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摘要】目的:探究介入技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納入86例患者,時間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不同治療方案分兩組(每組43例),單純藥物治療為對照組,介入技術治療為試驗組。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試驗組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介入技術治療該疾病效果顯著。
【關鍵詞】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缺血性腦血管病;有效率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119
缺血性腦血管病屬于臨床常見病,病因多由腦血管缺血間接令腦部功能出現(xiàn)障礙所致,疾病發(fā)生后,患者會出現(xiàn)短暫性感覺障礙、失語、眩暈等表現(xiàn),遺留不同程度后遺癥;若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會令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1-2]。介入治療為微創(chuàng)技術,優(yōu)勢在于只需局部麻醉,腦部神經纖維不易受損,且術中阻斷血流時間短,適用高危狹窄,從而臨床應用廣泛[3]。基于此,本次以缺血性腦血管患者為例,探究介入技術治療在該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將結果匯總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納入86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納入時間2018-4,截止時間2020-10.患者診斷信息、家庭資料等統(tǒng)一收錄電子表格,不同治療方案分兩組(每組43例),單純藥物治療為對照組,介入技術治療為試驗組。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4:19,年齡區(qū)間37~72歲,平均在(54.5±8.5)歲;試驗組中男女比例為24:18,年齡區(qū)間38~73歲,平均在(55.5±9.0)歲,兩組患者從臨床資料對比,保持同質性(P>0.05)。
納入標準:(1)發(fā)病時間于72h內;(2)年齡>18歲;(3)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值高于100,mg/dl或動脈粥樣硬化性單側頸動脈狹窄70-80%之間;(4)患者同意。排除標準:(1)同時參與另一研究;(2)無語言溝通能力;(3)自身存在免疫性疾病;(4)大動脈炎,肌纖維發(fā)育不良,腫瘤占位等原因造成的頸動脈狹窄,雙側頸動脈狹窄及合并顱內動脈狹窄病例;(5)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對照組:阿司匹林(江西制藥有限責任公司,H36020722)使用方法:口服,100mg/d;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J20180029),75mg/d,給予抗血小板聚集,統(tǒng)一治療6個月。
試驗組:術前7d開始服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用量同對照組),通過血管造影對缺血區(qū)側支循環(huán)情況了解,對動脈狹窄部位確定,采用股動脈入路,在導絲與路徑圖導引下,將支架覆蓋狹窄處,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并進行評估,術后繼續(xù)服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用量同對照組),維持治療,治療6個月。
1.3觀察指標
(1)兩組治療有效率:基本治愈:病殘程度可定義為0級,臨床表現(xiàn)消失,減分率高于85%以上;顯著:病殘程度可定位在1~3級區(qū)間,臨床癥狀改善,減分率區(qū)間為45~85%;有效:以上癥狀有效改善,減分率區(qū)間在18~45%;無效:比較治療前,無改善或加重,有效率=((1)+(2)+(3))/n*100%;
(2)兩組治療前后NIHSS、Barthel評分,NIHSS判定標準:總分0~42分,得分越高,神經受損越嚴重;Barthel評分,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能力越佳;
(3)觀察兩組復發(fā)率,隨訪一年。
1.4統(tǒng)計學分析
分組數(shù)據(jù)輸入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治療有效率以x2分析,NIHSS、Barthel評分等計數(shù)資料以t分析,α=0.05為分界值,低于則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有效率
試驗組治療有效率經統(tǒng)計分析提示具有優(yōu)越性(P<0.05),詳細見表1。
2.2 NIHSS、Barthel評分
治療前,兩組NIHSS、Barthel評分經統(tǒng)計分析提示無優(yōu)越性(P>0.05);治療后,試驗組NIHSS、Barthel評分經統(tǒng)計分析提示具有優(yōu)越性(P<0.05),詳細見表2.
2.3 復發(fā)率
試驗組復發(fā)1例、發(fā)生率為2.33%(1/43);對照組復發(fā)8例,復發(fā)率為18.60%(8/43),試驗組復發(fā)率經統(tǒng)計分析提示具有優(yōu)越性(x2=4.467、P=0.035)。
3? 討論
截至目前,應用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顱內外動脈嚴重狹窄所致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已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治療前,患者均給予抗血小板治療(雙抗),以便降低治療后動脈血栓風險,改善預后[4]。
本次結果中,試驗組治療有效率93.02%高于對照組74.42%、治療后,試驗組NIHSS、Barthe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試驗組復發(fā)率2.33%低于對照組18.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應用介入技術治療,可顯著改善病變血管供血區(qū)血流動力學。分析可知,該術屬于微創(chuàng)技術,局部麻醉可避免腦部神經纖維受損,且介入治療過程中,血管內支架的置入可對動脈血管的狹窄程度直觀的改善,且微創(chuàng)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小,安全性高,同時療效確切,可加快對神經功能、運動功能的恢復,同時降低復發(fā)率[5]。
綜上,介入技術治療對于該類患者具有實施價值,可提高治療效果,對神經功能、運動功能顯著改善,同時防止復發(fā)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伍尚坤,胡秋根,陳建民,等.旋轉DSA三維成像在"一站式"介入治療腦血管病中的診斷價值[J].空軍醫(yī)學雜志, 2019, 035(006):P.510-513.
[2]張宗銀,黃志敏,徐紅,李松壕.西洛他唑片聯(lián)合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對腦血管病血管內介入治療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20, v.17(06):51-54.
[3]付華文,李光建.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聯(lián)合神經介入溶栓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臨床效果觀察[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19, 016(006):178-182.
[4]樊凌云,索小燕.介入護理對腦血管介入治療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山西醫(yī)藥雜志, 2020, v.49(05):125-127.
[5]曹光宇,羅勇.單純靜脈溶栓與靜脈溶栓聯(lián)合血管內介入治療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0, 022(004):4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