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芬
【摘 要】目的:研究腦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康復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篩選2016年11月至2020年6月收治腦梗死患者3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150例。觀察組給予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康復總有效率也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康復護理模式能提高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腦梗死;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康復狀況;生活質量
目前,臨床較常見腦血管疾病是腦梗死,是指血液中栓子隨著血液、流到腦動脈堵塞血管。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300例為研究對象,分析腦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1月至2020年6月收治腦梗死患者3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150例。觀察組,男84例,女66例,年齡43歲~67歲,平均年齡(54.48±8.37)歲,發(fā)病時間5h~36h,平均時間(20.45±2.38)h,體重指數(shù)19 kg/m2~26kg/ m2,平均指數(shù)(23.36±5.54)kg/m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1例,高中48例,大專及以上61例。對照組,男89例,女61例,年齡44歲~69歲,平均年齡(54.62±8.43)歲,發(fā)病時間6h~39h,平均時間(20.59±2.51)h,體重指數(shù)18kg/m2~25kg/m2,平均指數(shù)(23.14±5.32)kg/m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5例,高中47例,大專及以上5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②經(jīng)顱腦CT確診;③實驗室檢查顯示血液黏稠度升高、血脂水平高;④呈不同程度惡心、頭暈及吞咽困難等癥狀表現(xiàn)。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②先天性肢體功能障礙、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行口頭宣講、用藥指導及病情監(jiān)測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模式:①心理疏導:普及疾病誘因、康復必要性等,列舉既往治愈良好病例。②離床期康復訓練:被動活動借助各種軟枕、靠枕,指導患者取患側臥位;③主動活動:待患者病情平穩(wěn),指導掌握正確翻身,指導下床蹲起、行走及上下樓梯等;④吞咽障礙:借助口唇閉鎖訓練、舌部運動、呼吸困難及寒冷刺激法等形式,改善吞咽功能;⑤語言訓練:指導患者訓練舌肌、面肌、軟腭及聲帶,促進語言肌肉功能恢復[2]。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護理前后參考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涉及意識功能、情感功能、社會領域及軀體功能,各維度,總分為3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⑵比較兩組患者康復效果:參考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①顯效:語言、運動障礙等癥狀消退,NIHSS值降低幅度≥90%,病殘程度Ⅰ至Ⅲ級;②有效:癥狀改善,NIHSS值降低幅度46%至89%;③無效:未達上述標準、病情加重,NIHSS值降低幅度≤45%??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比較:觀察組康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討論
本研究顯示,早期康復護理模式能促進此病患者疾病轉歸,其屬于新型護理模式,提供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改善就醫(yī)體驗,具以下優(yōu)勢:①心理疏導能穩(wěn)定患者情緒、消除顧慮、緩解不適;②盡早開展被動活動、主動活動能促進肢體功能恢復;③吞咽、語言功能訓練利于患者語言功能早期恢復,降低病殘程度、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損度,達到遠期療效。
綜上所述,腦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模式,能改善生活質量,促進語言、肢體功能恢復,提高康復效果,拉近護患距離,改善預后,具臨床可借鑒性。
參考文獻
[1] 仲慧.早期康復護理對改善腦梗死患者運動能力的作用研究[J].西藏醫(yī)藥.2020.41(3):128-130.
[2] 展輝芹.早期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醫(y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