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秋興八首》是杜甫創(chuàng)作巔峰時期的巔峰之作。以蒼涼的筆調繪出了濃麗的舊夢,杜甫以身居巫峽,心念長安為線索,抒寫了遭逢兵亂,留滯他鄉(xiāng)的客中秋感,感情趨向于凄清哀怨。組詩的第二首充分運用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了詩歌的矛盾美。
【關鍵詞】 杜甫;《秋興八首》;虛實相生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7-0028-02
一、創(chuàng)作背景
代宗廣德二年(764)六月,通過朋友嚴武運作,杜甫得到了一生最高官位——檢校工部員外郎。然而出于種種原因,包括好友章彝被官職更高的好友嚴武杖殺,次年,永泰元年(765)一月,杜甫以“幕府愧群材”為由辭官,回到了成都浣花溪草堂,同年五月又離開了成都,前往夔州,這組詩是大歷元年(766)杜甫54歲旅居夔州時的作品?!肚锱d》是一組七言律詩,全詩八首蟬聯(lián)。
二、虛實相生之美
虛實相生是中國美學的一條重要原則,滲透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很多方面,比如繪畫、音樂、語言文學等等,具有鮮明的民族審美特點。在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被廣泛運用,尤其是詩歌。從眾多詩詞歌賦大家的文學主張和評論當中,均可看到他們對虛實相生藝術的認同。司空圖主張:“味外之旨,韻外之致?!睆埥湔J為:“詩貴不迫不露而有余韻?!苯缫舱f:“詩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他們均認為好詩不應太露太實,而應是言已盡而意無窮,留下回味的余地,從而達到含蓄蘊藉的審美效果。
虛實相生的美學原則在古典詩詞中有如下幾種體現(xiàn):首先。景中有情,實中有虛。即所謂借景抒情,以實顯虛;其次,情中含景,虛中有實。此種情況多抒情濃烈,景往往被情所沖淡;再次,虛實互轉,象外有情。既直抒胸臆,又借景抒情。詩人深諳虛實相生藝術表達技巧,在本首詩歌創(chuàng)作中多次運用,取得了獨具特色的表達效果。
三、詩歌鑒賞
律詩分為四聯(lián),即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每兩句為一聯(lián)。
(一)首聯(lián)賞析——依斗望京情不移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笔茁?lián)寫到了“夔府孤城、落日、北斗、京華”。依次點明了北望的地點“夔府”,時間“落日斜”,薄暮時分和北望的方向“京華”。
清朝研究杜詩的學者錢謙益說:“依斗望京,此句為八章之骨?!薄鞍苏轮恰保催@一組詩的綱領和眼目。“望”表達了掛念之切。前面加一個“每”字,表明幾乎每天都望。所望之處皆是都城長安,也是詩人的故園家鄉(xiāng)。望而不見,怎能不悲?詩人創(chuàng)作這首詩歌的時候,安史之亂雖告結束, 但邊患未除, 像邊境的吐蕃、回紇、黨項羌等少數(shù)民族乘虛而入, 在北方和西方不斷侵擾。藩鎮(zhèn)擁兵割據(jù),戰(zhàn)亂時有發(fā)生,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大唐王朝再也無力挽回由盛而衰的頹敗之勢。而此時的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壯志難酬,但他依然關切國家安危?!懊恳辣倍吠┤A”,不但寫出了長安的方向,也寫出了夔州與長安距離之遙遠。詩人在這里借“北斗”在天空中的永恒位置,來表達對唐王朝的堅貞之意。
(二)頷聯(lián)賞析——奈何心事終虛化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边@兩句詩用了倒裝修辭手法,正常語序應該是“聽猿三聲實下淚,奉使八月虛隨槎”。北京人有個諺語:“話說一遍眾人美,話說兩遍淡如水?!贝颂幵娙丝桃獍才懦傻寡b語序,就有追求新意的意思,使語言“陌生化”,讓讀者讀起來有新鮮感,并且會使讀者身不由己地放慢閱讀速度,因為這種違反常規(guī)的詞序讀快了讀不懂。在七言句當中,通常第三、四字位置是句子的中心。所以詩人把“實下”和“虛隨”四字移到了句子的中心,有強調的意思,強調虛實關系在這兩句詩里的重要性。
接下來,從虛和實兩個方面來賞析一下這兩句詩?!奥犜硨嵪氯暅I”,《水經(jīng)注》有這樣的敘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杜甫沒到巫峽之前就聽說,如果在這里聽到猿猴的叫聲會使人哀傷落淚。現(xiàn)在來到了夔州,親自聽到猿啼真的是止不住淚下,所以叫“實下”,詩人凄愴落淚,皆因身歷苦境。詩人參加科舉考試,奸相李林甫以“野無遺賢”為名,無一人被錄用。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長安十年奔波, 可謂是“朝扣富兒門, 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 到處潛悲辛”。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 妻離子喪,孩子活活被餓死。在這樣蕭瑟的晚秋,獨坐孤城,漂泊天涯,又貧病交加,聽到凄楚的猿啼,不由得老淚縱橫,故這是實寫,但實寫超越了客觀描述本身,自然使人聯(lián)想到詩人背后的辛酸,聯(lián)想到詩人更廣闊的生活世界。
“奉使虛隨八月槎”,這句詩講了一個神話傳說。民間傳說,天河與海相通,所以海邊居民每年八月就準備好干糧,乘槎而去,以為又可以乘槎回來,但這個美好的愿望是實現(xiàn)不了的。藝術的創(chuàng)作是要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這個神話傳說用在詩中,詩人含蓄流露自己也有實現(xiàn)不了的愿望,即希望“入朝做官,回長安”,這個愿望猶如乘槎上天一樣,“茫茫不可達”。他身邊曾經(jīng)有一個人就如同傳說中的木筏一樣,可能帶著他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此人便是他的朋友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但這個人765年突然暴病離世,因此杜甫回長安供職的心愿也隨之化為泡影。
頷聯(lián)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而通過虛實對比,重新審視自己對理想的過分向往和對眼前現(xiàn)實生活的忽略。虛實相生手法充分運用,豐富了詩歌內容,擴大了詩歌表達張力。
(三)頸聯(lián)賞析——山城臥病聽悲笳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這里的畫省就指尚書省。尚書省署的墻壁粉刷好以后,會把古代的賢人烈士畫上去,所以叫“畫省”。尚書省上朝的時候,會有兩個侍女捧爐焚香跟隨。而杜甫的檢校工部員外郎是尚書省的郎官,唐代尚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有輪流值班、住宿在那里的慣例。他當時十分希望能跟隨嚴武入朝,在他的引薦下供職尚書省。但他只空掛了個尚書郎的官職,現(xiàn)在又伏枕有病,滯留荒僻山城,想為國家做事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辜負了那份工作,因此用一個“違”字表達這個遺憾。
“畫省香爐”雖然是實實在在的景物描寫,卻凝練含蓄表達了詩人執(zhí)著的政治理想和追求,似實實虛,合于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中“詩貴含蓄”的審美要求。起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表達效果。
再看“山樓粉堞隱悲笳”,在萬籟俱寂的深夜,遠處白帝城的墻外隱隱約約不時傳來凄厲、悲壯的笳聲,更增添了山城的悲涼,撩起詩人無限的愁思和感慨,把詩人對“畫省香爐”的遙想拉回到了“山樓粉堞”的現(xiàn)實,形成了巨大反差。
這兩句仍然使用了虛實相間的手法:畫省香爐,是心中所念,為虛;伏枕山樓,為眼前現(xiàn)狀,為實。這一虛一實使詩人被拉扯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當中,掙扎,痛苦,欲罷不能。
(四)尾聯(lián)賞析——立功已無望,立言有信心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從意境美的角度上看,整首詩最美要數(shù)這兩句了:藤蘿月和蘆荻花。藤蘿枝條隨風晃動,使得透過它們照在石上的月光仿佛也獲得了生氣。同時也寫出了時間的飛速流逝,從開始照著藤蘿到后來移照洲前蘆荻花,類似于蘇軾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暗示了時間的推移。在山城孤寂的夜晚,仔細看眼前的這個畫面,雖然稍顯凄清,卻又不失朦朧唯美。
這里的“請”字耐人尋味,杜甫在請誰看呢?細讀詩歌,覺得詩里好像根本沒有第二人的痕跡,是杜甫的自言自語,是杜甫在請自己看。一個是正在寫詩的詩人杜甫,另一個是詩中所描寫的人物杜甫,即現(xiàn)實中的杜甫和理想中的杜甫。理想中的杜甫遠望京華,心里總放不下“致君堯舜上”,那個遙不可及的官場神話。結尾的另一個杜甫,請自己收回遠望的視線,回來細看眼前的藤蘿月、蘆荻花,雖凄清但不失美麗的現(xiàn)實生活。
尾聯(lián)又一次發(fā)揮了虛實相生藝術的表達張力,宕開一筆,拓展了詩歌內涵,完成了虛實相生藝術的完美結合。
通讀全詩,雖然整首詩消極懷舊的比例比較大,但是在詩的末尾,詩人的心境似乎也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詩人坐在夔州西閣上,他可能已經(jīng)很清楚,自己“立功”已經(jīng)無望,但“立言”卻有信心。
這種猜測在第三首詩中得到了印證,“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p>
四、結語
《秋興》八首其二,這首詩歌有如下特點:
首先,運用了循環(huán)往復、虛實結合的寫法。從開始的“夔府孤城”“遙望長安”到思緒收回,這是第一次反復;接著是對“畫省香爐”的遙想被“峽中猿啼”拉回,這是第二次反復;最后是對往日的“聯(lián)翩”回憶被“古城悲笳”喚醒,這是第三次反復。詩人在回環(huán)往復的敘事中虛實結合,營造了一個密不透風的完美詩歌結構。
其次,詩歌中時空的轉換??臻g的轉換:從開頭的遠眺京華到詩歌結尾近觀藤蘿月;時間的轉換:從開始“落日斜”到詩歌結尾的“石上月”;心境的轉換:詩人由開始的沉溺于理想到詩歌結尾的直面現(xiàn)實。
縱觀整首詩歌,詩人杜甫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苦苦掙扎當中,最終在詩歌的自信中定格。
參考文獻:
[1]李鵬飛.杜甫《秋興八首》詳析(上)[J].名作欣賞,2010,(03):58-61.
[2]李鵬飛.杜甫《秋興八首》詳析(下)[J].名作欣賞,2010,(04):29-33.
作者簡介:朱瑞雪,女,山東單縣人,菏澤家政職業(yè)學院早期教育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