最為鮮亮并且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他們既帶有“士”的特征,又沾染著俠的色彩。關(guān)于刺客,歷來褒貶不一?!叭黄淞⒁廨^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肯定了刺客的“立意”。本文嘗試以文本為基礎(chǔ),分析在《刺客列傳》被口口相傳后,刺殺故事背后留下的陰影與刺客們所具有的精神特質(zhì)。
【關(guān)鍵詞】刺客;清潔;《史記》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1)06-0031-02
單字表雙意的時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當(dāng)“刺”和“客”兩個原本南轅北轍的漢字相遇、交織、最終融匯成“刺客”這個詞語的時候,那些在歷史的長河里面用無聲的鮮血吶喊的、被迫的蹈死不顧的弱者,終于擁有了名字—— “刺客”。刺客,是人類歷史中一種特殊職業(yè),常由于政治、私怨等原因,負責(zé)對某個目標人物實施謀殺或暗殺。但語言是活的,永遠要把詞語放到語境中去看。
把“刺客”放到語境中去,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喊出這個名字的是永遠是被刺者,而回望“刺客”們的來處,有人嗔目伉慨,有人頓首卑求,有人手端之魚腹中冷光凜冽,但來處的人們不大叫“刺客!”他們說“義士”,他們說“長歌當(dāng)哭”。
《說文解字》中對“刺”的解釋是:君殺大夫曰刺。刺,直傷也;對“客”的解釋是:客,寄也。“客”意味著居無所,而“刺”的本意中包含了一種社會階層高位面的人物對低階層人物進行身體傷害的意思,“刺客”,它的語言色彩是不光明的。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亦深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最下腐刑極矣!傳曰:‘刑不上大夫?!搜允抗?jié)不可不厲也?!?①強調(diào)士大夫的尊嚴的不可侵犯、人格的價值與尊嚴,“刺客”顯然不是一種色彩光鮮的職業(yè)。
“刺”在漫長的歷史中,它大多數(shù)時間里屬于正義的弱者。但太史公卻用整整一個列傳寫下了他們的故事,那些本應(yīng)該成為歷史塵埃的卑弱的反抗卻被記錄了下來。筆至于此,司馬公想說的絕不是刺客如蚍蜉撼大樹,可笑!刺客絕莽撞不可仿,可哀!太史公真正想說的是刺客們“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從題名開始,太史公憤恨冷笑的身影似乎從來不曾離開?!按炭汀蔽⑿∪鐗m埃,但我偏要讓后世看看,他們身上有著所謂的“正人君子”終其一生也無法到達的“清潔”,那些絕望中爆發(fā)的至美。“應(yīng)當(dāng)說,半個世紀來,在我們的風(fēng)流前輩中,司馬遷此篇的知音只有魯迅。” ②
《刺客列傳》中寫到了五位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曹沫和專諸完成了使命,曹沫兵不血刃,專諸被“左右伏殺”,其他三人皆不得善終。太史公所寫的五人“刺”的故事隨著《史記》的文學(xué)史地位的不斷提高,幾乎是家喻戶曉,前幾年《刺客列傳》更是被翻拍成網(wǎng)劇引得一時轟動,可是營銷號過分美化其間故事的行為卻令人難以茍同,下面將對《刺客列傳》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文本細讀,對某些刻板印象進行反思。
《刺客列傳》中每一位“刺客”的開頭都是籍貫的敘寫。曹沫的敘寫有一點奇怪的地方——“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③太史公先說曹沫憑借什么得魯莊公青眼有加,其實已經(jīng)暗示了魯莊公的喜好,然后卻又在后面補述一句“莊公好力”,這樣的反復(fù)強調(diào)魯莊公“好力”,解釋了后來為何曹沫連輸三城卻仍然擔(dān)任魯國將領(lǐng)的原因,但從后續(xù)發(fā)展來看,這樣“捧殺”的行為背后似乎有更深一層的思考,他想打磨這把勇猛的鋼刀,讓刀鋒直直沖向齊桓公,所以他“獻遂邑之地以和” ④,卻讓一個連丟三城仍在其位、沒有受到任何處罰的將領(lǐng),眼睜睜看著腳下的土地割舍別國,一個“勇力”的人會被羞恥心逼迫從而做出什么事情,結(jié)果顯而易見。后世評論曹沫“有驚無險”,在我看來,曹沫的成功完全是魯莊公精通“御下之術(shù)”,且無比了解齊桓公,或者說無比了解他的謀士管仲的結(jié)果,而曹沫頂多算個綁匪,挾持“大義”,所有的恰到好處才最終成就了他。魯莊公在故事中像是一根岌岌可危的麻繩,兩邊倒,卻在絕境中劃開了唯一一條正確的路。
相較于曹沫,同樣是一名成功刺客的專諸,其形象似乎就黯淡許多,甚至不及那把“魚腸劍”的光芒。但從這里開始,我們才能看到普遍認知上鮮明的“刺客”形象,用死亡換來一時聲名。太史公對專諸只有“有才能”這樣的模糊表述,把敘事的核心放在了公子光篡位原因經(jīng)過的交代上,這一點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專諸的魚腹藏劍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刺殺,交代理由是為了表示公子光對父親早已起了殺心,他在計劃中安下一顆棋子的位置,等待著“專諸”的到來,來的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不能完成棋子該做的任務(wù),公子光等到了,公子光封專諸的兒子為上卿,是一個暗號,只要為我做事,活著的加官晉爵,死了的子孫蒙蔭,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君王給那些站隊的大臣門客們的機會。專諸很可憐,被所謂的“青眼”輕易地蠱惑,成為權(quán)力斗爭中的炮灰。
太史公筆力至此,專諸的死亡,似乎給接下來幾位的出場提前敲起了喪鐘,接下來的三人,無論是人物復(fù)雜形象的刻畫,還是敘事節(jié)奏都比前兩篇要出色得多,太史公所真正想要讓后世認識的那些“清潔的刺客”的形象也逐漸浮出了水面。
豫讓,為了讓節(jié)奏加快,太史公只是交代有用的東西——他曾侍奉過兩任主人均不被重用。但智伯看重他,甚至是“甚尊寵之”,但死后,他的頭顱被仇恨他的趙襄子拿去當(dāng)酒杯。死而不得全尸在古代是一種怎樣的凌辱不用多說,豫讓瘋了,他怒吼出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⑤。但感人的“知己之情”究竟是什么呢?智伯對豫讓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尊寵”,而豫讓恰恰把這種“尊寵”當(dāng)作了知己之情。跳出來看,因為豫讓在之前從未遇見過“知己”,甚至沒有遇見過滿意他的人,而智伯的出現(xiàn)填補了這一情感上的缺失,他的出現(xiàn)讓豫讓的“知己情懷”落了地。
豫讓發(fā)誓要讓趙襄子償命,他才能不愧于“知己”,他的結(jié)局讓人看到了“愧”的力量,這種動容的內(nèi)在力量足以讓人重新審視“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句話的真?zhèn)危谠プ尩纳砩衔铱吹搅藢Α扒鍧崱?、對“不愧”的追求?/p>
故事結(jié)尾很有意思,“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⑥不是趙國人聞之,皆為涕泣,而是趙國志士,這一方面說明了豫讓身上那種“為不愧把生命弄得有多糟糕都無所謂”的精神在當(dāng)時能獲得社會高級階層的認可,也說明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到“氣節(jié)”這樣的精神層面。
接下來的聶政也是因為得到了尊重,就決定為知己者赴死。但聶政其人卻復(fù)雜得多,他是五位刺客中最具有儒家精神的,聶政最后的“皮面決眼,自屠出腸” ⑦的死亡做到了“忠孝兩全”。太史公在敘寫時強調(diào)了兩點,聶政決意一人上路、在刺殺失敗后要自毀身形。比起一名刺客,聶政更像是一個形式主義者,刺殺成功不是他最為關(guān)心的,保護好知己嚴伯子才是他最為關(guān)心的,他要完成知己的心愿,但他更要“兩人謀事,一人犧牲”。如果說聶政完成了知己的心愿,那他的姐姐則是為聶政更好地還了這一份恩情。她的死令嚴伯子之名四國聞之,姐弟二人的死亡帶來了遠播的盛名。人人皆知嚴伯子能知人得士,一個“刺客”死了卻帶來了無數(shù)的門客。而在私心里,姐姐是為了“清潔”而死的,她認為弟弟當(dāng)知她心,她悲哀而死,女子“清潔”的力量令人動容。
最后一位刺客是荊軻,故事里面充滿了血腥,而在重新翻看的時候,這里面又充滿了陰謀。太子丹佯裝不知,卻又多么深切地了解志士們的“清潔”,以至于這樣的“清潔”完全地成了他誘導(dǎo)臣下一柄利刃。
太子丹在趙國當(dāng)質(zhì)子的時候與嬴政是好友,但他拙劣的政治智商顯然沒有意識到趙國的歲月是當(dāng)上秦王后的嬴政最不愿意回憶起的過往,當(dāng)他滿懷著“兄弟情”遭到冷遇,竟然心生怨恨地出逃,心中還下了一個愚蠢的決定——要讓區(qū)區(qū)之燕國報復(fù)煌煌之秦國。
為了找到一個志士刺殺秦王,太子丹不惜卑顏屈膝,一場精彩的“推諉扯皮”開始了,鞠武說他不行,推舉田光;田光說他老了也不行,推舉荊軻;荊軻說臣駑下。太子丹終于急了,他用金帛美女與上卿之名留下了荊軻,一副“我一定等你”的丑惡嘴臉,卻已經(jīng)準備好了一把劇毒無比的匕首,他不會給荊軻后退的機會,田光的死也讓他知道“臣”最脆弱的軟肋,所以在把燕國人秦舞陽安進了刺殺隊伍后,他再等不及,語言相刺,荊軻終相辭訣。
分析這個刺殺的隊伍組成,實在太微妙了,樊於期的頭顱象征著對秦國的示好,同時也表示在家國大義面前,太子愿意放下視若珍寶的友情;荊軻象征著善聽臣下建議,引得別國人才來投;而秦舞陽象征著太子,未來的王對國內(nèi)勇士從未忽視,太子丹此舉保證了荊軻一旦成功,所有的功勞一定歸屬在秦舞陽和那個獻出了友人頭顱的自己身上,大義與勇敢,燕國定能揚名諸國。太子丹思慮的很周全,唯一不幸的是荊軻失敗了,他犧牲在了太子丹的陰謀中,而太子丹,最終也沒能逃脫獻首于秦王的命運。
放開那個丑惡的陰謀家,來看被玩弄的志士們。田光、樊於期、荊軻、高漸離他們之間流動的是“清潔”意志的傳遞,更是將遺志與知己之情毫無保留的傳遞下去。高漸離最后的擊筑聲里唱的不僅是給自己的喪歌,更是為懷恨被迫離開,在易水邊白衣冠高歌的荊軻一句安慰。他們不要父母給予的身體,他們要求的是“清潔”——絕不能玷污我的名譽、絕不能對不起別人的賞識、絕不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拖累任何人。他們在一個恐怖血腥的戰(zhàn)爭年代卻非要走出一條精神的天堂,這是他們悲劇的最大原因,所以他們被人利用,卻又變相地得到了成全。
始終肯定的刺客們身上那種清潔的精神,被義、信、恥、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擁,是“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義,是一諾千金,是一種不屈情感的激揚,是一種民眾對權(quán)勢的不可遏止的蔑視。但始終不認同的是對刺客形象的過分美化,所有的“義士典型”都不是偶然出現(xiàn)的,那些操縱“清潔的刺客們”的人們在敘事中也不免露出馬腳。
注釋:
①陳曉芬:《司馬遷散文選集》,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版,第286頁。
②張承志:《擊筑的眉間尺》,微信公眾號“張承志”。
③④⑤⑥⑦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版。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張承志.清潔的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張瑤,女,漢族,江蘇蘇州人,2018級漢語言文學(xué)(師范)專業(yè)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