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爍
【摘要】“六書”自戰(zhàn)國《周禮》首被提出至今已有近兩千五百年的歷史,途經歷朝歷代漫長發(fā)展,其研究者浩如煙海,其中不乏集大成者。本文以時間順序對“六書”的發(fā)展過程做大致梳理,因涉及者眾,故只依本人拙見選取部分大家及其學說,并不能涵蓋所有相關學者及其理論。
【關鍵詞】“六書”? 《說文解字》? 文字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6-0116-03
一、“六書說”的起源
關于“六書”的起源,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禮》。 其中有如下描述:
“保氏掌諫王惡,而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藝,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p>
——《周禮·地官·保氏》
這段話的大意即:太子的老師需要擔任的職責有覲見王,使他不能做壞事;教王的兒子們學習,培養(yǎng)未來的接班人。老師需要教王子們六種東西,教禮;教音樂;教武藝;教駕車;教漢字,知道每個漢字的來源;教數學,包括九個細目。但“六書”具體為何物,在書中并未給出解釋。
學者班固(東漢)進一步闡述道:“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yǎng)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 ——班固《漢書·藝文志》
后來,鄭眾(東漢)又有了不同的主張。
“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p>
——鄭眾《周禮·地官·保氏》注
班固和鄭眾都給“六書”下了定義,但都未就“六書”的定義及具體的語法規(guī)則做出解釋。經學大家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府文獻時發(fā)現《周禮》,并加以著錄。后劉歆的學生賈徽跟其學習《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和《周禮》。賈徽的兒子賈逵繼承并發(fā)展了他的學說。許慎是賈逵的學生,著有《說文解字》。他曾提到跟從著名的古文經學家賈逵學習古文的經歷,并表明他的《說文解字》曾經得到老師賈逵的審閱和指導。在《說文解字》中,許慎提到和引用了以古文經學著作為主的諸多文獻,以此承載了“六書”理論,并首次對“六書”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創(chuàng)新。至許慎的《說文解字》,“六書”終于有了明確的定義、解釋及語法規(guī)則。
二、許慎其人
關于許慎的生平事跡文獻記載得并不多,《后漢書·儒林傳》中有關許慎的介紹,也只有寥寥80多字。“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為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洨長。卒于家。初,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于是撰為五經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于世?!?/p>
譯文:許慎字叔重,是汝南召陵人。生性質樸厚重,年輕的時候就廣泛學習經籍,經學大師馬融時常推崇敬重他,當時的人都說:“五經無雙許叔重。(在五經的研究上沒有人能超過許慎。)”(其中的“五經”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許慎做過)郡縣的功曹,被推舉為孝廉,再次提升為洨長。去世于自己家中。許慎認為當時不同的人對“五經”的解說不盡相同,而且評價也褒貶不一,于是他就自己寫了《五經異義》和《說文解字》十四篇,這些后來都被世人所傳頌。
三、《說文解字》對于“六書”的定義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系統(tǒng)地解釋了“六書”的用法。他把漢代常用的9353個字進行分析,把其分成540類,每一類里面選一個字作為代表,也就是540個部首。這540個部首中仍然有一些是有復雜結構的,但是基本上是獨體為文,合體為字。470個文,也就是基礎的漢字,它們需要基本的規(guī)則生成漢字。
根據有限的規(guī)則有限的字根,生成無限的漢字出來。這個規(guī)則,即“六書”。許慎把造字的方法系統(tǒng)整理,“書”即構字方法。
《說文解字》中的“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許慎對其做出了如下解釋:
(1)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2)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查而見意,上下是也?!?/p>
(3)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p>
(4)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p>
(5)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p>
(6)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許慎《說文解字·敘》
其中,形聲字有7697個,占了《說文解字》9353個字的80%以上。
四、“六書”發(fā)展的四個主要階段
(一)創(chuàng)立階段
無論是《周禮》《漢書·藝文志》,還是《周禮·地官·保氏》,“六書”都沒有被明確地解釋,也沒有具體的使用方法。直到許慎的《說文解字》出現,才為“六書”規(guī)定了界說,并用諸多古典經學著作加以舉例說明,使得“六書”真正成為了一門學說,標志著從此有了一套比較完備的漢字學理論,使得后人能夠理清漢字的本意以及詞義的演繹情況。即便是對三千年前的漢字,我們仍能夠對其追根溯源,了解其本意及其發(fā)展史。正如周祖模所說,許慎是中國文字學的開山祖師,我們要研究以前的古典著作,或研究漢語史,不知道許慎的《說文解字》跟研究文學和史學的人不知道司馬遷的《史記》同樣是一種缺點。由《周禮》至許慎的《說文解字》,“六書”完成了創(chuàng)立階段。
(二)承前啟后的發(fā)展階段
從南唐到明代,數位學者對《說文解字》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解讀,并對“六書”理論加以補充及改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也為清代“六書”研究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徐鉉、徐鍇
徐鉉和徐鍇(南唐-北宋初年),二人為兄弟,史稱“大小徐”。他們以私家著說和官刊本的形式,校對和注釋了《說文解字》。徐鉉著有《說文解字》校訂本,史稱“大徐本”;徐鍇著有《說文解字系傳》史稱“小徐本”。二人對《說文解字》都進行了篆文的修正,對一些形體容易混淆的字進行了區(qū)別,對一些形聲字的構建進行了改換。但由于徐鉉生活的時代為北宋時期,當時有些形聲字聲符的語音已經發(fā)生了改變,他把很多形聲字誤認為了會意字。徐鍇則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如對“爺”字的注釋,他說“此音下各反而云從舟聲,此古音,當有異也?!?/p>
2.王安石、王圣美
王安石(北宋)著有《字說》。《字說》注重剖析漢字組織和字義的關系。王安石指出在《說文解字》中有些形聲字的聲符其實是表義的,他把很多形聲字改為會意字來解釋。他更注重文字在當下的形態(tài)和意義,從現有字體入手,分解字的各個部分,然后整合整個字的含義。但是這種方法主觀性較強,導致產生了一些錯誤的解釋。
王圣美(北宋)著有《字解》,推演文字的義類從而提出了“右文說”。《夢溪筆談》對王圣美的敘述為:“王圣美治文學,演其義為右文。古之文字,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意在右?!薄坝椅恼f”指出了右文也可以表義,揭示了漢字音符和義符之間的聯系。“右文說”為后代諸多學者研究“六書”奠定了基礎,清朝學者們提出的“以聲為義”“聲近義通”“因聲求義”等訓詁方法都受到了“右文說”的啟發(fā)。
3.鄭樵
鄭樵(南宋),著有《象類書》《金石略》《石鼓文考》《六書正篇》《字始連環(huán)》《梵書篇》《六書略》《分音之類》等等。其中諸多著作都已經亡佚,現存最重要的也最能體現其文字學研究成果的就是《六書略》。它脫離了《說文解字》部次的束縛、“以形系聯”,以“六書”統(tǒng)字。在具體形義上仍以《說文解字》《爾雅》《方言》《廣雅》《集韻》《廣韻》《玉篇》《類篇》等眾多古書籍為依托進行研究。其中直接引述《說文解字》的釋例就接近一半。后清代很多研究《說文解字》的學者實際上采取了很多鄭樵對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說法。
4.戴侗
戴侗(南宋)著有《六書故》?!读鶗省芬还卜譃槿?,以事類為綱,類下細分細目,細目以內以六書編次漢字?!读鶗省飞钊氲靥接懥藵h字的形體結構規(guī)律,同時又富含古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信息。且《六書論》并未局限于《說文解字》,戴侗糾正了很多許慎的觀點,整本書的文化信息含量和文字意義都超過了《說文解字》。
5.趙撝謙
趙撝謙(明代)著有《六書本義》,收錄1300字,分360個部首,分《數位》《天文》《地理》《草木》《蟲獸》等十二卷。趙撝謙以圖表形式將漢字部件拆分與“六書”演化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并提出了“以母統(tǒng)子,以子該母,子復能母,婦復孕孫”的“文字子母”理論和“文字拆分疊加”理論,對后世文字學的研究影響很大。但趙撝謙混淆了假借與引申的概念,在有些具體字例的釋義方面,他將引申寫作了假借,使人容易產生混淆。
從南唐到明代,研究者們繼承、保存并整理了先代文學和“六書”的研究成果,并用他們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給后人對“六書”的研究留下了探索的途徑,給后人以啟迪。
(三)清代鼎盛時期
清代學者對“六書”理論的研究達到了高潮,源于學者們對《說文解字》的研究進入了繁榮時期。朱筠刊行了舊本《說文解字》,其書“廣布江左右,其學由是大行”。王鳴盛在《說文解字正序》中也表述了“但能通《說文》,余書皆未讀,不可謂非通儒也”。
1.戴震及“四體二用說”
戴震通過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認為漢字的形體結構只有“指事”“象形”“諧聲”“會意”四種,也就是“四體”。而“轉注”與“假借”屬于用字法,他稱其為“二用”。戴震提出的“以字通詞”“以詞通道”的系統(tǒng)方法極大地影響了他的學生段玉裁、王念孫以及后世的學者們。
2.段玉裁
段玉裁,師從戴震,著有《說文解字注》。段玉裁在書中貫串《說文解字》全書加以注釋,充分闡述了考訂文字、聲音、訓詁三個方面的價值,又創(chuàng)新了許多研究詞義的方法。段玉裁對《說文解字》的本義正確地予以肯定,又從字形、字義、書證、???、體例、俗語等不同角度去探求本義。他對《說文解字》中字義是用了本義、引申義還是假借義做了認真的辨別。段玉裁還認為“音均明而六書明,六書明而古經傳無不可通”。所以,他在詳細地標注了每個字的釋義、辨形之后,又一一注明它在古韻十七部中屬于哪個部,“使學者循是以知轉注假借,而于古經傳無疑義”。
3.江沅
江沅,師從段玉裁,早年著《說文釋例》,后著《說文解字音均表》。江沅發(fā)現了形聲字的聲符與《詩經》押韻的系統(tǒng)一致,提出了“同諧聲者必同部”的論斷?!墩f文解字音均表》以聲母(聲符字)為首,把從母得聲之字一次列表,共列十七個表,每表為一卷,其中第十五表分上、下兩個部分。本書引用了大量的右文材料,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進行了補充和訂正。江沅還運用吳語及吳地的風物來訂正段玉裁的注解或補充說明許慎的說解。
桂馥著有《說文解字義證》,用歷代用字的實例來闡述字用,按時代排列。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中按古韻改編《說文解字》,解釋字義,闡明字音,即所謂“定聲”。王筠在《說文句讀》中博引眾家,語言較桂、朱二人更淺顯易懂,更適合初學者入門。江聲的《六書說》創(chuàng)立了“詞義引申說”;鄭知同著有《說文淺說》,廖平著有《六書舊義》,清代“六書”研究達到了鼎盛。
(四)近代“六書”研究的新時期
近代“六書”的理論研究受到了西方語言學理論的一定的影響,學者們研究的方法也百花齊放,各有所長;研究大家眾多,取得了諸多豐碩的成果。
這其中,章太炎、黃侃、沈兼士、馬敘倫、呂思勉等堅持“六書”是“造字之本”;王力、姚孝遂、蔣善國等則繼續(xù)沿用了戴震“四體二用”說;詹鄞鑫、李恩江、殷寄明等則對“六書”的現代文字學意義進行研究;陳振寰、于長河、吳華等把其當作教學條例、識字方法研究的。他們的見解都自成其說,對現代文字學理論起到了完善作用。
隨著學者們逐漸認識到“六書”在分析古文字時的局限性,尤其是對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他們覺得有必要另立新的規(guī)則,突破這種局限性,這樣又逐漸產生了“三書說”“四書說”“五書說”“新六書說”“七書說”“八書說”等等。
1.“三書說”
唐蘭(1901—1979),提出“三書說”第一人,著有《古文字學導論》《中國文字學》等。他在《古文字學導論》中表明:“把中國文字為三種,名為三書。第一是象形文字,第二是象意文字。這兩種是屬于上古時期的圖繪文字。第三是形聲文字,是屬于近古時期的聲符文字。這三種文字的分類,可以包括盡一切中國文字,不歸于形,必歸于意,不歸于意,必歸于聲?!?/p>
張世祿(1902—1991),著有《中國音韻學史》《中國音韻史》《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等等。張世祿先生提出“寫實法”“象征法”“標音法”的“三書說”。“寫實法”即用表示實物、寫實的方法造字,如“日”“月”“水”等;“象征法”即用某些符號象征的表示比較抽象的意義,如“上”“下”“中”等;“標音法”有純表義的,有表音表義兼顧的,如“政”“整”“證”等;有在寫實的基礎上加音的,如“江”“河”等。
陳夢家、林云、裘錫圭、劉又辛、趙誠等分別在自己的著作《殷虛卜辭綜述》《古文字研究簡論》《文字學概要》《從漢字演變的歷時看文字的改革》《甲骨文字學綱要》中闡述了自己的“三書說”理論。
2.“新六書說”
楊樹達先生在《文字形義學》中闡述了他主張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會意兼形聲”“準會意”等六書。詹鄞鑫先生在《漢字說略》中對于“六書”的定義是“象形”“指示”“象事”“會意”“形聲”“變體”。
3.“四書說”“五書說”“七書說”“八書說”
張玉金先生在《漢字造字法新探》中提出了“表義法”“表音法”“音義法”“記號法”的“四書說”。張其昀先生在《漢字學基礎》中提出了“象形”“標記”“會意”“形聲”“變體”的“五書說”。
王元鹿在《汗古文字與納東巴文字比較研究》中也提出了“五書說”。王鳳陽在《漢字學》中提出了“七書說”。任學良在《說文解字論》中提出了“八書說”。
本文只梳理了部分《周禮》至近代的學者及其對“六書”的理論及論證,乃管中窺豹,并未能展現“六書”至今之全面。尚有許多有價值的研究者及其成果需要補充。
參考文獻:
[1]戴侗.《六書故·六書通釋》[M].欽定四庫全書經部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音經韻樓本
[3]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M].第4版,商務印書館 2017年
[4]孫星衍﹒重刊宋本說文序[A]﹒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唐蘭﹒古文字學導論[M]﹒濟南:齊魯書社,1981:401-402
[6]王力﹒漢語音韻學[M]﹒北京:中華書局,1956
[7]王力﹒清代古音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8]徐鍇.《說文解字系傳.祛妄》[M].北京:中華書局,1998
[9]卞仁海.十年來《說文解字》研究述評[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23卷第2期
[10]戴麗玲.鄭樵《六書略》研究綜述[J].文學研究, 2013年第2期
[11]韓偉.“六書”研究的歷史演變[J].山西師大學報,2004年第1期
[12]韓偉.《六書故》中的字形文化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33卷第1期
[13]黃麗麗.江沅和他的《說文解字音均表》[J].鎮(zhèn)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
[14]江中柱.戴震“四體二用說”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
[15]黎千駒.現代六書學研究綜述[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2卷第2期
[16]李運富.章太炎、黃侃先生的文字學研究[J].古代漢語研究,2004年第2期
[17]孫瑾.段玉裁及其《說文解字注》[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32卷第3期
[18]邵敏.徐鉉、徐鍇整理《說文解字》之異同[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24卷第7期
[19]蘇培成.新六書簡論[J].文化學刊,2016年第7期
[20]孫青.“六書”理論新解[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年第9期
[21]王元巾,王曉波.《說文解字》研究綜述[J].綏化學院學報,2017年第37卷第11期
[22]徐時儀.王安石《字說》的文獻價值述略[J].文獻,1993年第2期
[23]張治東.趙撝謙《六書本義》研究綜述[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40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