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興
地域文化是各個地方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優(yōu)秀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不斷發(fā)展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想實現社會主義社會,那么必須要以中華優(yōu)秀文化作為基石,在吸收借鑒其他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展現中國精神的魅力,為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貢獻力量,為人民的進步指引方向。地域文化蘊含著巨大的育人價值,是重要的育人資源。多年來,筆者探索利用地域文化開展育人活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地方名人,榜樣育人
中山市是香山文化的發(fā)祥地,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里人杰地靈,涌現出了孫中山、鄭觀應、陸?zhàn)〇|、楊仙逸、容國團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他們在中華民族發(fā)展歷程中為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fā)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筆者非常重視地方優(yōu)秀歷史名人的榜樣示范作用,深入挖掘地方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先進事跡,將地方歷史名人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如:在班里對本地愛國名人的先進事跡進行宣傳,將他們的重大成就以海報或黑板報的形式展現出來,營造潛移默化的良好育人氛圍;開設當地歷史名人專題講座,加深學生對地方名人的了解和認同;利用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參觀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鄭觀應故居等開展專題活動,讓學生意識到民族氣節(jié)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運用圖片、視頻、課前演講、國旗下講話、微寫作等形式引導學生探究本地名人事跡,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地域傳統,傳承育人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qū)的中山,富有嶺南地域特色的香山文化。中山咸水歌、黃圃飄色、沙溪醉龍等諸多傳統文化具備獨特的魅力。咸水歌在廣東中山市流傳較廣,作為傳統民歌極具地方特色,當地百姓不管是在勞作還是在娛樂過程中都會借助這一傳統文化來營造氛圍。作為漢族傳統漁歌,它在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不斷發(fā)展完善,在新時期依舊具備濃郁的文化氛圍。舞醉龍在中山、澳門等地較為流行,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均會運用這一傳統文化來展現佛誕節(jié)的節(jié)日氛圍,由于具備濃厚的文化氛圍,作為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存在,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飄色作為廣東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具地域特色,人民群眾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造總結經驗,向世人展現出了香山地區(qū)人民的文化價值觀以及優(yōu)秀的審美情趣。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要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首先要讓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地方傳統文化是充分展現當地特色的重要表現形式,對于學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指出,國家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首先需要重視故鄉(xiāng)的重要作用,積極引導人民群眾探索家鄉(xiāng)文化、感受家鄉(xiāng)的獨特魅力。筆者在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經常以地方傳統文化作為教育素材,把地方歷史文化融入課程教學中。如:通過專題活動,開展地方傳統文化學習探究和展示,讓學生愛上家鄉(xiāng)傳統文化;組織學生參加家鄉(xiāng)地方傳統文化活動,開闊學生視野,進一步被家鄉(xiāng)傳統文化所感染;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到校講座和展示,體會家鄉(xiāng)傳統文化的魅力;開展地域傳統文化社團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充分挖掘傳承和弘揚地方特色優(yōu)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了解家鄉(xiāng)傳統文化,感受濃郁的地域文化氛圍,從而重視家鄉(xiāng)文化特色,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 地域文化,精神育人
筆者積極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育人活動,如家鄉(xiāng)革命人物事跡展、觀看革命人物紀錄片、征文比賽、詩歌朗誦、故事演講、革命教育黑板報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組織學生參觀瞻仰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家鄉(xiāng)發(fā)展變化的歷程,強化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家國情懷教育;組織學生觀看革命歷史影片,開展攝影比賽等,讓學生深刻了解革命精神,以此來更好地激勵自己,讓紅色傳統教育走進學生心里。
新時代的中山人提出了“博愛、 創(chuàng)新、包容、和諧”的中山精神,充分展現了中山人的精神風貌?!安邸狈从车氖侵猩饺说募覈閼?,作為中山精神的靈魂而存在;“ 創(chuàng)新”集中反映了中山人的整體風貌,也充分反映出中山在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展現出來的蓬勃生命力;“包容”展現了中山人具備的寬廣胸懷,能夠在堅守自身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 和諧”反映出中山人緊跟時代號召,重視社會和諧發(fā)展。慈善萬人行這一活動已經逐漸成為中山人精神文明的重要展現形式,對于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積極作用。
慈善萬人行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以“救死扶傷,扶危濟困,敬老助殘”為主題,以弘揚孫中山先生倡導的“博愛”精神、廣泛募集資金以幫助困難群體為目標,是一項全民參與的大型公益性慈善活動。如今,慈善萬人行已成為中山最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成為“廣東乃至全國紅十字運動的一面旗幟”。每年的慈善萬人行,筆者都會倡導學生力所能及捐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引導學生參加慈善萬人行志愿服務或參加游行活動,在班級直播游行活動盛況,讓學生感受到博愛精神的魅力,有助于學生形成向善向上的社會道德觀。
可見,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就需要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把地域文化融入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所蘊含的內涵,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促進了學生的家鄉(xiāng)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以此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