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書 劉志清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學會分享,能和伙伴們友好相處??墒呛⒆用鎸π膼鄣耐婢?、好吃的美味卻表現(xiàn)得很自私,這讓父母很尷尬。
樂樂拿著自己的玩具在小區(qū)里玩兒,別的小朋友一靠近,樂樂就警惕地把玩具藏起來,不讓小朋友動。有時候在公眾場合有一堆玩具,別的小朋友拿了幾個,樂樂會沖過去大喊:“我的!不準動!”然后一把搶過來。媽媽覺得樂樂這樣顯得特別沒有禮貌,但怎么說都不管用,很發(fā)愁,不知道該怎么教育。
孩子為何對“我的”特別敏感?
樂樂的這種表現(xiàn)在2~3歲的孩子身上很常見,很多父母以為這是孩子太自私,不懂得分享,于是對孩子進行批評,或強制讓孩子分享,但這樣做的效果往往很差。
說“我的”是自我意識成長的體現(xiàn)
當孩子開始說“我的”時,父母應該認識到,這是孩子成長的正常階段,標志著自我意識的萌發(fā)。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意識到作為主體的“我”和周圍其他事物之間是不同的。孩子會采用各種方法來建構自我意識,其中就包括占有物品、學會使用代名詞“我”和“你”。只有當孩子能夠真正理解“我的”“你的”時,才能夠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同時尊重別人的物品歸屬權。
不愿意分享是因為不理解
當孩子剛剛建立起“我的”這個概念時,還不能夠理解分享是什么意思。當父母讓他把東西交給其他小朋友時,他會認為這就是要奪走自己的東西。此外,分享是一種社會交換行為,是相互的,有時候有一定的延遲性,如果孩子沒有分享經(jīng)驗,不能意識到分享能帶來更多的快樂,也就不容易接受分享行為。
讓孩子學會分享,早點開始,一步步來
父母需要未雨綢繆,在孩子進入這個階段之前或者剛剛進入這個階段之時,就引導孩子學習分享,幫助孩子逐步樹立物權意識和分享精神。
幫助孩子建立物品歸屬權的意識
孩子在2歲之前通常分不清楚“我的”“你的”之間的界限。父母平時可以幫助孩子弄清楚物品的歸屬,建立歸屬權的意識。例如對孩子說:“這個黃色的水杯是你的,這個藍色的水杯是爸爸的,那個紅色的水杯是媽媽的?!被蛘撸骸半娨暀C是我們大家的,遙控器也是。”同時父母還要在日常行為中表現(xiàn)出對孩子的物品歸屬權的尊重。例如當父母要拿孩子的水杯時,可以征求孩子的同意:“我把你的杯子拿去洗一下,好嗎?”父母以身作則,是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物品歸屬權概念的最佳途徑。
分享從“交換”開始
很多父母不知道該怎么說服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分享,那么可以從交換開始。父母平時在家里可以跟孩子玩交換的游戲。例如,給孩子一個玩具,然后拿著另一個玩具對孩子說:“我們交換吧,你把你的玩具給我,我把這個玩具給你?!碑敽⒆影咽掷锏耐婢哌f出來時,父母在完成跟孩子的交換動作的同時表揚孩子:“寶寶真棒!交換玩具玩真好!”父母開心的表情和輕松的語調,會讓孩子覺得交換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游戲。當孩子熟悉交換之后,父母可以再適當擴展一下交換的行為,比如告訴孩子:“你先玩我的玩具,我玩一會兒你的玩具,過一會兒我們再換回來?!?/p>
樹立“分享”的榜樣
2歲左右的孩子會高度模仿大人的行為,因此大人之間的分享可以給孩子建立分享行為的榜樣。例如在用餐的時候,父母之間可以分享食物,或者是和祖父母之間一起分享食物,孩子就會學到分享食物的行為,可能還會模仿父母的做法,比如拿著一塊土豆對媽媽說:“給你吃吧?!边@時父母不管接不接受孩子的分享,首先都要對孩子的行為表示贊賞,對孩子的分享行為進行鼓勵。當孩子習慣與他人分享之后,在公眾場合很可能就會自動地表現(xiàn)出與其他人分享的行為,這時父母也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幫助孩子學會基本社交規(guī)則
在社會互動中,孩子不僅要學會捍衛(wèi)自己的物品,還要學會尊重其他人的物品,這需要很多社交技巧,但首先要遵循一些基本規(guī)則。尤其是看到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發(fā)生搶奪時,干預的原則如下:
● 對孩子自己的東西,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 對他人的東西,教導孩子尊重對方的意愿;
● 對于公共的東西,采取輪流使用的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