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在有些語文教材選材中,散文占有很大比重,散文的取材范圍廣,形式活潑多樣,手法不拘一格,他對于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正是因為散文的取材廣泛,聯(lián)想豐富,古今中外,四面八方,無所不包,加之或以小見大,意義深遠,或寓情于景(事、物),言近旨遠,又常常使得學生難以把握其主題。
1、標題上明察主題
標題本來就是標明文章,作者內容的簡短語句。有的標示出人物,時間;有的則標明與作品的內容有關的事物;還有的標明寫作的對象和提出范圍;也有的直截了當,點明主題,所以對于有些作品,我們單是從其標題就可以明察出作品的主題。比如老舍的《我愛新北京》;巍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魯迅的《藤野先生》等等。
2、文眼中揭示主題
同詩有詩眼一樣,文章也有文眼。所謂文眼,就是文章中至關重要的,最傳神的一個語句。文章的文眼有的出現(xiàn)在篇首,統(tǒng)領全篇;有的出現(xiàn)在篇末,卒章顯志;有的則出現(xiàn)在篇中,畫龍點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一開頭便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边@便是文首至關重要的一句?!安粚庫o”說明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與苦悶??鄲灅O了,便想尋找解脫,于是便去欣賞荷塘月色,以求得片刻的逍遙。于是才有這淡淡的喜悅和思思的哀愁。所以,在本篇中我們若是抓住了出于篇首的這個“文眼”,也就是抓住了理解文章主題的鑰匙了。又如,鄭震譯的《海燕》,文章在結尾處寫下了這樣深情的文字:“啊,鄉(xiāng)愁呀,如輕煙似的鄉(xiāng)愁呀!”他將作者的那種被迫去國離鄉(xiāng)而又思鄉(xiāng)戀國的情懷,深沉鮮明的表露了出來。再如,葉圣陶的《牽?;ā?,在篇中對牽牛花那嫩綠的頭作了充分描寫之后,贊嘆道:“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之力’不可得見,在這樣小立靜觀的當兒,卻默契了‘生之力’了,這些語句就比較明確的為我們揭示了文章的主題所在。
3、從作者遣懷中提煉主題
遣懷就是作者的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的議論抒情,是作者強烈而濃厚的感情的直接流露。有些文章的主題是被包涵在作者遣懷的文字中的。這種文字有的是一、二句,有的則是前前后后,數(shù)據聯(lián)合。我們只要對其加以提煉,也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題了。
如郭沫洛的《石榴》,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直接胸臆寫道:“我本來就喜歡夏天。夏天時整個宇宙向上的一個階段,在這時使人的身心解脫盡重重的束縛。因而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保ㄔ诖酥?,作者曾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臟。)
清人劉熙載說:“眼如神光所聚,故有通體之眼,有數(shù)句之眼,前前后后,無不待眼光照映?!弊x文章,不僅通體之眼,數(shù)句之眼也要抓,只有這樣,才抓住了神光所聚。
4、從狀景中領悟主題
散文的寫作是千變萬化,并非所有的作品都以極明確的語句來揭示其命意。對于這類作品,我們不妨從分析具體的景物描寫入手,即景悟情?!耙磺芯罢Z皆情語?!狈彩蔷皠偬帲舱乔闈獾牡胤?,著力地寫景正是為了充分的達情。比如朱自清的綠,作者以特寫的藝術手法,或比喻,或比較,或擬人,或想象,把個梅雨潭的綠謝得那樣純潔,那樣瑰麗,那樣神奇,那樣的無與倫比,著實“可愛”,字里行間充溢著作者對它的十分喜愛和由衷的贊美。若有此入手分析,就自然而然地會得出作品流露出的作者的那種輕松明快,追求光明美好的思想感情。
再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作者借三峽雄渾險峻的山勢水勢山影水影,山光水光以及歷史文物,歌頌了我們偉大祖國山河的壯美,還歌頌了與險灘惡水作斗爭的英勇的人民和在國際政治風云變幻時帶領我們戰(zhàn)勝艱難困苦的英明的黨。這一點,只要我們看看作者所描繪的青灘的驚險水勢和逆江而上的木船的情景就十分清楚了。
5、從記事中挖掘主題
如果說借景抒情的方式是散文藝術表現(xiàn)的常法,那么,寓情于事,因事見情也常常被散文家所采用,比如翦伯贊的《內蒙訪古》,文字以仿古記游的形式將地里環(huán)境、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文獻資料、殘存古跡和自然風光等結合起來,無論是介紹陰山的戰(zhàn)略地位,追溯歷史上的民族關系;還是寫趙長城,贊頌趙武靈王;無論是寫漢代古堡,強調和平往來,還是寫青冢,歌頌昭君精神,它無處不表現(xiàn)作者希望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加強民族團結的強烈愿望。
再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通過童年時代幾個生活片段的回憶,把樂園式的百草園生活通可惡的三味書屋的生活進行對比,這就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了陳腐不堪的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的摧殘。
6、從詠物中聯(lián)想主題
有的散文通篇采用比喻,象征手法,蘊蓄深沉,意在言外。要把握這類作品中的主題,還得從文章所詠之物入手,即抓住事物的特征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從中去捕捉,去體會,像巴金的《燈》,文章抓住燈的特征,描繪了它能給人以光明,指引人前進的道路;能給人以溫暖,驅散人“心靈里的黑暗”;能給人以安慰和勇氣,使人獲得新生的力量。由此而展開聯(lián)想,就不難由燈光的特征而想到革命。透過作者對燈光的這些特征的歌頌,難道我們體會不出作者追求光明、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思想感情?
又如,茅盾的《白楊禮贊》,也是以白楊象征北方的農民,象征我們中華民族力求上進的精神的。
還有袁鷹的《井岡翠竹》,把毛竹比作井岡山的革命人民,他們不怕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鎮(zhèn)壓,前仆后繼,堅貞不屈,直到迎接解放……。
“……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埋在地里的竹根?!盎馃槐M,春風吹又生’……”
讀著這段文字,你能不把井岡山的毛竹和井岡山的革命人民聯(lián)想在一起嗎?
7、從背景中體察主題
作品的主題,是作者從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也表現(xiàn)著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認識和評價,因此,我們分析作品的主題,還要聯(lián)系作品的歷史背景,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想、作者立場、態(tài)度以及經歷,一同去分析。魯迅說:“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p>
比如我們讀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他的散文詩集《野草》,都得認真研究其作品的寫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和經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地把握住作品的主題,才能更好的感受作者的思想脈搏,并進而欣賞作品的內容之厚,境界之美,情致之雅,理趣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