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陳鋒
摘 要:同行評議制度是符合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特點的重要評價機制。在當前高校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和“反五唯”背景下,同行評議機制能否有效發(fā)揮作用至關重要。委托代理理論為研究同行評議機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理論視角。高校作為委托人和同行評審專家作為代理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代理人有可能做出損害委托人利益的行為。因此,需要在激勵相容約束和參與約束兩個條件下尋找委托人設計的最優(yōu)契約,使代理人努力的方向和結果符合委托人的利益,最大程度發(fā)揮出同行評議機制的效益。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同行評議;委托代理理論
2021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完善同行專家評價機制”。同月,人社部、教育部印發(fā)《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完善同行專家評價機制,健全完善外部專家評審制度?!眹倚鲁雠_的一系列新文件聚焦教師評價,聚焦同行專家評議機制。
同行專家評議也稱“同行評審”或“同行評價(Peer Review)”,目前較為廣泛認可的定義是“由從事該領域或接近該領域的專家來評定一項研究工作的學術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種方法?!盵1]同行評議最早起源于西方國家,并逐漸成為國際學術界通用的學術水平評價手段。相比于量化評價,同行評價被大多數(shù)人文社科類教師和管理者視作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shù),成為人文社會科學重要的評價制度,廣泛運用于選聘引進、職務晉升、論文發(fā)表、課題申報等領域。
人文社會科學同行評議的價值
1.同行評議有助于學術評價
學術評價的核心在于基于彼時情境對學術成果的貢獻做出合理的判斷。但學術評價的評價主體具有特殊性,只有學術共同體才能對學術研究進行評價,也只有學術共同體的評價才能體現(xiàn)學術的內(nèi)在價值,推動學術創(chuàng)新[2]。同行評議可以充分利用高水平同行專家群體智慧形成的綜合判斷,是形成學術共同體的有效方式。同行專家特別是高水平專家具有豐厚的學術積累,較為了解本學科國內(nèi)外學術脈絡、前沿、熱點和動態(tài),深諳不同研究方法及范式。同行專家基于專業(yè)領域廣泛認可的標準和價值進行評價,能夠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使得評價結果具有較高的效度和可信度。
2.同行評議有助于學術交流
人文學科中的文學、歷史學和哲學相較社會科學,對團隊協(xié)助的依賴性較低,更多是個體探究和自我求索,同行評議使得評價人和被評價人擁有了學術討論平臺,可以就學術觀點進行討論,有利于打破研究的封閉性。社會科學尤其是經(jīng)濟學和管理學,大量的學術創(chuàng)新需要學術觀點的交流、互動和碰撞。許多新理論、新發(fā)現(xiàn)、新規(guī)律的認定和驗證,正是在多次的同行評議中形成。
3.同行評議有助于學術自律
任何學術研究成果都要接受高水平同行的嚴格評議,只有真正具有學術價值、創(chuàng)新價值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學術共同體的承認,成為人文社會科學共有的精神財富,而粗制濫造的研究成果,則會在評議中不斷地被淘汰,這使得研究者必須遵循學科恪守的嚴格的學術規(guī)范和范式。同行評議類似于行業(yè)自省和自律機制,用內(nèi)部同行專家代替外部行政權力來對學術問題進行決策,可以有效規(guī)避評價的行政化和高校行政權力的主觀臆斷。在實現(xiàn)學術權力決策民主化、尊重學術自身邏輯的同時,也以學術自律的方式保護了學術自由。
當前人文社會科學同行評議的主要問題
委托代理理論產(chǎn)生于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jīng)濟學家伯力(Berle)和米恩斯(Means)提出,在社會專業(yè)化分工發(fā)展引發(fā)的所有權和經(jīng)營權分離的基礎上產(chǎn)生了委托代理關系。受到時間、精力和能力限制的所有者委托專業(yè)經(jīng)營者作為代理人進行經(jīng)營,兩者之間形成了委托代理關系。但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存在目標不一致、掌握信息不對稱、責任不對等、契約不完備等情形,產(chǎn)生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得代理人有可能做出損害委托人利益的行為。
人文社會科學是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統(tǒng)稱,具有鮮明的學科特征。與自然科學不同,人文學科具有內(nèi)部復雜多元性、民族性、本土性、真理檢驗的直觀性、價值實現(xiàn)的潛在性和間接性、成果多樣性及引文周期長等特點,社會科學則介于兩者之間。[3]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往往具有研究周期長、價值顯現(xiàn)延時、評價標準多元、不易量化統(tǒng)計等特點,光靠單一的科學計量方法無法體現(xiàn)。部分人文學科教師個體性強,推崇獨立專著,許多原創(chuàng)性成果更是在看似散漫的探索中孕育著創(chuàng)新。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特殊性、教師學術研究習慣的迥異性、研究成果形式多樣性的特點,決定了要準確評價研究成果的質量,必須且只能由該學科領域懂行的內(nèi)部高水平專業(yè)人士來直接評價。高校和同行評審專家之間形成了“委托代理”關系。
1.同行評議的委托代理局限
第一,委托代理的“逆向選擇”。代理人基于自身學術積累的基礎上對被評價人學術成果進行主觀判斷,容易受到代理人的學識水平、學術視野和學術見地的影響。代理人容易認可與自身觀點相近的學術觀點,但未必完全包容他人迥異的學術判斷。久之,同行評議甚至有變成少數(shù)學術精英對學術評價壟斷的風險;但委托人并未能完全知曉代理人的局限而導致“逆向選擇”。
第二,委托代理的“道德風險”。代理人有利用信息不對稱條件欺騙委托人,從中獲利的動力。[4]代理人甚至可以將此作為評價權力尋租的工具。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呈現(xiàn)兩種趨勢:一種是學科領域、方向細分趨勢明顯,導致同行圈子越來越小,變成“小同行”,代理人與被評價者之間可能存在學緣、師生、同門關系;另一種是跨學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研究趨勢明顯,但代理人的學術積累卻限制于某個學科。同行評議會受到非學術性因素(如社會風氣)的干擾。委托代理理論中的“逆向選擇”產(chǎn)生在雙方訂立契約之前,在選擇代理人過程中,委托人不完全了解代理人的真實情況,代理人可能會更多展示對己方有利的信息,隱瞞不利信息,導致委托人“逆向”選擇了實力稍遜的代理人,而遺漏真正有實力、有能力,但不擅長展示的代理人,劣幣驅逐良幣,損害委托人利益?!暗赖嘛L險”則產(chǎn)生在雙方訂立契約之后,代理人憑借著自身相對委托人的信息優(yōu)勢、自身可能的機會主義行為,存在不能最大化實現(xiàn)委托人利益的可能,其盡職盡責需要依賴自身的道德約束。
第三,資源有限性導致的激烈競爭。競爭性評價由于限定指標,再加上榮譽、待遇等附加值,容易使專家出現(xiàn)公正性偏差,如教師的職務評審和崗位聘用,由于晉升名額有限,代理人往往肩負著為本單位“爭指標”的重任,在評審中可能出現(xiàn)偏頗。
2.同行評議問題的根源
同行專家作為代理人,其權責不對等,缺乏必要的監(jiān)督和約束。評議結果事關對評議對象的學術認可和學術前景,小范圍評審的評價意見因其數(shù)量少,更是對評議結果具有決定性作用,評議人的評價意見至關重要。但評審的雙向匿名,評價信息不公開,在保護代理人評議權的同時,實際上也消解了代理人的責任,評審的嚴肅認真或懈怠敷衍與否,完全取決于代理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主觀自覺,“極大地降低了評價人的風險,使評價人成為評價制度中不受約束的超級公民”。[5]
學術資源分配與同行評議掛鉤。由于得到高校教師和管理者的共同認可,同行評議已從最初的同行學術評價發(fā)展到配置科研資源,再到分配學術資源的手段,負載著諸如晉升、評優(yōu)等與個人利益掛鉤的附加值,變成資源配置的手段,失去其純粹的學術評價功能。同行評議在實踐中被擴大適用范圍,有些不需要同行評議的評獎評優(yōu),也會被各級管理部門以各種名義加上,成為各種競爭性評審、差額化評審的標配。過多、過濫的適用和使用,也降低了同行評議機制的嚴肅性和價值。
人文社會科學同行評議機制的優(yōu)化路徑
委托代理理論主要用于解決所有權和經(jīng)營權分離后企業(yè)內(nèi)部機制的設計問題,即委托人應該采用何種方式在代理人實現(xiàn)其效用最大化同時也能實現(xiàn)委托人效用的最大化,[6]即激勵相容問題。解決路徑上,可以在激勵相容約束和參與約束兩個條件下尋找委托人設計的最優(yōu)契約,使代理人的努力方向和結果符合委托人的利益。[7]人文社會科學因為其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盡管同行評議效果并不理想,但是仍有必要堅持,在制度設計和實踐操作方面做好激勵和約束,確保其往良性方向發(fā)展。
1.評議主體必須德才兼?zhèn)?/p>
專家素質是同行評議的決定性因素,同行評議的效度取決于專家素質。專家選擇上應堅持學術至上標準,必須是該領域的學術權威,具有較高的專業(yè)素質和學術水平,對本學科領域保持前瞻性和敏感度,師德高尚,學風嚴謹,為人正派,評議客觀公正,不受人為干擾,一切以學術問題和科學研究作為評議的唯一標準。[8]由于擴大專家數(shù)量、隨機遴選只能降低“人情評價”的可能,而無法保證專家的認真負責態(tài)度;因此,如果出現(xiàn)專家有隨便應付、“被公關”或者作弊的行為,則必須予以記錄,未來評審邀請專家時盡可能不予考慮。
2.評議機制盡可能彈性靈活
擴大專家組成員,成員可按二級學科遴選,盡可能廣泛和兼顧不同學科代表性,校內(nèi)校外應各有一定比例,并及時更新和動態(tài)維護。通過擴大評審范圍,減少少量誤判造成對本體判斷的誤差。因為任何一個專家都無法準確掌握本學科所有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部分國際通用學科尤其是社會科學,如社會學、經(jīng)濟學,必須引入國際同行專家評審。專家?guī)鞌?shù)量大且隨機選擇,可以有效避免固化專家,避免給請托者以可乘之機。實行必要的回避和反饋制度,存在血緣、夫妻、師生關系的必須回避。
3.評價方式以定性評議為主,輔以定量評議
20世紀20年代,歐美國家的文獻分析專家認識到學術貢獻的大小與文獻作者、文獻和文獻出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他們經(jīng)過分析和測算,得出了一些準定量的定律。這種方法到了20世紀60年代逐漸發(fā)展成為運用計量的方法來評價文獻價值,統(tǒng)稱為文獻計量學。盡管引文計量法因其量化的顯性特征飽受詬病;但是高水平期刊論文發(fā)表前,要經(jīng)過嚴格的匿名同行評議、編委會嚴格把關。高標準篩選、改稿保證了論文的質量,越是高水平的期刊越是有高水平專家把關,某種程度上期刊等級可以作為論文質量高低的重要參照。期刊論文的發(fā)表實際上就是已經(jīng)基于同行基礎上的評審。因此,不可偏廢文獻計量評價,可以將之作為同行評議的有效參考,提供同行評議考慮不到的信息,如論文的數(shù)量與分布、引證、引用率、平均被引次數(shù)等。同行評議本質上是一種定性評價,是對科研成果質量的直接評價,主觀性強意味著客觀性的削弱,而引進文獻計量的定量評價法,具有客觀、具體、可操作性強的優(yōu)點,可以彌補定性評價的不足,為專家在面對復雜的評價對象和評價問題進行橫向比較并做出最終評審意見時提供參考。此外,同行評議與定量評價并不對立,不可因重視同行評議,就廢棄量化評價。
4.評議標準要合理并有所側重
同行評議普遍缺乏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可根據(jù)評價目標,建立適當?shù)姆诸愒u價指標體系,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提供一個可供參照、相對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定性評價標準可以包括知識創(chuàng)新、學術影響、科學規(guī)范和學習發(fā)展等方面。其中,知識創(chuàng)新用于衡量科研績效的內(nèi)在價值,側重成果質量評價,包括研究立足于學術前沿及其開創(chuàng)性和前瞻性情況,研究提出新發(fā)現(xiàn)、新觀點及其國際國內(nèi)研究水平情況,研究挖掘新資料、實踐新研究方法、進行新論證情況,研究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情況等。學術影響則是衡量科研績效的外在價值,側重價值影響和效益,包括研究成果得出新認知,提出新理論、新框架情況,對學科的貢獻和推進學科發(fā)展情況以及社會關注度和社會反響情況??茖W規(guī)范體現(xiàn)科研的內(nèi)在要求,側重研究在資料搜集、考證等方面遵循引證規(guī)則、嚴守學術規(guī)范、邏輯嚴密完備、表述簡明精煉情況。學習發(fā)展用于衡量教師的科研潛力情況。定量評價標準則可以適當結合研究成果的發(fā)表期刊、學術專著、教材、科研項目、參加學術會議、學術兼職、科研獲獎、社會效益等方面?;谠u議的目的和實用性對評議應有所側重。例如:評獎評優(yōu)是基于對既有學術成果貢獻大小的分等;招聘則側重對其學術潛力的考察;職務評審偏向對既有成果和未來潛力的考量。
5.評議程序須規(guī)范并不斷完善
在實際工作中,不少評審專家認為只要能在評審會上暢所欲言即可,普遍不重視議事規(guī)則,而恰恰很多爭議來自于專家對議事規(guī)則不清楚,程序的疏漏、投票不規(guī)范等。這與議事規(guī)則缺位或不合理有很大關系。議事規(guī)則規(guī)定了評審會人員組成、回避原則,涉及評價對象、評價程序、評價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爭議及糾紛,甚至是投票規(guī)則。議事規(guī)則可以是學校專門的文件規(guī)定,也可以是所有成員在正式評議之前以凝聚共識的方式達成。一經(jīng)所有成員討論確定后,則必須嚴格遵守,不得在評審過程中或之后以任何借口隨意更改。科學的議事規(guī)則可以有效提高議事水平、評審效率和科學決策水平,使評審有章可循,有助于避免和抵消“人情世故”的不良影響。
在接受外部制約與監(jiān)督條件下的同行評議是最有效的評價方式。[9]要建立和完善公示和復議申訴舉報制度,真正實行雙向匿名評審,回避制度。公示和公開有助于破除科研績效評價過程的封閉和神秘感,保證評價的“陽光操作”,提高評價的透明度,真正將評價工作置于教師的監(jiān)督下。除了不能公開的雙向匿名評審和評委會評審外,其余如評審名額、評審程序、科研成果材料、申報表格都必須在一定范圍內(nèi)公開,有助于通過公開約束和監(jiān)督同行評議,一定程度上避免評價誤差和偏差,對可能存在的學術不端也是一種震懾。如果有教師對評價結果及評審過程存在質疑或不滿,或者認為自己在評審過程中遭受不公正待遇,有權利通過申訴渠道表達意見并要求得到回復。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編號:18XNE001)資助
參考文獻:
[1] 郭碧堅, 韓宇. 同行評議制—方法,理論,功能,指標[J].科學學研究, 1994 (3) : 63-73.
[2] 姜爾林. 學術評價應有利于創(chuàng)新[J].大學(研究與評價), 2007(3) :61-63.
[3] 朱少強. 國內(nèi)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綜述[J].評價與管理, 2007(4) : 39-63.
[4] 邱均平,譚春輝,任全娥. 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實踐(上冊)[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 230.
[5] 楊鋒, 梁樑, 茍清龍,等. 同行評議制度缺陷的根源及完善機制[J].科學學研究, 2008 (3) :569-572.
[6] 陳敏, 杜才明. 委托代理理論述評[J].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6 (6) :76-78.
[7] 劉有貴, 蔣年云. 委托代理理論述評[J].學術界,2006 (1):69-78.
[8]邱均平, 李愛群. 國內(nèi)外期刊評價的比較研究[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3) :60-65.
[9]任全娥. 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25.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人事處、黨委教師工作部)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