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自詩人“大江東去”一出,“豪放”的印記也就再也揩擦不掉。然而何為“豪放”,今天卻常常蒙昧不辨。其實“豪放”并不等于大言,更非中空之嚎唱,而是于辛苦自持中的默默堅守與安撫,是篤信和自省,是謙卑和踐行??裱源笳Z之嚎吼與“豪放”并無干系。我們經(jīng)常看到的一些野蠻和放肆,一些無根無柢的鋪陳,常常被視為現(xiàn)代之“豪放”的標本。無知無畏者不足以豪放,事事精明的機會主義者也不足以豪放;有恃無恐的人不足以豪放,仗勢施悍者不足以豪放。“豪放”遠非“風格”二字可以概括,而是源于生命深處的勇力和氣概,是知者之勇和果決之心。
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在《東坡先生墓志銘》中談道:“其于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于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shù)困于世,然終不以為恨?!比绻麑τ谛珠L的這種鑒定還算恰如其分,那么這也是某個側面的蘇東坡,然而卻是真實的。他必得一說、一吐為快的性格,許多時候是清晰無掩的,這就使他有了人生的劫難,因為他“不顧其害”,但“終不以為恨”,這才是一種真“豪放”。幾次置于大險境而能脫身,幾次置于大死地而能生還,這其實正是人生的“豪放”內(nèi)容。
一個世俗世界的攫取者會將自己視為最大的勝者,他們得意洋洋的宣告哪會有一點豪放之氣?在蘇東坡那里,“豪放”而能“虛無”,這不是非常奇怪嗎?“虛無”在這里又有了新的內(nèi)容,因“虛無”而“豪放”,“豪放”也就具備了別樣色彩。人生不過如此,“一樽還酹江月”的思緒,也許是通向形而上之思的最近路徑,但如果沒有包含更復雜的內(nèi)容,沒有將整個生命做以注腳,也有可能化為廉價的嘆息和呻吟。這就像那些“豪壯”卻也“中空”的大話一樣,一時頗為唬人,但冷靜下來,又會覺得它們因缺乏翔實而密致的人生內(nèi)容、缺乏源自人性深處的悲憫,而變得干硬和空洞,產(chǎn)生出一種令人拒斥的虛偽氣息。
比較起來我們更愿意相信那些能夠品咂生活、深知溫情與暖意的人,那些懂得羨慕和留戀的人,他們將這一切樸實自然地流露出來,而非一味掩飾自己的軟弱和恐懼。在無比悲苦之境,在浩嘆之余,還仍然能夠掛記“小喬初嫁”的人,這樣的“豪放”才有些根柢,也更為可信。
文章之法有時會被簡化為“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人們對于這樣的說法已經(jīng)耳熟能詳?!靶杏谒斝?,止于所不可不止”,這是我們所見到的蘇東坡的主張。這些論說似乎是為文的不易原理,其實也是文章長短的依據(jù)。但這似乎不可簡單地理解為文章需要容納的文字數(shù)量,不僅指有形的體量,而是其他。古人曾經(jīng)提到了“文氣”一說,從那個時候開始關注“文”與“氣”的關系,認為氣弱則文短,氣壯則文長。一旦失去了為文之“氣”,文字再長也是僵死的枯木,是徒具其形的東西。
說到文章之長,這里要說到蘇東坡的《上神宗皇帝書》。由于新舊黨爭日趨激烈,他不得不向朝廷上書,那篇著名的奏章竟然長達萬言。萬言古文,實在是太長了,而且是對皇上說話。蘇東坡的“氣”該是何等盛,又該是何等長。這在那個專門的語境中盡管情有可原,但還是犯了大忌。由此觀之,蘇東坡的“文氣”遠遠超出常人。他讓我們想到了法國大作家雨果,他在反對小拿破侖獨裁政治的斗爭中,下筆千言力掃千軍,一部《小拿破侖》簡直是一揮而就。詩人在這樣的時刻,胸中正義充沛,勇氣倍增,當然文氣浩蕩。古人所講的“浩然之氣”是指生命之氣,它注定會影響和決定一個人的文氣?!拜Y聞天下所少者,非才也,才滿于天下,而事不立。天下之所少者,非才也,氣也!何謂氣?曰:是不可名者也?!薄肮史菜猿烧撸錃庖?,其所以敗者,其才也。氣不能守其才,則焉往而不???世之所以多敗者,皆知求其才,而不知論其氣也。”(《上劉侍讀書》)這里的“才”雖非論斷文章,但道理仍舊相通。如用在作文方面,“才”更多指文辭等技法層面,指辭章結構,指能力;而“氣”則是生命的中氣,是指內(nèi)在的力量,它需要德性的支持,關乎倫理,是一種仁與善的關懷力,它們無所不在。機心越大,氣概越小,這時候費盡心機也一事無成。
蘇東坡在這里談論的是人間大事,實際上何嘗不是在談論文章。我們經(jīng)??梢钥吹侥切┌唏g繁瑣堆積而成的文字,它們經(jīng)常是敗筆。因為這中間沒有文氣灌注,沒有讓一種執(zhí)著向前的生命力挽起所有的文字,共赴那個目標和使命。這樣的生命之旅沒有發(fā)生,所以文章所描繪的世界也就是一次虛衍的描摹。真實的世界是生機盎然的,有蓬勃生長,有各種聲音,有撲面而來的風,有時間的更迭流逝,有白天和夜晚,有陰晦也有強光。
我們面對“文氣”二字會覺得虛幻,因為它們無形無跡,也只能去感受。它們存在于感知的范疇,離開了一種情境,也就無以琢磨。一篇文章如此,全部文章也如此,人生的一個段落和全部的生命旅程也都是如此,都有氣的流通灌注,都有它的充盈盛大還是淡弱消逝的不同。人的一生好比一篇大文章,由許多段落組成,鋪陳和寫就都需要氣,直到終點。蘇東坡活了六十多歲,按照現(xiàn)代人來看不算太長,可是當我們看到這六十多年的生命空間,每一個角落都那樣飽滿充實,又會覺得這樣的生命之氣是極為充沛浩蕩的。正因為這種生命的氣流往復激蕩,劇烈旋轉,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境域,才開拓出如此闊大的空間。
物體移動的速度與時空是有關系的,當它接近光速時,時空會發(fā)生一些奇妙的變化。這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得到了一種精妙的解釋,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卻是極度晦澀,專業(yè)之外的人根本無法理解。按照中國傳統(tǒng)思維的解釋,速度一定要來自于“氣”,“氣”是一種推動力和落實力。在這里,詩人蘇東坡也許擁有非同常人的“加速度”,這“速度”使他的“時空”發(fā)生了改變。這里不過是借用愛因斯坦的理論,聊作一次望文生義的想象而已。總之我們無法用通常的凡俗的眼光去判斷一個奇絕的天才,他的世界里正在發(fā)生一些不可理解的事情,我們難以說清,更無法講得條理分明。他的文氣最終駐留,就像萬物有開始也有終結一樣,一切都凝結在文字中。面對這如同大河入海的東坡全集,我們嘗試進入,感受一種熱度、一種沖擊。這里面有速度有光色,逼近我們,讓我們久久徘徊或穿越而過。是的,我們只能用“氣”加以表述,它們原來彌漫于蘇東坡所有的文字之中,彌漫于他的整個生命世界。
藝術與苦難的關系總是很近,起碼是相距不遠,許多時候這二者毗鄰而居。一般來說,某一種藝術總是跟隨在苦難之后: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彼得拉舍夫案件之后的創(chuàng)作,比如“大江東去”的豪唱以及前后《赤壁賦》與“烏臺詩案”。從南海這樣的人生大劫歸來,預想中應該有極特別的呈現(xiàn),可惜上蒼輕輕按下了終止鍵。若非如此,一切又會如何也只有想象了??嚯y的高點和藝術的高點會有錯位,通常是苦難在前,而藝術隨后。但在蘇東坡這里,它們好像離得更近,他的苦難綿綿無盡,一個又一個的高點也就接連聳起。原來人生苦難層層積累,藝術也是這樣:由一點一滴積成一個水潭,又連接擴大成一片平湖,最后變得蒼茫無際。
蘇東坡的生命質地決定了自己的命運,而一生的苦難和幸福也由此決定,二者顯然有著同根同源。這樣的一個人就必會迎來這些苦難,同樣也必會獲得意外的獎賞,時間將給予一切。他在朝堂之上沖決一搏的激情和勇氣,當然也不會在藝術中缺席?!拔宜评吓1薏粍?,雨滑泥深四蹄重。汝如黃犢走卻來,海闊山高百程送?!薄按呵锕攀纺思曳?,詩筆離騷亦時用。但令文字還照世,糞土腐余安足夢。”(《過于海舶,得邁寄書、酒。作詩,遠和之,皆粲然可觀。子由有書相慶也,因用其韻賦一篇,并寄諸子侄》)衰老之期投向荒蠻陰濕之地,苦難重重的海南歲月開始了。他像一頭老牛,對于頻頻抽打已經(jīng)無動于衷,四蹄正深陷淤泥中。在這樣的時刻,詩人謹忠誠于自己的文字,平生最為喜好和擅長的一副詩筆,此時派上了用場。這時候的一支詩筆就成為坎坷之路上唯一的拐杖了。
蘇東坡最后一程留下的文字與前稍有不同。他也許對自己有了更高的期許,開始將一生追求的治世之用和朝廷事功看得淡遠了,而把文章之事看得更為實際和重要。這樣的一種生命自覺和藝術自覺重疊起來,實在是太寶貴了。盡管有點晚,但它們還是到來了。所以這就讓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他一生為什么最為看重“三大著述”,即父親蘇洵的囑托。這在大苦大難的黃州之后才真正著手,從此著作心變得莊重起來。我們可以想象,他的人生主業(yè)在這里變?yōu)榻?jīng)營文字,用來寫作這三部大書的時間,一定遠遠多于日常的酬唱和應答。那些藝術文字大多來自一時興起,算是妙手偶得。沒有這樣的“妙手”哪有“偶得”,哪有一生激流高涌的藝術。
這樣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的精神創(chuàng)造,與其他的文字事業(yè)相加一起,還有大地上的辛苦耕作,所有這一切組合成他的“黃金歲月”。那些將這種不堪的生活強加于詩人的政敵,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樣的曲折和痛苦正成為一種助力,奇妙無測地成就了他的思想與藝術。他們不知道一個杰出的人物輾轉于風雨泥淖之中、于奮力掙扎的喘息間隙,還會有這樣精彩絕倫的表現(xiàn)。在黃州,詩人未及揩拭一身泥水即經(jīng)營另一種生活,此刻是貧乏的物質和富饒的精神,后者援助前者、彌補前者。也時有物質的改善,它們是樸素的真味,是辛苦換來的口腹之樂,伴著陶淵明初獲豆黍的那種欣悅。自己造酒,自己種植,臉色黝黑,身上掛著大瓢,走起路來咣咣作響。
這是人生舞臺上的另一番演奏,這樣的演奏已經(jīng)遠離了廟堂,廟堂比起高天曠野還顯得狹窄,那里的天花板再高也是低垂而壓迫的,看不見星空和湛藍的天宇,所以難以飛向夢想。他回到了一個以天地為廬的大居所,從此可以放肆地生長。就在這里,他攀上了詩與思的最高處,那是窮盡一生才能達到的高度。
一般的寫作者,受文字體裁所限,從一篇一部的開始就確定了實與虛;而蘇東坡卻不是如此,他一生的寫作大致是以實為基,虛在其中,最后實為主導,讓二者統(tǒng)一起來。由于他的文字大多是記錄生活,比如應酬和記一時一地之事,最后卻總能浮想聯(lián)翩,甚至進入恍然之境?!蹲詮缴交?,得呂察推詩,用其韻招之,宿湖上》《吉祥寺花將落而述古不至》《有美堂暴雨》《聽僧昭素琴》《月兔茶》《薄命佳人》《春菜》《與王郎夜飲井水》《安國寺尋春》《送牛尾貍與徐使君》《過湯陰市得豌豆大麥粥示三兒子》《新釀桂酒》《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發(fā)而寢》《謫居三適三首:旦起理發(fā),午窗坐睡,夜臥濯足》,無數(shù)酒宴答謝,為美人寫下的小令,月下徘徊的絕句,無一不是實景實物有感而發(fā),但最后卻讓自己的文字牽引,越走越快,直走向遙遠和虛渺。從地上到天上,從眼前到遠古,詩人的精神遨游實在遠闊。
如果說古往今來人事多有重復,經(jīng)驗不停交疊,那么虛與實也是這樣呈現(xiàn)的。虛幻的筆觸不是風格,而同樣是生命的寫照。蘇東坡的詩文大致是大虛大實的結晶,二者都做到了極處和好處?!肮嗜四晟僬姝倶?,落筆風生戰(zhàn)堵墻。端向甕間尋吏部,老來專以醉為鄉(xiāng)。”(《次韻趙令鑠》)這里寫到了文與酒,寫到了以醉為鄉(xiāng)的情志,很像陶淵明的“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擬挽歌辭三首》)。像“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也像“竹林七賢”的沉溺。東西方的嗜酒者太多了,他們難以忘記醉酒一刻的美妙感受,仿佛身處異鄉(xiāng)。詩人身心處在“異鄉(xiāng)”,最終卻仍舊還要歸來,這就是實與虛的統(tǒng)一,是人生道路,也是文章作法。
人們津津樂道于蘇東坡的“豪放”與“浪漫”,常常將那些詩筆記事、極為具體和現(xiàn)實的文字忽略不計。但它們所占比例之大,歷經(jīng)時間之久,是非常觸目的。另外,即便是狂放高遠的飛翔,也是從現(xiàn)實的泥土上開始的。如果讀者能夠想象作者怎樣按住現(xiàn)實之弦,尋覓和彈撥,這場傾聽要真切得多?,F(xiàn)場演奏與播放錄音當有很大區(qū)別,我們不妨認定自己已經(jīng)來到近前,正親眼看見演奏者的神采風姿:怎樣撥弦,怎樣俯仰,漸漸沉浸其中。是的,他因沉入而陶醉,雙目低垂無所顧忌,好像在喃喃自語,又好像忘乎所以地撫弄。我們不知道他的思緒飄到了哪里,視界模糊,與詩人一起進入了忘我境地。
傾聽這場千年吟哦,就好比經(jīng)歷一次次現(xiàn)場演奏。我們時刻提醒自己,這是另一個時空中的聲音,不過是勉為其難地挪到了網(wǎng)絡數(shù)字時代。我們要盡可能地循著時光之弦回返,踏入那樣一個物質和現(xiàn)實的空間,與詩人一起去吹拂千年古風。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很快發(fā)現(xiàn),這風中沒有化學的氣味。還有,這場演奏的所有信息都記錄在紙上,使用了毛筆。今天,它們將要接受數(shù)字化處理,儲存到一張小小的芯片中。至此,寬闊的歷史和繁瑣的古代、另一個時空的現(xiàn)實,連同無數(shù)細節(jié)、短促和冗長、低沉和激越,經(jīng)過現(xiàn)代科技不可思議的壓縮,化為一張若有若無的薄片。從象形符號到阿拉伯數(shù)字,化實為虛,輕飄到了無痕跡。在時光的深處,似乎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不,它發(fā)生了,它正在演出一場個人與時代的悲劇。
在蘇東坡的詩文中,漢語典籍已經(jīng)化為有機部分。它們無時不在使用、轉化和翻新,所以要用今天的語言便捷順暢地譯出,簡直是不可能。其實這是步入漢語縱深地帶才有的特征,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中華文明的體現(xiàn)。有時候我們頗費言辭仍不能闡明,只好默默領悟。漢語好比一片海洋、一片莽林,它有邊緣、有中心,蘇東坡不過是走到了最深處。而我們處于高科技時代,正變得極為匆忙和浮躁。我們今天踏上的路徑不過是從漢語的深處走出來,走向不求甚解的邊緣,而后失語。我們正在走入全球化的語言平均值,固有的深度和個性都在丟失,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減。就文學審美而言,這是令人極其悲觀和沮喪的。全球化對于藝術,特別是對于語言藝術會有怎樣的影響、最終走向何種結局,還需要在行進中慢慢觀察。
我們今天所強調和希冀的,不過是讓自己具備感受蘇東坡辭章的能力。這也是面對所有漢語典籍的一種祈禱。現(xiàn)代讀者也許要感嘆于蜂擁而至的書山墨海、文字的叢林、鋪天而來的信息、各種形式推送的娛樂方式、刪繁就簡的視聽享樂、急不可耐的碎片化選擇。摧毀精神味蕾的那些可怕的污臟和俗膩、無法排拒的泡沫的圍攏,已經(jīng)將數(shù)字時代的人緊緊包裹。我們的整個身心都在沉沒,最后落于怎樣不堪的底部,誰都無法回答。這樣的一種恐懼是現(xiàn)代才有的,但它的端倪其實從很早以前就已經(jīng)顯露出來。
幾百年前,在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巴黎,由于各種娛樂形式繁多,書籍形形色色數(shù)不勝數(shù),大作家雨果和左拉都遇到了文學和詩即將消亡的質疑。幾百年過去了,一切當然沒有那樣悲觀,詩仍然存在,雖然時而低落時而高亢,但一直存在。令人震驚的是一千年之前甚至更早,古人也曾遭逢過類似的質疑。蘇東坡在《李氏山房藏書記》一文中寫道:“自秦漢以來,作者益眾,紙與字畫日趨于簡便,而書益多,世莫不有,然學者益以茍簡,何哉?”可見在北宋時期,各種記錄形式已經(jīng)把漢典堆積如山;不僅是文字,還有圖像,在當年都極易得到。蘇東坡非常憂慮:自秦漢以來,著書的人越來越多,紙張和文字筆畫一天天趨于簡便,因而書籍也日趨紛繁,讀書的人沒有哪一個沒有書的,然而讀書的人卻越來越不認真,這是為什么?他接著說到過去:“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p>
蘇東坡提到的那些“老儒先生”所做的事情,自己何嘗沒有經(jīng)歷。在父親蘇洵的催促和要求下,一部《漢書》竟然抄寫了兩次,后來年紀已經(jīng)很大了,又再次抄寫??梢娺@是怎樣的珍惜典籍,又是怎樣的一種學習態(tài)度。他談到眼前的事情:“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于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何也? ”可見與當今的憂慮多么相似。原來在北宋時期,諸子百家之書已經(jīng)達到了“日傳萬紙”的地步,一個人要想得到它們簡直太容易了。這種物極必反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束書不觀,游談無根”。
在網(wǎng)絡數(shù)字時代,我們正享受前所未有的檢索和閱讀之便,環(huán)球信息可在瞬間羅列眼前。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這當然是空前之惠。但由此而帶來的負面作用可想而知,如果想到蘇東坡當年的憂懼和警示,就更可以理解。我們正在加速遠離和滑脫賴以生存的文明母體,走向邊緣和反面,等待我們的惡果又何止于當年十倍??磥憩F(xiàn)代人的“束書不觀”才剛剛開始,他們借助于數(shù)字搜索技術,認為一切皆唾手可得。由此以來又何止是“游談無根”,而直接就是輕浮的過客,是空心人,詩與思、真理與謬誤,所有的一切都與我們了無干系。冷漠變?yōu)槌B(tài),我們成為知識和思想的勢利之徒:用則尋,不用則棄。它與我們的情感,更不用說心靈,真的不再有深刻的聯(lián)系。所以有的人曾自傲地展望未來,說從現(xiàn)在開始進入了“硅時代”,已經(jīng)沒有、也不再需要“大師”了。理由是一切應有盡有,檢索方便,不必依賴一個“大師”的頭腦。在他們眼里“大師”不過是一間堆積數(shù)字資料的倉庫,而不是一顆偉大的心靈。
到了北宋蘇東坡這里,我們會覺得詩詞實在已經(jīng)唱盡,對他和同時代的優(yōu)秀詩人們來說,那簡直是隨手可為,拈來皆妙,詩詞一路真的走到了盡頭。蘇東坡化千古為一爐,運用自如,隨意組合構造,連通常不可入詩者也被鍛成妙句:“磨刀向豬羊”“平生批敕手”(《送顧子敦奉使河朔》),“西鄰椎甕盎,醉倒豬與鴨。君家大如掌,破屋無遮冪?!保ā夺の迨住に摹罚跋叢脊葍?,勸我脫破袴?!保ā段迩菅浴罚拔矣型R手自提,頭尻軒昂腹脅低。”(《秧馬歌》)“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保ā侗痪篇毿?,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一》)“瓦盎深及膝,時復冷暖投。明燈一爪剪,快若鷹辭鞲。”(《夜臥濯足》)豬、破屋、破褲、屁股、牛屎、瓦盆洗腳、剪腳趾甲等,一概收入詩中。而“磨刀向豬羊”和“批敕手”,皆是當時屠宰行業(yè)中的專業(yè)術語?!坝锌梢匀朐娬?,有不可以入詩者,惟東坡全不揀擇,入手便用,如街談巷說,鄙俚之言,一經(jīng)坡手,似神仙點瓦礫為黃金,自有妙處?!保纤巍ぶ燠汀讹L月堂詩話》)蘇東坡自己也說:“街談市語,皆可入詩,但要人熔化耳?!保纤巍ぶ茏现ァ吨衿略娫挕罚┕艥h語詩詞在他這里已經(jīng)化為繞指柔,作為一種形式,一種音韻,許多時候真的成為一種慣性和常態(tài)。后來白話文興起,有人不斷詬病新詩,就因為仍然沉迷于古人,以至于將其當成永遠的參照。豈不知那樣的一種音韻和色彩已經(jīng)堆積太多,窠臼太多,只等現(xiàn)代人沒完沒了地重蹈。
有時候我們面對那些古詩詞的仿制與再造,不禁長嘆:這樣的聲色口氣已經(jīng)太多了,它們成山成嶺,輝煌璀璨;作為語言藝術的明珠,正泛出永恒的燦爛光色。我們每每將其作為不可更易和超越的范例,已沒有多少理由和耐心重拾它們的聲腔。這讓我們想起新的時刻正在到來,曲盡宜重開。
新詩需要一個新的開始,所以“五四”白話文運動、新詩的產(chǎn)生,只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它的起步甚至是可笑和稚拙的,如“拉到內(nèi)務部西”(胡適《人力車夫》)之類??墒俏覀冏詈貌灰Γ驗槿魏问挛镞~出第一步都是難能可貴的。后來西方譯詩不斷化為漢語白話,西風強勁,終于走到了今天的現(xiàn)代自由詩。但是新詩的未來之路怎樣走,仍是懸疑。我們處于兩難之境:既返回不到古詩,也放任不到散文。一味模仿西方譯詩自非長久之計,因為總不能如此狠絕地割斷自己的詩史。就在這樣疑慮和困難的時刻,我們一遍又一遍看蘇東坡。結果是倍加困惑,因為蘇東坡當年也面臨了類似的窘迫:時至北宋,無比豐厚完美的吟哦已經(jīng)堵塞所有的路徑,既無法超越也無法回避。
天才的蘇東坡如何應對?我們看到他正以百倍的自由、十倍的放松,再加上非同一般的謙卑,永不氣餒地嘗試下去。他拆解,熔煉,把傳統(tǒng)變?yōu)榱髻|,而不是作為硬塊去吞食。他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引起陣陣詫異。
宋代之后,詩詞不過爾爾,一路下來產(chǎn)生了小說和散文。就因為有了《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這巨隆的積累將詩路堵塞得好緊,人們徘徊,積蓄勇氣,只不知另一場盛大的演奏何時到來。我們有時覺得蘇東坡就是一個集大成者、一位終結者。他是詞的創(chuàng)新者,而后又有辛棄疾和陸游?;蛘咛K詩成就離前人還有距離,但是蘇陸辛三位大師已經(jīng)把詞寫盡了。如此一來,詩詞相加,幾無他路,現(xiàn)代人走到了最困窘的時候。我們?nèi)硖K東坡這樣的大游戲者諸多方法,試著像他一樣頑皮、貪婪、不拘一格,像他一樣沖騰和跌宕,并有類似的勇氣或加倍的悍氣,能夠實現(xiàn)一次突圍嗎?
問題是我們面臨了一個數(shù)字時代,這片光陰里還會產(chǎn)生蘇東坡那樣的生命嗎?即便是那樣的生命,還會得到他那樣的舞臺嗎?
無論如何蘇東坡都是一樁個案、一個千載難逢的寶物。讓我們好好收藏他、愛護他,以便能夠讓其永遠地陪伴我們。在數(shù)字時代一陣猛似一陣的疾風驟雨之中,他是一位可以信賴的兄長。我們緊緊盯住他的背影,最好能一直望其項背。
(責任編輯:馬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