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恩戶
摘要:從課后練習生出疑問,通過補充、比較,明確女子在人生中生存權、發(fā)展權、自我實現(xiàn)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給亡婦;女權;朱自清;祭妹文
朱自清散文入選教材的比較多,已成傳統(tǒng)課文的有《春》、《匆匆》、《荷塘月色》,還有《背影》、《給亡婦》等。其中《給亡婦》是復旦大學出版社的《語文教程》(第二版)第一單元的課文,成文于1932年10月11日。這是一篇祭文。
可與本冊書第八單元袁枚的《祭妹文》比較閱讀。
可與初中課文《背影》一文聯(lián)系起來閱讀。
可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倪文錦主編的《語文》(上冊)中的《致橡樹》比較閱讀。
在《祭妹文》中,課文的難點是袁枚的矛盾情感把握。在袁枚的道德世界里,居于首位的是封建禮法。處理一切事情的準繩就是封建禮法。在妹妹嫁與不嫁的問題上,在妹妹失敗婚姻處理問題上,在妹妹回家居住問題上,在妹妹的安葬地選擇問題上,清清楚楚地表現(xiàn)著。但初次閱讀《祭妹文》的老師未必就能把這些問題弄清楚的。閱讀能力不夠、閱歷不夠、手頭上資料匱乏的學生們就更難理解到位了。
而在《給亡婦》一文中,課文的難點是不小心就會陷入朱自清的情感中,而忽略了依他妻子武鐘謙的視點來進行分析,更難從現(xiàn)代人的生活角度來分析,更談不上傳承了。我們知道,朱自清是個中西文化的合體思想者。在他那個時代有著超前的西方人文思想,如為了他自己的小家不惜和父親反目。如對妻子付出的感激和懷念,更多的還有歉疚。而在《背影》一文,我們卻也能強烈地感受到五千年中華文化根植于他的骨髓之中。
僅就課文而言,《給亡婦》對學生來說,沒有太大的閱讀理解難度。可我們也不希望學生,尤其是教室內(nèi)清一色的女學生們僅僅看到武鐘謙的完全犧牲精神。更不希望在課后練習一句“怎樣看待作者筆下妻子的種種美德”的暗示下、誘惑下,讓學生感到只有武鐘謙這樣似乎才是女子在愛情、家庭生活中應該有的樣子。
當然,我并不是說朱自清錯了,編輯錯了。既然語文課有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職能,那我們就要充分地利用課堂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對傳統(tǒng)美德的討論思辯中形成現(xiàn)代社會女性應有的思想。確切的說,我們不能讓學生止步于這種傳統(tǒng)時代的美德。雖然,我們今天還在承傳著這樣的“美德”。我們的學生應該超越這種美德。具體到這篇課文,“一直到毀滅自己為止”式的沒有自己的生活是要不得的生活。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拿來主義的對待傳統(tǒng)文化應該有的態(tài)度。
因此,從課文中我們要讀出武鐘謙是一個受傳統(tǒng)思想影響很深的女子。她也有像《祭妹文》中袁機(素文)一樣的拱手把把握自己命運的權利讓出,且放棄得心甘情愿和高度的自覺。終而致于有了那樣的結局:完全犧牲了自己。
而在舒婷的《致橡樹》一詩中,這些“完全犧牲了自我”的美德都是必須否定掉的。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
也不止泉源,
長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
正如朱自清在文中所說,如果不是事必親恭,過度操勞,武鐘謙應該不會病情發(fā)展的那樣快。現(xiàn)在讀讀這段文字,“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結婚生活,有十一年耗在孩子們身上;而你一點不厭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毀滅為止。”我們會清楚,武鐘謙在六個孩子身上是怎樣的用心。朱自清運用“毀滅”一詞的分量實足的準確,實足的用心。
“那回我從家鄉(xiāng)一個中學半途辭職出走。家里人諷你也走。哪里走!只得硬著頭皮往你家去……”這就是我說的不惜和父親反目那回事。如果對語言足夠敏感就會發(fā)現(xiàn)這段話的問題,“半途辭職”和“諷你”是有關聯(lián)的。因為家人的“諷你”莫名其妙,毫無道理。本該替朱自清著想,幫他而對武鐘謙這個兒媳婦有所照顧才對的。這只有和朱自清聯(lián)系起來才有可能講得通。這實在是朱自清自捅傷心痛處。更說明了朱自清對妻子用情之深。當然,父子的反目,卻意外的成就了《背影》。從這里,我們能看出朱自清認為武鐘謙為了自己所受的委屈和作出的犧牲。
不是題外話的題外話,武鐘謙和袁機的不同。袁機有自己愛好的詩歌寫作,但由于時代的原因,她離婚后一直住在哥哥袁枚家,無法獨立生存。從《給亡婦》文中可以看出,武鐘謙認為朱自清就是她的天,因而孩子也就是她的天。她也無法獨立于社會。
因此,我們要看到袁枚看到朱自清在各自文中所表達的如編輯所言“情深意切,句句入骨”的情感。更要看到兩位不同時代的女子那種甘愿自我犧牲的偉大精神。最終必須看到確切地說是意識到,我們只有超越這種自我犧牲精神,也就是她們應該自立于社會有更大的作為。因而也必須先為自己而活著。退一步講,武鐘謙只有先為自己,才有可能活的長壽,只有長壽,孩子才能有更多更好的母愛。
我們先學的《背影》,那在學《給亡婦》一文時,就應該方便地用朱自清反抗父親方式來比照武鐘謙來思考,這樣就很容易想明白武鐘謙怎樣做是最好的。最先做的,我認為就是該放下的必須放下,不要累了,該看病了必須看病,不要拖著。如果以今天的思維來說,武鐘謙就應該走出家庭,不做家庭主婦,要有自己的事業(yè)。
反觀袁機,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間,卻能讀書寫詩,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出版一本詩集。雖然她總體上來說,主要由于自己的原因,成為了封建思想的犧牲品。因此,我認為《祭妹文》一文,在今天最大的意義是,一個聰慧好學的女子,一個敢做敢為的女子,一本能立足于詩歌時代的詩集。我想這也是袁枚為這個妹妹寫祭文的主要原因。多一句話,她絕不是一個那個時代許許多多生活了一世只知姓氏不知其名的富家女子。
現(xiàn)在可以有個結論了,寫這么多文字后,我再讀《給亡婦》一文,我不會感到壓抑了,我不會感到遲滯沉重了。
總之,有時候我們讀文章只有跳出文章文本,不為作者的思維情感所束縛,才會看到文章對我們讀者所給的啟示和對時代的把握。
參考文獻:
[1]朱自清的《背影》
[2]袁枚的《祭妹文》
[3]舒婷的《致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