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全國政協常委結構變遷與中國政治制度發(fā)展

2021-11-03 07:47:12
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人民政協全國政協比率

張 飛

(南京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3)

人民政協是中國政治生活中所特有的協商機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協的性質決定了它具有組織上的廣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黨派合作性、民主協商性。全國政協常委作為中國最高專門協商機構的代表人士,有著人才薈萃、智力雄厚、代表性強、信息量大、位置超脫、視野寬闊、下通各界、聯系面廣等特征和優(yōu)勢。全國政協常委是人民政協中的精英力量,他們掌握著廣泛的社會資源,在社會文化、經濟等領域及海外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他們是中國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是中國社會精英參政議政、發(fā)揮作用的最好展現。對七十余年來從第一屆政協常委到第十三屆政協常委作數據分析,不僅有助于把握當代中國政治運行的脈搏,而且能部分反映中國在通向現代民主國家的道路上民主政治和國家制度發(fā)展的軌跡。

一、歷屆政協常委結構變遷數據統(tǒng)計及分析

歷屆政協常委的特征分析均采取背景履歷的分析方法。為了使分析數據具有相對的客觀性,本文統(tǒng)計數據主要來源于鄭萬通、盧之超主編的《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會名錄》,該書由解放軍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為現存最完整的官方出版的政協常委履歷資料。1995年之后的數據資料主要來源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官方門戶網站中的政協領導人履歷介紹,輔之以百度百科人物簡介、正式出版的全國政協常委傳記以及正式發(fā)表的新聞和文章報道等(1)。

(一)人數變動:從緩慢增長到趨于平穩(wěn)

政協委員是人民政協這一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的重要組成人員,政協常委是由政協全會選舉產生的人民政協的常任組成人員。它的產生要經過嚴格的提名、推薦、醞釀、協商、選舉等層層法定程序,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按照有關法律、政協章程,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從全國政協委員中提名。中共各級組織、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以及其他有關方面,對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的中共人選和非中共人選進行推薦。中共中央在廣泛民主推薦和民主協商的基礎上,按照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的結構要求,提出人選建議名單,分別向本屆全國政協一次會議主席團推薦。依照法定程序,主席團在醞釀表決通過后,分別提交各界別委員進行醞釀協商。根據多數委員的意見,主席團會議確定正式候選人名單,提交大會選舉。

從表1可以看出,在政協常委的總人數上,從第一屆到第三屆呈穩(wěn)步增長的趨勢,由初期的51人,增長到第三屆的160人。第四屆政協常委人數與上屆相比沒有變化。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的總人數與第四屆相比,有了很大的增長,但是從第六屆政協到第十三屆政協,常務委員的數量一直穩(wěn)定在三百多人,沒有大的變化。從流動速度來看,政協從第一屆到第二屆,政協常委的流動速度相對正常,新當選的占連任的一半左右。從第三屆開始,政協常委的流動速度開始加快,新當選的人數開始超過連任的政協常委。第四屆處于特殊時期。第五屆政協常委的流動速度最快,新當選的人數大大超過上屆連任的人數。從第六屆開始,政協常委的流動開始放緩,第八屆之后政協常委的人數變化開始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

表1 歷屆全國政協常委人數變動表

政協常委總體人數的確定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各民主黨派的發(fā)展情況及本屆全國委員會的人數相關。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第一屆政協代行人大職責到第二屆政協召開之后政協的性質、地位的確定,民主黨派處于穩(wěn)步發(fā)展時期,黨派規(guī)模逐步增長,因而政協常委的人數也隨之增長。

(二)性別構成:女性比例逐步提升

女性參政議政的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政治生活開放性和民主化高低的尺度之一。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重視培養(yǎng)、選拔女干部,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在干部工作中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

從表2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政協常委中女性的比率狀況。女性的絕對人數在逐步增長,但與常委的總人數相比,女性的人數相對較少。女性政協常委占總人數的比重呈曲折變化,第一屆政協和第二屆政協處于同一水平,第三屆政協和第四屆政協中女性常委的比率有所下降,到第五屆政協女性常委比率恢復到第一屆的水平,在第六屆政協達到了最高水平——11.24%,然后七、八屆政協有所回落,到了第九、十屆政協女性常委比率又開始上升,逐步達到第十三屆的最高點12.89%。

表2 歷屆全國政協常委性別構成表

女性政協常委絕對人數的增長,反映了中國對女干部的培養(yǎng)意識在逐步增強,女性參與高層政治的機會在逐年增加。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重新回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映射到政協常委之中即從第五屆政協開始,一些在專業(yè)技術領域卓有建樹的女性精英進入到政協常委的行列。進入20世紀90年代,政協制度不斷完善,政協常委中女性的比率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1990年以來中組部和全國婦聯曾聯合召開了5次培養(yǎng)和選拔女干部、女黨員的會議。1995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婦女發(fā)展綱要》明確規(guī)定了到2000年婦女參政目標:提高婦女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決策及管理的程度,積極實現各級政府領導班子成員中都有女性。中組部也在同年作了相關規(guī)定。這些政策必然影響到黨內外女干部的培養(yǎng)政策。因而近年來,政協中女常委的比率不斷提高,社會背景呈現多樣化趨勢。

(三)年齡結構:倒U型漸變

高層權力政治參與者的年齡層次不僅能反映一個國家政治年輕化程度,而且能體現出特定時期國家最佳政治生命時段。全國政協常委提名中,在年齡等條件上的原則是:對中共人選比較嚴,對非中共人選適當放寬;對黨政領導干部比較嚴,對各方面代表性人物和專家學者適當放寬。有的黨外人士人選職務低一些,個別人選年齡偏大一些,但基本條件好、有代表性,也可以提名。

由表3可以看出,政協常委的平均年齡逐步上升,在第六屆達到了72.81歲的最高點,年齡結構呈老化趨勢,在第六屆之后政協常委的平均年齡逐步下降,到第十屆政協常委的平均年齡為63.03歲,第十一屆政協后穩(wěn)定在60歲左右。第一屆政協是革命年代歷練出來的革命家,多出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第一屆政協召開之時,多處于55歲左右。第二屆政協流動比例正常,因而其年齡隨著任期的增長而增長了近5歲。第三、四屆政協常委年齡變化不大。第五屆政協由于第一代干部老齡化,“文革”后大量老干部恢復原職務,重新進入到政協任職,造成了這一屆政協常委年齡的大幅度增長。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所確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四個現代化政治路線的推行和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新形勢,推動了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干部人事改革,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大批年齡偏大、缺乏良好教育背景和專業(yè)知識的老干部離開了黨政工作的第一線,代之而起的是新型的中青年知識—技術型官員[1]。20世紀80年代干部轉型退下來的老一代干部最終多被安排到人大、政協任職,以實現退休的“軟著陸”,因而政協常委的平均年齡在第六屆達到了72.81歲的最高點。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于國家制度化程度不斷提高、領導干部代際更新完成、干部人事制度的完善,政協各項制度日趨完善,推進干部年輕化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發(fā)展新形勢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黨政一線干部任用年輕化的示范下,政協常務委員的年齡從第八屆開始,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并從十一屆政協開始穩(wěn)定在60歲左右。

表3 歷屆全國政協常委平均年齡表

(四)民族比率:少數民族占比浮動增長

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能否處理好少數民族的權利地位問題、搞好民族大團結,關系到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社會安定和經濟的協調發(fā)展。人民政協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搞好民族團結工作,增進民族團結與宗教和睦。因而,少數民族常委在人民政協常委中的絕對人數和所占比率,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事務工作狀況。

由表4可以看出,全國政協常委中少數民族人數占總人數的比率分布在10%左右。絕對人數從第一屆到第七屆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從第八屆開始,少數民族常委絕對人數有所下降。少數民族政協常委人數所占比率呈階段性變化,第一、二、三屆不斷上升,第四屆較第三屆有所下降,但第四、五、六、七屆又是一輪新增長階段,并在第七屆時達到最高比率——15.06%,第八屆開始浮動下降并趨于穩(wěn)定。

表4 歷屆全國政協常委民族結構表

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共有14.1178億人。其中漢族12.8631億人,占91.11%;少數民族1.2547億,占8.89%[2]。全國政協常委中除第一屆外,其他屆少數民族所占比率略高于少數民族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率。這是與人民政協的性質相一致的,人民政協的重要作用就是凝聚民族團結,考慮到這一因素,少數民族的比重會略高。少數民族常委人數隨著少數民族干部的成長,絕對人數不斷增加。從第九屆開始,人口1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都有政協常委,這使得政協常委具有廣泛的民族代表性,能夠代表最廣大的人民參與政治生活,保障少數民族人民充分的發(fā)言權和監(jiān)督權。

(五)黨派結構:浮動中趨于均衡

人民政協由各政黨、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組成。按黨派、團體和界別組成,是人民政協構成的一大特色,也是它不同于人民代表大會構成的顯著區(qū)別之處。政協委員不是以地區(qū)代表的身份進入政協,而是以黨派、團體和界別代表的身份進入政協。人民政協委員是由所在界別推薦協商產生的,人民政協委員與其所在界別是一種代表和被代表、委托和被委托關系。政協委員可以代表其所在界別在政協組織的會議上和工作活動中發(fā)表意見、提出建議,也可以個人名義發(fā)表意見和提出建議。按黨派和界別組成,既是人民政協構成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人民政協得以存在的一個重要根據。各民主黨派是人民政協的主要組成部分。按照中共中央規(guī)定,各級政協委員中非中共人士應占60%,常委中非中共人士應占65%,正副主席中非中共人士應占多數。

由表5可以看出,第一屆政協常委中共人士占總人數的41%左右,定格了在政協中中共常委與非中共常委的大致比率。第二屆常委中共人數有所下降,非中共人士所占比率提高了約9個百分點。但是從第三屆政協開始中共常委的比率開始大幅度上升,到第五屆政協開始達到最高點——60.73%。第六屆政協中共常委大幅下降,所占總人數比率下降到38.46%。之后的幾屆政協常委中共常委的比率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即35%左右。第一屆政協在召開之初所起到的是代行人大、選舉第一屆政府的職權,第一屆政府是聯合政府,擁護中國共產黨“五一號召”的民主黨派及無黨派民主人士都積極地參與到第一屆政協中來。第一屆政協協商選出的政協常委比率綜合反映出第一屆政協建立聯合政府的目的、政協將來的作用及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的絕對優(yōu)勢和各民主黨積極參與建立新政權的政治格局。第二屆政協在第一屆人大召開之后,角色轉變?yōu)閰⒄h,其作用定位于民主協商、參政議政。因而,中共常委的比率在這屆政協中大大下降,非中共人士的比率隨之提高。第三、四屆政協諸多政治事件在這一時期發(fā)生,許多民主人士受到沖擊喪失相應的地位和權力,成為被改造和批判的對象,人民政協中中共常委的比率大大提升。第五屆政協是“文革”十年浩劫之后重新恢復召開的,因而1978年2月召開的第五屆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所選舉出的政協常委中共常委的比率大大超過非中共常委的比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中國各項制度逐步恢復常態(tài),政協的地位和作用被重新定位于參政議政,政協常委中中共常委與非中共人士的比重也恢復到了常態(tài)水平。在各個民主黨派中,民革與民盟成員所占比率較大,但隨著無黨派人士在政協常委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民革與民盟成員所占比重下降,其他各民主黨派人士總體趨勢略微增加,各民主黨派成員在政協中所占比率呈均衡態(tài)勢發(fā)展。

表5 歷屆全國政協常委黨派構成表

(六)學歷變化(2):高學歷人群日趨增加

學歷是衡量人們受教育層次的一個標準,學歷并不與能力直接相關,但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這一群體成員知識水平和整體素養(yǎng),因而分析歷屆全國政協常委的學歷層次變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表6 歷屆全國政協常委學歷構成表

全國政協常委歷來是一個高學歷的社會精英群體,這一點從大學學歷及以上的政協常委人數占比即可看出,從一屆政協到十三屆政協的常委中大學本科及以上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重逐年提升,并在第十三屆政協達到頂峰。從第一屆政協到第六屆政協,大學學歷及以上的政協常委占總人數的比重在50%左右浮動,但是從第六屆政協開始,大學學歷及以上的人數比重飛速增長。政協常委呈現出明顯的高學歷特征。留學經歷的統(tǒng)計數據所顯示的特征是隨著政協常委總體人數的增長,具有留學經歷的政協常委的比重逐步減少,這與每一屆政協所處的時代有著密切的聯系。出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老一輩革命家、社會活動家,國內現代范疇的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同時受“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影響,大多留學日本、美國,或赴法德等國勤工儉學。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成長起來的新生代的政協常委,有著較好的本土成長環(huán)境,受國家政策、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出國的機會相對變小,同時受政協常委職業(yè)構成多樣化的影響,具有留學經歷的全國政協常委比重逐步下降。第十一屆之后,受國際國內形勢及知識分子在全國政協常委中的占比提升影響,具有留學經歷的人數占比逐步上升。

二、從全國政協常委結構變遷看中國政治制度發(fā)展歷程

通過對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到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整體人數變動、性別構成、年齡結構、民族比率、黨派結構、學歷變化的變遷描述與分析,中國政治制度發(fā)展的軌跡躍然紙上。

(一)1949-1954年:中國政治制度的初創(chuàng)與調整且井然有序時期

1949年至1954年,時間跨度為第一屆政協召開至第二屆政協召開??v觀第一屆政協常委到第二屆政協常委總人數變化、新當選數比率、性別比率、年齡變化、學歷變化均符合換屆規(guī)律和社會自然發(fā)展態(tài)勢。從政協常委的黨派指標來分析,第二屆政協常委中共黨員比重下降、民主黨派干部比重上升是政協身份和職能轉變的體現,同時政協常委的這些特征又更加有利于政協發(fā)揮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和參政議政職能。

第一屆政協代行全國人大的職能,這屆政協基本確立了新中國的各項重大政治制度,如制定并通過具有臨時憲法效力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制定并通過《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國家主席,決定了國家一系列的重大政治事項。各項重大的政治制度在第一屆政協的醞釀之中誕生。第一屆政協在召開之初便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性,成員的背景更加多樣化,年齡是歷屆政協中最年輕的一屆,這就使得中國政治制度在創(chuàng)建初期開放性程度非常高。第一屆政協常委到第二屆政協常委平穩(wěn)過渡的十年,也是中國兩大基本政治制度由初創(chuàng)到調整至平穩(wěn)運行的常態(tài)過程。相對而言,這一時期雖為各項制度初創(chuàng)時期,但政治制度運行較為規(guī)范、法制程度較高,政治權力的流動平穩(wěn)有序,國家的制度建設向良性方向發(fā)展。

(二)1954-1966年:中國政治制度動蕩時期

1954年到1966年,全國政協經歷了從第二屆政協常委向第三屆政協常委過渡,以及從第三屆政協常委到第四屆政協常委過渡的時期。分析這幾屆政協各項指標的變動,具有顯著的特征。首先,新增選的政協常委人數增多。第三屆政協新增選的人數占總人數二分之一以上,政協常委的流動明顯加快。其次,政協常委的平均年齡增長較小。同樣說明了這兩屆政協的換屆流動性較大,進退頻繁,一部分新的年輕群體進入到政協常委之中。再次,在黨派界別上,中共黨員身份的政協常委在這兩屆政協中所占比率不降反而有大幅度提升,民主黨派成員比率下降。這些特征都與政協的性質、作用背道而馳,與政治制度的發(fā)展逆向而行,使得中國政治制度化發(fā)展偏離了正常軌道。

(三)1966-1977年:中國政治的非制度化運行時期

受“文革”的影響,全國政協于1966年8月2日停止辦公,政協在這一時期的活動處于停止狀態(tài),組織機構陷于癱瘓,政協無法開展工作?!罢呜M能協商”是當時貼在上海市政協機關門口的標語,是對政協地位和作用的全面否定。1966年之后,許多政協、民主黨派干部被下放勞動,政協機關被占用,政協會議不定期、延期召開直到“文革”結束。處于非常態(tài)時期的第四屆政協常委的任期跨越14年之久,歷經整個“文革”時期,充分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的運行處于非制度化、非常態(tài)化的特殊時期。

(四)1978-1989年:中國政治制度的恢復與重建時期

1978年至1989年是跨越第四屆政協到第五屆政協、第六屆政協、第七屆政協的換屆時期。1978年2月,第五屆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選舉出第五屆政協常委,官復原職的老同志、退居二線的黨政干部大量進入政協,使得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在總人數、黨員比率等方面,各項指標均處于較高水平。但在第五屆之后,各項指標都逐步恢復并趨向常態(tài)。在年齡、少數民族比率方面,五、六、七屆均處于高位水平。這也是國家在轉型階段的典型特征。

通過這一時期政協常委數據指標的變動,不難發(fā)現這一階段的共同特征:第五屆政協多延續(xù)第四屆的特征,第六屆政協為過渡階段,第七屆政協則已經顯現了后一個階段制度平穩(wěn)發(fā)展態(tài)勢。時代的腳步阻擋不了中國政治向著制度化方向發(fā)展的勢態(tài),即使作為被稱為“二線”的政協,也在逐步朝著制度化方向前進,第七屆政協的各項指標已經初步顯示出這一特征。經過這一時期,中國政治制度從“文革”時期的混亂得以逐步恢復與重建,高層權力政治參與者總體朝著年輕化、知識化、構成多樣化方向前進。

(五)1989-2013年:中國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時期

1989年至2013年,政協經歷了從第七屆政協向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政協的過渡,這一階段政協各個指標的特征顯現出一個最為明顯的特征:各項指標處于一個非常穩(wěn)定的水平,波動的幅度非常小。政協常委的總人數穩(wěn)定在330人左右,女性比重穩(wěn)定在10%左右,少數民族比重在13%左右波動,中共黨員的比重穩(wěn)定在35%左右,在學歷指標上高中以下的政協常委大幅下降,到第十一屆下降到5.25%,而且多為宗教界人士或實業(yè)界創(chuàng)業(yè)人士。黨派構成呈分散化趨勢,民主黨派呈均衡發(fā)展態(tài)勢。政協常委的平均年齡也呈下降趨勢,而政協常委的學歷水平則大大提高,政協常委的年輕化、高學歷化仍是發(fā)展態(tài)勢。這些指標的穩(wěn)定性說明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在這一時期的運行呈穩(wěn)定態(tài)勢,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六)2013年至今:中國政治制度發(fā)展的新時代

2013年至今全國政協歷經第十二屆至第十三屆,這兩屆政協常委數據指標幾乎完全一致,僅在學歷指標上第十三屆政協高學歷政協常委比率高于第十二屆政協16%。這一現象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政治制度臻于成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穩(wěn)定運行的政治制度、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經濟面貌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奮斗目標都為中國政治制度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從政協制度發(fā)展的角度來看,2014 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同時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更好發(fā)揮作用搭建更多平臺。2015 年 5 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絕不照搬西方政黨制度模式,要著力提升我國多黨合作制度效能[3]。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政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人民政協工作要聚焦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把協商民主貫穿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參政議政全過程,完善協商議政內容和形式,著力增進共識、促進團結,重點監(jiān)督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4]。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回應了新時代中國政治對政協角色定位、作用效能的需求,為政協制度發(fā)展指明了新方向、明確了新任務。

三、全國政協常委結構變遷與未來中國政治發(fā)展趨勢

全國政協常委具有中國政治權力精英與社會精英雙重身份,政協常委的流動特征能夠反映社會領域與政治領域間的交流和互動關系,反映社會各界參與政治過程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對政協常委特征的分析與比較,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中國政治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一)中國政治的開放程度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模式在向前推進,經濟的開放程度不斷擴大,然而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一直非常謹慎。但在來自國內、國際社會的影響下,中國的政治模式仍在悄然地發(fā)生變化。歷屆政協常委的流動特征能夠突出反映中國政治的開放程度在不斷擴大這一特征。作為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機構的政協,是民主黨派參與到政治過程、影響政治決策的正式途徑之一,是社會精英群體表達利益訴求、謀求政治表達的主要陣地。這一陣地越來越多地開放給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等各界,更加有利于充分調動他們的社會資源,整合民族凝聚力,團結港澳臺同胞,形成最強有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

2018年3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修正案》,在總綱中著重增加了“在中國改革進程中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人士也是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關鍵點,這也回應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政協所提出的新時代新的角色與職能定位。在未來中國政治發(fā)展進程中,政協作為國家最高政治協商機構必將更加開放與包容。政協將融合國家、政黨、階級階層、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國際關系,協調整合各方力量,組成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命運與共的共同體,共同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更加堅定自信地走中國特色政治發(fā)展道路,探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是中國未來的政治前進方向

近代以來,歷代先進知識分子一直為如何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曲折探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改革開放則帶來了國家和人民的富強。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努力的基礎上,國家事業(yè)發(fā)生了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在經濟發(fā)展、政治體制、意識形態(tài)等多方面的探索成就舉世矚目。至此,中國贏得了在制度、道路、文化、理論等多方面的自信。中國政治發(fā)展和經濟改革的獨特模式打破了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霸權,展現了一種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社會形態(tài),中國近現代發(fā)展道路的獨特性為人類多樣化發(fā)展提供了最為寶貴的經驗。尤其是2020年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展現的國家制度優(yōu)勢和社會凝聚力為全球所矚目,為國人贏得了充分自信。

政協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有別于西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七十多年來政協常委結構的變遷展現的是中國特色協商政治在中國本土實踐中曲折生長和不斷完善發(fā)展的過程,它構成了我國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各方面發(fā)展及偉大成就的取得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政協制度的發(fā)展完善也為人類治理體系、民主制度、政黨制度提供了獨特的思路和理論增量。未來,中國將更加堅定自信地走中國特色政治發(fā)展道路,探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民主發(fā)展道路,為人類社會發(fā)展提供多元視角和典型經驗。

(三)政協是中國政治走向民主化、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2018年修訂的政協章程中明確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2019年9月,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談到政協與民主政治的重要關系,指出協商民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yōu)勢。70多年的實踐證明,人民政協制度具有多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中國式民主在中國行得通、很管用[5]。民主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具有多種實現形式,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指明中國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政治走向民主化、現代化可探尋的重要途徑。

政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民主制度的實現形式,是民眾與國家之間的減振器,它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通過70多年的政治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未來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希望,諸多學者正在發(fā)掘中國協商民主理論和實踐資源來推進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如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林尚立指出,用民主的原生態(tài)形式發(fā)展現代民主,符合民主的本意。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與選舉相比協商是更直接的民主呈現方式,民主的原生態(tài)不是選舉,而是共議和協商。從協商這一原生態(tài)的民主方式去發(fā)展中國民主,促其積極成長和健康發(fā)展,使之與選舉民主相配合,并系統(tǒng)化、程序化、規(guī)范化地真正發(fā)揮作用,能夠真正呈現給世界一種有效的、全新的民主文明[6]。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蒯正明教授提出,從提高協商主體協商意識、提高協商民主運行質量、推進人民政協協商與黨委政府工作的有效銜接、推動人民政協協商嵌入基層社會治理四個方面來深化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7]。政治協商內生于中國的政治生態(tài),是在社會發(fā)展和政治實踐中發(fā)育起來的,與中國政治制度、社會發(fā)展有著內在的契合性,是中國民主的基礎和內在動力之一。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政治制度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的人民政協,必將成為中國民主政治中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的重要制度,為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注 釋:

(1)歷屆政協常委的特征分析均采取背景履歷的分析方法,政協常委的詳細統(tǒng)計資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鄭萬通、盧之超主編.《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會名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版;1995年之后的政協常委履歷主要來源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官方門戶網站中的政協領導人履歷,http://www.cppcc.gov.cn/;百度百科人物簡介中的現當代政治人物生平簡介,https://baike.baidu.com/。

(2)學歷的分類標準按照政協常委的履歷,以最高學歷作為統(tǒng)計的對象。其中由于早期政協常委中部分軍人出身的革命家,在求學經歷中多就讀于像黃埔軍校、保定軍校類的軍事院校,學歷不便于歸入某類,因此單列出來。

猜你喜歡
人民政協全國政協比率
一類具有時滯及反饋控制的非自治非線性比率依賴食物鏈模型
我心中的人民政協——紀念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
文史春秋(2019年10期)2019-12-21 01:40:56
中國共產黨與人民政協誕生
文史春秋(2019年10期)2019-12-21 01:40:50
發(fā)揮人民政協在協商民主中的作用
九三學社9件提案入選全國政協重點提案
民主與科學(2016年3期)2016-09-29 03:01:38
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3月3日開幕
今日重慶(2016年3期)2016-08-11 07:45:16
一種適用于微弱信號的新穎雙峰值比率捕獲策略
鼓掌
祖國(2015年6期)2015-06-16 03:34:30
2015全國政協會議閉幕
祖國(2015年6期)2015-06-16 03:34:15
論人民政協的決策參與
竹山县| 山西省| 蕲春县| 荥经县| 闽侯县| 满城县| 灵宝市| 廊坊市| 溆浦县| 昌都县| 布尔津县| 沂源县| 迭部县| 肃南| 得荣县| 北海市| 蒙山县| 湘乡市| 池州市| 阜宁县| 安西县| 武陟县| 霞浦县| 集安市| 勃利县| 淮南市| 曲周县| 芒康县| 东阳市| 通山县| 于田县| 新余市| 洛阳市| 弥渡县| 宁城县| 曲阜市| 康定县| 灵宝市| 吴江市| 阳高县| 乌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