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水琴 鄭潔
【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材針對兒童道德成長的需要,有意將公共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低段教學的重要目標。為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聚焦認知盲點,開展主題教學,幫助學生厘清共有物品、共有場域、共有事件這三個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滲透公共意識,提升學生的德性。
【關鍵詞】公共意識;認知盲點;道德與法治;主題教學
公共意識是人們在公共領域和公共生活中恰當行為的一種自覺認識和穩(wěn)定的心理認同傾向,是和諧處理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基礎性素質,也是全球化時代公民素質的核心內容?!兜赖屡c法治》教材針對兒童道德成長的需要,有意將公共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低段教學的重要目標,以班級為視角展開教學,為兒童的公共生活奠基。但在教學中,由于教師未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公共意識的內涵特質,教學呈現出低效性。因此,教師要聚焦認知盲點,厘清共有物品、共有場域、共有事件這三個概念的內涵,為學生公共意識的培養(yǎng)提供邏輯前提。
一、認識共有物品,體現共有與共享
人類以個體的方式存在,卻以群體的方式生存。這一特性決定了人類不可能脫離其公共性特質。“個體性”和“公共性”是人性品質的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維度。正是由于人性存在二重性,才會出現公共財物與私人財物的區(qū)分。傳統(tǒng)公物,是指國家或公共團體直接為了公共目的而提供使用的事物。如學校中的道路、綠化、操場、教室等場地,以及黑板、桌椅、衛(wèi)生工具、廣播、電腦、籃球架等設施。由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尚處于前習俗階段,他們的行為多從自身的感受和利益出發(fā)。因此,他們雖然在日常生活中不乏使用公物的經歷,甚至每天都享受著公物提供的種種方便,但并未能準確、深刻地認識“公物”的特性。
【案例1】《這些是大家的》
首先,教師出示了一則謎語,學生一下子就猜出謎底是課桌。教師請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探究,找一找教室里的課桌與家里的書桌有什么不同,并將學生的發(fā)現羅列出來,整理后如表1。
接著,教師揭示課題——這些是大家的,并提出問題:“學校為什么要提供課桌?”學生通過討論發(fā)現,這是國家為了讓未成年人接受教育而提供的共有與共享物品,由此進一步了解公共財物的內涵特性。然后,教師請學生拿出“公物搜索卡”,匯報自己找到的校園公物,并說說這些公物帶來的方便。
人的社會性本質意味著人是以某種或某幾種關系存在的。公共意識是個體社會人性的反映,它的終極指向是公共利益,它所蘊含的倫理規(guī)范和行為法則也是個體追求自我利益的根本保證。教學中,教師沒有直接給公物下定義,或是告知學生哪些是公物,而是通過三個步驟逐步推進:先是對公物和私人財物進行比較,從兒童的視角,用兒童的語言描述公物的基本特點,幫助二年級學生初步厘清“公物”的概念,凸顯公物 “共有與共享”的內涵;再通過“搜索卡”對身邊的公物進行辨識和拓展,在不斷的歸納和演繹中,逐步夯實學生對“公物”的認識;最后通過交流公物所帶來的便捷,喚起學生対公物的喜愛之情,使其初步形成愛護公物的意識。
德國作者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指出:“人的世界是共同的世界,人在世界中就是與他人共同存在?!睂τ诠锕灿信c共享的認識,引領著學生的社會化進程,使其在逐漸拓展的生活空間中逐步理解和認識社會的公共性,體會“私有”與“公有”的倫理。由此,使學生逐漸完成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與轉變。
二、理解共有場域,體會共存與共處
學校(班級)作為家庭到社會的中介,承載著“簡化了的社會”的角色和功能,是小學生最主要的社會生活場所,也是最重要的公共生活場域。學校(班級)是學生最近的準社會公共生活空間。經過一年的班級生活后,學生對這一準公共空間已經略為熟悉,但這種熟悉是對其作為日?;顒訄鏊奈锢砜臻g的熟悉,而非對其作為社會空間的熟悉。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規(guī)范意識尚未形成,自控力尚不足,在學校(班級)這類監(jiān)督力強的公共場所,能做到自覺愛護公共衛(wèi)生,但是在其他公共場所,就不能做到不亂扔、不破壞環(huán)境衛(wèi)生的行為。相關課程標準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習慣有明確要求。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在公共場所不亂扔垃圾、保護公共衛(wèi)生的重要性,并了解到這是一種責任和文明的體現。
【案例2】《我們不亂扔》
教師課前設計了一張“我是文明小督查”調查表(如表2),讓學生以小隊為單位,尋找校內外等公共場所中的不文明行為,觀察記錄后獻上自己的錦囊妙計。
課堂上,教師讓小隊代表上臺匯報交流,學生羅列出身邊存在的不文明現象,表達自己對這些不文明現象的不滿,并表示希望看到干凈整潔的公共環(huán)境。
教學中,教師沒有直接出示課前收集的臟亂圖片,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調查發(fā)現身邊不講公共衛(wèi)生的不良行為,這樣會讓學生更有真實感,更能積極參與,更有話說。在分享小隊收獲的時候,學生給出的建議十分實用,且有針對性。他們深切地感受到臟亂環(huán)境帶來的嚴重后果,認識到我們都要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自覺愛護公共衛(wèi)生,用實際行動保護生活環(huán)境,并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參與。
海徳格爾認為,世界是人類共同的世界,人在世界中是與他人共同存在的。因此,人具有社會性特征,且人類生活的本質是相互依存的共同生活。只有讓他人生活得更好,自身才能生活得更好;只有遵循這樣的倫理規(guī)訓,人類才能真正實現自我超越。學生作為個體化的公民主體,在進行社會交往的公共場域里,必須有公民美德,承擔公共責任。要做到這兩點,教師的引導不可或缺。
三、感受共有事件,領悟共在與共擔
現代社會中,合作、共創(chuàng)的意識對每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除了家庭與個人的生活外,自己還要參與公共生活。在公共生活中,只有所有人一起努力,才能使之變得更好,更接近我們希望的狀態(tài)。這就要求每個人在面對共有事件時都要具備集體責任感,養(yǎng)成“勇于擔當”的意識,擁有承擔責任的能力。要達到這一點,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自我,走向更廣闊的公共世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獨生子女現象的普遍化,現在的小學生多以自我為中心,其責任意識相對較弱,集體責任感對他們來說更是十分抽象。學生缺少從整體和全局出發(fā)思考問題的能力,難以把個體活動與整體活動聯系起來。對此可以通過一些班級公共事務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面對公共生活中的問題時,應該共同商量,一起解決。
【案例3】《裝扮我們的教室》
師:要裝扮我們的教室,每個人都得出力,現在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發(fā)揮各自的才能吧!你們小組想設計教室的哪塊區(qū)域?請把設計單拿出來向大家展示!
生:我們小組想設計圖書角。我們把圖書角分成兩層,班里每位同學都從家里拿一本最愛看的書來,這樣我們的圖書角就落成了。課間或午休時間,我們就可以讀自己喜歡的書了。
生:我們小組最想設計的是生物角。我們小組隊員會把家里養(yǎng)的綠蘿等小植物帶來,同時也想請其他同學帶一樣小植物放到這里,讓我們的生物角充滿生機。
……
師:在設計的過程中,你們遇到了哪些困難?你們是怎么解決的?
生:我們在設計的時候產生了不同意見。一開始誰也不聽誰的,后來我們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對每一個設計進行表決,最終選擇得票多的設計方案。
……
從整體出發(fā)思考問題,將自我的行動與集體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是一個人進入公共生活必須具備的品質。上述教學活動中,學生充分討論,學習從整體與全局的角度思考問題,承擔各自的責任,團結合作,突破自我,進一步走向公共生活。
培養(yǎng)低段小學生的公共意識任重而道遠。一線教師只有在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中扎實落實教學環(huán)節(jié),聚焦認知盲點,厘清內涵特質,學生的公共意識才會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學生進一步投入公共環(huán)境的建設,良好的社會秩序的形成有了堅實的基礎。
(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小學? ?3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