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丹鳳
說起中國瓷器,大多數(shù)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唐代的秘色瓷、宋代的青白瓷、元明時期的青花瓷及清代的粉彩瓷,而關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卻鮮有人知。事實上,魏晉南北朝的青瓷燒造工藝已達相當水準,為后世制瓷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周身遍布紋飾的青釉蓮花尊。此尊高67厘米,口徑19厘米,足徑20厘米,1948年出土于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北魏封氏墓群,是北朝青瓷的代表。這件瓷尊的獨特之處在于工匠在它身上綜合運用了雕刻、刻劃、模印貼花等裝飾方法,將蓮花、飛天、寶相花、菩提葉等佛教裝飾題材共同紋飾于器身,又巧妙地突出了蓮花這一主題。據(jù)了解,當年,封氏墓群共出土有4件青釉蓮花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其中1件,其他3件分別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河北博物院等處。
如此大型的青瓷器連出4件,難免引人注目,也讓人驚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工匠竟能燒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器?事實上,這樣的瓷器不止4件。從地域上看,當時同類型的青瓷蓮花尊在中國南方地區(qū)也有出土,只是胎釉的化學元素組成有所差異。由此可見,隨葬青瓷蓮花尊應是當時南北方皆流行的喪葬風俗。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青釉蓮花尊的出現(xiàn)既體現(xiàn)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對瓷器的藝術影響,也展現(xiàn)了南北之間陶瓷藝術的交流。當時的人們不僅熱衷于雕造佛像,還將雕刻工藝運用于制瓷業(yè),燒制出諸多造型獨特又復雜的瓷器。
青瓷一統(tǒng)天下
縱觀中國瓷器史,最早的成熟瓷器非青瓷莫屬,而成熟的青瓷又最早出現(xiàn)于東漢末期。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以青瓷為主的制瓷業(yè)發(fā)展迅速,已能燒造出瓷化程度相當高的青瓷。
總體來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青瓷器身厚重沉實,遠不如唐宋時期的青瓷那般釉色純凈、胎底透薄,但這一時期的青瓷吸收了前代陶器、漆器和木器等器物的特點,還融合了雕刻、刻劃和堆塑等裝飾手法,在造型上大膽創(chuàng)新,留下了諸多精品。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制瓷業(yè)的發(fā)展,這一時期,青瓷已逐漸取代兩漢時甚為流行的漆器而成為主要的生活用具,在日用品和明器上應用甚廣,形成了青瓷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
在了解青瓷的歷史時,有必要澄清一點:在青瓷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受技術條件限制,并非所有青瓷的胎釉都呈青色,還有黃色或黃褐色。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東晉青釉褐彩雞首壺,窄頸,鼓腹,通體施青釉,整體呈現(xiàn)的顏色卻為褐色。這又是為何?
青瓷與其他瓷器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胎釉成分的不同,其青色主要是由于胎釉中的氧化鐵成分。然而,若燒制青瓷時鐵含量不純,則氧化鐵的還原反應就不夠充分,故胎釉顏色呈黃色或黃褐色。因此,這一時期的很多青瓷都呈黃色或黃褐色。
魏晉南北朝時期,至少在北朝晚期白瓷出現(xiàn)之前,南北各地均燒制青瓷且各具特色。南方青瓷,胎質(zhì)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色晶瑩純凈;北方青瓷胎體厚重,玻璃質(zhì)感強,釉面有細密的開片,釉色青中泛黃。這種南北差異在青瓷蓮花尊這一類型的瓷器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
隨著制瓷技術的發(fā)展,青瓷的胎釉顏色和胎底厚度均得到較大改善,越來越精美,至隋唐時,誕生了中國瓷器的最高水平代表—秘色瓷,即越窯青瓷中的精品。不過,當青瓷工藝愈趨完善,其一統(tǒng)天下的地位也宣告結束,這與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終結幾乎同步。隋唐時,北方以邢窯為主的窯系開始大量生產(chǎn)白瓷,而南方以越窯為代表的瓷窯依然盛產(chǎn)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總而言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制瓷業(yè)的奠基期,這一時期的青瓷工藝是后世各種瓷器燒制技術的先驅(qū)。
青瓷堆塑瓶
前文已提及,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曾作為明器而被廣泛應用于墓葬。其中,有一種青瓷堆塑魂瓶,也稱“谷倉罐”“堆塑罐”,三國時期較為流行且多見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這種青瓷堆塑魂瓶的突出特點是:下部為壇或罐體;上部即頸腹間,雕有建筑、人物及動物等造型。
如江蘇省鎮(zhèn)江博物館所藏的三國時期的青瓷谷倉罐,1972年出土于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高47.5厘米,腹徑28厘米,底徑15.7厘米。這件青瓷谷倉罐整體為一大罐,呈黃色,盤口鼓腹,上部堆塑有樓臺百戲、飛禽走獸,下部罐腹則雕刻有飛鳥、鼠、猴、獅子、蜥蜴、龜、鹿和犬等動物,以及樓闕、佛像和胡人形象的雜技俑,數(shù)目不一,布局各異。各種復雜的堆塑集中一處,自然和諧又神態(tài)生動。
又如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所藏的“鳳凰元年”堆塑人物樓闕魂瓶,1995年出土于南京江寧上坊鳳凰元年(272年)墓。此魂瓶呈黃色,通高45厘米,底徑17厘米,下部為罐身,上部是包括多種動物和人物形象及亭臺樓閣等在內(nèi)的堆塑。在堆塑的一只臥龜上,馱有一圭形碑,碑上刻有“鳳皇(凰)元年立/長沙太守作/浹使宜孫子”文字。
值得注意的是,鎮(zhèn)江博物館所藏的青瓷谷倉罐與“鳳凰元年”堆塑人物樓闕魂瓶均刻有佛像和胡人形象,這一共同現(xiàn)象集中反映了當時佛教對吳地的影響及南北方之間的文化交流等情況。作為一種明器,魂瓶的由來自然與中國人的喪葬文化有關,目的無非是以器物承載亡者的靈魂,魂瓶上雕樓畫棟,其實是為亡者構建安息之所。至于在魂瓶上堆塑谷倉類建筑,后世學者有所推測,認為這是中國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反映,歷代中國人都希望五谷豐登,以谷物或谷倉陪葬的風俗自古便有。只不過,魏晉南北朝時期,明器由青銅器和漆器轉(zhuǎn)變?yōu)榇善?,谷倉便出現(xiàn)在了青瓷之上。
魂瓶上的堆塑造型也并非憑空捏造,而是現(xiàn)實元素的藝術加工,故魂瓶可作為了解古代制瓷工藝、社會風俗和喪葬習慣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不可忽視的史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如吳地出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魂瓶,在技術上,運用堆塑、貼塑和鏤刻等技藝將人、動物、樓閣等形象立體地展現(xiàn)于青瓷之上,體現(xiàn)了當時制瓷業(yè)和雕刻工藝的發(fā)達;在內(nèi)容上,當時南方地區(qū)得以開發(fā),莊園經(jīng)濟興起,而魂瓶上的建筑物乃至動物的組合都較為直觀地展現(xiàn)了當時莊園經(jīng)濟的情況。
除了堆塑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隨葬青瓷器還有動物俑和人俑。如1958年湖南省長沙市金盆嶺晉墓(302年)出土了數(shù)十件青瓷俑,包括騎馬俑、對書俑和對樂俑等。其中,由相對而坐的兩個人俑組成的對書俑是目前考古所見的唯一一件對書俑。兩人俑頭戴晉賢冠,身著交領長袍,中間置書案,案上有筆和簡冊等物,一人執(zhí)筆,一人執(zhí)板,展現(xiàn)了古人校對書籍時的具體形象。當然,這些青瓷俑也并非都呈青色而多為黃色,乍看上去會讓人誤以為是陶俑。
魏晉南北朝之后,中國瓷器發(fā)展迎來一座又一座高峰,瓷器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其類型五花八門,紋飾多樣,不一而足,但整體是由繁復向簡潔轉(zhuǎn)變。在后世,如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樣集雕刻、堆塑和刻劃等裝飾工藝于一體的瓷器漸趨少見,如清代乾隆時期的瓷器在裝飾上足夠富麗堂皇,但在造型上還是略遜一籌,同時也少了一分古樸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