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輝,孫超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yī)院胸外科,江蘇揚州225001
食管癌是一種發(fā)生率、病死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多見于體質較差、機能減弱的老年人群。以往臨床上多采取傳統(tǒng)開胸手術治療,但創(chuàng)傷較大,恢復較慢,預后不理想[1]。近年來,胸腔鏡在食管癌治療中逐漸得到應用,并受到醫(yī)學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極具前途的微創(chuàng)術式[2]。但在以往應用中,多利用胸腔鏡輔助、與開腹手術結合,仍會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且開腹切口對患者呼吸功能的影響較大,術后肺炎風險較高[3-4]。因此,胸腔鏡、腹腔鏡聯(lián)合手術開始得到應用,并顯示出創(chuàng)面小、疼痛輕、恢復快等獨特優(yōu)勢,配合二野淋巴結清掃,可發(fā)揮顯著療效。但也有學者對其淋巴結清掃效果存在疑慮,目前尚無有效論斷[5]。因此,該文將以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該院治療的220例Ⅱ、Ⅲ期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采取胸腹腔鏡輔助下根治手術+二野淋巴結清掃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治療的220例食管癌患者。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110例,男65例,女45例;年齡41~72歲,平均(57.78±4.01)歲;病理分期:Ⅱ期44例,Ⅲ期66例;腫瘤位置:上段27例,中段52例,下段31例;合并癥:高血壓14例,心臟病13例,糖尿病15例;有吸煙病74例。對照組110例,男66例,女44例;年齡42~73歲,平均(57.89±4.22)歲;病理分期:Ⅱ期47例,Ⅲ期63例;腫瘤位置:上段28例,中段52例,下段30例;合并癥:高血壓15例,心臟病13例,糖尿病16例;有吸煙病72例。該研究已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術前檢查確診為食管癌;CT等未見頸部淋巴結轉移、肝肺轉移;術前血液檢查、心腦肝腎功能檢查基本正常,能夠進行手術治療;術后病理分期Ⅱ~Ⅲ期;臨床資料完整;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胸膜腔鈣化粘連患者;術前檢查已出現(xiàn)遠處轉移患者;病變無法切除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系統(tǒng)疾病患者;過度肥胖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既往有腹部手術史患者等。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雙腔支氣管插管,觀察組患者采取胸腹腔鏡輔助下根治手術+二野淋巴結清掃治療,對照組患者采取三切口食管癌切除術+淋巴結清掃治療。經口飲水,并根據其情況,逐步過度到流質、半流質飲食。
觀察組手術方法:①胸部操作:患者采取左側臥位并稍前傾約20°,在胸腔鏡輔助下,探查食管病變,判斷能完整切除食管病變,隨后沿迷走神經向上游離,處理縱隔胸膜,將右喉返神經旁淋巴結進行清掃,離斷奇靜脈。從食管正常部位開始,對食管、食管旁淋巴結進行交替、整塊游離,范圍由胸廓入口到膈肌食管裂孔,注意保護胸導管。向右前牽引食管,清掃左喉返神經旁淋巴結、隆突下淋巴結。注意保護雙側喉返神經、迷走神經、肺及支氣管。檢查有無活動性出血,確認后常規(guī)留置導管,關閉胸腔。②腹部操作:調整為平臥頭高腳低位,按順序游離胃,即小彎側-胃左動靜脈-胃短血管-大彎側,進行淋巴結清掃。注意保護胃右動脈、胃網膜右動脈。制作細管狀胃。③頸部操作:頸部偏向右側,左胸鎖乳突肌前作適當切口,約為5 cm,將頸段食管充離斷,留牽引延長線,經食管床路徑,將細管狀胃上提至左頸部,行食管胃端側手工兩層吻合術。同時由另一組醫(yī)生同時完成上縱隔縫合,再次檢查胸腔內有無出血、管胃擺放情況,完成手術。
對照組手術方法:采取平臥位,右側抬高30°,經右胸前外側作切口,游離胸腔段食管,進行胸腔淋巴結清掃。游離、離斷頸段食管。作腹部正中切口,開腹游離胃,進行腹腔淋巴結清掃。制作細管狀,進行頸部吻合。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術后將患者送入復蘇室,確認其意識清醒、病情平穩(wěn)后,拔出氣管插管,送回病房。若患者因特殊原因無法拔管,則送入ICU,給予呼吸機輔助通氣,待病情平穩(wěn)后拔管,轉入普通病房。術后2 d使用靜脈鎮(zhèn)痛泵,給予患者深呼吸、咳嗽等指導,同時適當進行被動康復訓練。術后1 d開始,給予適量溫生理鹽水或糖鹽水,營養(yǎng)管滴注;術后3 d后,給予腸內營養(yǎng)液。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主要指標,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出血量以及清掃淋巴結數(shù)目。對比兩組患者的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包括白介素-6(IL-6)、IL-10、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評分,共8個維度,生理職能、生理機能、健康狀況、精神健康、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精力、社會功能等,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清掃淋巴結數(shù)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主要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主要指標對比(±s)
組別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出血量(mL)清掃淋巴結數(shù)目(個)觀察組(n=110)對照組(n=110)t值P值277.78±16.26 292.46±13.33 7.323<0.05 13.23±2.50 16.65±2.16 10.857<0.05 270.46±14.89 404.46±16.98 62.230<0.05 22.06±3.39 22.65±4.01 1.178>0.05
術后,觀察組患者的IL-6、IL-10、TNF-α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細胞因子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炎癥細胞因子對比(±s)
組別觀察組(n=110)對照組(n=110)t值P值IL-6(pg/mL)術前 術后IL-10(pg/mL)術前 術后1.78±0.79 1.77±0.82 0.092>0.05 2.03±0.55 2.98±0.64 11.807<0.05 0.54±0.29 0.56±0.34 0.469>0.05 0.53±0.26 0.79±0.22 8.006<0.05 TNF-α(ng/mL)術前 術后1.05±0.49 1.07±0.54 0.288>0.05 1.62±0.43 2.68±0.51 16.667<0.05
觀察組患者的肺部感染、聲音嘶啞、心律正常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對比[n(%)]
觀察組患者術后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力、健康狀況、軀體疼痛、生理機能維度的SF-36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SF-36評分對比[(±s),分]
表4 兩組患者術后SF-36評分對比[(±s),分]
項目觀察組(n=110)對照組(n=110)t值 P值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力健康狀況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生理機能50.78±3.84 81.12±6.26 55.87±5.85 67.89±3.63 74.49±5.06 82.28±4.92 57.57±5.03 77.79±4.32 40.41±4.22 63.96±4.46 54.08±4.99 54.89±4.02 57.78±5.91 56.79±6.22 56.60±5.15 63.93±4.01 19.062 23.415 2.442 25.173 22.526 33.710 1.413 24.662<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食管癌是一種預后較差的消化道腫瘤,據調查顯示,全球每年食管癌病死人數(shù)可達到30萬,在惡性腫瘤中占比約為16.05%,在各類惡性腫瘤中高居第4位,僅次于胃癌、肝癌以及肺癌[6]。外科手術仍是目前治療食管癌的主要手段,1913年,世界首例食管癌食管切除術成功開展;1940年,我國吳英愷教授第1次完成食管癌手術。經過不斷地完善,食管癌外科治療已經逐漸成熟,在手術切除率、并發(fā)癥率、病死率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展。但食管癌患者由于營養(yǎng)攝入不足,身體狀況較差,容易出現(xiàn)免疫力低下、貧血等癥狀,在進行外科手術后,由于以往多采取開放術式,機體創(chuàng)傷較大,因此術后恢復較慢,并發(fā)癥風險較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較差[7]。因此,如何降低食管癌患者手術創(chuàng)傷已經成為關注的重點。大量研究表明,食管癌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技術上的可行性[8]。1992年,胸腔鏡首次被用于食管癌外科手術,被認為是近10年來最具前途的微創(chuàng)術式。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的發(fā)展,其微創(chuàng)術手術技術也不斷發(fā)展,從手輔助胸腔鏡手術、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手術,逐漸發(fā)展至胸腔鏡聯(lián)合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外科系統(tǒng)輔助手術。早期的微創(chuàng)手術主要應用胸腔鏡,且仍需要結合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性仍然較大,尤其是上腹正中切口,其對患者呼吸功能的不良影響與開胸手術相近,術后肺炎風險較高。而胸腔鏡、腹腔鏡的聯(lián)合應用,實現(xiàn)了全腔鏡手術,有報道指出,與傳統(tǒng)開放方式手術相比,全腔鏡手術治療食管癌在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均有顯著優(yōu)勢。
在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 中 出 血 量 (277.78±16.26)min、(13.23±2.50)d、(270.46±14.89)mL明顯短于對照組;術后,觀察組患者的IL-6、IL-10、TNF-α水平(2.03±0.55)pg/mL、(0.53±0.26)pg/mL、(1.62±0.43)ng/mL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肺部感染、聲音嘶啞、心律失常發(fā)生率(10.91%、7.27%、1.82%)均明顯低于對照組(26.36%、20.00%、10.91%)(P<0.05)。這與劉海青等[9]的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12.53±1.46)d、(239.64±17.23)mL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基本一致??梢娦馗骨荤R手術+二野淋巴結清掃術后的炎癥反應更輕,并發(fā)癥更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腔鏡輔助下,有利于辨認縱隔內部結構,可減輕對氣管膜部、周圍血管的損傷。其炎癥損傷及應激反應更輕。而全腔鏡下操作不需要切開胸、膈肌,可減輕呼吸限制,降低肺部、心臟損傷,實現(xiàn)精準切除,減少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發(fā)生。肺部感染、聲音嘶啞、心律失常均是食管癌術后常見并發(fā)癥,其中,聲音嘶啞主要與左右喉返神經損傷有關,在腔鏡系統(tǒng)的放大作用下,更容易辨認及保護喉返神經,減少術后聲音嘶啞[10-11]。喉返神經屬于迷走神經的分支,其感覺纖維在聲門裂下喉黏膜分布,運動纖維支配喉?。ǔh(huán)甲肌外),一旦發(fā)生喉返神經損傷,則會引起喉部肌肉運動、感覺功能異常,導致發(fā)聲無力、聲音嘶啞。國內外研究顯示,食管癌患者喉返神經麻痹風險約為10.0%~58.9%,且其發(fā)生與腫瘤浸潤程度、淋巴結清掃程度以及清掃技巧有關[12]。一般情況下,若為暫時性麻痹,可在術后1~6個月自行恢復,但也可能造成永久性麻痹,可造成持續(xù)聲音嘶啞,且容易發(fā)生嗆咳誤吸,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較大[13-14]。因此,從整體上看,雖然有證據表明,喉返神經旁淋巴結清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食管癌患者預后,但也會增加呼吸道并發(fā)癥、喉返神經損傷風險,應把握操作要點,做好并發(fā)癥防治[15-16]。此外,在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精力、健康狀況、軀體疼痛、生理機能等維度的SF-36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胸腹腔鏡手術+二野淋巴結清掃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也充分體現(xiàn)了該術式的生理、心理微創(chuàng)、快速康復、康復質量高等綜合優(yōu)勢。
為提高手術效果及安全性,應注意把握其手術要點。首先,所有手術操作均應盡量在正常膜間隙完成。在手術時,若發(fā)現(xiàn)腫瘤累及、突破食管外膜,應根據情況適當擴大切除范圍,盡量于主動脈外膜、主動脈壁間完成游離。在進行喉返神經淋巴結清掃時,應注意保護雙側喉返神經,避免完全裸化,一方面應確保淋巴結清掃徹底,另一方面應保留神經側纖維組織及附著,預防遲發(fā)性神經損傷。在左側喉返神經淋巴結清掃時,由于其暴露相對困難,不易于清掃,可適當向前牽拉氣管,并使用濕潤的小紗條,向后方壓左喉返神經,獲得更好的暴露效果,防止神經熱損傷。在游離胃部時,還應注意保護營養(yǎng)血管,盡量減少對胃管血供的影響及熱損傷[17-22]。
綜上所述,胸腹腔鏡輔助下根治手術+二野淋巴結清掃可達到與傳統(tǒng)手術相當?shù)牧馨颓鍜咝Ч?,同時可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及術后炎癥反應,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