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國情懷是中華文化中最為優(yōu)秀的基因密碼,是我國歷史文化傳承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關(guān)鍵力量.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成長的基礎(chǔ)階段,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增強小學生文化自信心,傳承優(yōu)秀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手段。在如今這個新媒體時代,本文以古詩詞中不同的“家國情懷”作為切入點,通過教學實踐總結(jié)了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具體舉措。
關(guān)鍵詞:新媒體;古詩詞;家國情懷
一、引言
(一)新媒體環(huán)境背景
如今新媒體時代日漸發(fā)達和普遍化,可以與不同行業(yè)的教育相繼結(jié)合形成新的教學方式。與傳播教學相比,內(nèi)容更加豐富,形式也更加多變。尤其是形式的轉(zhuǎn)變,各種社交APP層出不窮,用新媒體傳播,教師們可以用其充當媒介,解決了教學媒介的劣勢,讓受教時間與地點不再受到限制。各種文化也可以百花齊放,不再受到地方民俗的牽制,不限年紀的可以一起學習。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更加自由自主,對于西方文化也可以根據(jù)個人興趣愛好接受吸納。
比如:現(xiàn)在很火的直播平臺,通過直播利用手機就可以領(lǐng)略山河百川、了解不同地方的風俗文化。如今文化的傳承除了書本上的知識教學以外,還有各種不同的方式潛移默化,長期的環(huán)境熏陶或者實踐活動也能讓學習者更好地接受文化,生硬的教學方法并不可取,新媒體環(huán)境中有更多靈活的方式。
(二)研究意義
情感是具有感染功能的,在教學中教師通過“以情育情”,可以讓古典詩歌中的“情”在師生中流轉(zhuǎn)。教師作為成年人,自身的家國情懷水平會直接影響對古典詩歌的解讀,也影響著學生對古典詩歌中家國情懷的理解。
古詩詞有著久遠的年代歷史,語言表述簡練、留白多,與白話文差異較大,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學習古典詩歌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古詩詞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以此為基礎(chǔ),促使學生更好地去體會作品內(nèi)在的家國情懷。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間的對話過程是家國情懷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教師居于引導性地位,只有教師自身具有飽滿的情緒和感染力,才能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古典詩詞的過程中,要用開放的姿態(tài)、合理使用肢體語言、運用飽滿的情緒將古詩詞作者的情感傳遞給學生,研究情感才能更好地了解古詩詞的意義。
二、古詩文中“家國情懷”
(一)山水詩
河山在漢語里不僅僅是指長江黃河和三山五岳,它是對我國美麗富饒的國土的統(tǒng)稱,也暗示著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文人雅士都在祖國山水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對他們的贊美之情從不吝嗇。自然就包含著對祖國深沉的熱愛,有了無窮的河山,文人墨客才會縱情山水之中,寫出了寄情山水,充滿了家國情滿懷的好詩詞。如岳飛的《滿江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縱使是一代武將也會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當外敵入侵,山河破碎的時候,依然保持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質(zhì),守衛(wèi)大好河山。
在杜甫的《望岳》中,則贊美了以泰山為代表的祖國的美麗風光。對于泰山的欣賞和風景秀麗之美的贊嘆,詩人都以問答的句式表達,例如:“夫如何”“青未了”“鐘神秀”“割昏曉”等詞匯,把祖國河山的神奇秀麗、巍峨高大渲染得淋漓盡致;
王偉的山水詩《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贝渲癖尘爸潞訛橙綦[若現(xiàn),漁舟在蓮花叢中徜徉,月色在松林之間相互依偎,溪石上水流不息,浣歸的少女在喧嘩著,給我們展示出一幅風景怡人山水畫卷,讀完這些詩句,詩中的字里行間都是山水之美,山水或宏偉或秀美,都能體現(xiàn)詩人的情懷,作者在祥和里并不是為了寫景而寫景,而是通過對山水的贊美投射出對祖國的熱愛與守護之情。通過這些詩詞,可以發(fā)現(xiàn)祖國山河如此多嬌,并從中感到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送別詩
中國人深受中國文化的熏陶,而在中國文化之中,儒家文化獨樹一格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也是中國的主流思想。在古代受儒家影響,中國人一生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追求。然而在實際生活之中卻是不得不遠游,為生計而奔波,為前途而茫然,為理想而傷懷,為報復而愁悶。不得不一次次的分離,讓他們踏上了不同的地方,但在這份分離之中,他們卻愈發(fā)地想念起自己的故鄉(xiāng),然而在古代交通不便,越加的想念樂視樂佳的傷懷,他們一次只有一次,回憶起自己的故鄉(xiāng),卻只能看著窗外的明月,黯然失色。也正是因為這樣送別是古人傷懷的場面之一,但在傷懷之中卻又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這一次的分別也許是愁悶的,苦澀的,但在分別之后面對全新的人生,全新的地方,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方向?一方面他們想著遠游,另一方面他們想著故鄉(xiāng),故鄉(xiāng)與前途教會變成了他們獨特的情懷,也是他們苦悶的根源,因此送別與懷念變成了古代詩詞之中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
送別的詩篇總是傷懷的,也是不舍的眷戀,相聚的美好,亦或是情真意切的鼓勵,而在送別之中多是親朋好友或是難以放下的父母,或是還猶在心頭的妻兒亦或是志同道合的好友。而送別是若有代表之作,那便是孟郊的游子吟依據(jù)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時至今日依舊朗朗上口,成為我們對于送別詩篇的唯一想象,也是第1個知道的送別詩,他懷念又深情。而在朋友這一方面最為熟悉的便是李白的送友人,不同于大部分送別詩的三懷李白的送別詩,昂揚樂觀,充滿了生機勃勃以及奮斗的精神,讓人不禁歡心,正如他所說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別顏,這也是今天的我們對于送別詩最深刻的印象。
除此以外還有一份特殊的旅行史詩人的詩篇往往都是伴隨著愁眉與思考,而在漂泊途中,這份情感上升到了最高處,較為著名的是偏便是溫庭鈞的商山早行躋身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壩綠,雙槐游子披星戴月,詩人獨自以人愁悶無比,卻又只能默默看著感受著愁悶之情,躍然紙上。
(三)塞外詩
儒家思想是一種入世的思想,對于那時的書生來說,平天下為其大愿,也是他們的人生追求。古人將建功立業(yè),將自己的人生與家國的未來相融合,把報效祖國為祖國奮斗,作為自己人生價值也是自己人生的追求。其中最突出的便是邊塞的將領(lǐng)以及士兵,由此也引發(fā)出了獨特的詩篇,邊塞詩。濃烈的愛國情懷與大漠風光相融合,再加上沙場兒郎的氣勢,便形成了獨特的邊塞詩篇,以其大氣磅礴的氣勢,樂觀曠達的胸懷,展示在我們的眼前。
而從軍行,作為其中的代表之一,有著其獨特的魅力,一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直白的書寫出了講師們與敵人誓死戰(zhàn)斗的豪邁激情。而豪邁之外邊塞詩也有著獨特的傷懷,朝不保夕,每一次出征都會擔憂自己的未來,于是也有人醉生夢死在每一次出征之前,在每次的出征之后盡情地享受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一首涼州詞字字短小精悍,前三句愁悶之中卻帶有著獨特的魅力,然而這份歡樂的場景卻在最后得幾人回里落幕,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古來征戰(zhàn)最難回。而除卻這份沉悶之外,塞外也有其雄壯的氣勢,便有著行軍之士的大氣磅礴,而除此之外,邊塞詩篇有著其獨特的大漠風光,如長河落日塞外風雪,都落在了詩人的詩中,也在我們的眼中。
而邊塞詩塞獨樹一格,除卻它們的豪邁氣勢以及塞外風光之外,最獨特的便是他們的愛國情懷。愛國情懷的詩篇古來無數(shù),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文天祥的身上我們也能夠看出中國古代文人的氣節(jié),依據(jù)他們獨特的生死觀,對于他們來說舍生取義并不是一件艱難的事。而除愛國情懷以外,其豪邁雄壯的氣勢,也是他們最為獨特的特點之一。如岳飛的滿江紅,其氣勢豪邁,磅礴大氣,表達了出他一生誓死抗敵收復故土,統(tǒng)一山河的精神。
三、學生家國情懷培養(yǎng)策略
(一)編制相應(yīng)的家國情懷
而在我們的課本之中,尤其是小學語文課本在課本之中,古詩詞所占篇幅較少,遠遠不如小說散文等內(nèi)容所占比重,相對來說它并不能滿足教學需要,不能讓小學生對家國情懷擁有更多地認知。為此可以將適合學生閱讀的古詩詞根據(jù)學生能力進行分段,隨后再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出書,給予學生一份獨特的古詩詞課本或課外教材。讓古詩詞教育更為系統(tǒng)與科學,同時根據(jù)古詩詞的類別進行分類,而在編寫知識也要充分地考慮學生個人的能力,選擇視頻以簡單朗朗上口為主,同時加上簡單的輔助,讓學生更便于理解。在此之外還可以進行一些文字游戲,讓學生們在學習的同時也可以根據(jù)課本之上所有的小游戲進行互動,從而加深他們對于古詩詞的印象,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
(二)游戲化教學培養(yǎng)興趣
在教學之中,不能單純地將教學用作小學學生較為年幼,他們更多地是熱愛游戲,大部分的老師忽略了這一特點,而一味地選擇壓制基本性,從而導致學生對于課堂缺少的喜愛。因此教師要更多地關(guān)注學生基本性,在教學之中將游戲與教學結(jié)合,運用文化獨特的魅力,讓學生們在游戲之中感受它,領(lǐng)略它,熱愛它,從而讓他們自覺地加入學習的過程之中,而不再是僅僅的接受老師的教導,作為一個被學習者而學習。而游戲較為復雜多變,運用多種形式可以用繪畫,也可以用拼圖,也可以讓孩子們進行講述,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孩子們將自己學到的東西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用自己的語言或者用自己的筆將這一切描述出來繪制出來,再根據(jù)及時的正面反饋,讓孩子們明白自己學習的程度,并在游戲的過程之中領(lǐng)略學習的魅力,從而讓孩子們愛上古詩詞。
(三)情感帶入與學生練習
古人之所以會稱之為古人,就是因為久遠的歷史讓我們有了年代感,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也會有著各種不同的情感帶入,因為他們的情感帶入不夠,所以教師更需要充分發(fā)揮情感的作用,讓學生充分的理解和感受古詩詞中的家國情懷。在課程編排中,新媒體可以充當教師的好幫手,數(shù)字化手段非常方便,可以清晰準確的呈現(xiàn)出圖片、音頻或其他形式,讓學生能更容易融入環(huán)境。在鑒賞詩詞的過程中,合理創(chuàng)造氛圍,讓學生身臨其間的感受詩人或者詞人的生活環(huán)境及周遭待遇。例如:我們可以把送別詩改編成劇本,讓學生們在排練中更細膩的揣摩詩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舉止。當學生能更深入地體會到古人的國仇家恨的時候,才能更好地從中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結(jié)束語
古代的文人筆墨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其中之一,也是各個時代文學家們畢生心血的濃縮。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的過程中,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古詩詞更容易讓人帶入,讓學生像古人一樣對“家國”產(chǎn)生認同,愛家鄉(xiāng)、愛故土、愛國家、愛人民。
參考文獻
[1]楊清虎,“家國情懷”的內(nèi)涵與現(xiàn)代價值[J].兵團黨校學報,2016(03)
[2]張斌,段周燕.家國情懷的當代培育[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5(03)
[3]劉紫春,汪紅亮.家國情懷的傳承與重構(gòu)[J].江西社會科學,2015(07)
[4]張鳳格.古詩文家國情懷教育初探[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6
[5]劉霞.語文教科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nèi)涵分析[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8,34(3):45-50.
[6]李維,基于課標的目標、教學、評價一致性探究[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7(03)
作者簡介:沈志宏(1975.09—),女,漢,甘肅敦煌,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
課題名稱:古詩文中“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校本化研究
課題級別: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
課題編號:GS[2020]GHB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