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摘要】目的:探究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泮托拉唑治療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法:選取 2018 年 12 月至 2020 年 2 月收治的 80 例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觀察組各 40 例。前者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后者采用泮托拉唑治療,對兩組炎性因子水平、表皮生長因子及谷胱甘肽水平、止血及黑便改善時間以及治療總時長、住院時間、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分析。結(jié)果:治療前,炎性因子水平比較(P>0.05),治療后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表皮生長因子及谷胱甘肽水平相比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表皮生長因子及谷胱甘肽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止血及黑便改善時間以及治療總時長、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結(jié)論:泮托拉唑用于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既能縮短臨床癥狀緩解時間、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及改善表皮生長因子及谷胱甘肽水平,又能提升治療效果,且無嚴重不良反應出現(xiàn),安全性較高,值得推薦。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泮托拉唑;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中圖分類號】R36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6-0079-02
消化性潰瘍的出現(xiàn),與多種因素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分泌過多的胃酸,再加上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同時如患者精神壓力較大、愛吃刺激性食物等,也會損傷胃黏膜功能,增加消化性潰瘍發(fā)生率[1]。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人們的飲食結(jié)構(gòu)也有了較大的變化,不良的飲食習慣,增加了胃臟的負擔,再加上精神壓力過大,使得消化性潰瘍發(fā)病率居高不下[2]。隨著消化性潰瘍病情的進展,會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增加疾病危險性。因此,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屬于急癥之一,如患者出血嚴重,會引起休克,或是器官衰竭,對其生命安全產(chǎn)生極大的威脅[3]。因此,及時止血屬于救治關鍵。目前,臨床在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采用泮托拉唑,取得了顯著效果。本文以80例患者為背景,探究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泮托拉唑治療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80例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7~72(45.05±6.41)歲,出血量350~420(385.45±10.64)ml;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6~73(45.28±6.41)歲,出血量350~422(386.15±10.87)ml。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出血量等一般資料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疾病相關診斷標準,結(jié)合影像學檢查確診病情者;(2)無藥物禁忌證者;(3)愿意配合治療,且愿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1)妊娠及哺乳期女性;(2)溝通障礙及精神障礙者;(3)臨床資料不全者;(4)治療依從性較差者;(5)惡性腫瘤或是其它原因引起出血者;(6)藥物禁忌癥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病情明確后,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失血較多者,需立即補液,以此來保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同時給予胃黏膜保護劑治療。
對照組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即給予奧美拉唑鈉(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394)治療,取80 mg奧美拉唑鈉注射液,加入200 ml氯化鈉(0.9%)注射液中,靜脈滴注給藥,每天一次,每次滴注30~60分鐘。
觀察組患者用泮托拉唑(廣東星昊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8008)治療,取40 ml泮托拉唑鈉注射液,加入到100 ml氯化鈉(0.9%)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每天1~2次,滴注時間15~30分鐘。所有患者持續(xù)用藥至病情得到完全控制為止。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炎性因子水平、表皮生長因子及谷胱甘肽水平、止血及黑便改善時間以及治療總時長、住院時間、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分析。
(1)炎性因子指標包括C反應蛋白與白介素-6,其中C反應蛋白可以判斷機體炎癥程度,含量水平越高,說明機體炎癥明顯;白介素-6主要參與多個細胞增生,含量越高,說明機體炎癥情況嚴重,治療效果不明顯[4]。(2)表皮生長因子及谷胱甘肽水平含量,前者可以促進細胞的增生,縮小潰瘍的面積,達到治療效果;谷胱甘肽能對消化道胃酸引起的血由基產(chǎn)生消除作用,形成相應的保護膜,預防潰瘍增大,病情加重[5]。(3)治療總有效率判定:出血癥狀于24 h后停止,治療48 h后,黑便癥狀消失,且血壓與心率等指標,均恢復正常為治愈;出血癥狀于治療48 h后消失,治療96 h后,黑便消失,血壓與心率等指標恢復正常為顯效;出血癥狀于48 h后消失,治療6天后,黑便消失,血壓、心率等指標恢復正常為有效;治療7天后,仍有出血癥狀,且還出現(xiàn)腹痛、血壓下降等問題,經(jīng)胃鏡檢查,仍有出血為無效[6]。前三項比例之和=治療總有效率。(4)不良反應包括眩暈、腹瀉、頭痛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應用SPSS 23.0軟件,計量資料應用(x±s)表示,組間對比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應用[n(%)]表示,組間對比行χ2檢驗,當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炎性因子水平比較(P>0.05),治療后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表皮生長因子及谷胱甘肽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表皮生長因子及谷胱甘肽水平相比(P>0.05),治療后,表皮生長因子及谷胱甘肽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止血及黑便改善時間與及治療總時長、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止血及黑便改善時間與及治療總時長、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29例治愈、7例顯效、3例有效、1例無效分別,總有效率97.5%;對照組:20例治愈、8例顯效、5例有效、7例無效,總有效率82.5 %,組間對比(P<0.05)。
2.5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頭痛1例、惡心1例、口干1例,發(fā)生率7.5 %;對照組:頭痛2例、惡心1例、口干2例,發(fā)生率12.5 %,組間對比(P<0.05)。
3 討論
以往,在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主要以奧美拉唑鈉為主,其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屬于第一代的質(zhì)子泵抑制劑,雖有一定療效,但無法實現(xiàn)預期的治療目的[7]。而泮托拉唑其為第三代質(zhì)子泵抑制劑,用藥后,會結(jié)合胃壁細胞中的H+-K+ATP酶相關位點,阻斷胃酸分泌的最終環(huán)節(jié),提高抑酸作用,用藥作用持久,與H2受體相比,類藥突出,臨床使用廣泛性較強[8]。研究表明,泮托拉唑在用藥位點上,與奧美拉唑相比,效果較突出。將其用于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可以盡快止血,修復潰瘍,改善臨床癥狀;此外,泮托拉唑用藥后,不會產(chǎn)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故用藥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用泮托拉唑治療,臨床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學忠.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20,14(16):163-165.
[2] 王燕.研究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價值[J].醫(y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8):96,99.
[3] 高芬為.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觀察[J].醫(y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5):89,92.
[4] 高偉萍.對泮托拉唑鈉治療消化潰瘍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J].中國農(nóng)村衛(wèi)生,2020,12(12):12.
[5] 吳鋼,陳林,趙昌杰,等.注射用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價值探究[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41):166,172.
[6] 甘波.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及不良反應率評價[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20,36(5):28,30.
[7] 丁化周,吳曉忠.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性分析[J].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2019,13(6):441-443.
[8] 徐楊,彭忠.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