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長備
摘要:古典詩詞有著豐富的審美內涵,高中課堂上,應如何利用古典詩詞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本文就這一問題做了一些探索。本文在充分論述審美教育意義、古典詩歌審美價值的基礎上,從以下幾方面論述古典詩詞審美教育的實施方案:首先,感知詩詞節(jié)奏和色彩,豐富學生審美體驗。其次,體味意象與情感,強化學生審美體驗。
最后,置身于詩歌意境。置身于詩歌意境對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和想象力至關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置身于詩歌意境,充分發(fā)揮古典詩詞審美教育的功用。
關鍵詞:古典詩詞 審美教育 審美能力
在我國,審美教育一詞源自席勒翻譯的《審美教育書簡》。1906年,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中首倡“美育”,從此“美育”的理念開始在國人心中落種生根?!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中明確規(guī)定,高中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林語堂在點評中華傳統(tǒng)文化時,強調了中華美食和古典建筑的重要價值。此言雖是,但筆者認為林先生忽略了傳統(tǒng)文化中極具價值的古典詩詞,單從審美來說,古典詩詞絕不輸于古典建筑,古典詩詞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氣派的審美價值。高中課堂應當利用好古典詩詞,對高中生進行審美教育。
在談古典詩詞的審美教育之前,我們十分有必要弄清楚何為審美。朱光潛指出審美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在審美中人不僅僅轉移個人情感于對象物中,還要汲取對象物的情態(tài)于主體,所以,審美教育確實可以陶怡性情,“培養(yǎng)國民之趣味”,并進而有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實踐美學教育的人認為,人類于“內在自然的人化”中創(chuàng)造出紛繁深厚的精神文明?;诖?,可以確定的是,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帶領高中生學習古典詩詞是可以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的。
那么,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我們如何加強古典詩詞的審美教育呢?
一、感知節(jié)奏與色彩
谷魯司說:“原始的抒情詩最重要的成分是音樂?!敝旃鉂撛凇对娬摗分兄赋觯骸霸姾鸵魳芬粯?,生命全在節(jié)奏?!辈娬{:“能誦詩是欣賞詩的要務?!表樋凇㈨樁褪沁m合身心的自然需要,就是和諧。而中國古典詩歌不僅有雙聲、疊韻、押韻和平仄等聲律現(xiàn)象,還有語氣節(jié)奏。杜甫:“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睆恼Z言節(jié)奏角度看,宜在“悲”“好”處停頓,但從語氣節(jié)奏、音樂節(jié)奏看,須在“聲”“色”處停頓,如此方朗朗上口,身心和諧。就在反復誦讀感知詩歌節(jié)奏的過程中,我們的喉舌、氣息在努力調整,以和詩歌本身節(jié)奏保持一致。這種節(jié)奏內化為己有的過程,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肌肉記憶,也就是自我審美能力訓練提高的過程。由此可知,高中古典詩詞教學要求學生多誦讀,在誦讀中感知古典詩詞的內在節(jié)奏,是培養(yǎng)高中生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
近代實驗美學告訴我們,感知色彩的經驗是審美體驗的重要方面。觀者把自我投映于顏色上,且物我同一,達到情緒和色的交互融合,這一過程實是審美體驗的獲得。筆者僅列舉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數(shù)例:“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具有色彩的鮮明性和直觀感;“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色彩沖淡,分明呈現(xiàn)出一幅水墨田園的圖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給讀者豐富的色彩聯(lián)想、想象。據(jù)此,在高中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色彩上進行感知,想象多彩的詩歌畫面,感知詩歌中所蘊涵的情感、意味。
二、審味意象和情感
意象是情和象的融合。孟石先生說:“藝術的任務是創(chuàng)造意象。”詩人運用語言創(chuàng)造出紛繁意象,表達情感。古典詩詞的審美過程必然包括體味、感知意象,從而獲得審美體驗的過程。因此,高中階段的詩詞教學,理所當然要致力于分析意象特征,關注意象表層、深層含義,從而為審美鑒賞奠定基礎。
例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借“落木”“長江”來傳達浩蕩孤愁?!皷|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則借“船舫”、皎白“江月”來營造意境,襯托琵琶女引人入勝的高妙曲藝。筆者在帶領同學們學習這些高中教材中的詩句時,便要求同學們展開聯(lián)想、想象,體味詩詞中的典型意象,在體味意象中升華個人審美素養(yǎng)。
美學哲人康德說:“審美的判斷是一種情感的判斷。”朱光潛說:“情感與意象的遇合就是直覺、表現(xiàn),也就是藝術?!庇终f:“詩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薄八囆g是情感的返照。”《詩大序》中說:“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蓖鯂S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边@些論述啟示我們,教師在進行高中階段的古典詩詞教學時,引導審美主體(高中生)理解詩人抒發(fā)的情感和表達的方式,必將有助于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
宋代羅大經指出《登高》頸聯(lián)含有“八可悲”。課堂中,教師當引導學生對詩歌情感進行揣摩體味,產生“共情”,這是獲得充分審美體驗的前提。
三、置身于詩歌意境
詩歌最為突出的審美特征是意境之美。意境并不是一種“只可意會”的境界,司空圖于《二十四詩品》中首次揭示了意境的美學本質,它是文藝作品所繪生活景象與所表思想情感融合交互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置身于詩歌意境是對詩人心靈的呼應,是基于詩歌情境的個體的主觀感受。然而詩歌又是以高度概括、含蓄的語言來表現(xiàn)詩人的生活和情感,其跳躍性和巨大的語言空白,包容著詩人豐富的情感。毋庸置疑,引導高中生們走入情景交融、意蘊豐富的詩歌意境,不僅能啟發(fā)他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也能使其更好地理解及感受詩人的情感。
置身于詩歌營造的意境,是引導學生構建審美活動的一個精神前提,即審美心胸。葉朗教授說:“審美心胸是一種超脫于世俗利害觀念的空明心境?!庇矛F(xiàn)代文藝心理學的觀點來說,就是審美主體要發(fā)揮想象,移情于物,物我兩忘,真正融入詩歌意境中,感受詩歌之美。限于學生知識儲備、生活閱歷和學習能力各不相同等因素的制約,學生對意境的理解會出現(xiàn)多樣性和歧義性。因此,在高中古典詩詞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去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高中生們走進詩歌意境。
例如,借助于多媒體,通過色彩、音響等來喚醒學生大腦中的表象,并因此開始聯(lián)想、想象。筆者在帶領學生學習李白《將進酒》一詩時,利用多媒體播放徐濤老師的朗誦,這對于學生走進詩境大有裨益。在再現(xiàn)意境過程中,教師的語言描述要與之相結合,以便更好地將學生帶入詩歌情境中。如,筆者在帶領學生學習姜夔《揚州慢》時,說道:“郊外,滿眼是凄冷薄雪覆蓋下的青青薺麥;城內,不見了想象中的人聲鼎沸、燈紅酒綠,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斷壁殘垣,是荒城斷橋。清冷的空氣中,傳來駐軍號角的悲吟,那沉重的聲音在冰冷的空氣中緩慢流淌,化作了時代的嘆息……”教師的描述,很快便將學生帶入了一種悲美的意境中。
古典詩詞是美的富礦,教師應利用古典詩詞,引導學生鑒賞其中之美,這也是利用高中語文學科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的當然要求。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2]朱光潛.詩論[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8.
[3]朱光潛.談美[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
[4]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5]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6]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7]孫紹振.審美閱讀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8]章啟群.百年中國美學史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9]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