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華
摘要:五臺山佛教音樂的開展與其文化息息相關,與其法事儀式相伴相生,是中國唯一漢傳佛教(青廟)與藏傳佛教(黃廟)珠輝玉映的地方,青廟與黃廟儀式音樂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五臺山豐富的佛教音樂文化。本文以五臺山青廟黃廟儀式音樂及其特點的研究為主,從世界民族音樂學角度結(jié)合人文學,探究五臺山佛教儀式音樂的獨特風格特征,使宗教音樂以更加完整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當中。
關鍵詞:五臺山佛教;儀式音樂;青廟;黃廟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國的發(fā)展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佛教音樂與我國民間音樂及宮廷音樂相融合,成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佛教音樂在五臺山發(fā)展中貫穿始終,它的發(fā)展離不開佛教儀式,并以佛教典禮為載體,其在法事儀式中的運用更加體現(xiàn)出它的神秘色彩。作為兼有青廟與黃廟的佛教圣地,其儀式音樂在青廟黃廟中也有不同的特點,兩者共同構成了獨一無二的五臺山佛教儀式音樂。
一、五臺山佛教音樂的歷史變遷
(一)五臺山佛教音樂歷史概述
五臺山佛教音樂的發(fā)展與五臺山佛教史的發(fā)展基本處于同一步調(diào),五臺山佛教音樂雖奠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但北周建德三年開始的“周武滅法”對五臺山佛教音樂的發(fā)展造成了巨大沖擊,使剛剛成型的五臺山佛教音樂隨著滅佛運動的開展成為幾乎失傳的音樂。
進入隋朝后,隋文帝重視佛教并提倡經(jīng)論學習,使得五臺山佛教音樂恢復生機,直至唐朝,佛教已廣為普及,被大多數(shù)人接受并開始走入宮廷,走進民間,五臺山佛教音樂也迅速發(fā)展起來。而后唐武宗“會昌法難”將五臺山佛教又一次推進深淵之中,寺廟盡毀,大量僧侶被迫還俗,五臺山佛教音樂暫時銷聲匿跡。之后各王朝的統(tǒng)治者對佛教的發(fā)展都有所扶持,尤其到了宋朝,統(tǒng)治者對佛教實行扶持保護政策,使得五臺山佛教音樂再次興盛并與民間音樂互相影響且不斷世俗化,在此時藏傳佛教傳入五臺山并逐漸建立起來,使五臺山成為我國唯一兼有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圣地。
元朝時,散曲被應用于五臺山佛教法事儀式中,使得五臺山佛教法事儀式規(guī)模開始逐步擴大。直至清朝,統(tǒng)治者都在對佛教進行大力扶持,使五臺山佛教音樂達到繼唐朝后又一次的繁榮時期,并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特征。而民國時期,由于戰(zhàn)亂及社會動蕩,五臺山雖有一些法事儀式并未完全中斷,但佛教音樂整體還是開始衰落,直到1987年,由于宗教政策的完善,五臺山佛教才逐漸恢復。
(二)五臺山佛教音樂類別及形式分類
五臺山佛教音樂在發(fā)展中雖不斷與各類音樂相互融合,但最主要可分為青廟音樂與黃廟音樂,青廟是指中原的佛教,多為漢族;而黃廟是指從西藏傳入的佛教,即喇嘛教。青廟在五臺山的傳入比黃廟早一千三百年左右,不論是青廟音樂還是黃廟音樂,都可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聲樂是在法事儀式中對各種經(jīng)文的歌唱,包括和念、令調(diào)、吟誦和直數(shù)四種,是五臺山佛教音樂的主體。器樂是指部分法器和吹管樂器及打擊樂器所組成的樂隊,可用于為聲樂伴奏,也可單獨演奏,是五臺山佛教儀式音樂的特征之一。
二、五臺山佛教儀式音樂形態(tài)特征
(一)青廟佛事儀式音樂形式及特征
青廟儀式音樂主要是漢傳佛教法事儀式中的音樂,包括早晚課、放焰口、“北方”殿堂佛事等儀式中所應用的音樂,這些佛事活動可以分為日常性活動、節(jié)日性活動和專門性活動三類。
早晚課屬于日常性活動,是寺院中僧人每天按照固定時間必須做的儀式活動,也是出家后最先學習的佛事。早課于每日太陽出山前開始進行,一般要持續(xù)一個小時左右,并伴以鼓、磐、木魚等法器。晚課于每天日落前后進行,持續(xù)時間比早課要長,但也不超過兩個小時。在早晚課中是不使用樂器的,但會使用法器來打拍子,諷誦多為令調(diào)、吟誦、直數(shù)這三種形式,并有一定的伴唱。
放焰口屬于專門性活動,是用來祭奠亡人的儀式,一般都在黃昏舉行,后來成為了追思亡人的一種佛事儀式,不僅用于僧人圓寂,在百姓過世后,也可以用這種儀式來超度亡靈。盡管這個儀式具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和迷信思想,但卻是一種綜合了音樂、舞蹈、文學的綜合性儀式,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五臺山的“放焰口”獨特之處就是帶有樂器的伴奏,且和念、令調(diào)、吟誦、直數(shù)這四種諷誦形式在放焰口儀式中也被全部應用。
“北方”殿堂佛事是指僧人們在佛事大殿內(nèi)舉行的“交供”儀式,是五臺山曾經(jīng)非常盛行的一種具有獨特之處的佛事儀式,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基本不再舉行了。這是比較綜合的佛教儀式。儀式中多使用和念的形式,其中插入的小曲、吟誦、直數(shù)和器樂的伴奏更加豐富了儀式的音樂性。
青廟樂隊通常由14人組成,樂隊排列分為“一字班”和“桶字班”兩種,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會根據(jù)具體情況有所增減。在為儀式伴奏時,青廟儀式音樂必須嚴格遵守原曲調(diào),不能即興改變,這體現(xiàn)出了青廟儀式音樂的嚴謹性。青廟儀式音樂所用的調(diào)被稱之為“管調(diào)”,也可稱為“官調(diào)”,“管調(diào)”較低,使青廟音樂儀式音樂更加平和,增添了儀式氛圍。青廟儀式音樂中的板式也分為三種,分別是慢板、緊板和過板,這三種板式在青廟黃廟中都有應用,但節(jié)奏型卻是不同的,這也是造成青廟黃廟風格不同的主要特征。
五臺山佛教音樂樂曲的曲體可分為分節(jié)歌體、曲牌體、變奏體三種類型,這三種曲體類型在青廟儀式音樂中都有應用。青廟儀式音樂的樂器、音階、調(diào)式、板式及曲體結(jié)構的特點,構成了旋律幽雅、節(jié)奏平穩(wěn)、意境深遠的青廟音樂,呈現(xiàn)出遠、虛、淡、靜之特點,使五臺山成為了獨具特色的佛樂圣地。
(二)黃廟佛事儀式音樂形式及特征
黃廟儀式音樂是藏傳佛教法事儀式中的音樂,包括迎、送太陽和跳布扎等儀式,喇嘛教傳入五臺山的時間較晚,相對于漢傳佛教來說,其保留下來的儀式較少,但在五臺山佛教中依然獨樹一幟。
迎、送太陽儀式是黃廟儀式中的日常性活動,性質(zhì)與青廟儀式中的早晚課相似,除了念經(jīng)時間、地點與青廟相同外,還會在諷誦結(jié)束后隨著佛教音樂的伴奏開始進行迎太陽送太陽的活動,黃衣僧們伴著嗩吶的吹奏開始繞文殊殿而行,并且邊繞邊進行諷誦,樂器所奏的曲調(diào)是小曲《八板》。
跳布扎是黃廟儀式中的一種舞蹈類型的儀式,也被稱為“跳鬼”,是一種與“儺舞”相似的帶有面具的宗教舞蹈,也是五臺山“奉旨道場”的一種儀式,進行時有音樂與舞蹈貫穿其中。儀式中的音樂由管、笙、梅等吹奏樂器和鼓、鐺等打擊樂器及一些常見的法器所組成的鼓吹樂隊來吹奏。
黃廟樂隊通常由11人組成,除了樂器還會用到嗩吶、法鼓、大號、篳篥等法器,但在一般的法事儀式中不常用,主要被用來渲染氣氛。樂隊的排列與青廟儀式音樂的“桶字班”相似,位置不固定,但在伴奏方面,黃廟樂隊可以在原曲調(diào)的基礎上進行“加花”,從而使得曲調(diào)更加豐富,具有獨特色彩。黃廟儀式音樂旋律較為華麗,節(jié)奏也更加活躍,且曲調(diào)多為羽、商調(diào)式,體現(xiàn)出黃廟儀式獨有的藏蒙風韻。黃廟儀式音樂所用的調(diào)被稱為“結(jié)調(diào)”,相比青廟儀式音樂的“管調(diào)”要高一個小二度左右,在為儀式伴奏的時候更能體現(xiàn)出宗教儀式的神秘氛圍。板式的運用同樣有慢板、緊板、過板三類。黃廟儀式音樂中最多的一種體式是分節(jié)歌體,而曲牌體和變奏體在黃廟儀式音樂中基本沒有。
(三)五臺山佛教儀式音樂特征
五臺山佛教儀式音樂主要以經(jīng)文為主,而曲調(diào)則從屬于經(jīng)文,也就是“以詞度曲”的創(chuàng)作方法,“五聲音階”是五臺山儀式音樂的主體,但在器樂演奏方面以“七聲音階”為主;調(diào)系統(tǒng)是以“合為宮”為本調(diào),但青廟音樂的“管調(diào)”要比黃廟音樂的“結(jié)調(diào)”低一個小二度;節(jié)奏型雖然包括慢板、緊板、過板三種,但運用最多的基本板式是慢板;五臺山佛樂的曲體結(jié)構則以分節(jié)歌體為主,曲牌體和變奏體數(shù)量較少,曲式結(jié)構則有單段體和多段體兩種,但不論是青廟儀式音樂遠、虛、淡、靜的特點還是黃廟儀式音樂的山野之風,它們共同構成了五臺山的佛樂風韻。
三、結(jié)論
五臺山作為佛教圣地,其宗教儀式豐富多樣,并具有開放性和固定性。中國傳統(tǒng)認為無樂不足以成禮,所以五臺山佛教音樂以法事儀式為載體不斷發(fā)展,并形成獨有的風格,青苗儀式音樂幽靜深遠,黃廟儀式音樂恢弘高亢,兩者相互交融、相互借鑒,使五臺山佛教儀式音樂更加豐富,呈現(xiàn)出不同的佛之風韻,成為中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我們要重視民族音樂的發(fā)展,以音樂為載體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并傳承下去,使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可以以更好地姿態(tài)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韓軍.五臺山佛教音樂[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2]陳家濱.五臺山寺廟音樂初探[J].音樂研究,1981.
[3]孔繁洲.五臺山的佛教音樂[J].中國音樂,1995.4.
[4]趙培成.試談五臺山佛教音樂[J].五臺山研究,1988.
[5]王保國.造化——話說五臺山之三[J].五臺山,2015.12.
[6]丁雪雯.五臺山佛教音樂特點及其在青廟儀式中的運用[J].燕山大學,2015.
[7]宋婧.藏傳、漢傳佛教音樂風格之比較[J].東北師范大學,2013.
[8]張曉陽.淺談佛教儀式中的音聲——以早課為例[J].戲劇之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