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弘文
2018年秋學期開始,江蘇義務教育階段使用了根據(jù)《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2017年修訂)》改版的新教材。小學三年級信息技術教材中依然有關于畫圖軟件的教學。那如何才能上出新意,并且還能體現(xiàn)出高中新課標頒布后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落實?下面,筆者先談談對陳宏斌老師的《復制與粘貼圖形》一課的一些認識與看法,再從此課延展談談“應用軟件教學如何落地學科思維”的實踐與思考。
對《復制與粘貼圖形》一課的評析
1.對教學內容的選取和定位較準確
本課教材內容有復制與粘貼、翻轉與旋轉、拉伸與扭曲三塊,都是關于圖形的操作,但陳老師只選取了前兩塊內容進行了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并且將“復制與粘貼”作為學生初次接觸的信息技術經典內容進行重點設計,這是對教材全局的準確把握。蘇科版小學教材在18版時做了重大調整,將“畫圖”單元放到了“文件操作”的前面,因而“復制與粘貼圖形”這一教學內容也就無法像以往那樣采取遷移的教學方式,而是要進行全新的初始化設計。這樣一來,“復制與粘貼”命令不僅成了本課的重點,而且將為學生今后能在其他軟件環(huán)境中融會貫通地掌握復制粘貼操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從實際教學中可以看出,陳老師對“選定”操作的強調,體現(xiàn)了這一經典的重要性。同樣,“撤銷”這一經典操作,也在課堂上成為教師允許學生們通過“試錯”而順利到達成功彼岸的利器。
2.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運用較獨特
本課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一大亮點?!岸砹_斯方塊”游戲不僅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很好地契合“畫圖”這個單元對圖形設計與制作的基本需求?!岸砹_斯方塊”的組成元素非常簡單,卻又可以變化多端,適合入門初學或在藝術設計方面不必做太高要求時選用。本課四個活動都是圍繞“俄羅斯方塊”展開,從“設計方塊學復制”到“補全方塊學翻轉”再到“嘗試游戲學旋轉”,最后通過“挑戰(zhàn)游戲巧運用”進行收尾,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同時,對教學情境的運用更多地體現(xiàn)在引領學生思維的層面,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操作示范,讓他們有所思、有所悟。
3.對教學活動的設計和調控較到位
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教學活動的設計很關鍵,好的教學設計不僅要巧,而且要實。在一開始的“設計方塊學復制”活動中,教師對學習任務的解讀就很有必要,三年級的學生理解力有限,分析和理解任務要求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也為教師將設計思維的理念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提供了基礎。另外,教學支架的運用使學生們學有所依、學有所成。四個活動都提供給學生半成品的BMP文件,目標要求與操作素材一目了然,讓他們可以直接在BMP文件中完成,教學效率明顯提高。最后兩個涉及模擬游戲的活動,陳老師還特意提醒學生不要急于動手,而是要先思考和謀劃,適時滲透了拼搭方塊玩游戲時所需的規(guī)劃意識。
當然,課無完課。陳老師最后的總結或許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對于學生是否合適,他們能否真正理解,還需要斟酌。建議以“雙基”層的基本技能梳理為主,但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要有“三層架構”的思考。
對應用軟件教學如何落地學科思維的思考
1.什么是學科思維?信息技術的學科思維有哪些?
關于學科思維,筆者的理解就是方法和價值觀,學科思維和常提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實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相對于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來說,已聚焦于學科,而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學科思維相比,更為聚焦。如何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到實處,筆者覺得學科思維才是真正的抓手。
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三層架構的理解可以解讀為:問題解決以“雙基”為基礎,學科思維以“雙基”和問題解決為基礎;學科思維層是學科課程的靈魂,也是學科課程與“人的內在品質”相應的本質之所在。陳老師對本課的設計就有著很深的“三層架構”烙印,雖然在教學目標的撰寫上并沒有按此三層展開,但在設計思想上始終有所體現(xiàn)。
那么,信息技術的學科思維到底有哪些呢?在信息技術學科領域,高中新課標中凝練出了“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shù)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這四個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實可以算作素養(yǎng)層面的學科思維除了計算思維外還可有許多,如設計思維、規(guī)劃思維、工程思維、技術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合作思維、管理思維等。有些思維是從其他領域借鑒而來,如設計思維最初流行于商業(yè)領域;有些思維并不僅僅存在于教育領域,如創(chuàng)新思維在各行各業(yè)都是需要的;有些思維的落腳點會顯得較小,如規(guī)劃思維有時更多地體現(xiàn)在某個應用的局部。以陳老師的這節(jié)課為例,第一個活動中的“為學復制功能來設計方塊”就充分體現(xiàn)了設計思維遷移到信息技術學科領域后的具體運用;而最后兩個活動中的“為玩好游戲而拼搭方塊”就體現(xiàn)出了前期規(guī)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高中新課標背景下的應用軟件課應該怎么上?
應用軟件課最初是操作導引式的教學,就像是軟件說明書,只體現(xiàn)了“雙基”層的基本技能;后來是作品范例式的教學,雖然已有提高和改進,但大都還是在依葫蘆畫瓢,只體現(xiàn)了“雙基”層的基本技能;而現(xiàn)在火熱的項目活動式教學,以項目為載體,以問題為導引,已能體現(xiàn)問題解決,但如何提煉出學科思維,還需不斷研究。筆者認為,應用軟件有操作共性,一些操作可以舉一反三或融會貫通,如辦公類軟件、WPS系列可強調規(guī)劃思維或工程思維;設計類軟件,畫圖、PS、網站制作軟件等可強調設計思維或創(chuàng)新思維;編程類軟件、機器人或物聯(lián)網編程平臺等可強調計算思維或技術思維。
學科思維的培養(yǎng)要有學科的特點,不能局限在固有的思維形式上,要用“自下而上”的途徑去實施。所謂“自下而上”,就是從學科知識出發(fā),考察能夠解決的問題,然后將問題類型與學科思維框架比對。這樣就能從學科的本質出發(fā),借助三層架構,培養(yǎng)學科思維,這種學科思維已經跳出了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成為信息技術學科特有的一種思維方式。例如,在“WPS文字”中的《表格的制作》一課,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都是分析表格的組成要素,然后讓學生繪制一個幾行幾列的表格,這樣的設計,學生的學科知識肯定能得到訓練,但是卻不能用表格去解決實際問題。再向前推進一步,可以讓學生設計一個課程表,這看上去是有了設計的影子,但其實還是一種模仿操作,因為課程表不需要學生去建構,只需要去回憶。筆者認為,可以給出一段文字描述,這段文字中隱藏著表格的需求,讓學生通過對文字的閱讀,提煉表格的相關信息,進而設計表格的大小,最后繪制表格。這個過程其實就有了信息可視化的表達,而最后的表格繪制,則體現(xiàn)出了“設計與制作類”的學科思維。
高中新課標勢必會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產生影響,如何應對可能帶來的思想沖擊,需要一線教師不斷對學科本質加以研究,基于學科思維做研判分析,以便讓學生能更好地適應信息社會的發(fā)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