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睿 韓亞娟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yī)院內分泌科,廣東廣州 510400
1型 糖 尿 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好發(fā)于兒童和青少年人群中,能發(fā)生在不同年齡段患者中[1]。由于T1DM起病急劇,體內胰島素絕對不足,導致患者酮癥酸中毒發(fā)生率較高。T1DM發(fā)病機制復雜,普遍認為與自身免疫系統(tǒng)缺陷、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素等有關,臨床多表現(xiàn)為多飲、多食及多尿等,對患者的健康影響較大[2]。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是 TIDM 的一種特殊類型,因為這類糖尿病是與T1DM的自身免疫發(fā)病機制相同,是由免疫破壞胰島β細胞引起的胰島素缺乏所致,但它的起病具有隱匿、遲發(fā)的特點[3-4]。因此,本研究選擇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的LADA患者72例為對象,探討LADA漏診為T2DM的原因及干預對策,現(xiàn)報道如下。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選擇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yī)院內分泌科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的72例LADA患者為對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有關檢查,根據(jù)患者是否漏診為T2DM分為漏診組(n=42)與非漏診組(n=30)。納入標準:①符合LADA診斷標準[5],患者均經(jīng)臨床檢查最終確診,且入組患者具有代表性;②能完成相關生化指標、影像及超聲檢查,且患者均可耐受;③具有完整的一般資料與隨訪資料。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異常、伴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虎谘合到y(tǒng)疾病、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③精神異常、器質性疾病或認知水平障礙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有關檢查,查閱兩組病歷資料,統(tǒng)計患者年齡、病程、BMI、糖尿病自身抗體[包括:谷氨酸脫羧酶抗體(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Ab)、胰島細胞抗體(islet cell antibody,ICA)、胰島素自身抗體(insulin autoantibody,IAA)及胰島細胞抗體(islet cell antibody,IC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血脂(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胰島功能(C肽和胰島素)、腎功能(肌酐、腎小球濾過率、尿蛋白定性)、尿酮體、眼底檢查、頸動脈彩超、是否用藥等,并完成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針對可能的原因制訂相應的干預對策[6]。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檢驗,對LADA患者漏診的可能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單因素結果表明:LADA漏診為T2DM與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肌酐、腎小球濾過率、尿酮體、眼底檢查、頸動脈彩超、用藥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年齡、病程、BMI、糖尿病自身抗體GAD-Ab、ICA、IAA及ICA-IgG、胰島功能C肽和胰島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LADA患者漏診為T2DM影響單因素分析[,n (%)]
表1 LADA患者漏診為T2DM影響單因素分析[,n (%)]
影響單因素 漏診組(n=42)非漏診組(n=30) χ2/t值 P值性別 男 24(57.14) 18(60.00) 0.515 0.781女 18(42.86) 12(40.00)年齡(歲) 63.98±5.4554.26±5.49 6.291 0.000病程(年) 9.98±1.12 6.05±1.17 8.092 0.000 BMI(kg/m2) 26.23±2.1523.31±2.17 7.326 0.000三酰甘油(mmol/L) 2.29±0.31 231±0.32 0.947 0.515總膽固醇(mmol/L) 3.26±0.52 3.28±0.54 0.882 0.923低密度脂蛋白(mmol/L)2.68±0.41 2.71±0.43 0.926 0.857 GAD-Ab(mmol/L) 6.21±0.52 3.45±0.36 7.392 0.000 ICA陽性 15(35.71) 22(73.33) 5.451 0.000 IAA陽性 17(40.48) 24(80.00) 7.023 0.000 ICA-IgG陽性 16(38.10) 21(70.00) 5.68 0.000肌酐(μmol/L) 60.63±3.2061.06±3.24 1.213 0.661腎小球濾過率(ml/min)54.69±4.6155.15±4.63 0.984 0.638尿蛋白定性 陽性 24(57.14) 18(60.00) 1.314 0.661陰性 18(42.88) 12(40.00)頸動脈超聲 有 12(24.57) 9(30.00) 0.737 0.398無 30(71.43) 21(70.00)眼底檢查 有 9(21.43) 6(20.00) 0.982 0.414無 33(78.57) 24(80.00)尿酮體 陽性 16(38.10) 5(16.67) 0.437 0.559陰性 26(61.90) 25(83.33)C 肽(ng/ml) 3.41±0.31 1.21±0.26 8.392 0.000胰島素(μU/ml) 7.39±0.32 13.24±0.64 6.631 0.000是否用藥 是 10(23.81) 9(30.00) 1.129 0.693否 32(76.19) 21(70.00)
對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6項危險因素進行賦值,賦值水準a=0.571,對LADA患者漏診為T2DM影響因素行l(wèi)ogistic回歸分析,見表2。
表2 LADA患者漏診為T2DM影響因素賦值表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表明,LADA漏診為T2DM的獨立危險因素為:年齡、病程、BMI、糖尿病自身抗體GAD-Ab、ICA、IAA及ICA-IgG、胰島功能C肽和胰島素(P<0.05),見表3。
表3 LADA患者漏診為T2DM影響多因素logistic分析
LADA雖然與T1DM的自身免疫發(fā)病機制相同,但它不同于經(jīng)典的T1DM(年輕起病,消瘦,早期即可出現(xiàn)酮癥酸中毒,終身需要依賴胰島素治療等),是一種成年起病并且進展相對緩慢的自身免疫糖尿病,在某些臨床表現(xiàn)方面與T2DM類似,所以極易誤診為T2DM[7]。①起病年齡:LADA可發(fā)生在>15歲的任何年齡。很多醫(yī)生習慣用年齡去區(qū)分T1DM和T2DM,認為年輕起病為T1DM,成年起病則為T2DM。本組起病年齡為60歲左右,按常理思考即誤診為T2DM[8];②LADA雖然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發(fā)病機制與T1DM類似,但是LADA的病程可分為非胰島素依賴期和胰島素依賴期。在非胰島素依賴期,體內仍有一定數(shù)量的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因此在疾病早期可以通過飲食運動調節(jié)或者口服少許的降糖藥物即可控制血糖,從而不需要胰島素治療[9]。并且在發(fā)病6個月內或更長的時間內,若無特殊應激狀態(tài)下,可無酮癥酸中毒發(fā)生,這點與T2DM發(fā)展病程相似。本組患者中有長達十余年病程被診斷為T2DM,與以上原因有一定關系[10];③BMI的誤導。曾有學者將BMI<25 kg/m2和>21 kg/m2視為LADA的診斷標準之一[11]。但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12],LADA的平均BMI>25 kg/m2,與T2DM患者無顯著差異性,因此肥胖并非排除LADA的依據(jù)。
本研究中,72例糖尿病患者42例漏診為T2DM,漏診率為58.33%。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表明:LADA漏診為T2DM與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肌酐、腎小球濾過率、尿酮體、眼底檢查、頸動脈彩超、用藥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ADA漏診為T2DM的獨立危險因素為:年齡、病程、BMI、糖尿病自身抗體GADAb、ICA、IAA及ICA-IgG、胰島功能C肽和胰島素(P<0.05)。本研究結果提示,LADA患者漏診為T2DM漏診率較高,且原因相對較多,不同原因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導致患者診療難度較大。國內學者以LADA患者為對象,設為觀察組;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兩組均完成血脂、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測定,結果表明:LADA患者具有獨特的氧化應激及抗氧化機制,短期血糖控制有助于改善氧化應激。為了降低LADA漏診為T2DM的漏診率,應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具體如下:①對于不明原因消瘦、尿潴留、外陰瘙癢或皮膚感覺異?;蚍磸兔谀蛳到y(tǒng)感染患者,應考慮糖尿病可能,盡早行血糖等糖尿病常規(guī)檢查,加強糖尿病自身抗體檢測及胰島素功能檢查,幫助患者盡早確定糖尿病類型[13];②接診患者應提高患者對LADA、T2DM認識,認真采集病史,建立整體觀念,避免片面的診斷思維,診斷思路要嚴謹,避免單一的根據(jù)首發(fā)臨床診治就以單科疾病先入為主[14];③加強居民LADA和T2DM相關知識宣傳教育,加強糖尿病的自我監(jiān)測,對于異?;颊呒皶r就醫(yī)治療,幫助患者早期確診,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15]。但是,本研究中亦存在諸多局限性,一方面限于研究納入病例數(shù)較少,均需要大樣本量驗證;另一方面,對患者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統(tǒng)計時存在一定人為誤差,均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綜上所述,LADA患者漏診為T2DM原因較多,且不同原因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應根據(jù)上述可能的原因采取相應的干預對策,降低臨床漏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