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琳, 高潔, 張毅鵬, 王紅梅, 陳勤, 沈詠梅, 岳碧松, 張修月*
(1.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資源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都610065;2. 藥用美洲大蠊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好醫(yī)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成都610031; 3. 中齊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成都610094)
毛發(fā)生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營養(yǎng)、環(huán)境、遺傳和生理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王婷等,2013)。脫發(fā)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頭部毛發(fā)脫落的常見疾病,脂溢性脫發(fā)、斑禿等問題一直是臨床治療的難題。目前,臨床上針對脫發(fā)的藥物很少,限制了對脫發(fā)等疾病的有效治療。
胸腺素最初是從小牛胸腺提取的一種淋巴細胞生長因子,分為α、β、γ三類。有關β族胸腺素的研究最多,其中Tβ4是β族胸腺素中的主要成員,脊椎動物Tβ4有多種功能,如促血管生成和傷口愈合(Badamchianetal.,2003;Kimetal.,2011;于虎等,2011)、腫瘤轉移(Chaetal.,2003;馬藝欣,2017)、促細胞遷移(Freemanetal.,2011)等,且Tβ4的應用研究已進入臨床階段。此外,多個研究還發(fā)現,脊椎動物Tβ4與毛囊發(fā)育和毛發(fā)生長周期的調節(jié)有密切聯(lián)系,對毛發(fā)生長有促進作用(Chaetal.,2010;李曄等,2014;高笑宇,2015)。目前關于無脊椎動物胸腺素的研究較少,但研究發(fā)現,它們與脊椎動物Tβ4有類似的功能,如激素調節(jié)(Tanaka,2012)、促傷口愈合(Hinkeletal.,2015;何文耀等,2018)、參與免疫應答(周鑫鑫,2018)等。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是一種傳統(tǒng)藥用昆蟲,其醇提物具有促傷口愈合與組織修復(何正春等,2007)、增強機體免疫(周瓊等,2008)、抗腫瘤(王飛等,2011)等功能,但其藥效成分和藥理尚不清楚。本研究首次探討了美洲大蠊胸腺素對小鼠毛發(fā)生長的影響,并對促毛發(fā)生長的作用機理進行了初步探討,為美洲大蠊?jié)撛谒幱脙r值開發(fā)和應用提供基礎數據。
90只實驗用C57BL/6小鼠購自四川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號:SCXK(川)2018-026,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號:SYXK(川)2018-185,雄性,周齡為7~8周,體質量為15~20 g,按照屏障系統(tǒng)設施要求進行飼養(yǎng)環(huán)境管理。小鼠飼料和墊料均為SPF級,購自成都達碩生物公司。
美洲大蠊胸腺素THY1、THY2、THY3由本實驗室原核表達純化獲得(Jingetal.,2019)。人源胸腺素Tβ4購自肽佳生物(批號:800034)。PBS、qPCR八連管、脫脂棉、手術剪、鑷子、直尺和凍存管均購自成都奧克公司。脫毛膏(批號:83155367,日本Veet)。動物總RNA提取試劑盒、反轉錄試劑盒和2×Taq SYBR Green qPCR Mix購自北京聚合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多聚甲醛購自成都奧創(chuàng)公司。
熒光定量PCR儀:Bio-Rad(型號:CFX96 Touch);普通光學顯微鏡:日本Olympus(型號:CX23);正置熒光顯微鏡:Leica(型號:DM4 B)。
將C57BL/6小鼠放于室溫18~22 ℃、相對濕度30%~50%的動物房中適應性飼養(yǎng)1周后,隨機分成5組:Tβ4組(陽性對照組)、THY1組、THY2組、THY3組和PBS組(空白對照組),每組18只。將小鼠背部毛發(fā)用電動剃毛器剔除后,均勻涂抹脫毛膏,面積約為2 cm×2 cm。放置2 min后,輕輕用脫脂棉擦去皮膚表面的脫毛膏,并用溫水清洗干凈。
脫毛24 h后,將不同的藥物直接涂抹于小鼠脫毛區(qū)光滑無傷痕的背部皮膚上,給藥體積為50 μL,THY1組、THY2組、THY3組和Tβ4組的藥物濃度均為500 μg·mL-1,每24 h給藥一次,每隔48 h拍照一次。觀察不同組毛發(fā)生長情況。
在實驗第6天、第12天和第18天,每組隨機取5只小鼠背部皮膚,部分固定在4%多聚甲醛中,部分放在凍存管中并迅速放入液氮罐。將固定后的皮膚組織送成都奧創(chuàng)公司制作皮膚組織的HE切片(縱切,切片厚度為 2 μm),在100倍顯微鏡下觀察毛囊的發(fā)育情況并統(tǒng)計毛囊數量。
將液氮速凍后的皮膚組織放在-80 ℃中保存?zhèn)溆谩0凑談游锟俁NA提取試劑盒說明書和反轉錄試劑盒說明書提取小鼠背部皮膚總RNA,并制備相應的cDNA,-20 ℃保存?zhèn)溆?。?連環(huán)蛋白(β-catenin)引物(Kimetal.,2019;F:5’-CCCACTAATGTCCAGCGTTT-3’,R:5’-AACCAAGCATTTTC-ACCAGG-3’)、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引物(Chunetal.,2015;F:5’-ATCGCAGACTCCTG GAATG-3’,R:5’-CCAGCCAGTCTGATTTGATG-3’)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引物(Jinetal.,2014;F:5’-AGAGACCCTTTGCGGGGTGA-3’,R:5’-CTTCTGAGTCTTGGGCATGT-3’)由成都擎科梓熙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以β-actin作為內參基因,使用2-ΔΔCt法計算。
在實驗第13~17天,每日從小鼠背部相同位置用鑷子取部分毛發(fā)進行測量。每組取5只小鼠,每只隨機挑選5根毛發(fā)并用直尺測量長度,記錄毛長情況。
使用Graphpad prism 8.4.0進行數據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顯著性水平設置為α=0.05。
在造模完成后立即對小鼠背部進行拍照,此后每48 h進行拍照。各組脫毛后,皮膚均呈粉紅色,毛發(fā)進入休止期。給藥6 d后,給藥組開始變黑;給藥8 d后,給藥組明顯變黑而PBS組還呈粉紅色;給藥12 d后,給藥組均長出1層細密的毛發(fā),而對照組僅部分區(qū)域長出毛發(fā)(圖1)。
8周齡小鼠毛囊大部分處于休止期(曾明輝,譚正懷,2008),此時的毛囊下段退化,毛乳頭上移至立毛肌附著處(江樂文等,2020)。給藥 6 d 后,給藥組小鼠毛囊向下生長至皮下深層,進入生長期,而PBS組仍停滯在真皮層;給藥12 d后,黑色素囤積,小鼠皮膚毛囊數增多,給藥組毛囊數量明顯多于PBS組(圖2)。在給藥第6天,Tβ4組、PBS組、THY1組、THY2組、THY3組100倍視野毛囊數分別為(21.25±6.29)個、(8.75±2.99)個、(22.75±5.74)個、(20.00±3.65)個、(21.25±6.29)個,給藥組多于PBS組,且THY1組與PBS組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給藥第18天,Tβ4組、PBS組、THY1組、THY2組、THY3組100倍視野毛囊數分別為(62.25±9.74)個、(45.75±4.43)個、(63.75±10.15)個、(63.75±10.91)個、(64.75±4.50)個,給藥組明顯多于PBS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 (圖3)。
在給藥第13天和第14天,THY1組、THY2組、THY3組毛長顯著或極顯著高于PBS組,而Tβ4組與PBS組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給藥第15天、第16天和第17天,給藥組毛長均顯著或極顯著長于PBS組(P<0.05,P<0.01,P<0.001,P<0.000 1) (圖4)。
在給藥第6天,THY1組、THY2組和THY3組小鼠皮膚內β-catenin表達量均高于PBS組,且THY1組和THY3組與PBS組之間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給藥第12天,Tβ4組β-catenin表達量高于PBS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給藥第12天和第18天,給藥組β-catenin表達量均低于PBS組(圖5)。
在給藥第6天,THY2組、THY3組和Tβ4組小鼠皮膚內的MMP-2表達量高于PBS組;在給藥第12天和第18天,給藥組MMP-2表達量均高于PBS組,且在給藥第18天,THY2組與PBS組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圖6)。
在給藥第6天,給藥組IGF-1表達量均高于PBS組;在給藥第12天,THY1組和Tβ4組IGF-1表達量高于PBS組;在給藥第18天,THY1組IGF-1表達量顯著高于PBS組(P<0.05) (圖7)。
毛囊的生長周期分為生長期、退行期和休止期(周乃慧,2008)。C57BL/6小鼠是常用來進行毛發(fā)生長觀察的動物模型,軀干背部的黑色素細胞只存在于毛囊中(于萍等,2014)。小鼠毛囊在退行期時,黑色素生成減少,皮膚變?yōu)榛疑?曾明輝,譚正懷,2008)。7周齡C57BL/6小鼠毛發(fā)生長開始進入休止期,黑色素的生成完全停止,背部皮膚為粉紅色(邢喆等,2004;曾明輝,譚正懷,2008)。而當小鼠背部毛囊進入新的生長周期時,皮膚逐漸變黑,因此可以通過小鼠背部顏色的變化來推斷小鼠毛發(fā)是否進入生長期。本實驗發(fā)現,給藥組小鼠皮膚變黑明顯早于PBS組,毛發(fā)生長長度及毛囊數量顯著高于PBS組,說明美洲大蠊胸腺素可以增加毛囊數量、促進毛發(fā)生長。
Wnt/β-catenin是生物體內一條保守的信號通路,在毛囊發(fā)生的起始階段起到關鍵的作用(Chodankaretal.,2003)。β-catenin是Wnt/β-catenin信號通路中的關鍵調控因子,與Let-1相互作用,參與毛發(fā)基板的發(fā)育(Huelskenetal.,2001)、促進毛發(fā)生長與協(xié)調毛囊周期(Cadigan & Nusse,1997)。毛囊發(fā)育首先形成基板,進而進行形態(tài)發(fā)生(Huelskenetal.,2001)。Posthaus等(2002)發(fā)現,基板發(fā)生往往伴隨β-catenin表達的上調,敲除β-catenin和Lef1基因的轉基因小鼠出生后體表無毛、無胡須。Huelsken等(2001)同樣發(fā)現敲除小鼠β-catenin基因,毛發(fā)生長受到抑制。本研究初步發(fā)現,在脫毛的C57BL/6小鼠背部涂抹美洲大蠊胸腺素,β-catenin表達水平在給藥第6天明顯高于PBS組,且高于Tβ4組,這說明β-catenin在脫毛小鼠背部毛囊發(fā)育前期發(fā)揮重要作用,美洲大蠊胸腺素可能通過促進β-catenin的表達進而促進小鼠的毛囊發(fā)育。
MMP-2是基質金屬蛋白酶家族中的主要成員,僅在毛囊、巨噬細胞和汗腺中表達(高笑宇,2015)。Kumar等(2011)發(fā)現MMP-2會促進黑素細胞前體(成黑素細胞)從毛囊外根鞘的遷移,從而在毛球部積累并生成黑色素。高笑宇(2015)發(fā)現Tβ4可以促進MMP-2的表達從而改變相關信號通路的活性,促進毛囊發(fā)育和毛發(fā)生長。本研究首次探究并初步發(fā)現,除了在給藥第6天THY1組小鼠皮膚內MMP-2表達量低于PBS組,其余給藥組的均高于PBS組,表明美洲大蠊胸腺素可能通過提高小鼠體內的MMP-2表達來促進上皮細胞的遷移,促進毛囊的生長發(fā)育。
IGF-1是一種多功能細胞調控因子,是皮膚毛囊發(fā)育過程中的重要因子(Ben-Amitaietal.,2006)。Stenn等(1996)發(fā)現外源性的IGF-1能促進體外毛囊的生長,影響次級毛囊的形成和發(fā)育。王婷等(2013)發(fā)現IGF-1可通過刺激羊駝皮膚成纖維細胞的增殖而促進毛囊的生長發(fā)育。本研究發(fā)現,THY1蛋白處理的小鼠皮膚IGF-1表達量隨時間變化增高;THY2和THY3處理后的小鼠皮膚IGF-1表達量在給藥第6天最高,隨時間變化降低。這說明不同胸腺素蛋白可能在小鼠毛發(fā)生長不同階段影響小鼠皮膚IGF-1的表達,進而調節(jié)小鼠毛發(fā)生長。
綜上所述,美洲大蠊胸腺素可以促進C57BL/6小鼠的毛發(fā)生長。推測美洲大蠊胸腺素可能通過提高β-catenin、MMP-2和IGF-1的表達來調控小鼠的毛囊發(fā)育與毛發(fā)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