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司馬遷的行旅

2021-09-14 18:57王子今
月讀 2021年9期
關鍵詞:太史公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的史學名著《太史公書》,按照陳直《太史公書名考》的說法,“據東漢的碑刻及其他可靠文獻材料,互參考證”,論定“于東漢桓帝之時”,“已改稱《史記》,與今名符合”(陳直:《文史考古論叢》,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183頁)。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肯定了《史記》在史學界與文學界受到共同尊崇的文化地位?!妒酚洝烦晒崿F(xiàn)了司馬遷“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書·司馬遷傳》)的志向。

《史記》的偉大成就,有當時的時代精神為條件,而司馬遷的文化理想、學術資質、歷史理念與人生意志,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他的行旅實踐,以行跡之遙遠,旅程之漫長,特別是與史學考察相結合,從而在史學史記錄中顯出特別的光輝。與歷代史家比較,司馬遷作為特別重視行走的歷史學者,對于歷史現(xiàn)場有親近真切的體驗,其歷史感覺逸致超絕,其歷史記錄具體直質,其歷史理解也十分準確高明。司馬遷的行旅生活與他的學術努力及文化貢獻的特殊關系,能夠為我們的讀書思考與學術進取提供積極的啟示。

一、司馬遷“二十”出游

司馬遷自述生平,回顧了自己最初的文化之旅:“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次長途行走,司馬遷從秦地出發(fā),向東方與東南方向游歷考察。中華文明早期形成的重點地帶均一一行歷。依循水系而言,“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躔”(《水經注原序》),司馬遷“南游江、淮”,“浮于沅、湘”,又“北涉汶、泗”。對于各地文化名城、歷史勝跡,則“齊、魯之都”,以及“鄒、嶧”,“鄱、薛、彭城”,“梁、楚”等地,均千里尋訪。

《太平御覽》卷六〇四引錄了《西京雜記》這樣一段記述:“漢承周史官,至武帝太史公司馬談,世為太史。子遷年十三,使乘傳行天下,求諸侯史記,續(xù)孔氏古文,序世事,作傳百三十卷,五十萬字?!贝苏f“年十三”“行天下”,與《史記》不同。如果所謂“子遷年十三,使乘傳行天下”符合歷史真實,那么誰是“使”的主體呢?也就是說,是誰策劃并安排了司馬遷“乘傳行天下,求諸侯史記”呢?從前句“子遷”理解,應當是司馬談。分析司馬遷獲得史學成就的因素,不能忽略其父司馬談用心引導的作用。如果不取《西京雜記》之說,而《太史公自序》中說到的司馬遷“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的史學考察實踐,當然也是由司馬談設計,是得到司馬談支持的。

司馬遷自己說此行曾經“厄困鄱、薛、彭城”,可知長途行旅途中曾經遇到嚴重的困難。所謂“鄱”,按照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三六的說法,就是《漢書·地理志下》記載的“魯國”的“蕃”縣。當然,司馬遷行旅中途經歷了怎樣的“厄困”,具體情形現(xiàn)在已經難以考索。

二、“奉使”西南之行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回顧自己“二十而南游江、淮”,長途輾轉,最終“過梁、楚以歸”之后,又寫道:“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彼抉R遷的這次行程體驗,使他對巴蜀以及西南方向更遙遠的地方,有了切身的了解。秦兼并巴蜀,建設了關中與蜀中兩處“天府”,取得了向東擴張的堅實有力的經濟后援。特別是與楚國對抗,因此而占有優(yōu)勢地位。巴蜀在戰(zhàn)國后期以及秦代和楚漢相爭時代的經濟作用顯著。而漢初又發(fā)育出富有的工商經濟。漢武帝時代從這里起始,開始探尋絲綢之路的“西夷西”方向(王子今:《漢武帝“西夷西”道路與向家壩漢文化遺存》,《四川文物》2014年第5期)。這些歷史現(xiàn)象在《史記》中都有明確具體的記述,體現(xiàn)出司馬遷對巴蜀及“西南夷”歷史文化的熟悉。這應當與他“奉使”西南的交通實踐有關。

對于司馬遷“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裴骃《集解》引徐廣曰:“元鼎六年,平西南夷,以為五郡。其明年,元封元年是也?!倍抉R遷“還報命”,與司馬談相見于“周南”,有一次影響中國史學史和中國文化史的重要交談。據《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述:“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fā)憤且卒。而子遷適使反,見父于河洛之間?!毕嘁妶鼍皻夥毡?。“太史公執(zhí)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xù)吾祖矣?!彼抉R談以先祖的光榮鼓勵司馬遷。他繼而感嘆道:“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又囑托司馬遷:“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他說:“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痹诨仡欀芪幕某删椭螅约翱鬃拥奈幕暙I:“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比欢涫聵I(yè)有所中斷,“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司馬談陳說了史家的責任。司馬遷則誠懇地接受了父親的囑命?!斑w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所謂“太史公執(zhí)遷手而泣曰”,而“遷俯首流涕曰”,記述了父子淚灑“周南”,兩代歷史學者之間的文化使命完成了莊嚴的接遞。

司馬遷“奉使”西南之行后,“河洛之間”的父子相見,司馬談的囑咐和司馬遷的承諾,是后來《太史公書》撰述完成的精神基點。

司馬遷是在“元鼎六年,平西南夷,以為五郡”之后,即“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的。而“還報命”,“見父于河洛之間”的時刻,完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轉折。

三、王國維:“史公足跡殆遍宇內”

對于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說的“二十”之游,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中有所分析。他寫道:“史公此行,據衛(wèi)宏說,以為奉使乘傳行天下,求古諸侯之史記也。然史公此時尚未服官,下文云于是遷始‘仕為郎中,明此時尚未仕,則此行殆為宦學而非奉使矣?!蓖鯂S還總體評價了司馬遷的出行:“是史公足跡殆遍宇內,所未至者,朝鮮、河西、嶺南諸初郡耳?!保ā队^堂集林》卷一一)

王國維注意到,“史公足跡殆遍宇內”,漢朝所有疆土,他大致都已踏行。還沒有來得及實地考察,即所謂“所未至者”,只是“朝鮮、河西、嶺南諸初郡”,也就是漢武帝新擴張版圖中剛開始經營的“初郡”。

“初郡”,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使用的語匯,用以作為新占領區(qū)的行政地理符號?!妒酚洝の髂弦牧袀鳌酚浭隽藦堯q策劃的絲綢之路中一條重要線路的開發(fā):“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shù)千里,得蜀賈人市?;蚵勞鑫骺啥Ю镉猩矶緡?。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薄妒酚洝ご笸鹆袀鳌穼懙溃骸笆菚r漢既滅越,而蜀、西南夷皆震,請吏入朝。于是置益州、越巂、牂柯、沈黎、汶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余輩,出此初郡抵大夏,皆復閉昆明?!彼^“初郡”,司馬貞《索隱》:“謂越巂、汶山等郡。謂之‘初者,后背叛而并廢之也?!边@樣的意見可能是不正確的?!俺蹩ぁ?,應指僅僅獲得早期開發(fā)條件及初步經營政策的地方,包括漢武帝新“置益州、越巂、牂柯、沈黎、汶山郡”。

四、歷史的實地訪問

司馬遷走了那么多地方,他在萬里行途中,并不是一般的旅行游覽。他的每一步行程,都是其學術生命的一部分。司馬遷游蹤萬里的實踐,實際上可以說是與現(xiàn)代文化人類學的田野工作有著某些相似之處。

除了《史記·太史公自序》有關“二十”出游的回顧之外,司馬遷曾經在《史記》中的很多篇章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說到通過行旅實踐艱苦的史學考察歷程。

例如,在《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的最后,司馬遷寫道:“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彼趥髡f中“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對當?shù)亍伴L老”進行以口述史學為形式的訪古調查。

關于對數(shù)術文化的考察,司馬遷在《史記·龜策列傳》的最后也以“太史公曰”的口吻說道:“余至江南,觀其行事,問其長老,云龜千歲乃游蓮葉之上,蓍百莖共一根。又其所生,獸無虎狼,草無毒螫。江傍家人常畜龜飲食之,以為能導引致氣,有益于助衰養(yǎng)老,豈不信哉!”所謂“觀其行事,問其長老”,通過對“江南長老”言行的采訪,增益了自己的文化識見。

《史記·孟嘗君列傳》中說“薛”地民風自有區(qū)域文化個性,于是“問其故”。此外,《史記·魏世家》說“秦之破梁”,“墟中人”“說者”有自己的理解。這些都是實地訪問得到的信息?!皢柶涔省币约皩Α罢f者”言辭的記錄與分析,是司馬遷史學行旅的重要任務?!妒酚洝しB滕灌列傳》所謂“吾適豐沛,問其遺老”,《史記·淮陰侯列傳》所謂“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也是這樣的訪問。

五、歷史現(xiàn)場的考察

上文說到司馬遷曾經進行“南游江、淮”,“浮于沅、湘”,又“北涉汶、泗”的水系考察。這是對重視水資源條件、積極開發(fā)水利的農耕文明進行歷史研究的基礎。在《史記·河渠書》最后,他寫道:“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于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窺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薄妒酚洝ず忧纷鳛樽钤绲乃肺墨I,是在現(xiàn)場考察的基礎上撰述完成的。“余從負薪塞宣房”,是親身參加抗洪搶險工程的實踐。

除了《史記·龜策列傳》“太史公曰”說到的“余至江南,觀其行事”的數(shù)術文化考察之外,對于執(zhí)政者神往的“方術”之學、“鬼神”信仰、“祠祀”禮俗、“封禪”理想,司馬遷也有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的史學認識?!妒酚洝し舛U書》的最后寫道:“太史公曰: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意,于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于鬼神者,具見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覽焉?!彼^“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是對行旅實踐的回顧。

古來英雄名士的遺跡,包括古都城、古戰(zhàn)場,司馬遷的實地考察體會融入了他的歷史理解,完善了他的歷史記述,提升了他的歷史說明。如《史記·伯夷列傳》:“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鬃有蛄泄胖适ベt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登箕山吊荒陵,得到了特殊的文化感知?!妒酚洝R太公世家》:“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瑯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這里對“齊”地的區(qū)域文化進行了分析。對于孔子這樣的文化巨人,司馬遷除了前引“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考察其事跡,體會其精神之外,《史記·孔子世家》還寫道:“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作為歷史學者,對孔學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景仰,會因現(xiàn)場考察而有所增益。所謂“至圣”的贊美,后世得以繼承。

戰(zhàn)國爭雄的歷史,在司馬遷筆下特別真切生動。這些記述,各有歷史場景的親身感受以為條件?!妒酚洝の汗恿袀鳌穼懙溃骸疤饭唬何徇^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在“大梁”故城,考察之具體,以至于“求問其所謂夷門”?!妒酚洝ご荷昃袀鳌穼懙溃骸疤饭唬何徇m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園,旄矣。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相關歷史評議,或許是“適楚,觀春申君故城”時現(xiàn)場獲得的體會?!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寫道:“太史公曰:吾嘗過薛,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余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史記》對孟嘗君有較多關注,如雞鳴狗盜的故事,新鮮生動如小說家言。太史公落筆處所體現(xiàn)的對這位人物的重視,也許與“吾嘗過薛”的行旅經歷有關。

對于歷史文化信息之“世之傳”者,司馬遷有所采納,但是也進行了認真的考量和思索。如《史記·魏世家》寫道:“太史公曰:吾適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溝而灌大梁,三月城壞,王請降,遂滅魏。說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國削弱至于亡,余以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內,其業(yè)未成,魏雖得阿衡之佐,曷益乎?”可知司馬遷的實地調查,在傾聽當?shù)孛耖g聲音之外,還加入了自己的深刻思考。

有關戰(zhàn)國文化名人如屈原者,《史記》的記述遠遠超過了其他歷史文獻?!妒酚洝でZ生列傳》寫道:“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薄妒酚洝返那楦斜砺叮嘎冻鎏饭男睦韮A向與文化立場的重要信息?!妒酚洝でZ生列傳》還寫道:“自屈原沈汨羅后百有余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有關賈誼“吊屈原”的深切情思,司馬遷是引為同調的?!妒酚洝ぬ饭孕颉穼懙溃骸白鬓o以諷諫,連類以爭義,《離騷》有之。作《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辟Z生與太史公情感的“連類”,可以通過“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得以認識。

司馬遷行旅感念涉及秦朝史跡的,有《史記·蒙恬列傳》所說:“太史公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司馬遷還寫道:“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yǎng)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對蒙恬等人嚴肅的歷史批評,是在考察秦朝長城和直道之后形成的真知。這里所發(fā)布的重要史論,有長久的影響。胡亥明確取得帝位繼承權后,蒙恬被迫吞藥自殺,臨終前有關于主持修筑長城與直道“絕地脈”,可能“罪于天”的感嘆。對于所謂“絕地脈”,司馬遷發(fā)表的否定性意見,體現(xiàn)了他清醒的歷史認識(王子今:《蒙恬悲劇與大一統(tǒng)初期的“地脈”意識》,《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

漢初英雄,即劉邦建漢時其戰(zhàn)友們的早期活動,行旅中的司馬遷亦多有關心。《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的最后可以看到這樣的話語:“太史公曰: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方其鼓刀屠狗賣繒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垂名漢廷,德流子孫哉?余與他廣通,為言高祖功臣之興時若此云。”《史記·淮陰侯列傳》的文末也寫道:“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眲畹墓Τ技瘓F多“鼓刀屠狗賣繒”者,清代歷史學者趙翼總結西漢初期的政治結構,稱此為“漢初布衣將相之局”。他同時指出,這種打破貴族政治傳統(tǒng)定式的“前此所未有”的新政治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由此可以說明,“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歷史表象告訴人們,新王朝之格局大變,似乎“天意已另換新局”,新的政治體制得以開創(chuàng),“天之變局,至是始定”(《廿二史札記》卷二)。歷史的變化,司馬遷在書寫這些文字時,可能已經有所體悟:“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方其鼓刀屠狗賣繒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垂名漢廷,德流子孫哉?”

六、山川行歷與“文氣”養(yǎng)成

司馬遷遠程行旅的意義,文論家和史論家多以為有益于其精神與文氣的涵養(yǎng)。《史記》非凡文化品質的形成,確實與作者的行旅體驗有關。

蘇轍曾經寫道:“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 ,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保ā渡蠘忻茼n太尉書》)凌稚隆《史記評林》卷首引馬存語,又是這樣評價司馬遷出游的:“子長平生喜游,方少年自負之時,足跡不肯一日休?!彼f,司馬遷的出行并不是簡單地為出行而出行,而是有更高的文化追求:“非直為景物役也,將以盡天下大觀以助吾氣,然后吐而為書?!彼谷粡乃抉R遷的文字中讀出了其行旅體驗:“觀之,則其平生所嘗游者皆在焉。南浮長淮、溯大江,見狂瀾驚波,陰風怒逆,號走而橫擊,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夢、洞庭之陂彭蠡之潴,含混太虛,呼吸萬壑,而不見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淵深。見九疑之芊綿,巫山之嵯峨,陽臺朝云,蒼梧暮煙,態(tài)度無定,靡蔓綽約,春妝如濃,秋飾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紆。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猶有斑斑,而不知魚腹之骨尚無恙者乎,故其文感憤而傷激。北過大梁之墟,觀楚漢之戰(zhàn)場,想見項羽之喑啞,高帝之慢罵,龍?zhí)④S,千萬兵馬,大弓長戟,俱游而齊呼,故其文雄勇戟健,使人心悸而膽栗。世家龍門,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劍閣之鳥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見斧鑿之痕,故其文斬絕峻拔,而不可攀躋。講業(yè)齊魯之都,睹夫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彷徨乎汶陽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溫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p>

根據這樣的總結,司馬遷的行跡均有助于他的“文章”:“凡天地之間,萬物之變,可驚可愕,可以娛心,使人憂,使人悲者,子長盡取而為文章,是以變化出沒如萬象供四時而無窮,今于其書而觀之,豈不信矣!”

司馬遷遠游,百千路徑,萬里山川,四方傳統(tǒng),九州民風,當然有益于《史記》這部巨著文采神韻的煥發(fā),同時,這位偉大史學家的辛苦行旅,其文化意義是復雜的,其文化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七、交通史體驗·交通史記憶·交通史解說

行旅,首先是交通行為。行旅實踐最直接的文化收益,就是對交通地理的感覺,對交通條件的體驗,對交通文化的理解。

秦漢是交通建設取得重要進步的時期。秦統(tǒng)一的第二年,秦朝“治馳道”,《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六國年表》對此都有記載?!妒酚洝だ钏沽袀鳌愤€通過李斯“上書”告知讀者,“治馳道”是秦朝最高執(zhí)政集團主持的事?!妒酚洝分杏嘘P“馳道”的記錄凡12見。司馬遷的行旅,應當多循秦“馳道”。在中國早期交通建設的歷史記錄中,由九原通往關中“云陽”的秦“直道”的建設,是首屈一指的重要工程。特別是在陸路交通建設中,其規(guī)劃、選線、設計和施工,顯示出空前的技術水準和組織效率。秦直道的開通和應用,在中國古代交通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軍事交通的發(fā)展歷程而言,秦直道也表現(xiàn)出里程碑式的意義。秦直道,可以看作秦政的紀念。

秦直道工程,僅見于太史公的記載。關于秦始皇直道修筑的起始時間,《史記·秦始皇本紀》寫道:“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直通之?!薄妒酚洝ち鶉瓯怼芬灿涊d:“(秦始皇)三十五年,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彼抉R遷又寫道:“三十七(年)十月,帝之會稽、瑯邪,還至沙丘崩。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殺蒙恬。道九原入?!标P于所謂“道九原入”,《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述與帝位繼承的政治史事件相聯(lián)系:“行從直道至咸陽,發(fā)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比绻麤]有《史記》的相關記載,我們對于秦直道的知識很可能缺失。

司馬遷在《史記·蒙恬列傳》中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表達自己有關直道交通的親身行走體驗:“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所謂“固輕百姓力矣”,是體現(xiàn)關心民生的深心感嘆。其中透露的民本意識以及對政治強權的否定和批判,特別值得敬重。

揚雄《法言·淵騫》寫道:“或問:‘蒙恬忠而被誅,忠奚可為也?曰:‘塹山堙谷,起臨洮,擊遼水,力不足而死有余,忠不足相也?!睂τ凇傲Σ蛔愣烙杏唷?,有人說:“力者,功也。《周官·司勛》‘治功曰力,是也。言蒙恬為秦筑長城,無救于秦之亡,以論功則不足,以致死則有余矣。故曰‘力不足而死有余。”如此則揚雄的態(tài)度與司馬遷“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之說顯然不同。但也有人這樣理解:“力不足而死有余,謂用民之力而不惜民之死,民力匱而死者多耳。”太史公曰“固輕百姓力矣,……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即此文之義”(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31頁)。如此,則揚雄實際上在申發(fā)司馬遷的觀點。曾國藩的評議,尤為重視司馬遷所謂“固輕百姓力矣”之語義:“《始皇紀》曰:二十七年治馳道?!读鶉怼吩唬喝迥隇橹钡溃谰旁?,通甘泉。是直道與馳道不同也。蒙恬未治馳道,止治直道、筑長城二事,子長責其輕民力,可謂定論?!保ā肚箨I齋讀書錄》卷三《史上》,清光緒二年傳忠書局刻本,第39—40頁)而《史記》的讀者都會注意到,司馬遷這樣的感嘆,是“適北邊,自直道歸”,親自經行秦直道,目睹這一非凡交通工程的宏大規(guī)模和堅實質量之后發(fā)表的。

猜你喜歡
太史公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牛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司馬遷還璧不猶豫
漫畫史記
漫畫史記
漫畫史記
漫畫史記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司馬遷拒受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