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鳳娟
【摘要】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走近中國古典名著”為題,編排了四篇課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猴王出世》,這是小學階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學習。學習本組課文,教師要帶領學生走近中國古典名著,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產(chǎn)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此外,教師還要反復提到“重視興趣激發(fā)”“避免拔高要求”。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學生學習課文時,單純激趣、教授閱讀方法是遠遠不夠的,滿足不了學生的閱讀欲望。顯然,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深”閱讀的習慣很有必要。因此,筆者從追溯求“源”,了解古典名著寫作時的歷史背景、刨根“問”底,挖掘文本深度內(nèi)涵、演繹經(jīng)典,走向名著深度理解這三個方面,以“走近中國古典名著”單元為例,談談培養(yǎng)學生“深”閱讀習慣的策略。
【關鍵詞】深閱讀;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終身閱讀者
古典名著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瑰寶,是古代文學的經(jīng)典,其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個性鮮明,語言描寫生動細膩,能引發(fā)讀者無限遐想。部編版語文教科書中,選編了不少古典名著片段。閱讀古典名著,不僅能讓學生親近經(jīng)典,感受經(jīng)典,還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啟迪學生心智。因此,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深”閱讀的習慣。什么是“深”閱讀呢?筆者認為,與“淺”閱讀是相對的。隨著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網(wǎng)絡的覆蓋,人們通過手機接受信息的速度相當快,人們在手機上所看到的信息,都屬于“碎片閱讀”。那對于“深”閱讀,我們不難理解其中內(nèi)涵。筆者從三個方面,以“走近中國古典名著”單元為例,談談培養(yǎng)學生“深”閱讀習慣的策略。
一、追溯求“源”,了解古典名著寫作時的歷史背景
每本名著中的每個故事的每個經(jīng)典人物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事等都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所以,在教學古典名著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把故事與人物放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社會文化以及經(jīng)濟情況。以教學《景陽岡》為例,“武松打虎”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對于小學五年級的農(nóng)村學生來說,他們只知道老虎現(xiàn)在是國家的一級保護動物,能隨便打的嗎?就這個問題,筆者在教學時特意把這個問題放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讓學生明白現(xiàn)在不能打老虎。但在北宋時期,不僅能打老虎,打死老虎還是為民除害的行為。但是,教師在介紹背景時,要以原著為基礎,充分尊重原著,切不可把自己的看法強加于學生,避免對學生產(chǎn)生誤導。再如風雪山神廟,講述了林沖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需要關注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的時候,要緊密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了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可以準確地解讀名著,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調動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
學習本組課文,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故事的時代背景是相當有必要的。但是,教師在布置學生收集資料之前,必須要有意地激發(fā)起他們搜集資料的欲望。以下是筆者的激趣情境: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因為很多導演把它拍成了各種版本的電視劇、電影、動畫片??催^人都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對諸葛亮贊不絕口??墒牵S著時間的推移,有各種的聲音也發(fā)出來了。有人覺得,題目用草船借箭,還不如叫做草船“騙”箭。你怎么看呢?請用史實說話。
《景陽岡》——武松有一個哥哥叫武大郎,他是個侏儒,長得又矮又丑,可是武大郎的老婆叫潘金蓮卻是一個漂亮女子。故事發(fā)展到后面,武大郎被妻子潘金蓮毒害,武松為兄報仇,先殺潘金蓮再殺西門慶。有人說,這一切都源于這次“武松打虎”,你又怎么看呢?
《猴王出世》——唐僧取經(jīng)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距今約一千三百多年。他這次西天取經(jīng),前后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其實,這一路來,并沒有什么故事,可是為什么有這么多神話故事供大家傳頌呢?
《紅樓春趣》——出示經(jīng)典評價: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究竟在《紅樓夢》中的大觀園里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還要給學生搜集資料的指引。閱讀書籍指引:《三國志》《三國演義》《世說新語》; 收聽廣播指引:喜馬拉雅《謝濤聽世界三國》;網(wǎng)絡(百度)搜索。
這樣一來,課文與歷史事實相結合,學生對“草船借箭”、對人物的認識會更加準確、廣泛、全面。相信學生也會因此愛上閱讀《三國演義》。中國古典名著的懸疑情節(jié)和經(jīng)典的高度決定了它的價值,同時還激發(fā)了學生對名著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走向“深”閱讀。
二、刨根“問”底,挖掘文本深度內(nèi)涵
什么是深閱讀?重要的一個標準是,在閱讀中,學生隨著文本的演變和推進,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可是,現(xiàn)在的學生都不愿意提問題,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越高,學生所提的問題卻越少。其實,深閱讀有很多的方法、途徑、技巧,可是,提問題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法寶。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痹陂喿x的時候,我們?nèi)绾我龑W生提出問題,從而走向課文深處呢,并成為一個獨立的真正閱讀者呢?使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提問題,并與之對話,其實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行為習慣。一個終身的讀者一定具有其獨特的閱讀方式。但是,所有愛閱讀的人都是會思考、會提問,會在文中找出答案的,并且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全身心地進入到課文當中,生成新的理解和體會。
學會“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讓學生進行六段進階提問法。六段進階式提問法分為:第一階段讀前提問法,第二階段讀中提問法,第三階段再讀提問法,第四階段總結提問法,第五階段評價提問法,第六階段延展提問法。顯然,這六段提問法是有層次,有梯度的,這對“深”閱讀有著很大的輔助作用。
(一)讀前提問法。很多專家一直認為閱讀前會提問、會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提倡用問題開啟整本書或一個完整故事的閱讀。師生或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建立一定的閱讀模式,如,激起學生閱讀的好奇心,制訂獎勵機制,點燃其閱讀的興趣與欲望。中國經(jīng)典名著四本書,筆者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想看的一本,這樣話匣子才能打開。想想如果學生對你要求他看的書籍絲毫不感興趣,他會有提問的沖動嗎?選好書籍后,師生、生生就可以開始討論交流,提出問題,對文本進行讀前的探索與交流。
(二)讀中提問法。學生帶著問題清單開啟閱讀之旅,旅途中一定會有文本進行自我對話。這種對話對課文的解讀極其重要,學生由“不會”到“會”全靠自己思考與探索。這種成功的喜悅是不言而喻的。并且與文本對話過程中又會產(chǎn)生新的問題。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在書上作上批注,形成文字概述。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三)再讀提問法。學生讀完課文最后一句話時,其大腦已經(jīng)對課文的行文脈絡有所了解,此時可謂是閱讀的巔峰。因為經(jīng)歷了讀前提問,讀中解疑、再生疑問、再思考,無形中已將課本文字轉化為個人經(jīng)驗了。當學生讀完后,教師鼓勵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將人物形象、故事場景、情節(jié)動作等在大腦里演一遍,使之立體化。如,在景陽岡中“武松打虎”的部分,學生讀過一遍課文后,讓其再讀一次??墒?,這次的閱讀任務與第一次顯然是不同的。這次更強調對課本的整體把握與再生成。此時,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把故事、情節(jié)或人物關系結構以圖表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可以更明晰故事的深沉內(nèi)涵。
(四)總結提問法??偨Y是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故事內(nèi)涵的最佳形式,這也是一種產(chǎn)品輸出的過程,但總結能力是需要通過教師的幫助引導搭建問題支架,讓他們漸漸形成總結分析的能力與意識。在講授這一單元的課文時,當學生有了前面讀前提問,讀中提問后會在課堂上設計兩個環(huán)節(jié)。其一是讓學生在讀后人為地解決問題,向全班匯報,并引導他們進行深深互助解疑。其二是,由筆者拋出一個話題:我認為? ? ? ? ?是一個? ? ? ? ? ?的人(填四字詞),大家請看課文第? ? ?自然段的第? ? ? 句。因為
(把句子讀出來,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這樣訓練下來,學生總結能力、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從而樹立他們的閱讀自信心。
(五)評價提問法。學生的評價能力,在閱讀活動中屬于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也是最高閱讀水平的體現(xiàn)。課堂教學時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評價提問,可以依據(jù)授課內(nèi)容提出核心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如,在評價《草船借箭》人物形象時,四個核心人物(諸葛亮、周瑜、曹操、魯肅)都具有兩面性,爭議性如曹操生性多疑,是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那曹操是不是就被披上一個“壞形象”的標簽呢?就這樣的話題可以讓學生評一評。在生生評價時,學生也會向評價人提出問題。如,當有學生評價魯肅是忠厚教師時,有一個學生提出:“魯肅是周瑜的人,卻幫諸葛亮,這不是背叛主公了嗎?”又會有人站起來評述……這樣,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學生思維在不停碰撞,為師只在一旁偷著樂。
(六)延展提問法。本單元有意安排了“快樂讀書吧”,推薦閱讀整本的中國古典名著,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本單元所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延展閱讀,從書中認識更多經(jīng)典人物,品味更多精彩故事,產(chǎn)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定是推薦整本名著的閱讀環(huán)節(jié)。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延展性提問。如,在執(zhí)教景陽岡一文時,武松打虎結束后,下了岡,接下來他可能會怎樣做呢?你的預測正確嗎?為什么?你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如果有機會讓你采訪作者,你會問作者什么問題?等等。
當然,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jīng)過教師日長月久的引導培養(yǎng)。教師點燃學生手中的火棒,讓火光照亮學生,盡管在閱讀中遇到黑暗的困境,也能讓其突圍而出。
三、演繹經(jīng)典,走向名著深度理解
我們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睆男〉酱?,人人都嘗試過自己塑造自己想成為的那個角色。本單元口語交際的話題是怎么表演課本劇。顯然,這一內(nèi)容的編排用意也顯而易見的。在本次口語交際的教學中,筆者先組織學生圍繞怎么表演課本劇這一話題,開展課本劇表演前的討論,引導學生通過小組交流,積極參與討論,發(fā)表個人意見,從選課文分角色怎么演,三個方面提示討論的內(nèi)容。其中,“怎么演”是最難的。這就要求學生選好課文后,對每個人物的性格、臺詞、表情、動作、服裝、道具等要深入明晰。這個深入明晰的過程,就是一次“深”閱讀。究竟深到何種程度?就要看學生演繹得是否精彩而定奪。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明確分工,剖析所演人物,共同自編自導自演。還有學生加入了自己的新理解來創(chuàng)編課本劇,這更讓人喝彩。將“深”閱讀中所積累的知識,直接轉化為表達輸出。活動結束后,還要評出最佳演繹獎、最佳創(chuàng)編獎、最佳設計獎,等等。學生在讀中演,在演中樂,這種真實的“深”閱讀,加深了學生閱讀經(jīng)典名著的理解,增強了閱讀興趣,更增強了表達能力。
一個人從淺閱讀到深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課堂實踐中,要反復引導學生進入深閱讀。閱讀引導是一場持久戰(zhàn),只有堅守住才能看到效果,并且必須要以學生的閱讀興趣做導向。這四本中國經(jīng)典名著中,有學生所熟悉的人物、故事情節(jié),抓住這一契機,培養(yǎng)學生深度閱讀的習慣,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讓學生成為終身閱讀者。
參考文獻:
[1]趙學范.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0(20):190.
[2]余玲艷,代建軍.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探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7(8).
[3]周步新.小學適性閱讀策略的學與教[M].寧波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