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
摘要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小說如果太“平”,如果沒有一波三折,沒有對照映襯,就浪費了手頭的好資源。本文以《炮獸》一課的教學片段為例,闡述教小說的技巧。
關鍵詞小說教學;《炮獸》
教學片段一
一個細心的學生向我問道:“《炮獸》這篇小說在描寫炮獸時反復用到閃電的比喻,這應該是在贊美炮獸吧。但您說炮獸的作用是映襯出將軍的勇敢智慧,可是文中并看不出作家對將軍的贊美???”
這個問題真好!作家的情感是該明顯地表露出來,還是該委婉地隱藏起來?筆者由此蕩開一個話題,并插人學生閱讀課上讀的《平凡的世界》。
師:《平凡的世界》里作者時不時抒發(fā)自己對于人物的喜愛和贊美,你怎么看?
生1:作者的情感很直接,很濃烈,讓讀者也跟著喜愛,跟著悲嘆。
師:你被作者感染了。讀海明威的作品呢?比如《橋邊的老人》?
生1:確實是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隱藏在海平面之下的有八分之七。太簡潔了,簡潔到幾乎什么信息都沒有,要你去猜。
師:《炮獸》雖然也是傳統(tǒng)小說的寫法,但是炮獸的龐大迅猛是為了突出炮手的勇敢,炮手的勇敢是為了映襯老人的智慧,老人是叛軍的頭目,叛軍頭目的強大是為了映襯對手共和國遠征軍司令郭文的勇敢善良,同時也為了埋伏后面的情節(jié),身為叛軍將領的侯爵,也就是課文節(jié)選部分的老人最后時刻良心發(fā)現(xiàn),為救孩子放棄逃生,抓住后被判處死刑。
生1:哦,如果前面把將軍寫得十惡不赦或愚蠢至極,那后面他的轉變就無法完成了。
師:對,將軍的形象在小說里就叫做“圓形人物”,很復雜,有發(fā)展。
生1:所以作者雨果對這個人物的情感應該也比較復雜含蓄。
師:我們講過,雨果創(chuàng)作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生1: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
師:作為《九三年》整部小說的開頭,《炮獸》對叛軍頭目的描寫并不多,也沒有明顯的“感情用事”,能不能從情節(jié)結構的角度想想這是為什么呢?
生1:因為開頭時他的身份很隱秘,只有船長一人知道。從情節(jié)來看,他的身份前后有轉變。所以小說開頭不能有太明顯的情感傾向。
此時,聚攏過來許多學生。
生2:把一個叛軍頭目寫得這么厲害,好么?這是一個具有審美普遍性的問題。
師:什么樣的主人公是強大的?是對手弱爆了,還是對手很難搞?
生3:弱爆了,顯得主人公厲害,天下無敵。
生4:難搞的對手,只有對手更強大,才顯得主人公更強大。
師:抗日神劇里的“手撕鬼子”的情節(jié)能展示中國人抗日的艱巨性、持久性和堅定性嗎?
生5:不能。所以對手更強大,主人公才更厲害。
教學片段二
《炮獸》結尾的先獎后懲讓水手驚惶,令學生詫異。
師:你對這樣的結尾怎么看?
生1: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師:這是情節(jié)的突轉。為什么會設計這樣一個結尾?它在情節(jié)和人物塑造方面有什么作用?
生2:表現(xiàn)將軍的公正、堅定、嚴厲,甚至嚴酷。
師:好的文學作品如何處理結尾?是看開頭就能猜到結局,還是事情的發(fā)展總是與猜測相背離?
生3:背離,這樣更好看,更吸引人。
師:人物呢?是看到人物第一眼就知道誰是主人公,還是直到最后一刻才揭下他的真面具?
生4:當然是最后一刻知道事情的真相或是人物的真實面目更有意思。有懸念更好。
師:《炮獸》的結尾讓讀者和水手們同時吃了一大驚,雨果用他高超的寫作技巧成就了文學的經典。
《炮獸》的教學,看似搖擺,實則集中。小說教學可以用問題去制造懸念,讓學生層層剝筍,去想象,去推理。不同作品拿來比較,在既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里插人一句,效果也許更突出,更奇絕。
【作者通聯(lián):西北工業(yè)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