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廣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建筑工程的相關建設項目也有著全新的標準,為了能夠保障施工順利的開展,現階段必須要對施工技術進行全面的更新和完善。在建筑行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單一的框架結構應用較為普遍,但是在應用中發(fā)現單一的框架結構有著明顯的弊端,導致建筑物的安全性得不到右下的保障,因此建筑行業(yè)不斷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在不斷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中,框架剪力墻結構的產生代替原有的單一框架結構,在建筑施工中廣泛應用。為了能夠保證技術的應用效果更為明顯,在施工中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考慮并加以重視,全面分析框架剪力墻的相關施工工序,為框架剪力墻施工技術的更大范圍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框架剪力墻;結構;建筑;施工技術
1框架剪力墻特征
1.1受力特征
從現代建筑工程的施工來看,一般情況下都會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來進行建造,能夠有效保證建筑體的質量。采取這種施工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框架剪力墻結構的水平承受能力較強,在建筑框架發(fā)生彎曲或變形的情況下,框架剪力墻結構也能夠伴隨其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另一方面在建筑施工中運用框架剪力墻結構,在地下樓層中很少出現其余建筑體發(fā)生位移的狀況。通過把這種施工模式與傳統(tǒng)的建筑框架進行對比能夠得出,在建筑施工中合理應用框架剪力墻結構,就會促使建筑能夠有效吸收不同的建筑剪力,同時,當墻體與建筑框架之間完成了整體組合之后,就會對墻體產生的拉力產生更明顯的效果,也會對水平剪應力的內收作用更明顯。
1.2剛度特征
通常情況下,在建筑工程的建筑基地層面,使用框架剪力墻結構的部分大約占到了1/4,這就意味著框架剪力墻與傳統(tǒng)框架結構,都能夠有效地承受來自外界的力。從這一性質出發(fā),就能夠對基地剪力墻框架進行合理的劃分,特別是對其抗震等級的劃分,要求必須要科學和明確,確保建筑基地剪力墻能夠承受2/3的彎曲壓力,以此來保證建筑的質量。
2框架剪力墻結構建筑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2.1施工前做好事前分析
在框架剪力墻的施工環(huán)節(jié)中,在施工前要對該工程的占地區(qū)進行實地勘驗,然后結合得到的有關數據制定合適的施工方案,把框架剪力墻施工技術應用到整個施工環(huán)節(jié)中。在確定好施工方案之后,需要統(tǒng)一安排各種施工技術和內容,同時還要考慮到施工內的其他因素,比如施工的方向和內涵等,確保施工的效果。同時還要組建專業(yè)的管理部門以及工程設計及技術人員隊伍,確保工程交底工作的順利開展,隊伍需要明確施工環(huán)節(jié)中所涉及的各項內容,保證所有的施工負責人都能夠準確地按照方案進行,充分領會到設計者的意圖。要在設計工程中避免出現溝通不當而導致工程出現問題等情況,在保證工程施工質量的同時還要確保工作效率,避免二次返工問題出現,減少由于看不懂設計圖而導致施工出現各種問題的情況。除此之外,在施工之前,還要對施工材料及機械設備性能進行專業(yè)的檢查,在保證其安全性的情況下再開展工程。
2.2框架剪力墻結構施工技術要點
2.2.1鋼筋施工技術
建筑施工的過程中,由于建筑本身施工范圍較大的特點影響,在施工中應用到的鋼筋等級也較多,I級的鋼筋直徑有三種不同的類型,而II級鋼筋更是有四種不同的類型,同時因為不同的鋼筋登記上也存在著數量不同的節(jié)點,在實際的建筑物施工環(huán)節(jié)中,一旦施工操作出現錯誤就會導致鋼筋錯位或者移動的現象發(fā)生,對建筑物的整體質量造成嚴重的危害,甚至可能在施工中出現安全事故的情況。因此,在實際的對鋼筋節(jié)點進行施工作業(yè)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有效的避免鋼筋錯位或者位移的問題,就必須要對鋼筋的位置進行有效的固定,利用具有定位功能的鋼筋箍在柱筋上,同時將水平、垂直的梯格筋分別安置在建筑物墻體中,以此來保證鋼筋的有效固定,確保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鋼筋進行焊接的過程中需要對焊接處進行反復的檢測,保證鋼筋焊接技術的穩(wěn)定性,避免因為焊接質量不合格導致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現安全事故。此外,在進行鋼筋框架的施工過程中,需要格外注重梁柱節(jié)的位置和順序,在施工的過程中需要嚴格的按照施工圖紙來進行施工,施工人員需要對施工圖紙有一定的掌握了解,如果發(fā)現施工圖紙中存在問題,需要暫停鋼筋施工環(huán)節(jié),與設計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對設計圖紙進行調整,在確保施工不存在失誤后在進行鋼筋的施工,保證設計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
2.2.2模板安裝技術
在模板安裝工序開始之前,首先確定外側模板與內側模板的長度,按照圖紙要求,外模板的長度應大于內模板的長度。在安裝過程中,模板外壁需要與墻體緊緊貼合,為了防止模板外壁給墻體造成破壞,施工人員應在墻體與模板之間加入海綿等填充物。另外,由于模板的使用頻次較高,模板澆筑施工前需要及時清理模板內部的雜物與混凝土殘渣,如果發(fā)現模板尺寸發(fā)生變化或者模板的整體結構產生形變,技術人員需要制訂現場修正方案,使模板能滿足施工標準要求。模板吊裝時,應指派專人負責對整個吊裝過程進行實時監(jiān)督,避免模板與鋼筋相接觸,以保證建筑主體結構的安全性。
2.2.3混凝土施工技術
(1)混凝土澆筑施工
在施工技術的應用中,混凝土施工是一項重要的應用環(huán)節(jié),起著塑造結構件形狀的作用。通常來說,混凝土施工包括兩項內容,即澆筑施工、養(yǎng)護施工。其中,在澆筑施工中,應采用混凝土泵、配管,將混凝土輸送到模板中澆筑,應當注意,對于墻體、柱等有一定高度的構件,要以分層澆筑的方式進行澆筑施工,且應在新、舊澆筑層之間澆筑一層3~5cm厚的無石子水泥砂漿,促進新舊兩層混凝土充分融合,增強澆筑施工效果。此外,在澆筑過程中,不僅要分層澆筑,還要分層振搗,一般來說,每層厚度應保持在45cm左右,澆筑完一層后,馬上用振搗棒進行振搗,但考慮到剪力墻、框架梁與柱構件中均含有鋼筋結構,因此必須注意將振搗棒避開鋼筋結構,以免對結構力學性能造成影響。此外,待一層澆筑完畢后,需趕在此層混凝土初凝之前繼續(xù)進行澆筑,防止兩者融合困難。
(2)混凝土養(yǎng)護施工
混凝土養(yǎng)護施工的開始時間、具體養(yǎng)護措施、養(yǎng)護時長均要根據混凝土制備所用水泥的品種以及當地的氣候條件來決定。通常情況下,需在澆筑完畢12~15h之后開始養(yǎng)護施工,養(yǎng)護時長通常為21~28d。在此過程中,需要采用灑水、涂膜、包裹塑料膜等養(yǎng)護措施,以防止混凝土中的水分蒸發(fā)過快,導致混凝土構件裂縫。在養(yǎng)護期間,應當注意縮短構件表面的暴露時間,并使用塑料布、草簾等加以覆蓋,減少構件中的水分蒸發(fā)。此外,為了避免覆蓋物對其表面平整度產生影響,在混凝土初凝之前,應先將覆蓋物卷起,使用抹子將表面搓壓平整之后,再予以覆蓋,同時需盡量不要讓覆蓋物與混凝土表面直接接觸。當遇到冬季施工時,還要使用防火草簾覆蓋,以免構件受凍,影響其成型質量。
結束語:
建筑工程主體結構復雜多變,施工作業(yè)風險高,而框架剪力墻結構施工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有效解決了施工難度大、混凝土澆筑困難的實際問題,而且竣工后的建筑主體結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因此,諸多建筑施工企業(y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斷對框架剪力墻結構施工技術進行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進而為社會建造出更多的高質量工程。
參考文獻:
[1]馬朝燕.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墻結構建筑施工技術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9(32):36-37.
[2]常林安.框架剪力墻結構建筑施工技術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9(27):4-5.
[3]伍藝.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墻結構工程施工技術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9(21):34-35.
[4]趙國和.簡述在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墻結構建筑施工技術的應用[J].綠色環(huán)保建材,2019(01):135+138.
[5]龔鵬.框架剪力墻結構建筑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運用分析[J].中外建筑,2019(01):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