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孟強
摘 要:近出《諸子徙信 燕趙璽印》和《秦封泥集存》兩書,部分文字整理者未釋,其中有不少未釋字照片較為清楚,將其與同時代其他字形相比即可釋出,如“叚陰”“成顛”“臨漢丞印”“耤陽丞印”“寺寧丞印”“豸父鄉(xiāng)印”等。
關(guān)鍵詞:古璽;封泥;戰(zhàn)國文字;叚
近出《諸子徙信 燕趙璽印—吳振文 胡立鵬藏戰(zhàn)國璽印選》(以下簡稱《印選》)一書,①收錄126枚戰(zhàn)國古璽,照片精美,印面清晰。劉瑞編著的《秦封泥集存》②(以下簡稱《集存》),收羅翔實,內(nèi)容完備,拓本較清晰。兩書釋文基本可信,但仍有一些釋文值得商榷,筆者讀后有一些看法,特記于此,敬祈方家指正。
1 叚陰
《印選》第94頁有印作,整理者釋“陰”,第二字拓本不甚清晰,但照片較為清楚,字形可摹寫作。
第二字《印選》蓋依原篆嚴(yán)格隸定,但將該字下部隸定為“止”,則可商榷。三晉璽印文字中的止旁多作,其下部曲筆從來沒有與上部斜畫連接的,故該字所從絕不是“止”。試看:
,《璽匯》3327
,《璽匯》1755
可知該字從“刃”。
想要解決該字的釋讀,需要先將“段”與“叚”字分清。先來看“段”字古文寫法:
(《璽匯》2945)
(八年相邦鈹,《集成》11681)
(段金蓋,《集成》3587)
(段金尊,《集成》5863)
《說文·殳部》:“段,椎物也。從殳,端省聲?!痹S慎誤認(rèn)“段”為形聲字,其古文字字形應(yīng)分析為從“攴”,從“石”,會于石上鍛打之義。③
再來看“叚”字:
(《璽匯》604)
(克鐘,《集成》207)
(禹鼎,《集成》2833)
(師?簋,《集成》4313)
(上博三《周易》54)
(清華一《皇門》6)
(上博七《吳》7)
(清華三《琴舞》4)
《說文·又部》:“叚,借也。闕。古文叚。譚長說:叚如此?!薄墩f文》對“叚”字的形體無說,其古文形體可分析為從“”“石”聲,戰(zhàn)國文字“”所從之“爪”形或又訛成“刀”和“刃”形,④或省“又”旁,頗多異體。
《印選》第二字將“段”之上部“”與“叚”所從之“刃”旁雜糅在一起,以致難以區(qū)別。竊疑此字即“叚”,其左旁所從為“石”,右上所從“”應(yīng)為“攴”旁之省。戰(zhàn)國文字中從“攴”“又”常無別,故“”可看作“又”旁,其所從“刃”旁應(yīng)為前述“爪”旁之訛。故印文此字應(yīng)是將“”形所從“爪”與“又”上下顛倒,又將“爪”形訛為“刃”形所致。
印文應(yīng)讀“叚陰”,應(yīng)為姓名私璽?!皡?,《說文》段注:“古多借瑕為叚。晉士文伯名匃字伯瑕。楚陽匃,鄭駟乞皆字子瑕。古名字相應(yīng)。則瑕即叚也?!抖Y記》公肩假,《古今人表》作公肩瑕?!蹲髠鳌疯纹饺钟谕酢!吨芏Y》注作叚嘉。皆同音叚借。”《集韻·麻韻》:“叚,姓也?!敝皡睘椤拌Α敝枳?,古有其姓。
值得注意的是,“段”與“叚”字形或有訛混。三晉璽印貨幣中有如下文字:
A.① B.② C.③
整理者釋A為“葭陽都”,B為“家陽司寇”,C為“家陽”三孔布。學(xué)者曾將B、C的“家”讀為“葭”或“瑕”,并與戰(zhàn)國時的“葭水”或“寧葭”聯(lián)系起來。④
據(jù)上文字形分析,A所謂的“葭”字下部實從“段”。若釋“葮”字,于字形合,與文意卻殊。我們將上述“葭陽”與“家陽”聯(lián)系起來考慮,A類寫法釋“葭”應(yīng)無誤,只是其所從之“叚”被訛寫成了“段”旁。
2 成
第164頁有印作,《印選》釋“成”,右字蓋依原篆嚴(yán)格隸定,不知何字。
《璽匯》2618有字作,與《印選》右字所從蓋為一字?!董t匯》該字董珊先生認(rèn)為從“首”,⑤何琳儀先生釋為“”,并舉《璽匯》中“”字作(2265)為證。⑥
細(xì)審《印選》該印照片,該字下部似乎從“土”,實應(yīng)是“止”旁之訛。上部應(yīng)釋“眞”?!墩f文·匕部》:“眞,僊人變形而登天也。從從目從。”其本從“鼎”“”聲,因“”旁與“匕”旁相似,所以“”旁在戰(zhàn)國文字中往往又演變?yōu)轭愃啤柏啊毙?,或進(jìn)一步訛為“止”形,如:
(《先秦編》137)
(《貨系》342)
(清華五《厚父》6)
(清華五《啻門》18)
清華七《越公其事》簡37有字作“”,整理者釋作“”,讀為“對”,認(rèn)為“疑從絀聲,讀為‘對,皆舌音物部”。石小力先生舉《上博三·周易》簡25“顛”作“”,認(rèn)為簡文該字與此類似,故改釋為“縝”,⑦可從。
戰(zhàn)國文字中“鼎”旁常作“貝”旁,如:
則:(《陶錄》6·372·1)
(上博一《緇衣》6)
貞:(中山王鼎,《集成》2840)
(《璽匯》363)
誠如上,則《印選》該字可釋“”,字可分析為從“辵”“眞”聲,疑讀“顛”,應(yīng)是姓名私璽。
3 臨漢丞印
《集存》1100頁有封泥作,原載《中國封泥
大系》⑧(以下簡稱《大系》)157頁,《集存》釋“□漢丞印”。首字應(yīng)釋“臨”,其在秦文字中的寫法如:
《印典》一290
《征存》384
臨,《說文·臥部》:“監(jiān)臨也。從臥品聲?!鼻貪h文字中的“臨”字上部所從人形常又省簡作“亼”旁,如:
《匯考》700
《印典》二797
綜合整理讀序和我們對“臨”字的釋讀,印文可讀為“臨漢丞印”,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其一,秦印文字字樣常有作對角式,牛濟普先生稱之為“交錯文”⑨;其二,秦時地名傍水者多有作“臨+水名”之結(jié)構(gòu),如毗鄰菑水的“臨淄”、濟水邊的“臨濟”、洮河邊的“臨洮”、湘水邊的“臨湘”、黃河邊的“臨河”等。⑩
秦時設(shè)有“漢中郡”,其因漢水而名。《史記·秦本紀(jì)》:“十三年,庶長章?lián)舫诘り?,虜其將屈丐,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薄稘h書·地理志》:“漢中郡,秦置。莽曰新成。屬益州。”故“臨漢”亦有可能是臨靠漢水的一個地名,唐時有臨漢縣,屬襄陽郡,亦臨漢水。
4 耤陽丞印
《集存》1101有封泥作,原載《印風(fēng)》149頁,①《集存》釋“□陽丞印”。首字左側(cè)從“昔”,右側(cè)似從耒,應(yīng)為“耤”,其在秦文字中的寫法如:
《里耶》8-782
《秦印編》78
印文此字偏旁左右互換而已,古文字常見,此不贅述。
印文“耤陽”疑讀“昔陽”,春秋鼓國都,在今河北晉州市西?!蹲髠鳌氛压辏皶x荀吳偽會師者,假道于鮮虞,遂入昔陽”。孔疏引劉炫說:“肥、鼓并在巨鹿昔陽,即是鼓都,在鮮虞之東南?!?/p>
5 寺寧丞印
《集存》1096頁有一揭封泥,此封泥原載《大系》241頁,《集存》第二字未釋。第二字上部從“宀”,底部殘泐但筆畫仍可辨,應(yīng)是“寧”字。秦漢文字中的“寧”字作:
《征存》603·B
《集林》84.4
《秦漢印典》337
秦封泥中常見“寺某丞印”,如“寺工”“寺從”“寺車”等,皆為秦官署名稱。②寺工是指“秦時設(shè)立的制造兵器和國君或皇帝所用器物的工官機構(gòu)”,③考古發(fā)掘的銘文多見,如五年相邦呂不韋戈(《集成》11380)、廿年寺工矛(《集成》11548)等?!稘h書·百官公卿表》所載“寺互”即“寺工”之訛。④寺從亦官署名,王輝先生認(rèn)為寺從即《周禮》中的寺人,掌王之內(nèi)人及女官戒令,“為宮中侍御小臣”。寺車或為主造車輛的官署,或為侍從皇帝后車輿出行的官吏。寺某丞即寺某之副官。②
寧,《說文》作“寍”,謂“安也。從宀,心在皿上。皿,人之飲食器,所以安人也”。段注:“此安寧正字,今則寧行而寍廢矣?!薄蹲髠鳌坊腹四?,“不敢寧居?!狈饽嗨聦帒?yīng)屬秦時中央官署,具體職責(zé)待考。
6 豸父鄉(xiāng)印
《集存》1099頁有封泥作,此封泥原載《大系》411頁,《集存》釋“□父鄉(xiāng)印”。首字右側(cè)筆畫漫漶不清,但上下部筆畫仍可識別,字形或可處理作,應(yīng)為“豸”。試看秦文字中的如下形體:
貍:《睡·日乙》61《張·算》35
豹:《岳一·占》38《秦印編》190
豸,說文將其列為部首,謂“獸長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段注:“古多叚豸為解廌之廌,以二字古同音也。廌與解古音同部。是以廌訓(xùn)解?!斗窖浴吩唬骸畯D、解也?!蹲髠鳌罚骸絮艉?。《釋文》作廌。引《方言》:‘廌、解也。《正義》作豸。引《方言》:‘豸、解也。今本《釋文》廌訛為鳩。今本《方言》廌訛為瘛?!薄磅舾浮币墒堑孛?,待考。
附錄:引書簡稱
《璽匯》—《古璽匯編》
《集成》—《殷周金文集成》
《先秦編》—《中國錢幣大辭典·第一卷·先秦編》
上博—《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
清華—《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
《貨系》—《中國歷代貨幣大系·第一卷·先秦貨幣》
《里耶》—《里耶秦簡》
《陶錄》—《陶文圖錄》
《征存》—《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
《匯考》—《古璽匯考》
《秦印編》—《秦印文字匯編》
《集林》—《璽印集林》
《湘印》—《湖南古代璽印》
《補遺》—《漢印文字征補遺》
《睡·日乙》—《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
《張·算》—《張家山漢簡·算數(shù)書》
《岳一·占》—《岳麓書院藏秦簡(一)·占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