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沅江市農業(yè)農村局(413100)曹立耘
近幾年來,生長后期已經抽穗灌漿的晚稻,一些稻粒的穎殼會變褐色,有的穎殼上有白色的霉層;有的稻穗上有黑粒,不灌漿,一穗上少則一兩粒,多則十幾粒,一般在抽穗后2天左右出現(xiàn)。有人認為這是黑粉病。其實,出現(xiàn)這種長黑發(fā)霉情況不一定是稻粒黑粉病,要根據(jù)田間情況區(qū)別對待,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治。
在高溫影響下,不少田塊晚稻部分穎花發(fā)育不良,其穎花殼色會變黑。空秕粒、灌漿不實粒以及幼嫩的穎殼,容易受到腐生菌的危害,進而使穎殼變黑、長霉。如果晚稻生長期在幼穗頂部穎花穎殼發(fā)育初期,在莖稈有3個拔長節(jié)間時突遇高溫,致穎殼和穎花發(fā)育終止,隨后溫度降低,穗中下部穎花發(fā)育正常,可能出現(xiàn)這種情況。
晚稻過量施用氮肥,對穎殼色澤影響最大。減少氮肥用量,適當增施磷鉀肥,能減少稻谷褐殼,同時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質和產量。在晚稻幼穗分化期或減數(shù)分裂期施用磷肥,可促使糖的運輸,加速灌漿結實,結實率和千粒重均會提高;穗期施用鉀肥,能增強植株后期的抗逆能力;而氮肥施用過多,植株變得柔軟多汁,易倒伏和發(fā)生病蟲害,后期灌漿速度變慢,貪青遲熟,易導致晚稻穎殼呈灰暗色。
晚稻穗上如果出現(xiàn)大量籽粒發(fā)褐,可能是谷枯病危害引起。該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稻谷上越冬,第二年釋放出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晚稻抽穗后侵害花器和幼穎。晚稻抽穗揚花期,如果傷口多,易受腐生菌危害,使穎殼變黑、變褐色。同時,灰飛虱在穗層刺吸汁液,特別是晚稻生長后期,灰飛虱若蟲爬到稻穗上取食,分泌蜜露造成雜菌污染,也會使稻穗發(fā)黑。此外,晚稻受谷粒瘟、穎枯病等危害,穎殼也會變黑、變褐色。這些病害在抽穗揚花期,花器被破壞形成空殼;發(fā)生在灌漿期,受害米粒停止發(fā)育,形成秕粒;發(fā)生在后期,僅在谷粒上產生褐色斑點。
晚稻生長后期一個嚴重的威脅是“寒露風”,寒露風天氣到來時,往往伴隨著大風,使禾苗相互磨檫形成大量傷口,為病原菌侵染提供了條件。幼嫩的穎殼在風刮情況下形成的傷口,易遭受腐生菌侵染,使穎殼變黑、變褐色。如在灌漿初期遇到低溫,灌漿速度就會變慢,特別是稻穗下半部的稻粒正處在灌漿敏感期,低溫侵襲后發(fā)育會停止,結實率會下降,隨后腐生菌侵入而使谷粒變褐。一般由腐生菌引起的稻粒變褐、長霉,但如果在天氣轉晴后病情發(fā)展就會受到抑制,不需要用藥防治。穎殼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害,仍呈綠色,灌漿基本正常的籽粒一般能正常結實;已經發(fā)黑、腐爛的病粒,用藥治療沒有多大意義。
晚稻抽穗揚花期用藥不當,如井岡霉素、毒死蜱等農藥噴施濃度過大,也會造成穎殼受傷而變黑。受害穎花有的能正常結實,有的不能結實。晚稻生長中后期施用嘧菌酯農藥,一般對晚稻比較安全,晚稻抽穗期使用嘧菌酯防治病害一般不會使晚稻穎殼變黑、變褐。
晚稻稻粒黑粉病主要是在晚稻抽穗至乳熟期侵染,開花至乳熟期連續(xù)陰雨,大氣濕度高,溫度在25℃~30℃,對病菌侵染有利,擴展比較迅速,對晚稻生產威脅較大。如果晚稻開穎時間長、穎殼張開角度大,柱頭外露率高的發(fā)病會更加嚴重。晚稻粒黑粉病主要在雜交秈稻制種田發(fā)生,在粳稻等品種上嚴重發(fā)生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僅穎殼外部變黑、長霉,而米粒沒有受害,可能是在連續(xù)陰雨條件下穎殼受機械損傷后,被腐生菌侵染所致,天氣轉晴后其發(fā)生危害就會迅速減輕。如果發(fā)生較重,為防止受害粒上腐生菌在陰雨天加重發(fā)生和蔓延,對穎殼內的米粒和臨近稻粒造成危害,可以用多菌靈、咪鮮胺、戊唑醇、氟環(huán)唑等殺菌劑防治,對腐生菌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總之,晚稻生長后期,稻粒變褐、長霉比較嚴重的田塊,如果是病菌侵染造成晚稻穎殼變黑、變褐,且變黑、變褐的穎殼數(shù)量不斷增加,影響晚稻灌漿,可以考慮使用農藥防治,控制病害蔓延,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可以噴施的農藥有甲基硫菌靈、多菌靈、咪鮮胺、苯甲·丙環(huán)唑、嘧菌酯、肟菌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