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的爸
筆者這幾天在一些網絡論壇和家長群發(fā)現,“雙減”政策剛一出臺,不少家長就開始討論如何聘請合適的家教,家教的學歷、方法、專業(yè)度以及收費標準等,成了家長群體里熱議的話題之一?!案邇r家教”“一對一補課”,儼然成了新的教育焦慮源頭。
校外學科培訓嚴格受限,“一對一”家教又悄然興起,為孩子減負的大潮之下仍有暗流涌動,家長們?yōu)楹芜€要焦慮地尋找“政策突破口”呢?
“教育需求側”也需要改革
應當說,本次針對教培行業(yè)的“雙減”政策,不可謂力度不大。但它更多著力于教育供求關系中的“供給方”,對于家長主導的教育“需求方”較少涉及。在教育“內卷化”的巨大慣性之下,很多家長已經失去了教育主導權,被裹挾的需求在教培行業(yè)無法得到滿足,就可能另尋他法。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雙減”政策出臺相信只是新一輪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兒童教育發(fā)展的主導權應該握在家長手中,家庭教育才是學校、社會、家庭三大領域中的核心。只有家庭教育這個核心真正強大起來,超前教育、資本裹挾教育、教育焦慮和攀比等一系列違反教育規(guī)律的現象才能真正減少。
懂規(guī)律的父母更有力量
懂得成長規(guī)律的父母傾向于讓孩子自己與自己進行縱向比較,比過去有進步,孩子就有成長。我們常半開玩笑地說,孩子成長最大的敵人是“別人家的孩子”。太多家長有意無意地搬出別人家的“學霸”,想要刺激自己孩子的進取,卻傷了孩子的自尊。其實,成長規(guī)律客觀存在,每個孩子都存在個體差異,就像有些孩子一歲半還不怎么說話,但一開口就可能成句,而他的父母之前羨慕的隔壁孩子,不到一歲就會叫“爸爸”“媽媽”,可能快到兩歲還只能說零星的幾個詞。這種差異不勝枚舉,對成長規(guī)律一無所知的父母,很容易因為與他人盲目的橫向比較而陷入不受控的教育焦慮之中。
懂得成長規(guī)律的父母更能夠為孩子提供個性化的成長環(huán)境。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所以每一條成長道路都會不同。現在學校的教育要滿足絕大多數孩子的普遍需要,因材施教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個性化教育更多地要在家庭教育領域開展。別人家的孩子哪怕是“學霸”,他的學習經驗也不能成為自己孩子的標準,照搬過來一定行不通。這就要求家長不僅懂得教育規(guī)律,也要知道自己孩子的特性,以及他所處的成長階段,把客觀規(guī)律和自己孩子的特點結合起來運用,才能有好的效果。
懂得成長規(guī)律的父母更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知道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家長才更愿意了解并尊重孩子的個性,并把家庭教育方法與孩子的個性結合起來。實際上,家庭教育的各種方法都不只是家長努力就行,關鍵還要看孩子是否接受。說白了,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術”,而促進孩子成長、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才是家庭教育的“道”。當孩子有了自主性,他自己會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理性決策幫家庭走出“內卷”
熟悉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是家長對抗焦慮最好的“武器”。家長要了解成長規(guī)律并不難,很多專業(yè)的書籍、課程中都有涉及,而靠譜的發(fā)展心理學著作會系統(tǒng)地給予我們指導。
有了自我驅動的源動力,有了個性化的成長環(huán)境,有了和自己比較而非與他人盲目攀比的成長視角,教育的主動權才會真正握在家長手中,并最終將它轉交給孩子自己。只有教育需求回歸理性,困擾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才能慢慢平息下來,中國家庭才可以走出“內卷”,探索更多更廣闊的發(fā)展可能性。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