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仁郎 歐陽輝純
[摘 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倫理意蘊,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倫理旨趣,凸顯了黨性和人民性、中國精神和世界擔當融為一體的倫理智慧和倫理實踐。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把人民滿意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明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為此,要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魂聚氣,從堅定文化自信中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堅持從制度性提升人民獲得感、幸? 福感和安全感中,把以人民為中心落到實處,全面拓展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積極依托“一帶一路”建設成效展現中國共產黨為推動全球治理新變革提供“中國方案”的新擔當和新形象。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初心使命;以人民為中心;美好生活;民族復興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0292(2021)04-0001-07
[收稿日期]2021-05-15
[作者簡介]廖仁郎,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歐陽輝純,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山東大學政治學博士后,貴州陽明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中國倫理思想史、中國政治思想史和中國哲學。
邁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為迫切。將何種價值要素擺在首位,既彰顯黨的價值追求,也檢驗黨的初心使命。這是因為,“民眾對政治價值的選擇、認同和追求,在終極的意義上,是以政治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優(yōu)良的生活作為標準來判斷的”[1](P57)?,F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2]。更好地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倫理期待,需要從“實然”和“應然”兩個層面對美好生活進行構思與謀劃,考察并確立社會發(fā)展的價值目標。其中的關鍵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盵3] 也就是說,圍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布局和建設現代化強國新征程,滿足人民對高質量生活的新期待,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和實踐指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整體上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演進邏輯,對解決好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始終牢記黨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具有鮮明的倫理指向性。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整體性發(fā)展的倫理承諾
應該看到,中國道路具有歷史延續(xù)性,應在自覺從重溫黨的歷史中堅定黨的初心和使命。把民之所望作為施政所向,以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來提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滿意度。
(一)在回溯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闡釋黨的初心使命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邁入新時代,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盵4] 也就是說,強化黨員干部歷史意識,旨在增強黨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和行動自覺,不斷推動國家治理走向合理與應然。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根本的原因是:黨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厥走^往,是為了不忘初心,讓中國道路走得更堅定、更長遠。相比于過去,“中國之治”優(yōu)勢不斷彰顯,中國日益從守正創(chuàng)新中堅定“四個自信”,對世界的認知日漸從“落后挨打”的悲情世界觀轉為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某種程度上說,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沉渣泛起,根源在于西方對華心態(tài)整體失衡,難以從制度、治理等維度展現西方優(yōu)越性,進而試圖從歷史維度推進“和平演變”,以偏概全、編造、質疑等形式貶低中國共產黨,以混淆是非對錯、補償心理落差。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2020年1月8日,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特別號召全黨加強“四史”學習,從正本清源中闡釋黨的初心使命,進一步壓縮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滋長空間。
現階段,中國正處于“強起來”的關鍵時期,黨執(zhí)政面臨“四大考驗”與“四大危險”,從嚴治黨任務之艱巨前所未有。強化初心使命意識,當好推動民族復興的接棒者,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政治任務。為此,要加強從大歷史的角度對中國長時段歷史的理性檢視,最大限度剔除中國道路所積淀的諸如制度粘性、官僚惰性、權力任性等消極元素。[5](P24-25) 在此過程中,要積極繼承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對實現初心使命的不懈探索,以新的精神風貌和奮斗姿態(tài)把黨建設好,確保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zhàn)斗力。歷史地看,黨的先進性不是一勞永逸的。承平時期,加強黨的政治倫理的現代建構具有價值優(yōu)先性。鑒此,黨的十八大結束后,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特別提出“中國夢”,十九大后又專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其政治深意在于從百年屈辱中砥礪政治品格,把握好黨的“初心”和“使命”。將歷史教訓、現實發(fā)展與未來戰(zhàn)略相結合,并辯證統(tǒng)一于增強黨的憂患意識之中。既要從中獲得歷史自信也要加強自我反省,增強中國道路自信。讓憂患意識化為自我革命的倫理意識,全方位把握社會轉型發(fā)展中的否定性因素,正是新時代持續(xù)提升黨執(zhí)政的溫度、效度和信度的內在價值訴求。
(二)把人民滿意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
知政失者在草野。在治國理政中,堅持讓人民做政績的“閱卷人”,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標準,這不僅是思想工作方法問題,最根本的是執(zhí)政的初心立場問題。當前,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特別指出:“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2]。始終為人民謀幸福、努力奮斗,自覺把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fā)點,是兌現我們黨的莊嚴政治承諾的內在要求。尤其作為百年大黨,要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筑牢黨長期執(zhí)政的堅實根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我們黨必須與時俱進回答好和解決好的一個根本性問題。今天,我們黨已由小到大成為世界第一大黨,對世界政黨的影響力、感召力持續(xù)增強。新形勢下黨“趕考”遠未結束,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才能把黨的宗旨落到實處,切實解決黨員干部宗旨意識淡漠、政績觀扭曲、作風不純等問題,確保黨始終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以強烈的使命擔當帶領全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推進自我革命深度化,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自覺從初心使命的政治高度聯系好群眾、為人民謀利益和規(guī)制權力的擴張性,確保黨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其中的關鍵是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權力觀,把群眾滿意度作為抓工作的價值目標。正如習近平指出:“我們黨的執(zhí)政水平和執(zhí)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盵6]。
(三)在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把握和化解社會主要矛盾
邁入新時代,解決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利益關系失衡問題,必須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協(xié)調利益關系,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此過程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明確改革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取向。創(chuàng)新性將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盀榇耍覀儽仨殘猿职l(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盵7](P173) 要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均衡發(fā)展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將各種消極因素降到最低限度,不斷厚植黨的執(zhí)政根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然而,發(fā)展失衡導致貧富差距持續(xù)擴大也不是社會主義應有的圖景。著眼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把黨和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到解決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上來,便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使命和新挑戰(zhàn)。牢牢把握這一總體目標,就要堅持從黨的利益、國家整體利益、人民長遠利益出發(fā)把握社會矛盾全局。把制度創(chuàng)新與治理優(yōu)化有機統(tǒng)一起來,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民族復興中國夢提供支撐。
尤其是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形勢環(huán)境變化之快、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盵8] 要進一步釋放“中國之治”的經濟政治能量,就必須下功夫認識并加以解決,引導西方從生產力及治理現代化維度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國、評價中國制度和中國道路的合理性。以此為依托,積極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筑牢中國有效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zhàn)略根基?;贫葍?yōu)勢為治理效能,塑造一種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美好生活樣態(tài),從宏觀到微觀全景式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現代化中國。堅持以新發(fā)展格局引領合作共贏式的新型全球化,實現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價值融通和深度互動。也就是說,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道路,眼光不應只局限于“國內”,而應將中國發(fā)展置于動態(tài)變化的國際大環(huán)境中審視。把握好國內發(fā)展與對外開放的辯證關系,積極以中國改革促進世界發(fā)展。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理論特質和邏輯張力。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著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植新時代價值共識的倫理訴求
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動適應時代變化,增強中國發(fā)展的確定性,需要進一步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魂聚氣,形成奮斗合力,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一)明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
從近代“睜眼看世界”至今,擺脫“落后挨打”的被動局面,推動中華民族再度偉大復興,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夙愿??傮w上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要從政治上“站起來”、從經濟上“富起來”,更要從精神上“強起來”,開辟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道路。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深刻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們13億多人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目標?!盵9] 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既是政治目標也是共識之源。經過幾代人努力,中華民族再次站在“強起來”的歷史關口,中國睜眼看世界和世界睜眼看中國同頻共振。站在更高的起點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引發(fā)的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及時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增強黨辯證把握新一輪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的“?!迸c“機”的戰(zhàn)略能力。時代變局中危和機同生并存,要低成本、平穩(wěn)地走向世界舞臺中央,關鍵在于保持“趕考”意識的政治清醒,積極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賡續(xù)中凝聚力量,使之成為我們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不竭動力。發(fā)揮黨的自我革命的凈化器作用,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好局、起好步,全方位釋放“中國之治”的制度效能和文化能量。切實保持好中國發(fā)展的延續(xù)性,塑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美好生活樣態(tài),讓世界在自覺或不自覺中用中國的生活方式來塑造世界,提升中國道路、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二)重視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魂聚氣和塑造意識形態(tài)正當性
長久以來,黨對執(zhí)政正當性的論證模式,主要偏重從歷史正當性、績效正當性維度闡發(fā)與構建。不過,基于歷史與現實的疏遠及人民需求的新轉向,這種論證模式客觀上窄化了黨執(zhí)政為民的多維面向,拓展和深化黨執(zhí)政的正當性要素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必然選擇。具體來說,要從偏重歷史說理、績效建構轉向對意識形態(tài)正當性的重視,限制西方國家用話語優(yōu)勢對沖中國發(fā)展優(yōu)勢的運作空間,以偉大民族精神托起民族復興底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2013年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就深刻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盵10](P153) 因此,筑牢黨長期執(zhí)政的堅實根基,“務實”與“務虛”同樣重要。唯此,才能確保黨始終與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讓政策舉措更貼近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通過制度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塑造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在此過程中,要扎根歷史、聚焦現實創(chuàng)新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整體性敘述方式,推進新時代意識形態(tài)工作走上政治性與藝術性相融合的道路。讓人民群眾在重溫黨史、聆聽共產黨人故事中感受精神洗禮,引導其通過立德、立功、立言等方式實現人生價值,在精神榜樣的激勵下不斷從自我走向他人、走向社會和國家。歷史地看,一種意識形態(tài)學說要真正發(fā)揮作用,關鍵在于把意識形態(tài)訴求融入價值建構,從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等維度給予人們深刻的生命倫理啟迪。在此方面,儒家學說從政治到克己的深刻倫理價值建構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三)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把握文化自信何以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的價值基礎。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上特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盵11] 歷史地看,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近代中國因“落后挨打”,而慘遭列強輪番侵略和踐踏,幾至中華民族瀕臨危亡。這不僅深刻刺激無數仁人志士“睜眼看世界”,更讓中國掀起全面“師夷長技”的狂潮,至今余波未了。不過,這種建立在文化不自信基礎上的“師夷長技”具有很大局限性,突出的后遺癥是導致國民文化心態(tài)的殖民主義,迷信西方文化模式。然而任何文化都有其精華,也有其糟粕。汲取西方文化因子,積極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都要重點吸納或繼承具有超越性價值的部分。絕不能因噎廢食。這是深刻把握文化自信何以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基本要求?,F階段,關鍵是從堅定文化自信中構筑“四個自信”的心理認同基礎,更好應對來自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價值沖擊和話語博弈。這是因為,文化是人類智識精華的高度濃縮,最能彰顯和體現一個民族的創(chuàng)造性和內在屬性。正所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奮進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增強文化定力,才不會“亂花漸欲迷人眼”,陷入西方精心設計的“話語陷阱”而迷失自我、繼續(xù)“挨罵”。其中蘊含的深刻政治意涵是:從堅定文化自信中加強中國特色概念供給,向世界展示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圖景,開辟一條強而不霸的新興大國崛起之路。
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著全面拓展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的倫理實踐
民心向背事關黨的執(zhí)政根基。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拓展和深化黨執(zhí)政的深厚基礎,應勇于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把以人民為中心落到實處。推動中國夢與世界夢深度融合,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
(一)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境界把以人民為中心落到實處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要勇于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和價值追求。牢牢把握歷史主動權,讓黨始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皻v史深刻昭示我們,必須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同一切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問題作堅決斗爭,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盵12](P222) 現階段,黨再度站在歷史的重要關口,需要持續(xù)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進一步落實“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重要指示,把政治理念與道德規(guī)范融入政治倫理建構之中,讓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好擔當起自己的歷史使命。更多地從歷史、制度及倫理維度關注政治,及時祛除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各種因素。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倫理精神轉化為惠民利民富民的切實舉措。
一是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籠子”。權力始終是一把雙刃劍。把權力置于陽光下,關進制度的“籠子”,是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唯有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籠子,才能壓縮權力的自由載量空間,杜絕權力尋租、暗箱操作,提升制度建設的質量和效能。在此過程中,“決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13](P4-9),必須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加以解決,不能讓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小管涌淪為大塌方,釀成全局性、顛覆性的災難。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zhí)行。要防止制度鈍化,應依托制度籠子管住“關鍵少數”,以黨內法規(guī)建設新成效推動法治中國開創(chuàng)新局面。把制度建設貫穿到黨的各項建設之中,進一步落實責任和追究責任的機制,確保權力在法治的軌道上合理運行。
二是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是平衡好黨執(zhí)政的道德性和秩序性張力,以更高的政治倫理要求完成“趕考”歷史答卷的內在訴求。賡續(xù)紅色血脈,不僅從中汲取奮進力量,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更要從革命歷史、執(zhí)政理念等維度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凝聚黨心民力推進民族復興偉大事業(yè)。要“務實”也要“務虛”,善于把今天的幸福生活與昔日的革命歷史相關聯,確保這一光榮的“集體記憶”永不失憶。要創(chuàng)新紅色基因傳承的途徑與形式,注重從百姓日用、文化消費等微觀領域入手,用優(yōu)秀的文化、文藝作品把革命故事講好,通過適度的市場化渠道推動祖國各地星羅棋布的紅色資源“活起來”。
三是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在此過程中,黨內教育僅聚焦“關鍵少數”是不夠的,向廣大黨員拓展、向常態(tài)化、制度化延伸,是持續(xù)凈化、優(yōu)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的必然要求。政治生態(tài)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習近平指出,“政治生態(tài)和自然生態(tài)一樣,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14] 這其中,思想上的滑坡是政治生態(tài)病變的肇端。理想信念“總開關”沒擰緊,各種偏軌越界的行為就會在所難免,進而導致宗旨觀念淡薄、道德行為不端等系列問題。鑒此,新形勢下加強黨員理想信念教育,要有系統(tǒng)思維和制度性舉措。針對性地設計教育內容,及時發(fā)現、總結、推廣先進典型,激勵更多黨員奮發(fā)有為、建功立業(yè)。
(二)堅持從制度性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拓展和深化黨執(zhí)政的深厚基礎
脫離群眾是黨長期執(zhí)政面臨的最大危險。加強黨的執(zhí)政正當性建設需要與時俱進,而且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正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作為百年大黨,中國共產黨要實現長期執(zhí)政就要增強憂患意識,決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而要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制度性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特別是面對成績,要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不能在一片喝彩聲、贊揚聲中喪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漸陷入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狀態(tài)”[13](P4-9)。更不能把人民群眾賦予的權力異化為謀私的工具。唯有與人民群眾保持魚水深情的倫理關系,才能實現權力歸位,用偉大復興中國夢凝魂聚氣。持續(xù)增強中國共產黨抵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系統(tǒng)性沖擊的執(zhí)政能力。
一是持續(xù)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群眾是黨的血脈和根基,人民支持擁護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優(yōu)先加強基本民生建設最能彰顯黨執(zhí)政的初心使命。2020年5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提到我國“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我們在肯定脫貧攻堅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也要做好“接力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的位置。重點從民生保障體系推動更多資源向基層及弱勢群體傾斜。針對群眾生活的堵點、痛點、盲點,既有全面要求,又有具體辦法。堅持以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導向來突破瓶頸制約、選擇合理路徑。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持續(xù)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應該成為黨執(zhí)政為民的倫理自覺。
二是提升生態(tài)產品供給能力?,F階段,綠色生態(tài)日益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定義、新期盼。確切地說,“綠色”不僅是一種消費觀念,而且成為新的道德取向和價值判斷。[15]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提高生態(tài)產品供給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成為黨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新向度。作為一項公共產品,要確保更多優(yōu)質生態(tài)產品的持續(xù)供給,離不開對成本與收益的平衡。一方面,需要充分借助政策杠桿撬動更多資源投入生態(tài)文明建設,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把綠水青山轉為金山銀山,讓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市場化、法制化軌道上推進運轉。汲取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教訓,還要從國家安全高度筑牢生態(tài)安全屏障。
三是凸顯文化產品精神價值。近年來,西方污名化中國的行徑逐步增多,加強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指引十分必要。補足人民精神上的“鈣”,讓中國在精神上強起來,不斷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加強對文化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的過程監(jiān)管,引導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端正創(chuàng)作思想,遏制住當前文化產品泛娛樂化、泛物質化的不良傾向。讓人民在消費高品質的文化產品中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防止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滲透,把嚴肅題材娛樂化,導致人民理想信念的虛化。要把牢正確的創(chuàng)作方向,努力推出反映傳播中國價值觀念的優(yōu)秀作品,既贏得受眾青睞又獲得市場認可,推動我國文化產業(yè)在正確、健康軌道上壯大發(fā)展。
(三)依托“一帶一路”建設展現中國共產黨積極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的新擔當
進入21世紀,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心是大勢所趨。作為大國,推動人類政治文明進步,具有天然的道德優(yōu)先性。誠如習近平指出,“大就要有大的樣子。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和平與發(fā)展?!盵16] 也就是說,對大國政黨的真善美評價,該有一種更為宏大、深刻的政治倫理視角。把大國政黨放到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全方位評估其所作所為,以及對人類文明演進的影響。從中國維度看,應優(yōu)先從邊緣地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發(fā)展戰(zhàn)略對接與對外發(fā)展援助相結合,進一步充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內涵。彰顯中國負責任大國擔當,提升中國理念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為全球治理提供更合理的路徑選擇。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不斷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
一是打造互利共贏合作新模式。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發(fā)展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特別是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持續(xù)抬頭發(fā)酵,各種失序和失范漸成國際社會的“新常態(tài)”。[17](P34-36) 推動經濟全球化再平衡,關鍵在于堅持多邊主義,共建包容開放的世界經濟。面對新的形勢,中國開始由“順勢”轉為“謀勢”主動進行布局,積極依托“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對接,推動共商、共建、共享式發(fā)展新模式。秉持正確義利觀,增加對發(fā)展中國家支持力度。通過對接、發(fā)展、釋放沿線國家與地區(qū)的發(fā)展?jié)撃埽屵吘壍貛以诟侠?、包容和平等的共同發(fā)展中實現對發(fā)展赤字的化解。以此為基礎,拓展中國方案的地緣實踐空間,塑造好中國強而不霸的新興大國形象。
二是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更加凸顯這一點。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內在的生命聯動。在生態(tài)危機面前,任何人、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擺正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需要著力構建綠色發(fā)展觀,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面綠色轉型。生態(tài)無國界。為此,在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應將更多綠色、生態(tài)元素融入其中,為發(fā)展中國家生態(tài)治理提供更多支持,倡導“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的生態(tài)矯正機制。積極以濃縮中國智慧的綠色“一帶一路”發(fā)展觀為引領推動世界綠色轉型,打造清潔美麗世界的合作之道,為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三是在具體領域共享發(fā)展經驗。邁入新時代,中國之治效能進一步彰顯,拓展了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2]。新形勢下要把制度優(yōu)勢、治理優(yōu)勢轉為話語優(yōu)勢,既需要從宏觀層面深化中國同世界的關系,著力構建闡釋中國道路的跨文化話語體系,也需要在微觀具體領域共享發(fā)展經驗,不斷從實現合作共贏中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的理性認知。這需要中國能夠理性地發(fā)揮建立在一定道德根基上的政治影響力。[18](P175) 著眼于共同的發(fā)展利益,打破阻礙人類交往的精神隔閡,依托“一帶一路”建設更好發(fā)揮中國經濟外交引擎作用,推動地區(qū)關注點重新回到“共同發(fā)展”議題上。同時,也要堅持有理有據有節(jié)的斗爭原則,以斗爭求合作掌握新一輪大國博弈主動權。
四、結語
道路決定命運,經得起歷史檢驗。站在歷史的深厚基礎上更加堅定地走向未來,既要鏡鑒他者,也要審視自我。這是“中國政治實踐和道德實踐的一種基本的政治和道德智慧”[19](P67)。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倫理原則,推動中國制度更加適應并有效地推動生產力發(fā)展,將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積極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在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資源均衡分配,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續(xù)強化黨執(zhí)政的政績正當性基礎。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引發(fā)的價值沖擊,中國要注重用偉大復興中國夢凝魂聚氣,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塑造社會同一性的整合力、凝聚力和塑造力。著力塑造中國精神,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切實擔負起實現民族復興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道德責任。從抓住“關鍵少數”維度看,要積極培植“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倫理意識,通過對主觀世界的積極改造推動客觀世界朝著更合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向度演進。對此,習近平深刻指出:“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fā)點。”[20] 依托“一帶一路”建設把中國夢與世界夢有機統(tǒng)一起來,為破解人類共同難題提供制度性思考和可通約性理念,推動中國之治的宏大走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1](P10-18)
[參 考 文 獻]
[1]戴木才.從優(yōu)良生活到理想政治:現代政治倫理潮流[M].北京: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20.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3]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 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N].人民日報,2018-10-26.
[4]李斌.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N].人民日報,2013-07-14.
[5]徐勇.歷史延續(xù)性視角下的中國道路[J].中國社會科學,2016(7).
[6]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
[7]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8]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1-09.
[9]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26.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12]習近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13]習近平.牢記初心使命,推進自我革命[J].求是,2019(15).
[14]習近平.關于《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jiān)督條例》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6-11-03.
[15]邢宇皓.生態(tài)興則文明興[N].光明日報,2017-06-16.
[16]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報,2017-12-02.
[17]魏南枝.促進共商共建共享 化解發(fā)展赤字[J].紅旗文稿,2017(20).
[18]張笑宇.重建大陸:反思五百年的世界秩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19]歐陽輝純.論朱熹忠德思想的理論基礎——以“天理”和“中庸”為中心的中國倫理思想史的考察[J].云夢學刊,2021(3).
[20]顏曉峰.胸懷“兩個大局”的高遠戰(zhàn)略思維[N].光明日報,2019-07-29.
[21]歐陽輝純,王木林.從中國之治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學意涵[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
On the Ethical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Wisdom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LIAO Ren-lang1,OUYANG Hui-chun2
(1.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2.Marxism School,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has rich and profound ethical implications, which establishes the ethical purport of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and highlights the ethical wisdom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arty spirit and the people, the Chinese spirit and the world.Focus on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and adhere to the people's satisfaction as the fundamental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all work.Regar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the highest and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refore, we should use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gather our common will,consolidate the ideological basis for the unity and struggle of all the people from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We should persist in putting people as the center in promoting people's sense of achievement, happiness and sense of security, and comprehensively expand the ruling foundation and source of streng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Through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e can show the new responsibility and new imag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ctively providing the "China plan" for promoting new changes in global governance.
Key words: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original aspiration and mission;take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a good life; national rejuvenation
[責任編輯 常延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