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功
【摘要】認知層次化規(guī)律是認知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根據(jù)此規(guī)律,國際貿易學課程教學可以設計諸如漸次推進的教學法、從具體到抽象(由表到里)的教學法、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認知延伸教學法、層次化自主認知教學法以及研究探討式認知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關鍵詞】認知? 層次化? 國際貿易學? 教學方法
【Abstract】The law of cognitive hierarchy is the basis of cognition, education, teach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is law, the teacher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design methods such as gradually advancing method, being from concrete one to abstract one, cognitive extension method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hierarchical autonomous cognitive method and research-based cognitive innovation method.
【Keywords】cognition; hierarchy;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methods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項目(湘教通〔2020〕9號,序號366)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7-0040-03
認知方法、內容、過程和結果是有層次的,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都是漸次循序進行的。認知包括初級認知(大致相當于感性認知+形象記憶+想象)、中級認知(涉及對事物局部特征的抽象思維,對事物個別特征的認知,如對概念的認定、基本判斷和推理,此為初級抽象思維或理性認識初步)、高級認知(對事物全局、事物本質特征和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全面認識和把握)和創(chuàng)新認知(發(fā)現(xiàn)新問題,并針對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新方法或新理論)等層次。認知層次化規(guī)律是認知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是否遵循此規(guī)律決定著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的成敗。在認真探究認知層次化規(guī)律基礎上,本文認為國際貿易學課程教師可以考慮采用如下基于層次化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
一、漸次推進的教學法
教學是個層次化的認知過程。首先通過案例圖文背景說明,對接受的信息進行感覺和知覺,形成初步記憶和具體想象(初級認知),在信息記憶積累和具體認知達到一定程度后,會生成概念、進行分類(中級認知),之后最終形成對問題本質特征的抽象思維和復雜想象(高級認知)。比如我們在講述國際分工時可設想和利用下列國際分工情形開展層次化認知學習。利用認知層次化規(guī)律,教師可以采取層次化循序推進的教學法:
第一步,利用圖片和視頻課件資料讓學生感知此國際分工和貿易情景。具體情景:A國在生產棉花,A國棉花出口到B國;B國某工廠在織布,B國制成布后出口到D國;C國服裝品牌公司對服裝進行設計;C國服裝品牌公司委托D國工廠制作服裝,服裝制作完成后出口運往F國市場;E國某旅游者Mr Wang在F國旅游,該旅游者在F國的市場上購買服裝。
第二步,在感知、想象和形象記憶此情此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幾個基本概念:國際化生產,國際分工,國際市場,國際貿易,比較成本理論。接著與學生一道探索這些概念的內涵,并記憶。可以讓學生用語言復述上述情景,讓學生進一步想象,如果各國各自為政,不進行貿易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又是什么樣?
第三步,利用上述對材料的感知、想象及對相關概念的認識,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思維):國際分工的必然性和條件是什么?我們可以用什么理論來闡釋這種情況?比較成本理論為什么較之絕對成本理論具有更大的適用性?
第四步,要求學生借助相關貿易理論(如比較成本理論、H-O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用語言(口頭或書面)對相關國際分工理論進行全面權衡比較,分析各個理論的優(yōu)缺點,學會靈活運用這些理論解釋分析國際分工問題。
二、從具體到抽象(由表到里)的教學法
認知是個由淺入深、由表象到本質層次化推進的心理活動。理論課程教學務須遵循認知的由具體到抽象(由表到里)的規(guī)律。比如以對中美貿易戰(zhàn)的分析為例。首先,引出中美貿易戰(zhàn)的背景材料和基本概況,讓學生對此問題有個大致的感知印象、了解,解決是什么、怎么樣的問題;第二步,借助所學的貿易利益理論和貿易政策理論,分析產生此問題的利益矛盾和政治經濟基礎,揭示貿易戰(zhàn)產生的原因、動機、影響因素,這是解決為什么的問題;第三步,對此問題我們該采取什么立場、方針策略?如何變不利為有利,如何籍此改變我國粗放型的貿易發(fā)展戰(zhàn)略?這是解決怎么辦的問題;第四步,對中美經濟關系未來走向和中美貿易發(fā)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有哪幾種可能的發(fā)展趨勢?在每一種趨勢下我們該怎么辦?這是解決對未來趨勢把握的問題。由此,課程教學中,學生對中美貿易戰(zhàn)問題的思考會逐漸深刻,逐漸抽象,逐漸接觸問題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此方法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也符合基本的教學規(guī)律。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綜合運用了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手段,來達至對問題的深刻認知和把握的目的。
三、從理論到實際的認知延伸教學法
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感知、記憶、想象、思維再到新的感知、思維論證,此方法有助于在課程教學中開展多回合層次化的認知訓練,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秶H貿易學》教師可以在各章節(jié)教學中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運用國際貿易相關理論闡釋和探究世界貿易現(xiàn)實問題。進而,以此提高學生認知水平[1]。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國際貿易基本知識與理論,而且對其思維素質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個很好的鍛煉。教師布置研討主題供學生研討并就此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2]。課程教師也可安排學生按小組進行案例研討,就案例所涉及的問題本質進行由淺入深的多層次剖析,發(fā)現(xiàn)和揭示國際貿易發(fā)展中一些具有規(guī)律性的特征。國際貿易理論開放性較強,有許多問題值得學生以發(fā)散性思維方式進行多視角探討。該課程的開放性特征為學生創(chuàng)新性學習提供了舞臺。對于國際經濟中的新問題和新現(xiàn)象,可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挖掘[3]。
四、層次化自主認知教學法
學習是個主動的過程,學習主體積極參與其中并非被動接納,主動構建自己的對新知識的理解,然后做出推論(Merlin C.Wittrock,1974),在知識的生成基礎上形成反省認知和新的推論。教師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事物內部聯(lián)系和發(fā)展規(guī)律,達至教育與認知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4-6]。研究式教學以探索真理為目的,旨在促進學生分析認知能力的提升。
對于大學生來說,閱讀層次化自主認知的一種很重要手段。指導學生閱讀(無論是預習性閱讀、延伸性閱讀、復習性閱讀)是學習掌握國際貿易理論重要途徑,讀者要付出艱苦的智力勞動[7]。閱讀是層次化的認知活動,認知心理學認為:讀者通過對接受的信息經過知覺和模式識別后形成記憶(初級認知),在信息記憶達到一定的積累后,產生了概念化和分類(中級認知),最終形成固有的思維與問題解決方式(高級認知)。教師可以指定學生閱讀系列國際貿易讀物如案例材料等,逐漸提升對某國際貿易問題的認知層次。使學生由淺到深、由具體到抽象、由點到面逐漸把握國際貿易相關知識和理論。對于一些需要同學們了解,為課程學習提供背景的知識,可指點學生進行初步閱讀或泛讀,學生可借助語言對相關知識材料進行感知和具體化的想象或記憶。此學習過程以感性認知為主,輔以初級理性認知。對于需要認真學習掌握的核心知識和理論,可要求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或精讀,學生邊閱讀邊思考,進入抽象思維、抽象想象和抽象記憶階段,形成一定的體會心得,得出一定的觀點。當閱讀學習達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對國際貿易理論有了系統(tǒng)和較完整的認識、體會和把握時,國際貿易知識由零散、碎片化變?yōu)橄到y(tǒng)性、條理性的知識體系,這是知識掌握的高級層次。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對某些國際貿易領域新問題進行探索性、創(chuàng)新性探究,提出一些新觀點、新思路,新的真知灼見,這就進入認知的創(chuàng)造階段。
五、研究探討式認知,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研究式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為前提,在問題的引導下實施教學。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8],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探索重要知識,并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專題進行研究。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一個課題的研究。針對國際貿易學熱點問題,指導他們收集積累認知材料,開展深度思維[6]。研討式教學須遵循認知層次化演進規(guī)律,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接觸形象直觀的具體材料(如故事或案例、視頻、圖片等具體化的素材),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初步的認知,即進行感性認識(主要通過感覺、知覺、想象進行)。在有一定感知認識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對材料涉及的問題的本質特征及其與其他問題的相互關系進行揭示和闡釋(進入抽象思維階段,采取邏輯判斷推理之方式)。而后進一步運用所學的經濟理論和國際貿易理論,對材料反映的國際貿易中的一些帶有規(guī)律性問題進行深度的探討,并可以提出各自獨特的觀點和看法(進入認知的創(chuàng)新階段)。目標導引的研究式學習有助于培育逐步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學生從具體的問題入手,觀察問題表象,運用抽象思維方式,深入分析問題的起因、本質。在研究式教學中,教師須注重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8-9]。
案例分析是研究式教學法的一種重要手段。案例分析涉及感知、思考、語言推理論證等多層次的認知環(huán)節(jié),案例分析和案例教學是應用層次化認知規(guī)律最好的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方法不是讓學生強記案例內容,或尋找最終答案,教師要給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思考力和創(chuàng)新力的空間[10]。案例給學生提供了認知的素材,學生可以先通過案例進行感性認識,對案例描述的情形進行感覺和知覺,并在想象和形象記憶基礎上借助語言思維對案例所表述的問題進行概括。這屬于認知的初級階段。之后,學生通過抽象思維對案例所蘊含的問題本質和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探究,這屬于認知的高級階段。進而,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相關的國際經濟貿易理論對國際貿易案例中的深層次問題進行剖析,努力揭示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存在的一些發(fā)展規(guī)律和本質特點。倡導發(fā)散型思維的案例教學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11]。教學中可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提升學生探索研究能力。學生可以英國脫歐為例探討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進退”問題,學生可以跨境電子商務案例分析新型貿易方式對傳統(tǒng)貿易的影響[1]。案例涉及的內容不宜過多過細以免影響學生對案例的理解[12]。案例教學不僅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運用,還要看學生通過案例分析練習,其對問題理性認知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學生是否從案例的具體形象的感性認知上升到了抽象而有邏輯的理性認知,看學生能否通過案例分析達至對貿易問題的具有規(guī)律性的認識,教師須指出學生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確、方法是否恰當?shù)萚11]。
創(chuàng)新是學生能動性、主動性的最高表現(xiàn),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是研究探討式認知教學法的最高境界。課程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著力培養(yǎng)其認知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對問題的分析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能以新的視角、思路對問題進行新的闡釋,并提出一些新的觀點和看法。可讓學生針對新問題撰寫研究報告,鼓勵他們提出新看法、新思路[6]。借助探索式教學方法,《國際貿易學》課程可避免從理論到理論的“空對空”式講授,將理論內容與現(xiàn)實問題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實問題的貿易感知、經濟感知,提升對國際經濟貿易問題的專業(yè)認知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婷,劉宏青,張韻風.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貿易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研究[J].高教學刊,2017(2):134-135.
[2]劉婷.“四位一體”的課程教學新模式研究與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7(23):132-133.
[3]羅建兵.國際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J]. 教育教學論壇, 2012(40):58-59.
[4]何麗君,何麗霞.高等學校研究式教學策略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4):37-39.
[5]胡夢軒.威特羅克生成學習模型在《國際貿易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文教資料, 2015(8):154-155.
[6]張楊.研究式教學在國際貿易學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3( 1):56-57.
[7]孫偉成.基于認知理論的大學生差異化閱讀引領研究[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0(9):39-42.
[8]張莉娜.在《國際貿易理論》課程教學中引入研究型學習方法的思考[J].新西部,2010(24):216+215.
[9]張英.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平臺+基地+實業(yè)”實踐教學模式探討——基于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視角[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12):100-104.
[10]郭忠興.案例教學過程優(yōu)化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0(1):59-61.
[11]王麗輝.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3):138-140.
[12]劉秀莉.淺談國際貿易課程的課堂實踐教學改革[J].改革與開放,2010(8):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