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珍
什么是語文味呢?就如看京劇,當有人評價很有京劇味,那肯定是從臉譜、服飾、唱腔,到身段、眼神等都是純粹的北京戲曲傳統(tǒng),原汁原味。語文味,應該就是在整一節(jié)語文課上,聽課者能感受到文本字里行間的語文元素,聽課者更多的語文味的感受力與沖擊力來自于授課教師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教態(tài)所展示的語文元素,它體現(xiàn)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中,反映教師深邃的語文基本功、學養(yǎng)底子、教學能力。語文味還來自于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學生在老師影響下表現(xiàn)出博雅、文秀、傳統(tǒng)、考究的語文能力。小學語文課程植根于中國漢民族語言、文化傳統(tǒng)上,一個語文教師能終日與之打交道是幸福的,因此讓自己的語文課堂能很好地體現(xiàn)傳統(tǒng),傳遞厚實文化,讓自己的課堂具有語文味,應是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yè)追求。下面以翰墨、荷香,喻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言文字,來關(guān)注一下,如何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有語文味,使翰墨濃顯,荷香清遠。
一、挖掘文本里的語文味,知悉“蓮”的初衷
蓮的初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漣而不妖。小學語文教材本身就具有語文味,因此,我們首先要挖掘文本里的語文味。而挖掘文本有幾種情況:
⑴文本里的需要挖掘點淺而易見,例如《再見了,親人》里沒段的祈使句開頭,結(jié)尾的反問句結(jié)尾。
⑵文本里的需要挖掘點需要往里深挖才挖得出來,例如《橋》這一課里的“揪”字,可以展開品析,“老漢這一揪,揪走了他兒子通過木橋的安全幾率;這一揪……”
⑶文本里的挖掘點需要教師的再創(chuàng)造,例如我在實驗主題教學時,上《普羅米修斯》,我的教學主題設(shè)置為“讀懂你的苦”,一開課,我出示了“苦”字的漢字演變,情境朗讀后,鏈接另一篇課外讀物《一只貝》,體會珍珠是一顆沙子在肉里如何磨礪、煎熬,終成一顆珍珠。這些從無到有的可挖掘處,都是教師的再創(chuàng)造。
挖掘文本里的語文味,可以避免“由于教學繁多雜碎,淹沒了教學重點,掩蓋了語文本色,缺失了課堂純凈?!保ㄔ妮d于《小學語文教學》會刊版2016年第10期“卷首語”欄目)
二、扎實語言文字訓練,撐起“葉”的擎持
葉的擎持: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很喜歡觀摩低年級的語文課堂,就教幾個生字,看授課老師在黑白上貼上較大的米字格,跟學生說:“這個……字,同學們注意觀察,它的橫筆寫到這里,豎筆寫到這里,參考橫中線與豎中線……”這樣的寫字表達,是不是很“語文”?再來出示生字卡,開火車讀,我就覺得很有語文味。用心去教好每一個語文知識點,就有“語文味”。
說到語文的聽、說、讀、寫,不能不講到“咬文嚼字”這種語文味。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一起來比較“春風又綠江南岸”與“春風又到江南岸”“春風又滿江南岸”的差別。在《草原》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追究一下“空氣是那么清鮮”中“清鮮”與“清新”的區(qū)別。就是在這些較真中,在錙銖必較中,在反復推敲中,語文味就出來了。
在1996年的《咬文嚼字》合訂本第41頁,就辨析的是1995年9月19日《光明日報》的《冰心的風范》中寫“不論什么時候,她都是親切隨意,如坐春風……”中“如坐春風”使用有誤,因為“如坐春風”只是“聽者”(受動者)的感受,而不是能用來形容施動者。其實,就“座”與“坐”的區(qū)別就很值得分辨。
好好抓住文本中字、詞、句、段、甚至標點等寫得精妙之處,好好咬文嚼字,語文味就興味盎然。
三、教師堅持提高語文素養(yǎng),促成“莖”的沉淀
莖的沉淀:中通外直,香遠益清
應該很多人都無法不為在廣州舉行的第二屆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觀摩活動上講授《“鳳辣子”初見林黛玉》的劉冰老師所折服,一口充滿韻味的評書段子,一股新辣調(diào)侃的的語文味道。老師引導得多好,學生回答得多精到。
教師堅持提高自身語文修養(yǎng),堅持有語文味的課堂,就能避免“用字幕取代教師板書,用音頻取代教師的范讀,用視頻取代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喚起形象?!?/p>
一個語文教師如果課外閱讀深透,底蘊夠足,是不是教學語言會精到些,表達就不一樣,整個講授的狀態(tài)不一樣。
四、講究課堂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孕育“籽”的菡礪
籽的菡礪: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授課的開頭、結(jié)尾語言適當精彩一些,課堂的語文味就濃一些,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喜愛就多一些。
五、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質(zhì),綻放“花”的嫣然
花的嫣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單元卷一道閱讀題里考到“權(quán)衡利弊”這個詞語的意思,執(zhí)教的兩個班里一個班比較靈活、多積累的,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為“比較一下好處與壞處”,而另一個弱些的班級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理解為“使用權(quán)利……”
前段時間因為要到廣寧送課,課題選了蕭紅的《祖父的園子》,是涉及到“童年生活”的,我的教學設(shè)計是結(jié)合蕭紅生平,從蕭紅的童年生活感觸引伸滲透學習如何進行寫童年文章的積累素材、選材,例如蕭紅開頭寫院子里紅的紅,綠的綠,五彩繽紛,引導學生選材讓你的童年生活充滿豐富感、色彩感的事情,在自己教的兩個班里,表達好的班舉手不斷,而另一個班要引導“生日會色彩斑斕”“六一兒童節(jié)色彩斑斕”,到了廣寧正式上課的班,一開始不太敢發(fā)言,一直提示到“廣寧竹海聞名,你們有在竹林里玩耍嗎”,所以學生的表達確實是需要長期用心培養(yǎng)的。
有一位小孩才四、五歲的同事,非常重視自己小女兒的口頭語言表達,從要有禮貌問好,到現(xiàn)在就開始學習有感情地講故事,她曾這樣透露,我們自己當語文教師,與沒有發(fā)現(xiàn)很多出色的小孩是表達出色,他(她)才出色,如果思維很好,但不會表達,也是大打折扣。聽了不禁也是贊同,自己的孩子去學小主持,參加語言訓練班,小學時經(jīng)常在學校的大會上當主持,有了這些鍛煉,現(xiàn)在在中學當廣播站“站長”,雖然忙,她很自信。小時候,帶她去廣州參加兒童歌唱比賽,獲獎了,但評委老師的一席話至今縈繞心頭,這個“小選手的外形很好,聲音條件很好,如果往唱歌或表演這方面發(fā)展,建議選手的父母要讓小孩只看中央臺,千萬不要留南方發(fā)音……”多好的評委,多么惜才、多么好的評價!而縱觀我們語文教師,問問自己,如果不是書面與口頭語言較好,也真當不了教師;而若不是自己的普通話不夠標準、不夠美,不是就能更優(yōu)秀一些嗎?
使小學語文課有語文味,是一個需要我們重視的專業(yè)素養(yǎng)形成的“系統(tǒng)工程”。
彈一首小荷淡淡的香,誰像只魚兒在小語的荷塘? 相信:游過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責任編輯? ?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