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總結了高職語文課新知分享實踐的要點,提出了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針對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給出了對應的改進舉措,以期更好的實現(xiàn)高職語文課的育人職能。
關鍵詞:高職語文;新知分享;實踐與探索;
導論
語文課作為公共基礎課,是對學生運用母語和國文進行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的訓練的一門課程。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語文課教師力求變填鴨式的灌輸教育為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教育。由此引入了新知分享會這一活動作為實現(xiàn)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勇敢表達、樂于分享、相互認可的載體。新知分享會在實踐操作中簡單易行,不會對學生、教師帶來較大的壓力,可以作為教學改革的一個切入口進行長期實踐探索。
一、高職語文課新知分享會實踐要點
新知分享會的基本事件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步,月初由課代表或學習委員征集有意愿準備新知分享的學生,抽簽決定分享時間,確定分享主題、形式、所需要的物料。
第二步,由開展新知分享會的學生自由組建團隊,設計宣傳海報,并將設計好的海報張貼在班級公告欄中進行宣傳預熱,方便其他聆聽新知分享會的學生事先了解分享主題相關內(nèi)容,進而能夠在新知分享會上提出高質量的問題。
第三步,分享人收集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以便事先做好充足準備(擬定策劃書、制作PPT、手卡),并將籌備資料經(jīng)過所在學習團隊討論定稿后再與任課老師進行討論交流,根據(jù)交流結果做出修改完善。
第四步,分享人在語文課堂上或利用晚自習時間結合所準備的分享材料進行不超過15分鐘的新知分享。
第五步,臺下聆聽分享的同學在聽完分享后,根據(jù)分享內(nèi)容,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由分享人予以解答。
第六步,分享者接受同學、老師打分,根據(jù)學生占比70%,老師占比30%,的權重進行量化計分。
第七步,在月末,統(tǒng)計出當月進行新知分享的每位同學的得分情況,分別發(fā)給獎狀,合影留戀。并將活動開展情況作為班情簡報的一部分通報給學生家長,使學生家長能夠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課堂表現(xiàn)情況,增進家校聯(lián)系。
第八步,活動材料整理,存檔。
二、高職語文課新知分享會現(xiàn)存問題
一是希望學生自愿報名參加此項活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每個月都報名、學習積極性不足的學生則不愿意參加本項活動,使得新知分享會的帶動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長此以往不僅起不到積極正面的引導自主學習的效果,還會對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產(chǎn)生更大的打擊。
二是新知分享會的每一期的主題有所局限,在同一主題下,學生所準備的內(nèi)容同質化嚴重。沒能起到開拓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將學生園囿與框定在了一個較小的知識范圍之中,不利于學生個人興趣的發(fā)散。
三是在對于學生評價的過程中,忽略了家長這個重要的評價主體。將家長排除在學習評價的主體之外,既使得家長被迫當了“甩手掌柜”,又讓家長對于孩子的課堂表現(xiàn)情況難以及時的進行了解,從而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的產(chǎn)生。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逐步形成的高職時期,破除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隔閡變更顯得重要。
三、高職語文課新知分享會改進舉措
在提高參與度方面,首先可以采取隨機抽簽的形式選取新知分享會的分享人選,擴大分享人的來源。其次可在團隊組成上進行設計,在分享人組建團隊時,強調團隊構成中的各類學生的組成結構建議,并在評價計分時賦予一定的權重,以此鼓勵分享人尋找與自己不太熟悉的同學組隊策劃新知分享會,由此拓展活動的受眾面。最后還可以引入獎勵機制,分享會舉辦達到學生與老師商定的分享目標后,可以滿足團隊成員一個“微心愿”并給予一定的過程性考核加分,以此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在新知分享會的主題限定問題上,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和發(fā)散性思維,在教師仔細推敲的基礎上允許學生發(fā)揮個人及團隊的主觀能動性,確定自己感興趣、有話說、答得出的新選題。在活動形式上,不限定采用講授式的單一形式,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分享方式,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分享會的場地類型上力爭提供給學生多元化的場地選擇,積極協(xié)調學校各個部門,打造真真以學生為主的課堂,為學生提供自己唱主角的舞臺,以此提升學生的體驗感。
在評價主體的問題上,教師可以將新知分享會錄制下來并把錄制的新知分享會視頻分享在家長群中,再運用微信小程序等線上投票工具進行投票。讓家長參與到新知分享會中來,能夠為家長提供一個了解自己孩子在校學習情況的窗口,增加家長與學生之間的共同話題。同時,還可以引導家長寫下對于學生分享視頻的評語,連同教師評語和同學評語一起送達新知分享會的分享團隊,以此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結論
總體上看,新知分享會不應成為語文課的專利,而應該推而廣之,成為一項綜合性的知識分享類活動,正真讓學生做主角。
但這項活動的推動與發(fā)展,不僅需要從硬件,諸如場地、教具設施設備的配套情況,還需要軟件“一屏三端(一個平臺+教室端、移動端、管理端)”的合理設計與配置,更重要的是人的參與,學生、老師、家長都需要有參與的機會與合適的表達方式。
參考文獻:
[1]李鐮.人文素質教育背景下高職語文教學探究[J].漢字文化,2021(02):28-29.
[2]陳丹.以求職、創(chuàng)業(yè)為導向的高職語文模塊化教學改革研究[J].營銷界,2021(03):74-75.
[3]謝悅辰.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改革路徑思考與實踐[J].品位經(jīng)典,2021(01):96-98.
[4]陳烜燁.高職語文教學困境及原因分析[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0(52):158-159.
湖南高爾夫旅游職業(yè)學院 丁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