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麗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縱深推進,教師應重視對教學方法的革新,以便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既是學生獲取語言知識的重要渠道,也將影響他們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摒棄“滿堂問”“自問自答”式授課方式,精選有效問題,促進學生深入閱讀,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從而,讓中學生具有探究學習的方向,使其獲取文本知識、展開獨立思考。因此,本文結合筆者自身執(zhí)教經驗,探析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4-0103-02
新課標提到“應使學生掌握有效閱讀方法,讓他們形成對具體文學形象的感知、加深情感體驗”。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構建生動、和諧課堂促進教學工作的提質增效,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需形成教學總結意識、擁有授課反思精神。只有認識到傳統(tǒng)閱讀提問方式的弊端,關注學生的閱讀感受,使他們深入文本、展開閱讀學習,才能提升授課效率。進而才能完善育人機制,使教師找準課堂提問的契機、優(yōu)化提問方式以及提煉關鍵問題。
一、關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無效提問
(一)問題較隨意,缺乏有效性
在語文教學的備課過程中,教師應精心挑選或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析文本,使他們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的問題思考中,展開閱讀學習實踐,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助力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協調發(fā)展。但較多時候教師的閱讀提問較為隨意,銜接性、開放性、思考性等問題設置不當,未觀察或思考學生對哪類問題更感興趣,只是希望他們快速獲取文本中的要點知識。
例如,在《秋天的懷念》閱讀中,教師提出了“為何作者文末側重于對菊花的描寫?”因問題精準性不足,會對學生的思考造成阻礙。若教師以“文章最后一段濃墨重彩的描寫菊花,其寄托著怎樣的情思與作用?”學生便很容易想到盛開著的不同色彩的菊花代表的是堅毅和勇敢,也使“我”最終懂得了應當“好好兒活”,而母親愛菊,這也是作者一種緬懷母親的情感寄托。
(二)提問較跳躍,學生不理解
在閱讀學習中,學生的思考離不開教師的啟發(fā)與引導。有的教師問題設置過于跳躍,主要以學優(yōu)生的進度、理解為準,造成提問針對性不強。并且,在學生作答中,應以眼神、肢體動作肯定的方式,使他們具有回答問題的自信。但大部分的教師更偏愛那些語文基礎好、思維較活躍的學生,在提問中也更重視與他們的交流、對話,閱讀教學拔高也是針對這部分學生。有時候,其他學生尚未反應過來,閱讀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便已經結束了。繼而,使閱讀教學兩極分化現象變得愈發(fā)突出。
(三)質量不夠高,過于刻板化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提問還應注重質量,以免學生停留于淺層次的學習中。例如,很多教師習慣提出判斷性、老套的問題,以“這樣說對不對?”“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是倒敘還是插敘?”等作為提問,學生的回答大多也只是“對”或“不對”“可以”或“不可以”。有的學生根本未加認真的思索,只是隨聲應和。看似教學氛圍十分地熱烈,師生互動頻繁,但是提問質量低,課堂教學缺乏有效性。因此,只有教師及時點撥、從旁協助,使問題設置更具新意與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思考興趣,使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進行品讀,讓他們具有高階思維。
(四)候答時間短,理答較急迫
提問既有助于促進師生交流,還將使教師了解學生真實的閱讀想法或感受。但因有的教師問題設置過密集,為了追趕教學進度,給予學生思考、探討的時間有限。有時候教師拋出問題后,學生思考時間略長,教師便開始自問自答。這不僅會挫傷學生的自信,還會使他們養(yǎng)成惰性思維?;蛘?,有的教師缺乏鼓勵教育意識,學生的回答與標準答案相差較遠,便以“能這么說嗎?你沒有理解作者意思,應當是……”“因果關系是這樣嗎?對文章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刻啊,應該還透露出……”等。
二、簡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策略
(一)增強提問科學性,促進思維發(fā)展
立足于新課標理念下,為了使學生深入閱讀、形成分析概括能力,教師應注重有效問題。只有提升課堂提問的科學性、全面性,才能發(fā)揮教學問題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展開探討,使其完善自身的語文知識架構,避免教學氛圍過于沉悶、壓抑,化解閱讀學習的兩極分化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教師既應避免漫無目的提問,更不可密集發(fā)問。應確保拋出問題與學習內容高度關聯,便于學生的理解,是有價值、有意義、貼近學生認知的。
例如,在《鄧稼先》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初讀文章,最令你感動的內容是哪部分?”“為什么作者要將鄧稼先先生與奧本海默進行對比?”“在閱讀學習中,你認為鄧稼先先生是怎樣的人,他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與寶貴品質?”等。為了促進閱讀教學的與時俱進,教師還可出具關聯性材料,使學生感受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愛國情懷與報國之志,讓他們展開對《兩彈元勛——鄧稼先》《父親錢學森的故事》等群文閱讀,并提出“你是如何理解‘崇尚英雄,爭做英雄,才會英雄輩出’的?”“你認為真正的科研精神是什么樣的?”等問題,使學生暢所欲言,展開深入學習,提高他們的思維層次。并且,這也將有助于德育滲透,使提問更具有效性與藝術性,讓閱讀教學具有時代性。
(二)關注提問層次性,助力因材施教
中學生思維發(fā)展、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存在較大不同,教師在閱讀提問中,便不可千人一面地進行施教[4]。因此,為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還應注重提問的層次性,這樣更有助于“量體裁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探究、思考,使他們獲取有益的語言知識,形成審美能力,思維變得更加靈敏、活躍。并且,這也將助力學生在有效問題的啟發(fā)下,邁向自身“最近發(fā)展區(qū)”。
例如,在《三峽》這一文言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便應當使閱讀能力強、基礎扎實的學生探究“作者從怎么的視角展開對三峽山水描寫的?寄托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文末漁歌的作用?體現了三峽怎樣的特點?”等問題;讓學習能力尚可、閱讀理解水平一般的學生思考“作者對三峽四季之景的描寫中,哪部分最精彩?”“你還知道哪些描寫三峽的古詩文?”等問題;對于學困生,教師應適度調低問題難度,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使其思考“本文語言特點”“‘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的意思”等。在層次化教學中,使學生展開閱讀探索,實現進階式學習。此外,教師對學生應施以動態(tài)評估,確保其處于與自身能力相符的學習層次,讓他們積極展開問題探索。
(三)提升提問有效性,實現多邊互動
為了提升閱讀提問的效率,助力中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使他們擁有終身閱讀意識,及時掌握有效學習方法,教師還需善于引入創(chuàng)新授課模式,使學生進行互動學習。在有效提問中,密切師生溝通、促進生生對話,加強針對性引導,使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因此,要提升問題的有效性,使教學更具適宜性、方向性,讓學生展開深層次學習。
例如,可以采用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或小組探究學習的方式,使學生具有問題意識,形成自學能力。首先,可讓他們從淺至深、由簡至繁的展開學習,讓學生獨立閱讀、自主思考;其次,進行組內探討、合作學習;最后,匯總未能達成一致意見的,以師生互動的方式解析問題,增強學生的知識印象、實現教學鞏固。同時,教師應當以包容的心態(tài)看待學生所產生的不同理解與感受,實施欣賞與引導教育,促進學生深入閱讀。這樣才能體現互動教學的價值,優(yōu)化信息化施教形式,助力學生成為閱讀學習的中心和主體。
(四)保證提問創(chuàng)新性,鼓勵學生思考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使提問具有創(chuàng)新性與有效性,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自主發(fā)問。只有形成閱讀問題,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空間,才能提升施教效率,化解閱讀提問中存在的適宜性不強、針對性不高、全面性不夠等問題。并且,也將使教學更具新意,讓學生形成探思意識,使其理解文本寓意與內涵。
例如,在《中國石拱橋》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轉變提問方式,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考[2],增強說明文閱讀的趣味性。并且,精選并匯總學生的問題,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提綱,使他們感受說明文的表述風格、語言特點,在問題解析中讓學生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體會工匠精神以及我國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通過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促進有效提問,鼓勵學生的自主發(fā)問,使他們具有探究精神與學習意識,增強學生的閱讀學習獲得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提升課堂提問效率,促進學生開展獨立思考,使他們不斷地完善自身語言知識架構,需要教師具有創(chuàng)新教學能力,并將學生視為語文課堂學習的主體。進而,才能密切師生之間的教學對話,讓教師了解學生真實的閱讀感受、心得體會;促進創(chuàng)新引導,助力中學生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使學生獲取文本精華,促進語文教學拓展、具有人文素養(yǎng)等。在有效提問的引導下,可加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讓他們變得善于閱讀,更加享受學習。
參考文獻:
[1]杜金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提問探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9.
[2]郭修榮.漫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提問——以人教版七年級課文《秋天的懷念》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8(1):16-18.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