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摘? ?要: 大學英語思辨能力培養(yǎng)缺席的問題提出已久,國內關于此方面的研究仍不成熟,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思辨能力考查的量具、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方式和不同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的對比。介紹思辨能力培養(yǎng)缺席的原因及如何通過寫作課程逐步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指出思辨能力培養(yǎng)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之一,大學英語教學在關注學生專業(yè)能力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寫作教學過程充滿思辨因素,教師應充
一.思辨能力與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
何為思辨能力?根據(jù)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哲學會“特爾斐”項目組(Delphi Project)的報告,可以將思辨能力概括為兩個方面的內容:認知技能和情感特質。認知技能指在探究事物的過程中人們所使用的分析、評價、推理等思維技能;情感特質包括人們在研究分析事物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好奇心、自信心、勤奮好學等情感素質。
對大學生思辨能力的研究主要有兩個維度,即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和考察量具,國外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國的相關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對于大學生思辨能力重要性的認識有余而行動力不足。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代大學教育突出強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創(chuàng)造性,如果沒有較好的思辨能力,思維活動將受局限,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便無從談起。但是,鑒于思辨能力考察的抽象性,國內關于大學生思辨力考量的量具研究并不多。目前普遍認可的是文秋芳及其團隊于2011年提出的思維能力層級理論模型,該模型是在借鑒西方國家?guī)追N成熟模型的基礎上,根據(jù)中國的實際不斷檢驗修改建成的。但是該理論模型仍然處于不成熟階段,需要進一步完善,對當下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和研究不具有系統(tǒng)性和長期性。對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當下的研究焦點在于教學過程中的閱讀、寫作及教師、教材和評價等方面,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及普及面受限。
二、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思辨能力存在的問題
由于長期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及中國當下應試教育現(xiàn)實的影響,大學英語實際教學更多地關注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一些高校英語教學寧愿加入更多四六級機械訓練,以更高的四六級通過率彰顯教學效果的優(yōu)秀,而不是以學生思辨能力這種講究長期訓練、循序漸進和持之以恒的培養(yǎng)為目的。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在短時間內很難看到效果,無論教師、學生還是高校都不愿意為此付出更多努力,學生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記憶和理解層面,導致學生思想狹隘,更深層次的分析、判斷、推理和歸納等能力明顯不足。
大學英語課程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視、聽、說為核心培養(yǎng)目標的視聽說教程,另一類為以語篇理解為目標的閱讀教程。這種課程設置的單一性使大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受到很大限制,個性化、互補性課程的開設為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之必需。由于當下學生評估體系中不存在思辨能力因素,鑒于學生對綜合成績的重視度,思辨能力因素又不在評估體系中,地位和受重視度可想而知,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思辨能力不僅要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和課程設置方面,還要在評估體系中占據(jù)一席之地。
三、在寫作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孫有中認為寫作是培養(yǎng)大學生思辨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如何在寫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通過研究近期文獻可知,寫作教學通常有兩種教學方法,即結果教學法和過程教學法。結果教學法為傳統(tǒng)教學方法,注重語法的正確性、句式的復雜性、詞匯使用的準確性及篇章布局結構的合理性。其缺陷在于,長期接受結果教學法的學生過于重視結構和語法詞匯,忽略內涵,導致文章內容空洞而無見地,表達平淡無奇,泛泛而論。與此對應的過程教學法,強調寫作過程的循環(huán)性,指出寫作活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通過收集、整理、分析歸納資料,形成初稿,并在初稿基礎上修訂、編輯、再修訂、再編輯,不斷提高寫作水平和寫作質量。在整個寫作過程中,學生作為寫作主體參與寫作過程,寫作過程是思維不斷成熟的過程,是分析、歸納、總結不斷成熟的過程,不是單一地修改語法、句法、結構的線性思維過程。本文在過程教學法的基礎上探究如何通過寫作教學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辨能力。
1.準備階段
以思辨培養(yǎng)為目的的寫作,在準備階段,教師以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確定寫作主題或劃定主題范圍,收集整理寫作素材。教師闡明寫作目的、寫作要求,引導學生自由發(fā)揮聯(lián)想、想象,通過采訪、閱讀等形式做好寫作準備。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多個寫作話題,學生依據(jù)個人興趣、愛好選擇最擅長的話題并搜集、歸納、分析相關資料。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及時的引導。學生在寫作的準備階段可以很好地展現(xiàn)并鍛煉思辨認知技能,如歸納、分析、推理等,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特質,如自信心、勤學好問等。
2.初稿階段
初稿的形成或寫作過程是學生再分析所搜集的資料并基本成型的思維過程。初稿的完成意味著寫作內容的基本確定和寫作構思的基本定型,初稿的寫作過程要求學生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思想。初稿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不必過多關注語法、句式的規(guī)范性或單詞大小寫,或拼寫錯誤等小層面問題,應將注意力集中在內容的流暢性、思想表達的準確性及用簡單合理的語言準確表達寫作目的和寫作要求及個人思想觀點上。需要指出的是,初稿并不是一遍或一篇文章,初稿的寫作過程應該是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即修改—構思—再修改—再構思等過程的不斷循環(huán),直至初稿最終以作者滿意的狀態(tài)或準確表達作者思想的狀態(tài)呈現(xiàn)。在此循環(huán)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不必過多關注語法,而是把修改和構思的核心放在文章的內容和結構上。學生依據(jù)教師建議或個人反思,進行自我修訂或同伴互評,通過不斷地修改和反洗,思辨能力一步步得到培養(yǎng)和鍛煉。在認知技能方面,學生不斷修訂、構思的過程即思維邏輯性不斷增強的過程,自我修訂、同伴互評亦是依據(jù)教師反饋進行修改構思,都是培養(yǎng)和鍛煉認知能力的過程。接受教師反饋、與同伴之間互評等可以在情感上培養(yǎng)學生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容忍不同觀點和不同聲音,善于接受他人良好建議,不斷端正學習態(tài)度,提高優(yōu)秀品質。
3.編輯和提交階段
鑒于初稿已經(jīng)基本完成,在此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從內容和結構上重新轉移到語法、拼寫、句式等語言點的修訂上。學生再次審視全文,根據(jù)個人已有語言能力基礎和語法水平,仔細審核文章句式,集中改寫文章中不恰當?shù)谋磉_句式和語法結構。在編輯階段,學生的寫作思維更清晰,寫作目的更為明確,分析、判斷能力得到進一步鍛煉,自信、質疑等情感特質得到進一步培養(yǎng)。完成編輯階段后,學生可提交個人寫作成果。
由此可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過程,充滿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然而,大學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思辨能力缺席問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只是從寫作角度盡力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大學英語寫作可以作為思辨能力培養(yǎng)和研究的一種手段。對于大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還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和傳統(tǒng)教學方法。教師以課程和教材為依托,注意從認知和情感兩方面完善學生的思考方式。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可依據(jù)課文內容設定思辨性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培養(yǎng)學生學會使用下定義、比較、分析、歸納、推理等思辨技能。同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相關話題的資料輸入,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考慮問題,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需注意學生情感特質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其次,在評估體系中融入思辨能力因素。現(xiàn)階段的大學英語評估考核體系缺少關于思辨能力的考量,導致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培養(yǎng)思辨能力的重視度都不夠。具體而言,在平時成績或形成性評估中,學生不應過于重視成績分數(shù),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對提高個人各方面專業(yè)能力尤為重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小組討論或頭腦風暴等方式促進學生不斷學習、探索,不斷突破個人能力上限。
四、思辨英語教學的基本原則
思辨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隨意展開的。孫有中指出,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應遵循TERRIFIC的原則,即目標(Target)原則,指教學目標中應明確思辨能力培養(yǎng),從學校層面建立思辨能力培養(yǎng)目標;評價(Evaluation)原則指評估體系中要有思辨能力考查要素,將思辨納入形成性評估;反思(Reflection)原則指學生對具體課程教學活動有所領悟、有所思考,并以此促進和指導教學實踐;探究(Inquire)原則指在思辨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運用小組討論、辯論等學習方式,求同存異,尋求共識;實現(xiàn)(Fulfil)原則指實現(xiàn)全人教育,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步發(fā)展、共同進步;融合(Integrate)原則指不僅在專業(yè)上有所突破,還在思想、精神等層面同步發(fā)展;內容(Content)原則指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對學生輸入多種相關思辨性資料,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性思維和發(fā)散性思考方式。
孫有中提出這些原則在寫作思辨課程中需要充分堅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利用寫作訓練器思維方式,必須靈活運用思辨七大原則。如在寫作教學過程的準備階段,教師向學生提供多個話題及相關的思辨性材料,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堅持目標原則和內容原則,保證所提供的資料圍繞寫作話題展開,學生的寫作不會偏離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在初稿階段,教師和同學需堅持反思原則、探究原則、融合原則等,學生的寫作活動和寫作過程圍繞寫作目標和話題展開,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思辨性探討,不斷反思研究教師及個人的寫作材料,形成個人觀點,促進個人不僅在語言能力上有所提升,還在思維方式甚至個人情感特質上都有收獲;學生提交作文后,教師評價學生的作品,并告知學生最終的評價結果將納入學期成績,堅持評估原則,從評估角度促進學生重視寫作、重視創(chuàng)作。
五、結語
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僅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還是教學大綱要求的重要目標之一。改革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思辨教學能力,同時在評估體系中加入有關思辨能力元素的考評標準,都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寫作教學訓練學生思辨能力,寫作過程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思辨過程。在寫作過程中,教師發(fā)揮好引導作用,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積極參與寫作,綜合運用歸納、分析、推理等認知技能,并積極發(fā)展自信、交流、尊重他人等情感特質。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和學生只有持之以恒、循序漸進最終才能達到目的。
參考文獻:
[1]李超.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探究[J].內蒙古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20(6):60-62.
[2]王托兄.基于過程教學法的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研究——以《英語寫作》課程教學為例[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20(11):43-53.
[3]文秋芳,孫旻,張伶俐.外語專業(yè)大學生思辨技能發(fā)展趨勢跟蹤研究[J].外語界,2018(6):12-19.
[4]孫有中.思辨英語教學原則[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51(6):825-837.
[5]孫有中.外語教育與思辨能力培養(yǎng)[J].學論經(jīng)緯,201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