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康紅
語文課文刪改情況一直是眾多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統(tǒng)編版教材作為面世不久的全國統(tǒng)一初中語文教材,有關的課文刪改研究到目前為止只算零星。本文以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回憶魯迅先生》為例,對其刪改情況中的小處修改和大幅刪改兩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嘗試從中發(fā)掘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為刪改的適當尺度提供依據(jù),并做出教學建議。
一、《回憶魯迅先生》的教學價值
《回憶魯迅先生》初發(fā)表時曾被質(zhì)疑流水一篇,但時間證明了它的價值。這是蕭紅于1939年6月發(fā)表的一篇懷念魯迅先生逝世的悼念散文。這篇悼念散文在眾多悼念魯迅先生的散文當中顯得那樣與眾不同,甚至在一眾緬懷散文中也是獨成一派。這種不同來源于三方面:其一,蕭紅本人與魯迅先生的交情非同一般。當年,蕭紅正是在魯迅先生的幫助下步入上海文壇,兩人的關系可以說是亦師亦友。這種深厚的情誼使得蕭紅對魯迅先生的觀察往往能探入他人難以企及之處。其二,蕭紅與魯迅先生的交往并非單線聯(lián)系,而是與魯迅先生的家庭包括魯迅先生的妻子許廣平女士、魯迅先生的兒子海嬰甚至魯迅先生家的兩位保姆的多向交往。女性身份給蕭紅帶來的便利讓她所接觸的魯迅及其家庭不局限于會客廳,而是伸及到魯迅先生的整個住所甚至廚房、魯迅先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作息。這種觀察的廣度使她與其他朋友區(qū)別開來,于是,在她的信手拈來下我們看到了魯迅先生與妻孩、朋友、傭人的不同交往,看到了不同于“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俯首甘為孺子?!?,看到了所謂“偉人的日常的平和”。其三,蕭紅自身筆觸的可愛給這一篇懷人記敘散文帶來一種散漫的光暈。作為一篇悼念逝者的文章,它并沒有顯得如何的慘淡經(jīng)營、刻意求工,只撰一些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仿似一種“取次花叢懶回顧”的漫不經(jīng)心,卻使我們深覺魯迅先生的溫與嚴。
此三種緣由為我們帶來了這樣一篇與眾不同的《回憶魯迅先生》,并作為學生學習寫人記事文的范本選入了統(tǒng)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的單元目標可以概述為三點:一是感受杰出人物的非凡氣質(zhì),喚起學生對理想的憧憬與追求。二是學習精讀,在通覽全篇的基礎上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品味其妙處。三是學會知人論世,透過細節(jié),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但這篇選文在作為課文進入我們視野時卻遭到了大量的刪改,以至于單元目標竟不能很好地達成。
這些刪改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課文呈現(xiàn)選段在部分語句上的小處修改,一類是未被選入課文語段直接遭到的大幅刪改。
二、課文小處修改情況分析
1.小處修改情況統(tǒng)計
《回憶魯迅先生》中能直接與一線師生見面的課文選段里有不少地方被編者進行了一些修改。這些修改有些是為了規(guī)范語用的正確改動,有些卻不甚妥當甚至令人費解。筆者經(jīng)過一一對比將具體改動羅列如下:
以上改動總計十七處,下面筆者試對這些改動做大致的對比分析,闡述鄙見。
1.積極的課文小處修改
上述改動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積極改動,又可分為兩小類。
一類是有助于規(guī)范語用的積極改動比如改動的第八處和第九處。根據(jù)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文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使用的漢語文教材,應當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和標準?!盵1]蕭紅這篇《回憶魯迅先生》寫于1940年,當時白話文寫作剛剛興起不久,當時的很多作家都寫過在現(xiàn)在看來不甚規(guī)范的語句。因此,編者對其進行積極修改為中學生樹立良好語用規(guī)范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改動第八處將原文的“從那圓轉椅上魯迅先生轉過來了”改為“他從那圓轉椅上轉過來了”,更符合我們的固定表達語序。第九處將原文的幾個“地”字改為“的”字,也是遵守了我們現(xiàn)在對“的”“地”二字的用法規(guī)定。
另一類則是用語精妙的積極改動,如第六處改動將原文的“就聽到樓上明朗的魯迅先生的笑聲沖下樓梯來”改為“就聽到樓上魯迅先生明朗的笑聲沖下樓梯來”。原文的表述屬于一定時代下的語用,經(jīng)過改動將原文中“明朗”一詞的修飾對象由模糊不清明確為“笑聲”,更符合時代的語言表達習慣,且與開篇第一句“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前后呼應。這一改動既合理亦合情。再如第十二處改動將原文的“魯迅先生包一個紙包也要包得整整齊齊”改為“魯迅先生包一個紙包也要包到整整齊齊”,雖一字之差,但一個“到”字卻更體現(xiàn)出魯迅先生連小細節(jié)也面面俱到的品質(zhì)。
2.消極的課文小處修改
第二大類屬于不當修改,不當修改里又可以細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改變字詞結果失其意味,比如改動第二處課文將原文中的“濛濛”二字去掉。“濛濛”二字本來就是修飾細雨迷蒙貌。當時客人已談天至深夜,弄堂里的燈光又全然滅掉,魯迅先生對許先生的再三叮囑就顯得理所當然而又體貼備至。再如改動的第五處只去掉了一個“一”字,可“有一點”和“有點”所表達的程度給人的感覺卻大不同了。又如文章第四處改動將原文的“難得”改為“難的”?!暗谩庇迷谠~尾,表示某種情況表達某種結果,原文的意思的表達許廣平女士當選結果的難得,課文改成“難的”,反而表達的意味變得輕飄飄了。
第二類則是調(diào)整語序改變了語句原來的強調(diào)對象,失其原意。文章第十四處改動“就是包這書的紙都不是新的”,原文是“就是這包書的紙都不是新的”。調(diào)動了一下“這”的順序,卻使得強調(diào)的主語發(fā)生了變化。由后文的“都不是新的”可知強調(diào)的主語應該是包書的紙,而不是包紙的書。因此,編者“這”一字改動實在是多此一舉。
第三類的改動更令人費解,原文好好的語句經(jīng)過修改反而不通了。如改動第三處原文是“這才知道和許先生談話談得太多”,課文則改成了“這才知道許先生我們談話談得太多”。課文上這一句話讀起來實在不通,這句話正確的表達應該是“我和許先生談話談得太多”或是“我們談話談得太多”?!霸S先生”本來就已被囊括進“我們”里了,課文將兩者并列,不是明顯的病句嗎?第十七處改動的錯誤更讓筆者加深了這種“懷疑”,原文中的“都對魯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為然”變成了“都以為魯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為然”。不以為然的意思就是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在這里將“對”變成“以為”,則變成了一個成分贅余的病句。
一篇教材課文應當展示的遣詞造句的規(guī)范和典范在這些修改下并未能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實在讓人惋惜。
三、選文大幅刪改情況分析
1.課文大幅刪改對人物形象塑造的影響
除卻課文選段中的“小打小敲”,另有大篇幅的文章段落遭到了“無情”的刪除。被刪掉的選段文字共計一萬多字!
(1)合理刪改對人物形象塑造的積極影響
本來為了使課文更符合初中生閱讀習慣和教學便利,課文的篇幅確實不宜過長。因此,為了使課文更符合教學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修改,本是無可厚非的。比如海嬰揪蕭紅辮子、許廣平女士照顧生病的魯迅先生這樣的片段雖也是文章的亮點,為懷念魯迅先生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氛圍,使人也感嘆著許女士的堅韌與奉獻,悲嘆魯迅先生逝世后母子的處境。但從單元選文的意義來看,刪去這些片段倒也無損塑造文章主要人物的形象。所以,這樣一些旁枝的刪除是可以理解甚至是有必要的。
(2)不當刪改對人物形象塑造的消極影響
本來出于教學時長需要做出的刪改卻因為過度或不當,使得呈現(xiàn)的課文反而出現(xiàn)了文本理解上的問題,給教學帶來了弊端。譬如,課文中刪去了原有文本中關于魯迅先生患病緣由及病中情況的大段的描寫文字,關于他怎樣艱辛的工作,怎樣在病中支熬著身體,這樣的文字全部刪除,而突然在課文倒數(shù)第四段提及“魯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須藤老先生是這樣說的?!濒斞赶壬鸀槭裁赐蝗灰菹⒘?,而且是到了“必須”的程度了?學生無法得知。這句話來的這樣突兀,沒頭沒尾。因此,即使緊接下來的魯迅先生非但沒有休息反而工作的更加賣力的場景,也不可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因為他們不知道魯迅先生為什么而病,病到了何種程度,自然無法體會到先生知道自己身體不行后想要“留給全人類更多”的偉大。又怎能為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所感動呢?
另一些被刪減片段在筆者看來也頗為可惜。比如,選文中有一大段文字寫的是魯迅先生指導蕭紅穿衣服,其間穿插了魯迅先生一些關于衣服穿搭的見解,這些見解并不是憑空瞎諏,其背后反映的是魯迅先生在美學上亦有的獨特見解和造詣。但編者可能認為這一段反映不了什么高尚的精神品質(zhì),故此刪去。而在筆者以為,這一段的描寫卻使魯迅先生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有血有肉起來。誰能想到我們心目中以為的冷面戰(zhàn)士竟然也有著這樣的“閑情逸致”?這一段文字給我們展示的不僅是魯迅先生的知識廣博,更展示了他性格的另一側面,人物更加立體豐滿。原文中曾有這樣一段描寫“有一天魯迅先生的背后那茶座里邊坐著一位摩登女子,身穿紫裙子黃衣裳,頭戴花帽子……那女子臨走時,魯迅先生一看她,用眼瞪著她,很生氣地看了她半天。而后說:‘是做什么的呢?魯迅先生對于穿著紫裙子黃衣裳,花帽子的人就是這樣看法的”。這一段的描寫顯得魯迅先生的生氣這樣的沒有道理,而這沒有道理卻這樣的有生氣!這種懷著“偏見”的行為更讓我們“驚喜”!學生的腦海里不再只有那個寸把頭發(fā)、一字硬茬胡似乎常年冷峻的臉龐了,而浮現(xiàn)一位多面的會生氣也健談的魯迅先生。原來偉大的戰(zhàn)士不必是完美的戰(zhàn)士,然這偏見會有損戰(zhàn)士的偉大嗎?筆者倒認為我們的文學作品里太多高大全的人物,因形象的全乎完美而面目模糊。如今他們竟看到偉人也會有缺點,怎能不引起他們的詫異與思索?這時教師加以適時引導,會使他們明白“完美的蒼蠅仍是蒼蠅,有缺點的戰(zhàn)士仍是戰(zhàn)士”的道理。如果更進一步,我們的孩子也許還會懂得沒有人是完美的,學會寬以待人嚴于律己,不是更好?
2.課文刪改對作者語言品鑒的影響
從教學角度來看,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不僅要教學生學會透過作者之筆去見筆下之人,也要教學生學會透過筆下之人去看用筆之人。即我們不僅要教學生領略文章思想感情,學習人物精神品質(zhì),知道寫什么,還要學會揣摩文章作者的語言風格,品味語言之美,學習怎么寫。尤其像蕭紅這樣的名作家,更是值得我們著重分析。
本單元概述里提到要“注意結合人物生平及其所處時代,透過細節(jié)描寫,把握人物特征, 理解人物思想感情”[2]。其實這一項對探索作者風格及內(nèi)心世界也有同樣的意義。
結合我們所知道的蕭紅的一生來看,除了在祖父的后花園里,大部分的時候她都是一個破碎的孩子。這也造成了她的獨特風格即用悲傷的經(jīng)脈縫合快樂的尸體,用孩子的畫筆裝扮艷尸,繪出一種稚拙渾樸的美。這篇《回憶魯迅先生》是典型的蕭紅敘事風格,在看似歡快的敘事中突然跳出來一根埋藏的針扎一下讀者。文中寫海嬰拿著魯迅先生的藥瓶向其他孩子夸耀這是他們所沒有的東西,甚至“為此拍著手驕傲地拍叫起來”。在這里,海嬰多么的活潑淘氣,稚氣的行為讓人為他的天真發(fā)笑,而又叫人落淚。他不懂這藥瓶是什么!這孩童的天真稚嫩與藥瓶意味著的衰疾形成的對比直叫人心里發(fā)澀!病中的魯迅掙扎著把頭抬起來為了向海嬰說一聲“明朝會!”的溫情又如何不是“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的寫實!
此外,蕭紅善用場景的變換而非情節(jié)來敘事,她在這件事情上有一種天然的本領。魯迅逝世本是一件值得沉痛悼念的事情,但蕭紅完全沒有像一般的悼人散文那樣去抒發(fā)悲傷或是歌頌成就,而是東一筆西一筆地去寫曾經(jīng)與魯迅先生相處的往事,東一畫西一畫地去描魯迅的樣貌與生活習慣,好像無甚章法。但等掩卷之時,魯迅先生的音容笑貌卻躍然浮現(xiàn)我們眼前,令人鼻頭發(fā)酸。那暗藏的深厚懷念即使最粗心的讀者也能感受到。
這一單元的寫作板塊里提出要寫出人物的精神可以通過一些寫作手法來突出強調(diào),比如對比、襯托。《回憶魯迅先生》中有一段被刪減的文字描寫的是魯迅先生常年穿著黑土藍的棉布袍子,頭戴灰色氈帽,腳穿黑帆布膠皮底鞋,不戴手套,不圍圍巾,與上文他對于穿衣打扮的見解形成對比。原來不是不懂,而是懶于在自己身上琢磨這件事。這樣對比的手法不使得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更加突出了嗎?
但是作者這常人不能用之筆,常人不能及之景卻被大幅刪改掩埋,學生再難體味這十分真情、十分天然。
正如顧黃初、顧振彪先生在《語文教材的編制與使用》一書中所說的:“教科書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示例作用、憑借作用和信息傳遞作用三方面……一篇優(yōu)秀的范文,應是用字造句、結段謀篇的典范,應是語法、修辭、邏輯以及各種表達方式完美結合的整體?!盵3]但是《回憶魯迅先生》刪改之后呈現(xiàn)的樣貌實在不盡如人意!
面對這樣的情況筆者建議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文章中因遭改動而形成的病句應該明確向?qū)W生指出。對于被刪減的片段則可以從被刪減片段中摘取二三事作為助讀系統(tǒng)展示給學生,尤其是被刪去的魯迅先生病中的片段。這樣,學生才能更進一步地體悟到這種偉人的品質(zhì)。而其他片段教師則可酌情選擇,盡力幫助學生了解多面的魯迅而非扁平化的人物形象,鑒賞蕭紅筆隨心至的敘事風格,增添學生對文學大家的親近,對文學的熱愛!
為了學生的語文學習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所有語文教育者都應積極合作,攜手共進,為學生呈現(xiàn)最優(yōu)質(zhì)的課文和最優(yōu)質(zhì)的課堂。這也是筆者作為語文教育者中的一員撰寫此文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周國清.附錄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編輯學導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87.
[2]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2019年12月第3次印刷,第1頁.
[3]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