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認知視域下扶貧影像的敘事建構

2021-10-12 07:05楊開燁
新聞研究導刊 2021年15期
關鍵詞:敘事策略扶貧認知

摘要:講好中國故事與建構國家形象密切相關。微紀錄片作為新型敘事載體,因其以點帶面的敘事方式,故具備較強的親和力和共情力。扶貧敘事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國家敘事中占據重要位置?!渡嚼铩ど酵狻废盗?,憑借極簡的人物,以紀實形式構建了生態(tài)、非遺、基建、教育、產業(yè)交織的多維扶貧敘事架構。本文結合認知視域理論分析其敘事架構,試圖總結新媒體素材與教學文本互通的認知架構及其建構策略,為進一步優(yōu)化主題式教學模式、深化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啟發(fā)。

關鍵詞:微紀錄片;扶貧;認知;敘事架構;敘事策略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5-0027-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語類課題一般資助項目“中外時文選讀中刻意隱喻的認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SWB-30

一、引言

扶貧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共通議題。當前,全球扶貧事業(yè)面臨的形勢依舊嚴峻,需要自身和外界的雙重驅動[1]。中國取得了脫貧攻堅戰(zhàn)的全面勝利,提前10年實現(xiàn)了聯(lián)合國預計于2030年達成的減貧目標,堪稱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奇跡。郭媛丹總結了中國扶貧建設的五大獨特之處,分別是東西扶貧協(xié)作,以先進帶后進;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對口幫扶;軍隊武警參與扶貧,軍民同心;民主黨派參與扶貧,集聚智力以及國企、民營企業(yè)等其他社會組織的多點扶貧[2]。

新時代的扶貧建設不僅要使工作落實到位,還要講好扶貧故事,杜絕文化失語,警惕被西方媒體“帶偏”[3]。一方面,敘事者需立足中國國情,明確“扶貧”是“幫扶+減貧”的概念綜合,并結合經濟、教育、衛(wèi)生、就業(yè)和生態(tài)等多重領域的舉措進行闡釋[1];另一方面,敘事者也要堅持以“人類奇跡、中國創(chuàng)造、夢想成真、全球共享”為核心,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長遠發(fā)展角度出發(fā),推動國際社會的共情與共為[4]。

作為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戰(zhàn)略高地,高校迫切需要回答好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yǎng)人才、為誰培養(yǎng)人才這一根本問題。為了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有必要進行教育理念、教學形式、課程設計的深度改革,圍繞專題事件進行全方位、精準化的闡釋,同時關注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認知策略的轉變。就扶貧敘事而言,學生既要了解到其與宏大的國家敘事是一脈相承的,增強其對國家道路、制度、文化的自信,又要從個人敘事中感悟其創(chuàng)新性。

二、扶貧敘事的多模態(tài)表征和認知挑戰(zhàn)

從智利紀錄片導演帕特里克·古茲曼的名言中可知,紀錄片對國家而言猶如相冊對于一個家庭一樣重要[5]。微紀錄片正如一本國家的“微型相冊”,以其為載體的扶貧敘事不僅能通過單元故事高度凝練中心,以小見大;而且各個“點”的故事貼近生活,可實現(xiàn)彼此呼應,既能激發(fā)受眾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又能構建宏大的扶貧格局。

紀錄片語言符號的表征極為精簡,同時由于視覺元素的豐富性,其背后的寓意也更為深厚。其中,情境的渲染和情節(jié)的鋪墊為敘事架構的展開奠定了基礎。此外,由于拍攝視角更加靈活多變,涉及第一人稱視角、群眾視角、全知視角等,其對扶貧政策的闡釋不再千篇一律,而是緊貼故事,從而突出了不同事件主體的個性特征,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傳統(tǒng)單一口徑片面化敘事的優(yōu)化,使受眾能通過更多的視角認識到扶貧故事主人公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微紀錄片建構的故事也更為鮮活。

敘事的多模態(tài)還帶來了隱喻意象的多樣化以及表征形式的隱蔽性,這對提取敘事要素、解析敘事架構提出了新的認知挑戰(zhàn),需要探索更多符號表征的特征與內涵,尤其是涉及色彩、構圖、肢體動作的視覺符號,應拓寬原有的認知范疇,提升由源域到目標域系統(tǒng)映射的豐富性與精準度。

三、認知敘事學的理論基礎

認知敘事學涉及經典敘事學、認知心理學、人工智能以及認知語言學等多種學科,是一個新興的跨學科門類[6]。由于概念和方法論的多元化整合,認知敘事學為解構敘事要素、復原認知過程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7]。尤其是與格式塔心理學倡導的靜態(tài)研究相比,認知敘事學更注重闡釋在文本線索作用下讀者加工認知和心理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8]。

(一)敘事的結構性

敘事架構并不等同于結構主義敘事學中的故事語法。故事語法指故事的規(guī)則系統(tǒng),是用來描寫文本中的常規(guī)成分,構成故事序列的一種方式;而敘事架構指隨故事情節(jié)催生的讀者的期待組成的一種心理結構,是一種內在而普遍的認知結構[9]。社會語言學家拉波夫和瓦雷茨基從敘事和認知兩個維度出發(fā)提出了個人口頭敘事的宏觀單元(macro-units),包括抽象描述、引入、發(fā)展行動、評價、結果、結尾,并總結了每個對應單元的可供識別的語言結構標記,用來對敘事內容進行“分塊”(chunk)闡釋[10]。弗盧德尼克在此基礎上,將口頭敘事的結構用圖式表示為“簡要概述—定位—[片段1][片段2][...][片段n]—評價—結尾”,反映了讀者對敘事宏觀單元的期待[11]。盡管如此,實際敘事可能比圖式更為復雜,而拉波夫對口頭故事結構圖式的研究并未深入讀者的認知過程,無法進一步揭示敘事結構的內在屬性。

(二)敘事的認知性

赫爾曼提出,要使故事成為故事,需要考慮文本或話語中的提示與受眾處理時的認知草案之間的相互作用[12]。在享有同樣認知草案的前提下,當作者依據規(guī)約性認知草案在文本中留下空白時,讀者將遵從文本結構并發(fā)揮認知作用,依據同樣的認知草案填補空白[13]。多模態(tài)的表征形式拓寬了符號闡釋的維度,對認知要素的識解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當涉及視覺要素的識別[14]以及個人身份的社會關聯(lián)時[15]。

意象圖式是人們推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種類多樣。例如起點—路徑—目標圖式(Sourch-PathGoal schema),其把達成目的的過程比作一段旅程;容器圖式(Container schema)通過對里、外空間的分界判定說話者所處的境遇;部分—整體圖式(PartWhole schema)揭示整體與部分的從屬關系;力圖式(Force Schema)依據施力者、受力者、方向、強度等推測移動路徑和潛在的因果關系等。

敘事架構還能呈現(xiàn)出以詞匯為表征的表層架構向以價值觀為表征的深層架構演變的動態(tài)過程[16]。人們借由詞匯建構情節(jié),繼而通過激活不同的大腦回路,產生積極或消極的情感。

四、《山里·山外》中扶貧敘事的多層建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介紹中國須注重特色與全面的結合、傳統(tǒng)與當代的結合、經濟發(fā)展與人文關懷的結合。《山里·山外》系列[17]分5個專題,凸顯出扶貧政策的精準化和多元化,分別涉及科技工作者、工匠、村官、士兵、畢業(yè)生等多類人群,為解決人與自然(村民與大山、果農與環(huán)境)、人與人(志愿者與村民、師徒、村官與村民、師生、母子)之間的復雜矛盾提供了啟示。

第一集《愛的重生》講述了10多萬崗底村果農運用科技種植蘋果,讓140萬畝荒山變綠的故事,真實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也集中闡釋了生態(tài)扶貧的意義。

故事聚焦于果園產量下跌、種植技術開發(fā)進程滯緩的雙重困境,在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中表現(xiàn)出犧牲小我的大局觀、守望相助的道義觀。借鑒起點—路徑—終點圖式可建構如下故事架構:

第二集《苗嶺銀匠》講述了銀飾傳承人帶領村民實現(xiàn)非遺扶貧的故事。故事聚焦在技藝傳承與否以及如何傳承的難題上,破解了老一輩手藝人的生存困境,展現(xiàn)了“空心村”的重新振興。非遺扶貧實現(xiàn)的是由個人到眾人的技藝延續(xù),展現(xiàn)出由小我到大我的奉獻精神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正確義利觀。從“一枝獨秀”到“滿園春色”,這充分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由單純的“輸血”到既“輸血”又“造血”的扶貧思路。借鑒部分—整體圖式可建構如下故事架構:

第三集《扶貧天路》圍繞是易地搬遷還是留守自足的發(fā)展難題,講述了駐村書記張忠富帶領村民鑿壁修路,變“不可能”為“可能”的故事,提供了對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土文化的時代新解。對鄉(xiāng)土的留戀是村民們選擇耗時費力地“移山”而非立竿見影地“移人”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正因為這一共同意志,人們能夠團結一致,充分發(fā)揚當代愚公精神,克服天險修出長達十九公里的“天路”。借鑒力量圖式可建構如下故事架構:

第四集《布哈心愿》講述了支隊長走入四川大涼山梭梭拉打村,推動當地實現(xiàn)教育扶貧的故事,為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作出了積極貢獻,這充分體現(xiàn)了“扶貧先立志、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的宗旨。為了讓年幼的孩子們安心待在教室學習,支隊長布哈與支教老師們堅持挨家挨戶地走訪,最終研究出大涼山梭梭拉打村教育塌方的根源所在,從而通過推行彝語、漢語、英語的多語教學,幫助孩子們拓寬眼界,加強對外溝通,繼而實現(xiàn)知識上的富足。借鑒容器圖式可建構如下故事架構:

第五集《幸?;ㄩ_》講述了大同云州區(qū)西坪村下渝澗村開發(fā)黃花菜特色種植的故事。為推動家鄉(xiāng)產業(yè)發(fā)展給出的優(yōu)厚條件,促進了鄉(xiāng)村的人才資源回流;而學子返鄉(xiāng)后運用所學知識推動家鄉(xiāng)產業(yè)生產力的大幅提升,使家鄉(xiāng)的特色產業(yè)——黃花菜的種植形勢轉“憂”為“喜”,由“忘憂草”變成“搖錢草”,帶領當地人民走上產業(yè)致富的道路。借鑒容器圖式可建構如下故事架構:

五、結語

由上述分析可知,微紀錄片的扶貧敘事憑借“新聞寫實+文藝創(chuàng)新”的形式,克服了傳統(tǒng)敘事因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報道內容局限以及傳播媒介單一導致的典型缺失、感染力不足和群眾基礎薄弱等問題?!渡嚼铩ど酵狻分v述了一系列有關扶貧的現(xiàn)代寓言故事,走出傳統(tǒng)宏觀、單線的敘事模式,不僅加深了人們對致貧原因、障礙類型、解決途徑等的思考,增強了認知思維的批判性和創(chuàng)新性,還激發(fā)了新時代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傳播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 姬德強.中國扶貧對外傳播的話語、媒介與策略[J].對外傳播,2020(03):8-10.

[2] 郭媛丹.中國扶貧模式,任何一個西方發(fā)達國家都做不到[N/OL].環(huán)球網,https://www.sohu.com/a/ 275636653_162522,2018-11-15.

[3] 王茂虎.講好中國脫貧故事,為世界減貧貢獻正能量[N/OL].今日中國,http://www.chinatoday.com.cn/zw2018/rdzt/2020lh/dbwysy/202005/t20200527_8002 07689.html,2020-05-27.

[4] 欒軼玫.新時代中國國家敘事脫貧攻堅的對外傳播[J].編輯之友,2020(09):5-14.

[5] 徐和建.講好中國故事:主流媒體微紀錄片的場域、視角與敘事[J].新聞與寫作,2019(12):49-53.

[6] 唐偉勝.認知敘事學視野中的敘事理解[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36(04):28-36.

[7] 陳文敏.新認知圖式下脫貧敘事的弱隱效果與對農傳播優(yōu)化探析[J].傳媒觀察,2020(07):23-30.

[8] 張萬敏.認知敘事學研究:以鮑特魯西和迪克森的“心理敘事學”為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76-78.

[9] 瓊·馬特·曼德勒.故事、劇本和場景[M].新澤西:勞倫斯勞倫斯·埃爾鮑姆出版社,1984:18-20.

[10] 威廉·拉波夫,約書亞·瓦雷茨基.敘事分析:個人經歷的口頭版[C]//瓊·赫爾姆.語言與視覺藝術隨筆.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社,1967:12-44.

[11] 莫妮卡·弗盧德尼克.自然敘事與認知參數[C]//戴維·赫爾曼.關于敘事理論與認知科學.斯坦福大學:語言信息研究中心,2003:243-267.

[12] 戴維·赫爾曼.導論[C]//戴維·赫爾曼.基于敘事理論和認知科學.斯坦福大學:語言信息研究中心,2003:1-30.

[13] 申丹.敘事結構與認知過程——認知敘事學評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0):1-8.

[14] 大衛(wèi)·梅欽.導論:什么是多模態(tài)批評話語研究?[J].批評話語研究,2013(4):347-355.

[15] 岡瑟·克雷斯,西奧·范魯文.認讀圖像:視覺設計的語法(第二版)[M].倫敦:路特雷奇出版社,2006:228-245.

[16] 喬治·萊考夫.政治思維:對大腦及其政治性的認知科學導讀[M].紐約:企鵝出版社,2009:169-175.

[17] 李震,趙辛,劉元元.脫貧攻堅紀實微劇《山里·山外》[EB/OL].央廣網,http://china.cnr.cn,2021-02-21—2021-02-25.

作者簡介:楊開燁(1990—),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與話語。

猜你喜歡
敘事策略扶貧認知
講好中國故事的幾個路徑創(chuàng)新
電影《逃離德黑蘭》的敘事研究
《紅樓夢》隱喻認知研究綜述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證監(jiān)會“扶貧”
BBC紀錄片對中式教育的影像構建
關注生成,激活學生認知
管仲“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