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睿一
05:00
記得五年前《三體》獲雨果獎的時候,我在中文網(wǎng)站上搜索“劉宇昆”這個名字,搜到的全是“以一己之力把《三體》推向世界的人”這樣的通稿。如今,中文網(wǎng)站對劉宇昆的介紹已經(jīng)豐富了許多,大家對他的認識不再限于《三體》英文譯者這個身份,越來越多的中國讀者開始自發(fā)搜羅他的作品。
其實我很早就知道劉宇昆是星云獎、雨果獎雙獎獲獎作家,后來還知道他得過軌跡將和世界奇幻獎,但早年并不知道這些獎項的分量,所以他在我眼里也沒什么大神光環(huán)。而且,他很難說得上是個形象鮮明的作家。他的個人介紹一般以“作家,律師,譯者,軟件工程師”開頭,這么多身份,似乎什么都會一點。要給他貼個標簽實在不容易。
個人形象沒那么鮮明,一般就只能老老實實靠作品說話了。阿西莫夫有壯闊奪目的想象力,阿瑟·克拉克用凌厲冷峻文字逼讀者思考;近一點的,道格拉斯·亞當斯借著幽默感讓人們窺探他的智慧。這些人被我們記住,因為他們將各自的風格發(fā)揮到極致,為后人立起豐碑。然而看看劉宇昆的作品,依然是什么都有,溫情的,硬核的,深刻的,荒誕的,意識流的;戰(zhàn)爭,廢土,架空,遠未來,中國風,蒸汽朋克……基本上市面上出現(xiàn)過的門類他都能寫,別說統(tǒng)一風格了,套用一句形容川菜的話,那就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04:00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共同點,如果讀他作品讀得夠多,就會覺察到貫穿所有故事的相似的思維方式——比如他喜歡把科幻/奇幻設(shè)定當成思想實驗,又比如他從不在故事里過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更不會硬塞給讀者——但這種東西太隱蔽了,不是鐵桿書迷很難發(fā)現(xiàn)。正如許多食客一聽到“川菜”就只知道辣一樣,如今,許多人提到“劉宇昆”,哪怕是鐵桿書迷,除了一句“牛逼”之外也很難想到更具體、更恰當?shù)男稳?。什么絲綢朋克,什么雙獎作者,說出來不順口也不夠唬人。想拉個朋友入坑,吹牛逼都吹得弱弱的。
他的知名度,實在應(yīng)該拉高幾個等級才對。很快我們就要推出他的兩本短篇集《狩獵愉快》和《轉(zhuǎn)生接口》。到時候,“著名華裔作家”的宣傳詞肯定是跑不掉的。但這個“名”究竟具體應(yīng)該是什么,就讓我從這一期選登的八個短篇入手,和大家淺淺琢磨一下。
03:00
時間比較緊了,咱們從最基本的聊起吧。劉宇昆喜歡波士頓,他曾在多篇訪談里表達過對這座城市的喜愛。這很正常,大家都會對自己念大學(xué)的地方有一定感情。但普通人和作家的區(qū)別就在這兒體現(xiàn)出來了,他可以大筆一揮,把自己熱愛的地方變成廢墟,寫成《從生命搖籃發(fā)來的報道:隱士——馬薩諸塞海的四十八個小時》——看看這紀實文學(xué)一樣的標題,不看作者,你可能真以為馬薩諸塞州被海水淹了。他還著重介紹了哈佛大學(xué)的海底遺址,儼然一座文明的墓碑。讓你深深體會到一個作家,在啟用造物主技能之后可以做得多絕。
劉宇昆在哈佛大學(xué)取得了三個學(xué)位,分別是文學(xué)、計算機科學(xué)和法學(xué)。所以我們有時會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律政元素,還能學(xué)到一點軟件工程方面的零碎知識。這類故事雖然在類別上屬于科幻,但讀起來特別真實,像我們這一期選登的《偶像》和《思念與祈禱》,在幻想的基礎(chǔ)上都有豐富的細節(jié)做支撐。讓你分不清他是真的想象力超群,還是利用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做過一些數(shù)據(jù)預(yù)測模型——他是有這個“前科”的,靈感不夠了就做點迷你AI來激發(fā)靈感。這對我一個普通文科生來說簡直無法想象。但大概要成為劉宇昆,必須學(xué)會大腦的靈活切換。
02:00
當然,一個擁有這樣大腦的人并不會炫耀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識。相反,這樣的人仿佛都知道要謙卑。我猜《灰兔,紅馬,黑豹》就有這種意識的一點點影子。在文明毀滅之后的廢土世界(你沒看錯,廢土文他也能寫),大部分人類艱難求生,少數(shù)幸運兒喝下一種叫“啟示之酒”的東西,就能變成動物,一步登天。降級成了升級,退化變成進化。這么顛覆性的設(shè)定,在他筆下卻顯得很平常,仿佛他根本不想給讀者沖擊,最多讓故事多一層可供回味的樂趣。
留白、點到即止,這也是劉宇昆幾乎所有作品的共同點。大概當一個人積累了足夠多的知識之后,他的選擇往往變得內(nèi)化而不是外放。特別像他這樣,中西方兩個世界都見過,都有透徹的理解,如果外放,能說的可就太多了,足夠開博客、當發(fā)言人、去世界各地演講,介紹中國文化。
但從《狩獵愉快》到《隱娘》、從《七個生日》到《轉(zhuǎn)生接口》,能看出來他并不打算迎合西方對“神秘東方”的刻板印象,在他們理解范圍內(nèi)小心編排中國元素。同時他也不介意將西式思維融入自己的故事,融入得坦坦蕩蕩,既不褒獎也不隨意貶損。見得多沒有讓他變得浮躁,相反,冷眼旁觀的態(tài)度在他身上似乎更明顯了。
01:00
對我們中國讀者來說,要感受這種偏冷的風格,去讀《麥克斯韋之妖》就行了。一般中國作者寫二戰(zhàn)時期的日本皇軍,都只需要淺淺幾筆,大家就可以秒懂,寫得太具體反而讓讀者難受。但劉宇昆不同,他的第一批讀者都來自英語國家,大多數(shù)人對日本侵華的暴行是選擇性無視的。面對這樣的讀者群,一位華裔作者可以控訴,可以聲淚俱下。但劉宇昆不愿意——他也有不愿意的能力,現(xiàn)實主義被他玩成了一把寒氣逼人的手術(shù)刀,刀刀切中要害,這又準又狠的筆法直接讓我想起魯迅。
許多雜志媒體把劉宇昆稱為“溝通中西方科幻的橋梁”。我覺得這樣說沒錯,但他絕不是那種四處奔走發(fā)聲的溝通者,他首先是個講故事的人——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他在故事里講了什么,讓大家視他為橋梁?no,no,no,我覺得正確的問題應(yīng)該是:他拒絕了什么,讓中西方讀者同時服氣?如上文所說,寫中國元素而拒絕討好,寫日本皇軍而拒絕催淚,明明能寫,卻拒絕這樣寫。類似的蛛絲馬跡還有很多,說不定大家一邊享受故事,一邊也會發(fā)現(xiàn)一二。
00:00
時間到。大家應(yīng)該發(fā)現(xiàn)我已經(jīng)放棄給他貼標簽了吧?關(guān)于他實在有太多可以聊的,要做出《五分鐘了解劉宇昆》這樣的視頻,或者寫出《一篇文章讀懂劉宇昆》這樣的營銷文,根本不可能全面。他的身份、他的作品更像一部單元劇,無法串成電影。但保證每一個單元都有鹽有味,值得我們咂摸。在籌備這期專輯的時候,劉宇昆曾對我說:“希望讀者只看故事,我這個作者沒什么有趣的?!弊鳛榫庉?,我不好反駁“不!你很有趣”。不過他說得對,趣味都藏在故事里,希望大家喜歡這一期的八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