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臨 葛桂錄
摘要:作為寧德畬族重要文化符號之一,畬茶意象在世代傳唱的民謠與民歌中頻繁出現(xiàn)。畬歌與史傳中的畬茶禮儀、品類、產(chǎn)區(qū)、采摘時序和品飲方式等,充滿閩東畬族地域特色與民俗,再現(xiàn)了歷史中的畬茶文化。文章發(fā)掘畬漢文化融合中、民族歷史情境下、閩東山海地域旁的寧德畬茶史料,以建構(gòu)更鮮活的畬族地域性茶文化形象,推進寧德畬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
關(guān)鍵詞:民歌;民族史;畬茶;集體性文化記憶;山海地域
Folk Songs and Historical Biography: A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She Tea in the Songs of Ningde
CHEN Xialin, GE Guilu*
Literature Department,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The image of She tea,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ultural symbols of She ethnic group in Ningde City, frequentlyappears in the folk songs and singing language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he songs, along? withthe rituals, categories, producing areas, picking time and tasting methods of She tea in history, are full of regionalfeatures and folk customs of the She people in eastern Fujian, reproducing the She tea culture in history. The history ofNingde She tea was explored in the context of She-Han cultural integration, ethnic history of mountains and seas in?eastern Fujian to construct a more vivid image of regional tea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he tea?industry in Ningde.
Keywords: folk song, ethnic history, She tea, collective cultural memory, region by mountains and seas
被譽為“海國斯文地”的福建寧德,畬漢文化世代融通。明末清初,曾兩次迎來閩西畬民大舉遷入:明萬歷年間,種芒和種菁風靡一時,吸引大量畬族拓荒者;康熙二十二年清廷統(tǒng)一臺灣后,命粵、閩、江、浙等沿海地區(qū)遷民歸里[1]。這兩次畬民遷入豐富了寧德地方文化,而茶俗悠遠的寧德畬民,在與當?shù)貪h族互動中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畬茶文化。世代倚山而居的寧德畬民尤好茶,畬茶在日常生活與交際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構(gòu)成寧德畬民文化模因,并經(jīng)由民歌、民間故事等形式,將地域色彩濃郁的茶俗存留于民族志中。
唐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引《永嘉圖經(jīng)》云,“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應(yīng)指今白茶之都福鼎太姥山,寧德畬茶“綠雪芽”的發(fā)源地。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寧德縣霍童、虎浿、八都等多個村落和福鼎太姥山陸續(xù)發(fā)現(xiàn)野生茶樹[2],憑借當?shù)夭枞~同源生態(tài)演化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寧德畬民世代依山種茶。自明代畬族先民大量落籍閩東后,主要從事種植業(yè),過著靠山吃山的農(nóng)耕生活,畬村耕地地塊小,土壤貧瘠,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低于漢族地區(qū),而地處東南沿海的寧德,適合多品種茶葉種植[3],種茶遂成畬民重要的副業(yè)收入來源。
寧德畬民以茶事親、待客、會友,重要禮儀與節(jié)慶中均現(xiàn)畬茶身影。畬民飲茶有大講究,客至,主人須以沸水沖泡茶葉奉上,茶滿欺人;泡茶時忌以手觸茶,以示敬意;而客人若三巡敬茶不喝或執(zhí)壺自斟,則不通為客之道,猛喝、不喝均為失禮;飲茶時既要“談天泡芽,鹵菜下茶”,又忌話人長短、惹出話端,談資宜與茶兼雅,方顯主客互為禮敬;雖飯前飯后有敬茶之俗,但空腹、飯后忌飲茶;茶作為贈禮與信物,不能推拒,只可還禮[4]。
口耳相傳、雅俗共賞的畬族民歌十萬八千籮,畬族茶謠存儲了大量集體性文化記憶。在世代傳唱的民間歌謠中,作為寧德畬族重要文化符號,畬茶意象頻繁出現(xiàn)。從種茶到采茶、從禮俗到祭祀,寧德畬歌記載了畬茶的前世今生、傳播化育的歷史足跡,作為畬族文化模因深植于畬民的生活點滴。如今,畬族姑娘在茶山上采茶時,還會唱《摘茶歌》《采茶歌》,《敬茶歌》則是每個畬民都得會的基本功?!笆沉讼悴韪枰羟澹柙匆怀鰸M山林”,1999年,閩東寧德地區(qū)畬族歌舞團編演的文藝節(jié)目《畬族鳳凰茶》獲得了“榕城首屆茶禮杯”一等獎,用茶藝與樂舞構(gòu)筑新時代畬茶形象,書寫了新農(nóng)村背景下畬茶民謠的新樂章[5]。
一、世代詠畬茶:地域民謠藏史傳,
時序民歌禮周全
畬茶自唐始,興勝于宋、元,盛于明、清。清同光間多辦紅茶,民國以來多辦綠茶。下西之崇儒、杯溪,上東之牙城、六都,綠茶頗多于他處,茶品較好,京津幫名之曰“福綠”。綠茶多售于京幫或天津幫,紅茶多售于洋商[6]。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三都澳開埠,英、美、俄、日等13個國家在三都島設(shè)立21個子公司或商行經(jīng)營茶葉,寧德畬茶鼎盛期,每年約有200 t干毛茶從猴盾村挑到八都鎮(zhèn)嵐尾港下水,集中于三都澳裝船出口[7]。清同治年間(1862—1874),寧德縣猴盾畬族村綠茶生產(chǎn)興起,畬族茶人雷志波等辦畬茶茶莊[7]。寧德霞浦畬村水門,在清末民初有“蓮心綠”傳世,隨民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寧德畬茶曾一度衰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再得復(fù)興。
近年來,寧德畬茶紛紛打出畬族品牌,以優(yōu)越品質(zhì)馳名海內(nèi)外,每年都有幾百噸遠銷20多個國家、地區(qū)和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目前在閩東地區(qū)至少有70多家畬族茶葉企業(yè),部分畬族茶企成立了合作社,如福鼎硤門畬族鄉(xiāng)8家已經(jīng)取得SC認證的企業(yè)共同成立了硤門畬鄉(xiāng)生態(tài)白茶發(fā)展聯(lián)盟。部分畬茶村落結(jié)盟再創(chuàng)新品牌,如福鼎市方家山畬寨生態(tài)白茶合作聯(lián)社的19家茶企聯(lián)推“白茶故里方家山”品牌[8]。
畬歌中涉及大量充滿閩東畬族地域特色的畬茶禮儀,不僅點出不同產(chǎn)區(qū)畬茶品類,還記錄各地采摘時序、品飲方式等細節(jié),是了解寧德畬茶文化的記憶庫?!叭虏脊冉刑烨纾枘信疂M山崗,摘到山頭打回轉(zhuǎn),新茶又綠九重山”,在往昔艱苦歲月里,寧德畬民斫竹制茶筒、引茶入藥,記載了畬族古老文化記憶與生活智慧,賦予了寧德畬茶尤為豐富的地域文化色彩。
因產(chǎn)地不同,畬歌中既有鮮香浪漫、宜詩宜畫的后房村花茶,也有滴翠回甘、如竹林般清新高雅的八都猴盾綠茶,還有傳說玄奇、飄逸輕盈的綠雪芽,以及高香濃醇、年代久遠的福安大白茶。上金壩霧靄氤氳的茶園里,赤溪鎮(zhèn)冬見落雪的高海拔茶山上,都留下寧德畬族茶人的辛勤身影,見證古往今來綿長彌新的畬鄉(xiāng)茶文化。此外,霞浦松羅、溪尾“寶塔茶”、福安“敬茶舞”、柘榮“蝴蝶舞”等茶藝,《畬山茶歌》《草崗變茶崗》《泡茶歌》《畬民向黨獻茗茶》等茶歌,還有《采茶舞》等表現(xiàn)畬族人民采茶氣氛的傳統(tǒng)舞蹈,更增畬茶文化的演繹形式[9]。
被稱作寧川“北大門”的寧德市蕉城區(qū)八都鎮(zhèn)半山村畬族聚居區(qū),自清代以來皆為畬茶產(chǎn)地,此地流傳的《采茶歌》,提到畬茶采摘節(jié)氣,描繪采茶、制茶情形,記錄畬茶品類。種在“高山嶺”與“高山園”中的古樹茶,在“清明谷雨茶梢青”和“清明谷雨茶盛旺”時分,由畬家男女上山采摘。“郎手提籃娘提?,?裝滿后籃再裝”,茶青以手工烘干,從“鍋內(nèi)來炒葉葉軟”直至“鍋中來炒葉葉燥”[10]。
畬茶民歌不僅反映了畬漢間的民族融合,還暗藏畬族特有的禮儀規(guī)范與民俗智慧。八都猴盾有一則憶古思今的史詩式茶禮民歌《畬家禮俗不離茶》,呈現(xiàn)了畬茶在寧德畬民節(jié)慶儀式中的文化符號意義?!吧焦ó屆褡苑Q)風俗茶禮大,為人處世先茶湯”,以追溯畬族祖制“上祖留傳古人禮”描繪眼前采茶景象開篇,講述“山哈風俗不離茶”在各種場合的禮節(jié)與情形。無論是反映生產(chǎn)過程的種茶歌、采茶歌、制茶歌,還是體現(xiàn)茶俗細節(jié)的奉茶歌、燒茶歌、茶禮歌等,都見證了寧德畬族茶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通??腿艘坏剑T《摭路歌》,請到家就來段《敬茶歌》,畬族請喝茶的習俗不但可以與人溝通,還“與天溝通,與地溝通,與神溝通”,將“天人合一”與儒釋道禮儀的遵從,融入民歌與茶俗中[11]。
一盞清茶,既有民族史傳承,也有濃郁的人情味?!叭丝蛠礤肌保瑹o論“廳堂坐”還是“坐廳背”,主人均雙手上清茶并問候寒暄,以示對客人尊重。而逢年更要供茶,“大年初一吃糖茶”,過節(jié)訪客“飯前飯后一盤茶”。嫁娶、接親等重要場合,茶更是不可或缺的禮儀符號:提親時,由媒人向女方遞“問茶”探求回音,戀愛婚姻中以茶為媒、以茶為聘、新客卵茶、喝寶塔茶、蛋茶紅包等習俗。接親時,要備一盆“謝勞茶”,敬慰勞苦功高的扛轎“赤郎”;行禮時,新婦為六親雙手奉茶,“茶儀放在杯中央”,長幼間要遞茶以示禮敬愛護[12]。
在口傳文學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的畬族文化中,朗朗上口的畬茶民謠,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民族文化記憶,有助于畬民重拾地域茶俗、建構(gòu)閩東畬茶品牌文化形象。畬茶民謠的世代傳唱,承載了畬族茶俗的文化基因,增強了族群歷史的時空凝聚力,成就了特色的畬茶文化,豐富了我國茶文化的多樣性。
二、茶話溯本源:畬山茶俗多奇異,
福地民歌詠同根
畬茶清韻,世代流傳。畬民茶俗所涵蓋的民族藝術(shù)形式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笑話、諺語、謎語、頌詞等,由于畬族沒有本土文字,所以只能采用歌式教育,用歌代替文化教育以傳承歷史禮儀、孝道和族規(guī),傳承畬茶故事與茶俗古制。寧德畬茶民歌融匯了田地、小農(nóng)和樵夫為主要角色的沿海山區(qū)畬民茶葉史,“使人深感興趣地去了解它的文化和社會結(jié)構(gòu)”,從而走入“本地化”的畬家茶俗。
畬歌內(nèi)容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別,有些演變?yōu)槊耖g故事,豐富了民族志的記錄形式。因畬族無文字,大量畬歌均由漢語記錄。雖多地畬歌類似客家山歌調(diào),但福建寧德地區(qū)卻存在著完全不同于客家山歌的4種畬族傳統(tǒng)的基本音調(diào)(福寧調(diào)、福鼎調(diào)、霞浦調(diào)、羅連調(diào))。作為地方文明的活化石,寧德畬歌是深入了解寧德茶俗的口傳文學注腳[13]。畬茶是迎合“大眾古俗”的文化符號,在漫長口傳文學生涯中,口耳相傳的民歌,是寧德畬民記載民族歷史的文化載體[14]。
博厄斯認為,民俗是文化的一面鏡子,盡管民俗是了解過去的鑰匙,同樣也反映當下的民族文化[15]。正如寧德畬族至今存留獨具特色的畬族茶禮,如“無茶不講話”“茶哥米弟”、不泡“單身茶”“擂麻茶”“打油茶”,待客的“三道茶”和“打蛋茶”、大年初一飲糖漬“做年茶”和親友同享的“迎春茶”、正月出門歸來的“出行茶”、正月初五“開年駕”喝祝禱豐年茶、清明飲清明茶、小年祭灶飲“送神茶”等,都是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樣本。畬族茶俗滲入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等細節(jié),演化為畬民禮儀的使者。
畬歌中有“茶是青山靈芝草”的比喻,寧德畬民將有藥用價值的茶作為天賜靈藥,用于保健醫(yī)療。畬村醫(yī)療條件落后,寧德畬民倚重自然力量,認為茶能解渴、提神、清目、祛病、健身,故素重飲茶,并以之為俗[16]。如“天光一碗茶,藥店無交家”,在畬民中流行“茶水洗三”,即產(chǎn)婦分娩的第三天,要用茶水給孩子洗頭,以保平康[12]。用茶泡姜,以治痢疾;用茶泡糖,以和腸胃;用茶拌雞蛋煎燉,以平肝壯腎……此外還以茶防感冒,以茶消毒,以茶壓驚等[7]。
與民歌形成呼應(yīng),寧德畬民故事記載有大量的畬茶軼事,既反映出獨特的山海區(qū)域特色,又豐富了畬茶歷史淵源與文學意韻。在福安穆云畬族高山村,流傳著一則畬祖嘗仙草救大疫的畬茶故事,當?shù)刂两袢詫⒛强迷戎屆竦拇蟀撞铇?,喚名“皇帝茶”?/p>
在寧德畬漢民族文化融合大背景下,畬茶故事與寧德民間茶故事間,亦有關(guān)聯(lián)。如東獅山的柘榮“柘洋茶”,傳說是經(jīng)馬仙娘娘仙風道雨所沐,作為災(zāi)年救濟之物,以至紫衣覆葉、茶湯殷紅,后來明憲使游德以柘洋茶故事撰《柘洋東獅山》一詩,刻在靈巖洞的摩崖上[17]。
凝結(jié)在民間故事中的畬茶文化軼事,豐富了當?shù)夭栉幕忈屢暯牵尣杳窀枋来鷤鞒?,使畬茶文化蘊含的民族智慧在承襲中創(chuàng)新,書寫了當?shù)禺対h文化世代交融互惠的佳話。
三、茶文化模因:畬茶往事成記憶,
融入故事成模因
近山傍海的畬鄉(xiāng)茶事,既有古代神話傳說的玄奇,又有濃郁的地域環(huán)境特色。畬茶故事以民族志形式,將符號化的畬茶融合漢族文化,從小說的建構(gòu)性與虛構(gòu)性出發(fā),含有傳奇性質(zhì)的民族故事,存在大量相同或相近的母題或情節(jié),則隱含其中真實的、可解釋及可追溯的文化模因[18]。
畬家有古語,“下海求媽祖,上山示太姥”。作為寧德畬茶重要產(chǎn)區(qū),“海上仙都”太姥山麓自古有畬民聚居,所產(chǎn)“綠雪芽”茶最為人所稱道。據(jù)明永樂甲辰年(1424)《福鼎牛埕下村雷氏置山場宅基記事》載:公病臥床不起,四雷上太姥一片瓦焚香,向太姥祈夢求醫(yī),一片瓦老嫗撮一樵蘇(茶葉)返回給公沖飲,病果痊愈。次年又去求醫(yī),老嫗折一綠雪芽樹,喚其帶回植之……據(jù)說,“樵蘇”與綠雪芽便是今天的福鼎大白茶和早逢春茶樹[19]。明萬歷三十年(1602),進士謝肇淛游太姥時,還曾為畬村題詩一首,見證寧德畬茶太姥產(chǎn)區(qū)優(yōu)越地理環(huán)境與和諧的生態(tài)[19]。時至今日,“綠雪芽”已馳名中外,成為寧德畬茶代表,太姥山上的太姥娘娘石雕像今仍矗立。近年來,“綠雪芽”產(chǎn)地茶神禮拜儀式再興,太姥山方家山畬族村就在2019年清明時節(jié)舉辦了“首屆閩東畬族喊山祭茶典禮”,還原了畬茶產(chǎn)區(qū)“喊山祭神”的禮儀。
在畬漢融合的大潮流中,社會化帶動民族個體逐漸強化其出生的民族的歷史和起源的特異性,并形成了獨具性別指向的民族意象[20],“喊山祭神”等祭茶典禮的再興,體現(xiàn)了寧德畬民對茶神的禮敬,是“天人合一”生態(tài)觀的群體文化自覺,對復(fù)興寧德畬茶文化產(chǎn)業(yè)起到了助推作用。
四、結(jié)語:葉茂何憂根莖老,枝新為報雨露長
為更好地利用地域環(huán)境發(fā)展寧德經(jīng)濟,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期間,強調(diào)要因地制宜培育鄉(xiāng)村特色產(chǎn)業(yè)??可降陌选吧礁琛背?,沿海的把“海經(jīng)”念活,民俗文化村把“文”的文章做深,融入“畬茶古廉紅”傳統(tǒng)文化,建設(shè)“民族風情型”山海美麗畬村[21]。如今,寧德畬茶已形成較大規(guī)模的產(chǎn)業(yè)鏈,不僅傳承茶葉禮俗,還將民謠中的畬茶藍圖變成現(xiàn)實。
近年來,寧德市屏南縣甘棠鄉(xiāng)巴地畬族自然村開發(fā)出鳳凰茶及其茶藝表演,頗富畬鄉(xiāng)風情,豐富了寧德畬茶的演繹形式[17]。在霞浦縣水門鄉(xiāng),以種茶聞名的畬村茶崗村、“福寧元宵綠”的產(chǎn)地霞浦崇儒等地,通過引入新品種,茶葉產(chǎn)量與質(zhì)量逐年提升,實現(xiàn)了全民增收[22]。半山村畬茶已規(guī)?;a(chǎn),主要品種有福云6號、福鼎大白茶及生長在海拔200~400 m的原始小山茶,產(chǎn)量與質(zhì)量逐年提升,成為寧德畬茶代表性產(chǎn)區(qū)之一,為當?shù)禺屆衩撠氈赂?、利用區(qū)位優(yōu)勢傳承民族文化,開辟了一條靠綠水青山哺育生民的生態(tài)有機農(nóng)業(yè)之路。
今日,美麗畬村建設(shè)更增強了寧德畬茶的品牌效應(yīng)。而對畬族茶史的回溯與發(fā)掘,不僅有助于傳承畬族禮俗,還將民謠史傳中的畬茶藍圖變成現(xiàn)實圖景。
未來立足地方文化向世界講好畬茶故事,發(fā)展規(guī)?;N植和旅游觀光等將進一步拓展寧德畬茶的海內(nèi)外市場和知名度。依托“十四五”規(guī)劃對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的扶持,引領(lǐng)畬民科學種茶、以茶致富,造福畬民,寧德畬茶必將再譜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葛贏超. 金貝: 一個東南畬村的社會與文化[D]. 廈門: 廈門大學, 2014.
[2] 林校生. 閩商發(fā)展史·寧德卷[M].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8: 38.
[3] 閩東畬族志編委會. 閩東畬族志[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0: 116.
[4] 梅松華. 畬族飲食文化[M].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10: 170-175.
[5] 寧德市蕉城區(qū)茶葉協(xié)會. 寧川茶脈[M]. 北京: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15: 264-265.
[6] 俞郁田. 霞浦縣畬族志[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 242.
[7] 寧德市茶葉管理局, 寧德市文聯(lián). 閩東茶文化探源[M]. 福州: 海潮攝影藝術(shù)出版社, 2004: 7-8,98.
[8] 陳贊琴. 閩東畬族茶文化述略[J]. 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3): 23.
[9] 王雪姣. 閩東畬族茶葉包裝設(shè)計研究[D]. 福州: 福建師范大學, 2016: 5.
[10] 寧德市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 中國歌謠集成·福建卷寧德市分卷[M]. 寧德: 寧德市印刷廠, 1994: 11-12.
[11] 林更生. 畬族茶文化[J]. 福建茶葉, 2007(1): 55.
[12] 雷偉紅, 陳壽燦. 畬族倫理的鏡像與史話[M].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2015: 32.
[13] 施聯(lián)朱. 畬族風俗志[M]. 北京: 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89: 11.
[14] 張舉文. 民俗學概念與方法——丹·本-阿默思文集[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8: 4-5.
[15] 丁曉輝. 阿蘭·鄧迪斯民俗學研究[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 143.
[16] 中國畬族發(fā)展景寧論壇編委會. 畬族文化研究文集[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7: 83,73.
[17] 寧德市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 寧德民間故事集[M]. 寧德: 寧德市印刷廠, 2013: 230.
[18] KATHERINE B, PATRICIA S, DIANE T. Introduction: difference and dialogism in family narratives[J].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2017, 130(518): 382.
[19] 鐘雷興. 閩東畬族文化全書(民俗卷)[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9: 46, 170.
[20] ZHOU D M. 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thnic groups from Han assimilation to She assimilation[J].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2007(1): 75.
[21] 李憲建. 習近平在寧德工作期間的改革開放思想探析[J].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 2019(3): 74.
[22] 寧德市政協(xié)文史委. 閩東畬族百年實錄[M]. 福州: 海峽文藝出版社, 2010: 103,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