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 金麗
摘要:本文在概念隱喻理論框架下研究與“雞”相關的英漢習語的各種概念隱喻機制,分析異同并探討其背后的成因。運用案例幫助英語學習者更好的理解和習得英漢習語,為習語教學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概念隱喻;雞;習語;英漢對比分析
一、引言
隱喻建立在人類經(jīng)驗基礎之上,是人類理解事物和認識世界的重要認知方式和思維手段。習語的數(shù)量隨著人們認知不斷增多。習語的隱喻研究對于語言學習和研究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對相關英漢習語進行對比研究,可以加深對概念隱喻的理解。探討英漢習語概念隱喻化過程及其異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習語。
二、英漢習語與概念隱喻機制原理
習語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交流中,駱世平(2005)將動物習語分為陸地動物習語,飛禽習語,水生動物習語和昆蟲習語。
萊考夫和約翰遜(1980)指出“隱喻的本質(zhì)就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當前的事物?!庇镁唧w的、人們較為熟悉的概念去理解另一個比較抽象的、人們不太了解的概念。隱喻中常見源域、目標域和映射三個概念。
三、與“雞”相關的英漢習語概念隱喻分析
英語中與雞相關習語的概念隱喻大致可分為:基于“人是雞”、“物是雞”、“狀態(tài)是雞”;漢語中大致可分為:基于“人是雞”、“物是雞”、“狀態(tài)是雞”、“社會關系是雞”。
(一)基于概念隱喻“人是雞”
“人是雞”的概念隱喻包含對雞的內(nèi)在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映射。以“雞”為目標域,漢語習語“雞棲鳳巢、呆若木雞、雞鳴馌耕”將雞“沒有能力、膽小、皺皮膚、笨、瘦小、力氣小、偷偷摸摸”等特征映射到人的身上,表達“沒有能力的人、膽小的人、老人、孝順的人、有生理缺陷的人、小氣的人、力氣小的人、偷偷摸摸的人”等含義。“A hen-pecked husband,spring chicken”將雞“吵鬧、自大、笨、膽小、早起、好斗、肉質(zhì)鮮嫩”等特征映射到人身上,并表達“自大的人、笨蛋、膽小的人、激進的人、年輕人”等含義。對比發(fā)現(xiàn),英語用“雞”通常表達“年輕”,而漢語表達“老態(tài)”。在描述雞的外部特征的隱喻中,英語習語多帶貶義如:“得意洋洋、婆婆媽媽”等;而漢語習語利用“雞早起”這一生活習性正面隱喻“勤勞”的品質(zhì)。同時,在基于“人是雞”這一概念隱喻的英漢習語中,“人是雞”多帶貶義,常與代表正面人物形象的“鶴”或者“鳳”相對。
(二)基于概念隱喻“物是雞”
基于“物是雞”的概念隱喻主要用于表達物體的特征。這種隱喻結構包含著對雞的內(nèi)在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映射,漢語習語將雞“好斗、小、嫩”的特征映射到某事物,表達“小事情、沒有價值的事物”如:“雞毛蒜皮、斗雞走狗”。英語習語如“That cock wont fight. Chicken pox”將雞“好斗、皮膚上有小疙瘩、體型小、力氣小”等特征映射到某事物上表達“不成立的事、疾病、虛假故事或事情”的含義。英漢兩種語言都用“雞”來指微小的事物,有微不足道的意思?!癱hicken feed”指微不足道的事物,尤其是錢財?!半u毛蒜皮”指無關緊要的瑣碎事情。
(三)基于概念隱喻“狀態(tài)是雞”
我們在此所說的“狀態(tài)”主要指雞的外部特征。漢語通常用雞來描述一種“社會狀態(tài)”。如“雞飛狗走”用“雞飛”的身體狀態(tài)來指混亂的社會狀態(tài)。而在英語中則用來描述“人的行為、筆跡或自然狀態(tài)”如“Chicken-and-egg”爭論不休的、“Be all cock-a-hoop”趾高氣揚。
(四)基于概念隱喻“社會關系是雞”
這類習語主要利用雞與其他動物之間的關系來描述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對比發(fā)現(xiàn)英語中基于此類概念隱喻的習語很少;相反漢語中較多如雞犬升天、雞棲鳳巢、殺雞儆猴等。
四、與“雞”相關的英漢習語之間異同的成因
與“雞”相關的英漢習語概念隱喻大多相似,但是由于環(huán)境、歷史和文化習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兩種語言習語的概念隱喻也存在差異。
(一)相似處的成因
動物相同特征和人類相同認知過程形成了英漢習語之間的相似性。兩個物體之所以能通過隱喻進行理解是因為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而相似的身體經(jīng)驗則會產(chǎn)生相似的認知過程。
(二)差異的成因
1、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與生活方式
語言因地理環(huán)境存在著巨大差異,地理環(huán)境影響人類的認知思維方式。自古中國就崇尚集體主義,注重鄰里、家庭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如“雞犬升天”指一個人升官發(fā)財,身邊的人也跟著得勢。而西方國家更傾向于個人主義,映射到人際關系和社會的概念隱喻較少。
2、不同的歷史背景
不同歷史背景對于文化有著重大影響。古人聞雞鳴起床,從漢語習語中能看出雞是勤勞的象征如:雞鳴而起、雞鳴馌耕、雞鳴起舞等。農(nóng)耕時期家家戶戶養(yǎng)雞,雞的狀態(tài)可以反映各家的狀態(tài),如:雞犬不留、雞犬不寧、雞犬不聞等。而英語中基本不用雞來描述日常生活。
3、不同的神話故事
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對人類的思維模式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大部分漢語習語來自《老子》、《莊子》、《史記》等。而英語習語也不乏眾多神話來源,如伊索寓言、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等。
五、結論
與雞相關的中英習語有著基本相同的概念隱喻,但也有不同之處。對相關英漢習語收集并分類,可發(fā)現(xiàn)不同自然環(huán)境與生活方式、歷史背景和文化典故導致了英漢習語之間的差異。當習得源域和目標域的相關知識后,英語學習者可以更好地在這兩個域之間建立橋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識記習語。
參考文獻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Makkai. Idiom Structure in English [M]. The Hague & Paris: Mouton Date, 1972.
[3]駱世平.英語習語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王祎,懷化學院外國語學院2017級本科生;金麗,懷化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2018663):基于“產(chǎn)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