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士榮, 孫忠強, 鄭姍姍
(淮南新華醫(yī)療集團新華醫(yī)院 兒科, 安徽 淮南, 232200)
西醫(yī)認為,小兒厭食癥多由食欲調節(jié)功能紊亂造成的消化系統(tǒng)功能失常所致,患兒消化系統(tǒng)功能失常后,會減弱小腸與腸管蠕動功能,導致消化分泌功能失調,患兒食欲降低,最后發(fā)展為厭食[1]。西醫(yī)多予以微量元素補充、促胃腸動力藥物等進行治療,但長時間使用會帶來不良反應[2]。中醫(yī)將小兒厭食稱為“傷食” “納呆”,且認為厭食是由脾失健運、脾胃陰虛等原因所致,治療需以滋陰健脾、行氣為原則[3]。小兒六味增食膏屬于中成藥,成分包括山楂、麥冬等,具有滋陰健脾、導滯降氣等作用。動物實驗研究[4]表明,增食合劑可改善大鼠胃竇組織生長素、血管活性腸肽及其受體。王愛玲等[5]研究顯示,厭食癥患兒經(jīng)中藥治療效果較好,患兒改善食欲效果更佳。本研究觀察小兒六味增食膏對脾失健K運型厭食癥患兒腸黏膜吸收功能及胃腸激素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4月收治的95例厭食癥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7例)與觀察組(48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29例,女18例; 年齡3~6歲,平均(4.15±0.33)歲; 病程1~6個月,平均(3.11±1.13)個月; 輕度厭食14例,中度厭食28例,重度厭食5例。觀察組男31例,女17例; 年齡3~6歲,平均(4.22±0.30)歲; 病程1~6個月,平均(3.14±1.15)個月; 輕度厭食13例,中度厭食29例,重度厭食6例。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1) 西醫(yī)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6]中小兒厭食癥診斷標準,伴嗜食生冷、偏食、食欲不佳、腹脹、嘔吐等臨床表現(xiàn)。(2) 中醫(y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脾失健運型厭食癥的診斷標準,主癥: 厭惡進食,食欲不振等; 次癥: 食之無味,大便不暢,餐后飽脹不舒等; 舌脈: 舌呈紅色,舌苔微黃,脈濡緩。
納入標準: ① 符合上述西醫(yī)與中醫(yī)診斷標準者; ② 過去1周未使用促消化或消食導滯類藥物者; ③ 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 ④ 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簽署相關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 神經(jīng)性厭食者; ② 合并感染性疾病者; ③ 患兒因疾病導致厭食,如胃腸炎、肝炎等; ④ 患兒因藥物導致厭食; ⑤ 治療依從性較差的患兒。
2組均給予糾正不良飲食,改善進食環(huán)境,增強體育鍛煉等常規(guī)干預。對照組在常規(guī)干預基礎上使用多潘立酮混懸液(北京首兒藥廠,生產(chǎn)批號20190416、20200204, 規(guī)格1 mL)口服,根據(jù)患兒體質量決定用藥劑量,0.3 g/kg,3次/d,治療周期為4周。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使用小兒六味增食膏[榮昌制藥(淄博)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190511、20200226, 規(guī)格100 g]口服,<4歲小兒5~8 g/次,≥4歲小兒>8~10 g/次,均為3次/d, 治療周期為4周。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兒科疾病診斷與療效標準》[8]擬定中醫(yī)癥候積分并評價臨床療效。中醫(yī)癥候積分: 主要癥狀包括食欲減少、食量減小(主要癥狀均根據(jù)正常、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3、6、9分),次要癥狀包括面色、腹脹、神疲(次要癥狀均根據(jù)正常、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2、4、6分),中醫(yī)癥候總積分為各項癥狀積分之和。療效評價: 治療4周時,患兒食欲不佳、腹脹、嘔吐等癥狀消失,食量與食欲恢復正常,中醫(y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90%為治愈; 患兒食欲不佳、腹脹、嘔吐等癥狀改善,食欲恢復正常,食量恢復正常的2/3, 中醫(y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60%~<90%為顯效; 患兒食欲不佳、腹脹、嘔吐等癥狀減輕,食欲改善,食量恢復正常的1/2,中醫(y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60%為有效; 各項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食欲與適量均無改善,中醫(y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① 腸黏膜吸收功能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4周時取患兒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肘部靜脈血3 mL, 以4 000轉/min轉速離心10 min后,取上清液,應用原子吸收法測定血清鋅濃度; 應用間苯三酚顯色法測定血清D-木糖濃度。② 胃腸激素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4周時取患兒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肘部靜脈血3 mL, 以4 000轉/min轉速離心10 min后取血清,應用酶聯(lián)免疫檢測法測定血清胃泌素(GAS)、胃動素(MOT); 應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清神經(jīng)肽Y(NPY)水平。③ 不良反應: 記錄2組治療4周內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皮疹(患兒皮膚出現(xiàn)大、小片粒紅,伴有癢或不癢表現(xiàn))、催乳素水平升高[經(jīng)實驗室檢查得知患兒催乳素水平>(527.00±15.89) mU/L]、嗜睡(白天睡意過多,且入睡時間≤5 min)等。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 2組血鋅濃度、D-木糖濃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4周時, 2組血鋅濃度、D-木糖濃度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血鋅濃度、D-木糖濃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腸黏膜吸收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μmol/L
治療前, 2組GAS、MOT、NPY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4周時, 2組GAS、MOT、NPY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GAS、MOT、NPY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胃腸激素指標水平比較 ng/L
治療4周內,觀察組發(fā)生1例皮疹,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2.08%(1/48); 對照組發(fā)生1例皮疹, 1例催乳素水平升高, 1例嗜睡,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6.38%(3/47)。連續(xù)校正卡方檢驗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83,P=0.594)。
學齡前兒童厭食癥發(fā)病率高,若不及時干預,病情遷延不愈會導致患兒免疫力下降,引發(fā)佝僂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營養(yǎng)不良等,嚴重影響兒童健康成長[9]。既往常規(guī)飲食指導、微量元素補充等干預措施雖可提高厭食癥患兒食欲、食量,改善臨床癥狀,但無法提高腸黏膜吸收功能,從根本上治愈疾病[10]。
多潘立酮混懸液是西醫(yī)治療厭食癥常用促胃動力藥物,具有提高食管下括約肌動力、促進胃腸蠕動等作用,可促進胃腸排空,改善消化功能,且多潘立酮混懸液不易穿透血腦屏障及中樞系統(tǒng),故不良反應較少[11]。研究[12]表明,患兒胃酸含量對多潘立酮混懸液吸收效果有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藥物治療整體效果。中醫(y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脾胃不足,出生時臟器功能不全或后天喂養(yǎng)失當均可損傷小兒脾胃,造成脾胃不和,引發(fā)厭食癥。研究[13]認為,脾失健運是厭食癥發(fā)生的主要病機,治療需以健脾行氣為原則。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使用小兒六味增食膏治療。六味增食膏為中成藥,組方為山藥、天冬、玉竹、麥冬、山楂、檳榔,其中山藥補益脾肺、益氣; 天冬清肺降火、滋陰潤燥; 玉竹滋陰潤肺、生津養(yǎng)胃; 麥冬益胃生津、滋陰; 山楂消食化積、活血; 檳榔下氣行水,諸藥共奏滋陰補脾、降氣之效[14]。此外,六味增食膏中的山藥、山楂被消化科廣泛應用,現(xiàn)代藥理研究[15-16]表明,山藥具有改善消化功能、調節(jié)免疫的作用,山楂則具有促進消化酶分泌、增強胃腸蠕動力等作用,可促進胃排空,改善厭食癥患兒食欲。
動物實驗研究[17]表明,腸黏膜形態(tài)、功能與鋅元素的缺乏密切相關,血鋅濃度降低能夠減弱機體羧基肽作用酶活性,削弱胃腸黏膜吸收功能,使消化系統(tǒng)功能紊亂,加劇厭食癥狀[18]。D-木糖濃度是臨床評估腸黏膜吸收功能常用指標,低濃度D-木糖提示腸黏膜吸功能不全。血清GAS、MOT、NPY均屬于食欲調節(jié)因子,其中GAS可促進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強胃竇括約肌收縮力,加速食物消化; MOT可促進胃腸蠕動,促進胃排空; NPY具有促進攝食作用[19]。血清GAS、MOT、NPY水平的降低會影響患兒食欲。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周時,觀察組血鋅濃度、D-木糖濃度以及血清GAS、MOT、NPY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小兒六味增食膏可改善脾失健運型厭食癥患兒腸黏膜吸收功能,提高胃腸激素水平。原因為小兒六味增食膏中山藥、天冬均具有改善胃腸道功能的作用,可促進胃腸道蠕動,繼而增強腸黏膜吸收功能,且可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酶分泌,從而提高胃腸激素水平[20]。在安全性方面, 2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小兒六味增食膏使用安全性較好,這一結果也可能與研究觀察時間較短有關,因此關于藥物使用安全性還需要適當延長觀察時間進一步加以證實。
綜上所述,脾失健運型厭食癥患兒經(jīng)小兒六味增食膏治療較西藥治療效果好,患兒腸黏膜吸收功能明顯改善,胃腸激素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且治療期間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