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華
真題回放
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思路導引
文題材料列舉了三種對立的觀點,并以重復和矛盾的形式突出了幾個關(guān)鍵詞——“得”“失”“終點”“起點”“過程”。其中“得”“失”是核心,而“終點”“起點”“過程”是二級關(guān)鍵詞。所以,審題立意時,既要關(guān)注“得”“失”,也要顧及“終點”“起點”“過程”。如果只談“得”與“失”的關(guān)系,如“有舍有得”“禍福相依”“淡然坦然面對得失”“成功是失敗之母”等,而不涉及另外三個關(guān)鍵詞,就沒有扣緊題意;如果拋開“得與失”,而另起爐灶大談“人生不在于結(jié)果,而在于過程”“青春勵志”“不得意忘形,不灰心喪氣”等,同樣偏離題意;不對“得失”作概念詮釋而直接或完全把“得失”偷換成“成敗”,則是離題。就本題而言,既要分析“得”與“失”的辯證關(guān)系,又要著重討論為什么是或不是“終點”“起點”“過程”,進而應(yīng)當持怎樣的態(tài)度。而后兩者才是寫作的主體或重心,也是審題立意的關(guān)鍵。
可以順著文題材料的方向立意,如把得失看成終點,就是我們?nèi)粘Kf的做事只看結(jié)果,它是功利價值觀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從“終點”角度,可分析“功利主義”“成功學”(以成敗論英雄)、“世俗性”(物質(zhì)性)等社會觀念的根源;也可分析“目標”的作用,進而導出“人生的意義或價值,就在于有所作為”或“成功需要努力奮斗”的觀點。同樣,把得失看成是起點,就要從得和失中獲得經(jīng)驗、教訓或動力等,以走好下一段路程。因此,從“起點”的角度,可分析“反思”“自省”“總結(jié)經(jīng)驗,汲取教訓”“轉(zhuǎn)換新思路”的意義;“成敗歸零,再啟程,再奮斗”“成功不是短跑,而是長跑,一直向前,功在不舍”的心態(tài)等。至于把得失看成過程,就是提醒我們在人生過程中不重結(jié)果重過程,摒棄功利主義,注重生命過程的體驗。因此,從“過程”角度,可分析“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并非不在乎”“勝不驕,敗不餒”“要樂觀,不悲觀”“陽光總在風雨后,請相信有彩虹,風風雨雨都接受”“奮斗始終是人生的主旋律”等看法。當然,這個題目暗含著要對這三種態(tài)度的關(guān)聯(lián)進行分析,最終要落實在“得失取舍”上來。因為無論是“終點”,還是“起點”,抑或是“過程”,最終都要論及正確的得失觀。
無論得失,皆是過程
浙江一考生
人生在世,大凡人們都喜歡“得”,而不喜歡“失”。殊不知,“得”和“失”卻如影隨形,有“得”的地方必定有“失”,有“失”的地方也必定有“得”。我們常常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常識,那就是——無論得失,皆是過程。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蔽耐蹙卸葜芤祝倌岫蚨鞔呵铮胖鹉速x離騷?!拔耐蹙小笔恰笆А?,失了自由,失了體面,卻成就了《周易》的深邃;“仲尼厄”是“失”,卻成就了《春秋》的厚重;屈原放逐亦是“失”,卻成就了千古絕唱之《離騷》。有“失”必有“得”,有“得”也必有“失”。闖王李自成挺進北京城時,春風得意,卻在短短42天后,功敗垂成。明清時期,中國實行海禁政策,自詡天朝上國,不得不說,確實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敵侵略,卻也讓中國固步自封,在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遠遠落后于他國,于是有了中國近代幾十年的屈辱史。當代中國,已經(jīng)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如今的“得”是千千萬萬的先輩拿鮮血換來的,切不可居安卻思逸。
那么得與失就一定是起點或者終點嗎?非也。不管是起點還是終點,其實都不過是人生一段路的過程。我們在高考前,聽到最多的話是,高考是人生的轉(zhuǎn)折點,也有人說是起點或是終點,是十年寒窗的終點,卻又是邁入更高學府的起點??墒钦l又能說,這就是起點或是終點呢?我們面臨無數(shù)的抉擇,一個抉擇是一段故事的結(jié)局,也是另一個故事的開篇。但起點也好,終點也好,都不過是人生中一段過程,是一個由得與失組成的過程。如果非要說終點,我覺得只有死亡。但死亡也不過是生命的終點,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就像屈原走了,卻給我們留下了《離騷》和一個節(jié)日——而這,就是生命的延續(xù)。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睔v代帝王都會覺得自己得到了江山,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殊不知轉(zhuǎn)瞬即逝。社會就在這一代又一代的得與失中不斷前進,才有了如今的盛世。而這無數(shù)的得與失,其實都是這條進化鏈上的鎖扣。所以,得時,不要洋洋得意,應(yīng)居安思怠;失時,也不要顧影自憐,自怨自艾,而應(yīng)該如梵高那般,抱著“一個人絕不可以讓自己心靈里的火熄滅掉,而要讓他始終不斷地燃燒”的信念,讓心中的那把火,永遠燃燒著!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不汲汲于得失,不戚戚于榮辱,因為無論得失,皆是過程,在過程中行走,在過程中反思,在過程中突破,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點? 評
1.觀點新穎,見解獨到。考生根據(jù)材料提煉出“無論得失,皆是過程”的觀點,
這個觀點,是對原材料內(nèi)涵的深度闡發(fā),見解獨到,給人以啟發(fā)。
2.材料豐富,內(nèi)容充實。本文材料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理論材料,如文中引用了老子、論語、梵高等的名言名句等,使論說充滿理論色彩,顯示理論高度。二是事實材料,如文王、仲尼、屈原、李自成以及有關(guān)中國近代史的事實等,這些材料的運用,強化了觀點。
憂喜塞翁馬,得失楚人弓
浙江一考生
“失之淡然,得之坦然”,人生本來就是不斷得到和失去的過程,幸與不幸的區(qū)別在于我們的胸懷,患得患失只會讓我們變得狹隘。
君子懷本家,不計小得失。楚王身為一國之君,自然心系子民,這源自他君王的胸懷,也正是君子胸懷的第一層境界——本家之懷。本家之懷心念本分,心向小家。楚王失弓自是楚人得之,小小的失又如何?正如田忌賽馬,沒有下等馬之失,何來以劣勝優(yōu)之得;又如塞翁失馬,無丟馬之不幸,何來收獲二馬之喜悅。君子心懷本家,所以不計小得小失。于他們而言,個人的得失如同微風,拂之即來,或去或留,無需計較。多少年來,無數(shù)將士奔赴邊關(guān),放棄了時間,放棄了家庭,放棄了原本的安逸生活,以本家之懷,不顧個人得失,守護著祖國。徐志摩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庇谛〉眯∈е?,君子展露本家之懷。
君子懷仁愛,故眾人收獲??鬃由頌樗枷爰?、教育家,自然心懷眾人,這源于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君子胸懷的第二層境界——仁愛之懷。仁愛之懷,心念人民,心向大家。人失弓,人得之,于大家而言無根本意義上的改變,也就無所謂得失。正如藥學家屠呦呦,沒有犧牲青春的刻苦鉆研,何來給全人類帶來福音的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又如維和部隊,沒有夜以繼日的冒險行動,何來全世界的和平安寧。君子心懷大家,所以不計較部分得失。疫情期間,全國上下通過不懈努力,成功控制住疫情,不計前嫌、不顧本國損失,主動將經(jīng)驗傳授給世界各國,有效控制了各國疫情蔓延態(tài)勢。于權(quán)衡得失之外,君子顯露仁愛之懷。
君子懷自然,容萬物而和。老子作為道教始祖,心容萬物,無謂得失,這源自他容天地萬物的胸懷,這正是君子胸懷的第三層境界——自然之懷。自然之懷,心念天地,心向萬物,“失之,得之”,既如此,無失亦無得。正如青藏鐵路,沒有那專程設(shè)計的野生動物通道,何來鐵路沿途的野性風光?又如華盛頓CTES公約,沒有這全稱為《涉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的協(xié)定和無數(shù)人不計成本的這份“失”,何來如今部分瀕危動植物數(shù)量的穩(wěn)步上升的這份“得”?君子心懷自然,所以容萬物而和。
“楚人遺弓,楚人得之”盡顯君子本家之懷;“人失弓,人得之”盡顯君子仁愛之懷;“失之,得之”盡顯君子自然之懷。故此,得失,既是起點,亦是終點;既是過程,亦是結(jié)果。不計得失,胸襟寬廣,才能擁抱廣闊的世界。
點? 評
1.標題形象,揭示主旨?!皯n喜塞翁馬,得失楚人弓”,兩兩對稱,朗朗上口;同時,運用兩個典故,蘊含著深刻意蘊,揭示出鮮明主旨——人要有寬廣的胸襟,不要計較得失。
2.材料豐富,內(nèi)容充實。本文材料十分豐富,既有楚王失弓、田忌賽馬、孔子、老子等經(jīng)典素材,也有屠呦呦潛心研究、維和部分英雄守護和平、中國抗疫成功、華盛頓CTES公約等時鮮素材。這些材料的運用,有力論證了了觀點,顯示出出作者深厚的素材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