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宏
在古都西安小駐期間,當(dāng)?shù)嘏笥岩辉傺埼胰テ穱L西安的名吃“葫蘆雞”。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葫蘆雞終于登場了!待服務(wù)員端上來,我才看清:葫蘆狀的瓷盤中,“趴”著一只金黃而肥胖的仔雞,雞頭所指方向,擺放著一小碟肉醬和幾根翠綠色的香菜,香菜葉上,伏著一個極小但精致的黃色葫蘆。“這就是葫蘆雞!”朋友剛說罷,一股濃香便飄進了鼻孔。朋友將筷子捅進雞身,隨之一抖,剛剛還鶩伏不動的整雞,頃刻間便骨肉分離了……烹調(diào)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夾一塊雞肉放進嘴里,感覺是皮酥肉嫩,香爛味醇,一股濃濃的香氣“吱”地一下鉆進了我的五臟六腑……“長安第一味”,果然名不虛傳!
相傳,葫蘆雞的創(chuàng)始人是唐玄宗時期禮部尚書韋陟的家廚。韋陟生于官宦之家,對吃極有研究,人謂“人欲不飯筋骨舒,夤緣須入郇公廚”(韋陟世襲郇國公)。一次,他讓家廚做雞。前兩個廚師或先煮后炸,或先煮后蒸再油炸,結(jié)果味道都不佳,受到了韋陟的重懲。第三位將整雞捆起來,先煮、再蒸、后炸,結(jié)果做出來的雞香醇酥嫩,且形似葫蘆,不松不散,色澤艷麗。韋陟嘗后大喜,重賞廚師,“葫蘆雞”之名便流傳了下來。
葫蘆雞的制作工序主要有三道:清煮、籠蒸、油炸。做時,選西安城南三爻村的特產(chǎn)——肉質(zhì)鮮嫩、二斤左右的“倭倭雞”。這種雞飼養(yǎng)一年,肉質(zhì)鮮嫩。清煮前,將白條整雞在清水中漂洗半個小時,洗凈血污;煮時,用麻絲將雞捆成葫蘆形狀;鍋中水燒沸時,將整雞投入,同時在湯中加入醬油、精鹽、蔥姜、八角、桂皮、料酒,用以調(diào)味。煮半小時后,將整雞盛至蒸盆,注入肉湯、添加調(diào)料,然后置籠上蒸透、蒸熟;炸雞時,將菜籽油燒至八分熱,然后把整雞放入油鍋中,炸約半分鐘,至雞身呈金黃色時,撈出,淋凈,放入盤中。吃時,佐以一碟肉醬或椒鹽作為蘸料。做好的葫蘆雞外形完整,色澤金黃,皮酥肉嫩,香味醇正,筷到而骨脫,被譽為“長安第一味”。最有意思的是,現(xiàn)在的西安廚師似乎有意突出葫蘆雞的“葫蘆”特色,居然把盛雞的盤子做成剖開的半個葫蘆形狀,熟雞“趴”于剖開的葫蘆當(dāng)中,視覺上就給食客一種別具一格、新奇有趣的第一印象。
葫蘆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和人體所需的飽和脂肪酸,可謂營養(yǎng)豐富,在滿足食客口舌享受的同時,也會收到滋養(yǎng)補虛的食療功效。精材細做葫蘆香,不負(fù)長安第一味之美味。2018年9月,葫蘆雞入選“陜西十大經(jīng)典名菜”之列。如今,在古都西安,無論是豪華酒店還是普通百姓人家,但凡辦席,菜譜中必少不了“葫蘆雞”。西安人自豪地說:“吃了葫蘆雞,一年大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