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遠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善于抓住學生的思維閃光點,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教學生成.當學生向教師質疑問難,課堂上意想不到的事件會越來越多,這時教師一方面要順應學生,因勢利導,靈活處理;另一方面要不斷反思.
[關鍵詞]拋物線;課堂教學;教學生成
我校是一所農(nóng)村學校,生源起點低,數(shù)學后進生較多,但我在課堂上盡量給予學生多點時間討論、思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常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氣氛還是不錯的,有時甚至可以說很熱烈,并能帶給我一些課堂意外的教學生成.有些教學生成令我印象深刻,特別是有一節(jié)拋物線的練習課案例.
一、課堂教學
課堂的預習學案中有這樣一道題.
題目:如圖1,M是拋物線上一點,點[F(1, 0)]是拋物線的焦點,以[Fx] 為始邊、FM為終邊的角[∠xFM=60°],求[FM].
備課時,我第一感覺就是求點M的坐標,可以借助直線方程與拋物線方程解方程組.教師教學用書,也是這樣說明的.于是我將教學預設為解法一.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練習思考3分鐘后,開始提問.
教師:大家怎樣解,答案是多少?
學生甲:等于4 .
我讓他講思路,他卻講了下面解法三(詳見后面)的思路.
學生甲:先由點M向x軸引垂線,設垂足為N,利用已知條件,結合直角三角形MFN,可得[MF=2] [FN] ……(如圖2)
教師:可以嗎?
學生甲:可以的.
由于學生甲所講的跟我的預設不一樣,我還不太確定,且他答案正確,于是我叫他板書演示.
教師:還有不同的解法嗎?
學生乙:可以先求直線FM的方程,求交點M的坐標.
教師:你求到了答案嗎?
學生乙:求到了,等于4.
教師:也請乙同學來板書過程,其他同學可以自己思考和整理.
我在課堂巡視時又有新發(fā)現(xiàn),學生丙利用焦半徑求解,于是我和學生丙討論完善.
教師:大家還有新的解法嗎?
學生丙:可以把乙同學的過程簡化一下,在求到[x=3]后,利用拋物線的焦半徑公式[FM=d=x+p2=3+1=4].(就是后面的解法二)
教師:很好,計算更簡便了.
二、教學后記
講完這道題,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二十分鐘,我發(fā)覺遠超預設時間.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講的預設與生成的問題,課后想一想還是值得的.
備課中,預設是一節(jié)解法單一的習題評講課,沒想到學生反應如此熱烈,小組討論與交流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學生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信心,可謂一舉多得.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強調(diào)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鼓勵獨立思考,質疑問難,課堂上意想不到的事件會越來越多,怎樣處理?我有以下的反思.
1.順應學生,因勢利導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盡管教師課前準備充分,但面對變化的課堂,往往會有一些意外發(fā)生.可出現(xiàn)意外并不是壞事,它恰恰反映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程度,至少表明部分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關鍵要看“意外”發(fā)生后教師的應變能力.
如何靈活處理“意外”事件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關系著一堂課教學是否成功,而且是衡量一位教師教學機智的標志,反映出教師應變能力的水準.
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師的預設,導致教學要重新組織.這看起來似乎影響了教學進度,但提高了學生對于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
對于課堂“意外”,不要急于下結論,更不要急于否定,特別當教師還不能肯定對錯時.應該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因勢利導,順應學生的思維,教師再適時指導、適當提升.當學生提出不同解法或意見時,我覺得教師此時可用的一些引導語言有:你確定嗎?你能具體一點寫出來嗎?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思考一下吧;其他同學,你們認為可以嗎?等等.
當然,你認為生成沒有意義時,也應該及時引導學生向積極的方向思考,讓其他學生來說或教師自己分析.不同情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不能千篇一律.
課堂上很多的偶發(fā)事件是事先預料不到的,教師應該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巧妙地把它融進自己的教學中,利用意外情況與講授內(nèi)容快速合理地結合,并借題發(fā)揮做文章.
2.不斷反思,促進成長
要關注學生的成長,教師應該對教學進行反思;要促進自己的成長,教師更要對教學進行反思.反思能夠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不足,能夠總結經(jīng)驗;反思是以往教學的總結,是后繼教學的開端.
對于“意外課堂”,教師更要抓住機會反思,從而令以后的教學更有效.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筆者認為還可以反思很多內(nèi)容.如:有更好的處理辦法嗎?下次我應怎樣處理?專家可能會怎樣處理?怎樣教學更有效?等等.特別是要用文字記錄一些課后反思,可以寫在教案后面.經(jīng)常反思,教師的能力一定會得到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陶維林.從“把時間還給學生”說起[J].數(shù)學通訊,2011(14):1-4.
[2]? 吳潔.對提升初中生數(shù)學課堂學習參與度的實踐和思考 [J].考試周刊,2013(86):55.
[3]? 嚴運華.提高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程度[J].教學與管理,1999(3):53-54.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8.
[5]? 鐘進均.高中“說數(shù)學”案例研究 [M].廣州:廣東經(jīng)濟出版社,2017:240-260.
[6]? 李祎. 數(shù)學教學生成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5.
[7]? 王同啟. 一堂節(jié)外生枝的數(shù)學課[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04(9):24-25.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