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豐堇
(湘潭大學(xué) 哲學(xué)與歷史文化學(xué)院,湖南 湘潭 411100)
“齊物論”是先秦諸子普遍探討的一個論題,不僅莊子有傳世的“齊物論”,而且墨子(1)墨子提倡“兼愛”“尚同”“僈差等”,荀子批評墨子說:“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19頁)蒙文通認(rèn)為,墨子和田駢、慎到的貴齊思想相近,是能做什么的人便讓他做什么。(蒙文通:《佛道散論》,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年版,第75頁)、尹文(2)《群書治要》引《尹文子·大道》篇說:“為善使人不能得從,為巧使人不能得為,此獨善獨巧者也。未盡善巧之理。為善與眾行之,為巧與眾能之,此善之善者,巧之巧者也。故所貴圣人之治,不貴其獨治,貴其能與眾共治;貴工倕之巧,不貴其獨巧,貴其能與眾共巧也。(魏征等編,《群書治要》學(xué)習(xí)小組譯注:《群書治要譯注》[第二十二冊],北京:中國書店,2012年版,第64頁)此派貴齊之論,反對獨善、獨賢、獨事、獨行、獨治,而崇尚共治、共巧。其所謂“齊”,指社會政治中的分工而共事,因萬物之不齊而各得其用為齊。、彭蒙、田駢、慎到、《呂覽》(3)《呂覽·不二》說:“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夫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68頁)此貴齊之論,同慎到“不兩”和“各得其用”之齊物觀,詳見后文。等都有貴齊思想,或者說有不同于莊子的“齊物論”,而荀子對貴齊思想也有一個整體性的批評(4)荀子除了批評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之外,還認(rèn)為:“分均則不偏,勢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shù)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天下之本也。書曰:‘維齊非齊?!酥^也?!?王先謙:《荀子集解》,第152頁)荀子是從社會等級和分工必要性來反對貴齊之論。,足見貴齊思想或“齊物論”在先秦之流行。蒙文通認(rèn)為,尹文、田駢、慎到等人的貴齊學(xué)說是從墨子來,墨學(xué)“大儉約而僈差等”可能是這一派“齊物論”的初旨(5)蒙文通:《佛道散論》,第75頁。。傅斯年認(rèn)為慎到也有“齊物論”:“《天下篇》所云‘去知棄己’、‘舍是與非’、‘塊不失道’等意義均與《莊子·齊物論》相合,而‘齊萬物以為首’簡直把《齊物論》的篇名也揭了出來?!?6)顧頡剛:《古史辨》(第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05頁。容肇祖贊同傅斯年的主張,他認(rèn)為“齊物論”即《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記載慎到所著的“十二論”之一(7)顧頡剛:《古史辨》(第四冊),第505頁。。顧頡剛贊同傅、容二家,他認(rèn)為《呂氏春秋》記“陳駢貴齊”,陳駢即田駢,亦是“齊物論”作于他們那一派的證據(jù)(8)顧頡剛:《古史辨》(第四冊),第505-506頁。。然而莊子的“齊物論”歷來被廣泛關(guān)注,目前學(xué)界對“齊物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莊子“齊物論”,而墨子、尹文、彭蒙、田駢、慎到等人的“齊物論”卻罕被注意,除蒙文通、傅斯年、容肇祖、顧頡剛和李凱等明確指出,彭蒙、田駢、慎到等人創(chuàng)作了“齊物論”或持有不同于莊子的“齊物論”之外,皆未能有意識地將慎到等人的貴齊思想視為另一種“齊物論”,但蒙、傅、容、顧和李諸家對這一派的“齊物論”也未能展開論述(9)參見蒙文通:《佛道散論》,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年版,第69-101頁。李凱:《慎到“齊物”思想管窺》,《中國哲學(xué)史》2015年第1期,第12-14頁。。另一方面,關(guān)于慎到的思想,學(xué)界一般認(rèn)為慎到“本黃老,歸刑名”(10)王先謙:《荀子集解》,第392頁。,他持有以道為本、以刑名法術(shù)為用的思想,是從黃老道家轉(zhuǎn)變?yōu)榉业年P(guān)鍵人物。郭沫若認(rèn)為:“慎到、田駢一派是把道家的理論向法理一方面發(fā)展了的?!?11)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8頁。歷來研究者多聚焦于慎到的法家思想,盡管高亨先生認(rèn)為慎到思想是“法家之齊物”(12)張豐乾:《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頁。,也有部分學(xué)者論述了《莊子·天下》中慎到的貴齊思想(13)如金東洙:《田駢、慎到的哲學(xué)思想(上)》,《當(dāng)代韓國》2003年第3期,第31-36頁。,但尚未明確闡述慎到不同于莊子的“齊物論”,對慎到的“齊物論”在道法轉(zhuǎn)關(guān)中的作用也關(guān)注不足。我們以稷下學(xué)者慎到為中心來考察其不同于莊子的“齊物論”?!肚f子·天下》論述了慎到的“齊物”思想,為理解慎到的思想淵源提供了新視角,如果結(jié)合《莊子·天下》和《慎子》的相關(guān)論述,從理論基礎(chǔ)、政治模式、主體心理和處世方式來闡述慎到的“齊物論”,分析他從“齊物論”到“齊民論”的思想轉(zhuǎn)變,應(yīng)該能展示慎到一派北方道家關(guān)于“齊物論”的一種新理解,也能揭示“齊物論”在道法轉(zhuǎn)關(guān)中的作用。
按照《莊子·天下》的評述,彭蒙、田駢和慎到皆有不同于莊子的“齊物論”。莊子“齊物論”至少有兩種含義:如果對象是客觀事物(物),那么“齊物論”就是“均齊萬物”的思想;如果對象是學(xué)說言論(物論),那么“齊物論”就是統(tǒng)一思想標(biāo)準(zhǔn)或消解學(xué)說爭論。王應(yīng)麟認(rèn)為莊子“齊物論”的實質(zhì)是齊“物論”,他說:“《齊物論》非欲齊物也,蓋謂物論之難齊也。是非毀譽一付于物,而我無與焉,則物論齊矣?!?14)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jì)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1頁。由于“物之不齊”是客觀事實,所以莊子的本意不是均齊事物,而是以“無所參與”的態(tài)度來消解各種“物論”。王夫之說:
當(dāng)時之為論者多矣,而尤盛者儒墨也;相競于是非而不相下,唯知有己,而立彼以為耦……勿論其當(dāng)于道與否,而要為物論。物論者,形開而接物以相構(gòu)者也,弗能齊也。使以道齊之,則又入其中而與相刃。唯任其不齊,而聽其自己;知其所自興,知其所自息……則見其不足與辨,而包含于未始有之中,以聽化聲之風(fēng)濟而反于虛,則無不齊矣。(15)王夫之:《船山全書》(第十三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93頁。
王夫之也認(rèn)為“齊物論”的對象是以儒墨思想為代表的“物論”。不僅“物”不可均齊,而且“物論”也各有不同的形成結(jié)構(gòu)而難于相齊。如果以“道”來統(tǒng)一“物論”,會使“道”降為“物論”的層次。唯有以“聽任”其自生自滅的方式,才能消解“物論”之爭。鐘泰進一步認(rèn)為,“齊物論”既齊“物”又齊“論”:
“齊物論”者,齊物之不齊,齊論之不齊也。言論先及物者,論之有是非、然否,生于物之有美惡、貴賤也……齊之為言非如孟子“比而同之”之云也。美者還其為美,惡者還其為惡;不以惡而掩美,亦不以美而諱惡則美惡齊炙。是者還其為是,非者還其為非;不以非而細是,也不以是而沒非,則是非齊矣。(16)鐘泰:《莊子發(fā)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頁。
鐘泰將“物”理解為主觀認(rèn)識中的內(nèi)容,而不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認(rèn)識內(nèi)容存在美惡、貴賤、是非的差異,所以“物之不齊”必然導(dǎo)致“論之不齊”。據(jù)此,“齊物論”其實是既齊“物”又齊“物論”。鐘泰認(rèn)為,“齊”的含義不是孟子的“比而同之”,而是從“物”的美惡比較和“論”的是非爭論中退場,從而實現(xiàn)價值判斷的自然消解。王應(yīng)麟、王夫之和鐘泰所理解的莊子“齊物論”,皆非均齊萬物或統(tǒng)一物論,而是消解學(xué)說的是非爭論。
田駢和慎到皆“學(xué)于彭蒙”(17)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1091頁。或“稟業(yè)彭蒙”(18)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jīng)注疏》(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614頁。,三家有相近的“齊物論”?!肚f子·天下》篇論彭蒙、田駢和慎到三家共同的“齊物”思想為:
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趨物而不兩,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fēng)而悅之。(19)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086頁。
“公而不黨”和“易而無私”是公正無偏、均平無私之意,“趨物而不兩”和“于物無擇”是隨順事物、公平待物之意,“決然無主”和“不謀于知”指主體具有無我無知的特征。與莊子“齊物論”相比,彭蒙、田駢和慎到的“齊物論”在對象、方式和主體上均有所不同,“齊”的對象偏重“物”而非“論”,“齊”的方式是公平地對待事物而非解構(gòu)物論,“齊”的主體不是通過消除成心來消解爭論,而是以無我、去知的態(tài)度去隨順萬物?!肚f子·天下》中借彭蒙之師的口吻說:“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風(fēng)窢然,惡可而言!’”(20)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091頁。彭蒙之師推崇的“齊物論”,是主體以“虛懷忘我”的方式而達到無是非爭論的境地,這種主體態(tài)度和莊子“聽任不齊”的方式似是而非,因為前者的“齊物論”更強調(diào)“隨順萬物”而非“解構(gòu)物論”的意思。
田駢還發(fā)展出廣義的“齊物論”世界觀?!秴斡[·慎勢》載:“陳駢貴齊”,高誘注曰:“齊生死,等古今也?!?21)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67頁。蒙文通對高誘注持有不同意見,他認(rèn)為田駢和慎到的“齊物論”應(yīng)當(dāng)相近,“高誘注以齊生死作解釋,這是把莊周的齊物和田、慎的齊物沒有分別清楚”(22)蒙文通:《佛道散論》,第74頁。。但如果高誘注比較準(zhǔn)確,那么田駢的“齊物論”是將“齊”的對象擴大為生死和時間等終極存在,“齊”的方式帶有一種視一切存在和變化無差別的人生態(tài)度,這其實是一種形而上的“齊物論”。
相比之下,慎到的“齊物論”則具有現(xiàn)實的政治關(guān)懷。《莊子·天下》的“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23)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086頁。主要指慎到的思想,這在《慎子·民雜》中有相應(yīng)論述:“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24)慎到:《慎子》,上海:世界書局,1935年版,第3頁?!按蟮滥馨荒苻q之”是從世界整體說明大道能包容而不區(qū)分萬物,讓天地萬物各隨其性分?!按缶蛎裰転橘Y,盡包而畜之”則從社會政治角度指君王包容萬民,讓萬民各隨所能而任事,具有強烈的政治實踐傾向。慎到的“齊物論”還通過另一角度表現(xiàn)出來?!渡髯印份d:“法者所以齊天下之動,至公大定之制也?!?25)慎到:《慎子》,第13頁。高亨認(rèn)為這種思想是“法家之齊物”(26)張豐乾:《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第200頁。?!胺ā笔怯伞暗馈鞭D(zhuǎn)化的法則制度,能公正裁斷一切物情或民情,以法“齊物”是“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的方式(27)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291頁。,“齊天下之動”體現(xiàn)了法家無所偏私、依理裁斷的貴公主張。所以,慎到的“齊物論”具有兩種思想特色:一種是君王對民眾的“包容不辯”和隨順民情,為道家消極的“齊物”;另一種是以法裁斷民情,為法家積極的“齊物”。
莊子“齊物論”未否定事實上的“物之不齊”和“論之不齊”,而是以“聽任不齊”的方式從“物”的美惡比較和“論”的是非爭論中退場,從而實現(xiàn)“物論”自息自齊。而彭蒙、田駢和慎到三家“齊物論”則是消極地隨順萬物。慎到“齊物論”更具有政治實踐性,“齊”的對象為民眾和民情,“齊”的方式兼有道家對民眾的“包容不辯”和法家對民情的“依法裁斷”。所以,慎到的“齊物論”其實是一種政治上的“齊民論”。
慎到“齊物論”走向“齊民論”的理論基礎(chǔ)是“齊萬物以為首”,由此可以確立一種“齊民而治”的政治模式?!肚f子·天下》載:
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敝f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28)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086頁。
蒙文通認(rèn)為這一段所表達的意思是黃老學(xué)派的大義,與莊子“齊物論”之旨全無相同之處(29)蒙文通:《佛道散論》,第73頁。。其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確立了“齊萬物”的目的論。慎到“齊物論”的邏輯起點是“齊萬物以為首”,“齊萬物”為其思想的首要目的。一種說法認(rèn)為“首”或為“道”,應(yīng)當(dāng)是“齊萬物以為道”(30)陳壽昌云:“其學(xué)以齊萬物為首務(wù),小大如一,不起分別也?!鞭啥痹疲骸笆祝铻榈??!瘪R敘倫認(rèn)為:“陳、奚二說是也?!眳⒁姀堌S乾:《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第272頁。,但這不妨礙以“齊物”為第一原則的意思。其次,確立了“道”是能“包容”和“齊萬物”的最高實體和標(biāo)準(zhǔn)。天、地、萬物和人為教化皆存在不能周遍的限度,唯有“道”才具有包容無遺的無限性,以及對萬物不作區(qū)分、一視同仁的公正性,所以“道”才是“齊萬物”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相比荀子強調(diào)以“尊卑貴賤,親疏長幼”的等級差別為禮法治理的基礎(chǔ),慎到更主張以“道”的自然性和公平性為依法齊民的基礎(chǔ)。其三,明確了以“道”來“齊萬物”的世界觀。慎到以“道”來“齊萬物”的思想為法家“齊民治世”確立了理論前提,只有在理論上以“齊物”為目的,并認(rèn)為“道能齊物”,才能在實踐中包容萬民,公平地對待民眾,依法公正地裁斷民情。所以劉澤華認(rèn)為:“‘道’與具體事物的關(guān)系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包容萬物,二是對萬物一視同仁。慎到認(rèn)為法與‘道’相對應(yīng),法也有兩個特點,一方面是包容一切人事,另一方面對不齊的人事一視同仁?!?31)劉澤華:《論慎到的勢、法、術(shù)思想》,《文史哲》1983年第1期,第15頁。慎到的這種“齊物論”具有濃厚的宇宙秩序和政治秩序色彩,與莊子以化解成心來消解物論的齊物思想不同。
關(guān)于慎到的“齊物”思想,《莊子·天下》多言“齊物”之本,而《慎子》多言“齊物”之用?!肚f子·天下》中慎到“齊萬物以為首”和“大道包而不辯”的世界觀,在《慎子》中皆有相應(yīng)的治國理論?!渡髯印っ耠s篇》載:
民雜處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能去取焉。是故不設(shè)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無不足也。(32)慎到:《慎子》,第3頁。
《莊子·天下》中慎到的“齊物論”是從理論上講大道和事物的關(guān)系,而《慎子》則從政治上講君王和百姓的關(guān)系,大道對應(yīng)君王,萬物對應(yīng)百姓?!渡髯印返摹懊耠s處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即《莊子·天下》說的“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意思是從“道”或君王的角度看來,萬物和民眾皆各有其性分?!渡髯印返摹按缶蛎裰転橘Y,盡包而畜之”,即《莊子·天下》的“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指君王如大道一樣對民眾包容而各任其所能?!渡髯印返摹安辉O(shè)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無不足也”,即《莊子·天下》的“道則無遺”,比喻治道無定法,隨人之性分而任用。如此,道家“齊物論”的世界觀就轉(zhuǎn)化為法家“齊民治國”的理論,由此構(gòu)建出現(xiàn)實社會中以君王為首、君王包容并均齊萬民、依法公平?jīng)Q斷事情的政治圖景。
另一方面,慎到“齊萬物為首”和“大道包而不辯”的思想體現(xiàn)了自上而下的體用秩序,如同老子“道生萬物”的邏輯,慎到也認(rèn)為“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33)慎到:《慎子》,第3頁。。處于下位的事物都是“道”的派生和運用,而天道的“太上”地位和“齊萬物”的作用,也會相應(yīng)轉(zhuǎn)化為君王處于權(quán)力頂點的“勢力”和“勢能”。對大道至上位勢的強調(diào)是“重勢思想”和“勢治主義”的理論來源。君主和權(quán)勢好比飛龍和云霧,飛龍有云霧才能高飛,君王有權(quán)勢才能“令則行,禁則止”。如同“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fēng)”所謂的聲音傳播籍勢不借風(fēng)一樣,政令推行的一個主要條件就在于威權(quán)的勢能,而非其他外在因素的推動。因此侯外廬等人將慎到的治國理論稱為“勢治主義”(34)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04頁。,突出了“天道”的勢能或“君王”的位勢在慎到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慎到“齊物論”中的“大道”在政治實踐中分化為君王和“法”,分別形成政治主體和政治原則。君王秉承了“道”包蓄天下的特性,在政治實踐中體現(xiàn)為對萬民的“包容不辯”和公正無私?!胺ā北辛恕暗馈钡睦韯t性,在政治實踐中法的作用就是“齊天下之動”和對民情的“依法裁斷”(35)君王的無我性和法的原則性其實源自對老子“道法自然”的兩種理解。若“道法自然”指“道”本自然無為,不承認(rèn)世界背后有一個主宰,那么“道”體現(xiàn)的是無為而順自然的非實在性。若“道法自然”指“道”效法自然,則認(rèn)為世界有一個最高原因和主宰實體,那么“道”就具有效仿、遵循“自然實體”的實在性。這兩種思想既發(fā)展為稷下學(xué)的“莫為”與“或使”思想,也會影響慎到的“齊物”思想。。相比《慎子》突出以法“齊物”的作用,《莊子·天下》更強調(diào)“齊物”主體“無我”“棄知”和“不兩”的心理特征。莊子通過化解主體的心理根基來消解“物論”,慎到也通過消解主體的心理根基來適應(yīng)“法”的主宰性?!褒R物”主體的心理特征是理解道法轉(zhuǎn)關(guān)的思想關(guān)鍵。
君王的一個特征是“無我而順物”。在“齊萬物以為首”和“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的主旨下,君王需要無區(qū)別地對待萬物和民眾。如何能做到這一點?慎到的主張是“決然無主……于物無擇,與之俱往”(36)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086頁。,“泠汰于物,以為道理”(37)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088頁。。在慎到看來,“齊萬物”或“齊萬民”首先需要齊物主體具有“無我”的心理,做到“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38)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94頁。,摒棄自身意志或主觀意愿,隨順萬物之情或萬民之性,這樣才能在主觀上對萬物一視同仁。高亨認(rèn)為慎到的“無我而順物”其實是法家的思想:“物為人。法家不尚賢,于人無擇,有去己之意?!?39)張豐乾:《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第198頁。如果“物為人”,那么“齊物”的實質(zhì)上就是以無我的心理去“齊民”。君王一方面對民眾無價值選擇,另一方面又以聽任民情為道理,這種心理恰好適應(yīng)了“法”的主宰性,而一切依于“法”的裁斷。可以發(fā)現(xiàn),慎到雖然和莊子一樣通過主體無我的方式來實現(xiàn)“齊物”,但莊子是以心的境界為“齊物論”的終極方式(40)如王博認(rèn)為:“齊物的關(guān)鍵其實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物是不齊的,但是如果無心于不齊的話,這不齊的物的分別于我又有何意義呢?!?王博:《莊子哲學(xu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頁),而慎到的無我心理只是政治實踐的一個前提,它為法家“齊民而治”創(chuàng)造了條件。
君王的另一特征是“棄知”、否定尚賢和教化。《莊子·天下》認(rèn)為彭蒙、田駢和慎到的共同特點是對知識持否定態(tài)度:“不顧于慮,不謀于知”(41)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086頁。。而慎到尤其表現(xiàn)為“棄知去己……不師知慮”的態(tài)度。《莊子·天下》載:
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笔枪噬鞯綏壷ゼ海壊坏靡?。泠汰于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后鄰傷之者也?!敝l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斷,與物宛轉(zhuǎn);舍是與非,茍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飄風(fēng)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圣。夫塊不失道?!?42)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086-1088頁。
慎到對知識和圣賢提出三種主張。其一,在慎到看來,相比自然法則,人的主觀認(rèn)識和知識顯得淺顯和有限,有所知則有所不知。既然可以通過順應(yīng)“法”來齊物或裁斷民情,則人不必有知識。所以慎到對待知識的態(tài)度是“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于物,以為道理”。他放棄主觀意愿和知識,“洗滌一切對事物的偏見和誤解”(43)蒙文通:《佛道散論》,第71頁。,以聽任萬物活動為道理,只順著事物本身的自然之理而行,這就是“而緣不得已”的方式。其二,由輕視知識,進而否定選賢任能和道德教化。慎到認(rèn)為“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選賢和教化都是有限度的人為活動,選賢不能讓人人得到度量,教化也不能讓人人都擁有知識,皆不能實現(xiàn)普遍的“齊物”效果。而“道則無遺”,由“道”化生的“法”就是普遍的標(biāo)尺,以“法”任官和教民則能普遍應(yīng)用而無所遺漏。因此,慎到主張“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圣”。若隨順物情而不刻意任用賢能,則物各自得,人各盡性,而不必尚賢。若不為仁義之事,則天下之圣人不必存在。慎到認(rèn)為否定知識和圣賢是符合“齊物”之道的,即“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圣。夫塊不失道”。蒙文通說:“慎到、尹文他們把齊物、尚法不尚賢是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的?!?44)蒙文通:《佛道散論》,第80頁。其論斷依據(jù)就在于慎到的“棄知”和“笑賢圣”合乎“齊物”之道,具有“齊民治國”的目的,只有否定自私用智的知識,否定自逞其能的行為,否定與眾人不同的圣賢,才能均齊萬民而依“法”行事。其三,慎到認(rèn)為否定知識和圣賢還能實現(xiàn)合乎自然的境界,這就是上文所謂的“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是以終身無譽”。“無建己之患”指沒有標(biāo)新立異來自成一派的憂慮,“無用知之累”指沒有穿鑿附會、脫離實際的勞累,而“終身無譽”則是無寵辱若驚的心理煩擾。同時,放棄知識而隨順萬物也具有“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等保全自然性命,不滋生過錯的功用。
君王還有“不兩”的特征。慎到主張“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45)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086頁。?!叭の铩笔巧峒憾樜镏?,而“不兩”則具有雙重意義,體現(xiàn)了君王在政治實踐中身心分裂的矛盾。一方面,“趣物而不兩”有去己而順物之意,取消了心理主體的“我”,而與外物相適應(yīng)。這時“不兩”是無我而順物、與物不二的意思。另一方面,君王又保留了權(quán)勢主體的“我”,通過“不兩”而否定兩個權(quán)力中心?!渡髯印さ铝ⅰ氛f:“兩則爭,雜則相傷……故臣有兩位者國必亂。臣兩位國不亂者,君在也,恃君不亂矣。失君必亂。子有兩位者家必亂。子兩位而家不亂者,父在也,恃父不亂矣。失父必亂?!?46)慎到:《慎子》,第5頁。無論是家國還是天下,有兩個權(quán)力中心必會導(dǎo)致相爭和混亂,而保持君父獨尊的權(quán)勢,則家國不亂。這時“不兩”就是維護君父的權(quán)威,杜絕兩個權(quán)力中心的意思??梢?,《莊子·天下》中的“不兩”是取消心理上的“我”,而《慎子》中的“不兩”是主張權(quán)力上的“我”。君王“不兩”所體現(xiàn)的矛盾,其實是取消了心理主體而保留了權(quán)力主體。
君王的心理特征是慎到法治思想的心理基礎(chǔ)。如果以道家“無我”“棄知”和“不兩”等方式來取消君王的心理主體,那么反過來會更好地適應(yīng)“法”的主宰性。《慎子·君人》載:“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于法,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賞罰而無望于君?!?47)慎到:《慎子》,第6頁。如果君王無自我私見而依法處事,則百姓各安“法”的賞罰裁決而不必期待君王之決斷。同樣,君王“棄知”也有助于實現(xiàn)無為而治。《慎子·民雜》載:“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已,故事無不治?!?48)慎到:《慎子》,第4頁。為政的關(guān)鍵是君王不用知識,不參與事為,聽任臣民各憑其天賦能力而完善其事,則能達到無為而治的效果。
君王的心理特征還是慎到“重勢”的一個緣由?!褒R物”主體雖然心理上“無我”,但在政治位勢中仍“有我”。君王身心的分化,一方面消解了心理主體以適應(yīng)法則,從而走向法治主義;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權(quán)力主體,而走向勢治主義。慎到之所以重勢,不僅因為“勢”是天道至上的地位在政治實踐中的體現(xiàn),而且因為君王是無我、棄知的。若君王懷有無我、棄知的心理,而且不欲借助治理之術(shù),那么只有依靠至上的“權(quán)勢”才能保持政令暢通和推行政治愿景。如果說天道是勢治主義的形而上來源,那么君王無我、棄知的特征則是勢治主義的心理基礎(chǔ)。
君王“無我”“無知”的心理在政治實踐中會體現(xiàn)為“因循”的方式。君王要面對“民”和“法”這兩種對象,如何能在自身“齊物”的同時適應(yīng)“法”的“齊民”,便是君王需要解決的問題。“因循”是君王協(xié)調(diào)兩者的處世方式?!耙蜓奔错槕?yīng)、效法之意,以“因循”為處世態(tài)度,君王既能包容、順應(yīng)民情,同時也能遵循“法”的主宰安排。
從理論淵源而言,老子“道法自然”的兩種意義,稷下學(xué)的“莫為”與“或使”的兩種思想(49)《莊子·則陽》載:“季真之莫為,接子之或使?!?郭慶藩:《莊子集釋》,第916頁),黃老學(xué)的“重因”傳統(tǒng)和“靜因之道”(50)《管子·心術(shù)上》:“禮者,因人之情?!薄耙蛞舱撸峒阂晕餅榉ㄕ??!币陨蟽商幰婈惞膽?yīng):《管子四篇詮釋》,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年版,第147、164頁。,會影響慎到或相互影響,在這種思想關(guān)聯(lián)下,慎到會兼有順應(yīng)物情和遵循主宰的“因循”思想。但“因循”其實和“齊物”也有思想聯(lián)系。莊子“齊物論”不主張以最高標(biāo)準(zhǔn)來統(tǒng)一物論,但慎到主張以“道”來“齊萬物”和對萬物“包容不辯”,“道”就具有主宰萬物和包容萬物兩種功能,君王如果效法“道”的作用,會相應(yīng)產(chǎn)生遵循“法則”和順應(yīng)“民情”兩種態(tài)度。遵循“法則”和順應(yīng)“民情”面臨的對象雖然不同,但主體“因循”態(tài)度是一致的。
《莊子·天下》未直接使用“因循”一語,而是用“于物無擇”“趣物而不兩”等語詞來表達和“因循”相同的意思。高亨從法家角度來理解“趣物”,認(rèn)為法家不尚賢故能于人無擇,所趨向者唯法。與此不同,馬敘倫從道家角度來理解“趣物”,認(rèn)為這是“隨物而往,不持己意,與物為一”的意思(51)張豐乾:《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第198、270頁。。無論哪種解釋,“趣物”都是“無我而因循”的方式,都是順應(yīng)物情或法則的符合論。當(dāng)然,這兩種解釋也能體現(xiàn)法家和道家在“因循”思想上的差異,道家是因順物情,法家是遵循法則。
高亨和馬敘倫對所趣之“物”的不同理解,實際上就是慎到“齊物論”主體(君王)所面對的兩種對象——民和法,而二者都統(tǒng)一于君王的“因循”方式。若君王的對象是民情,則相應(yīng)表現(xiàn)為“莫為而因循”的處世態(tài)度?!渡髯印ひ蜓份d:“因也者,因人之情也。……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唯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52)慎到:《慎子》,第3頁。君王無為而因順人情,就能達到民眾“自為、得用”的治理效果,這時君王“齊民情”的實質(zhì)就是“因民情”。若君王面對的對象是“法”,則相應(yīng)表現(xiàn)為“遵循主宰”的處世方式。《慎子》載:“法者,所以齊天下之動,至公大定之制也。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謀,辯者不得越法而肆議,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练ú豢申I也?!?53)慎到:《慎子》,第13頁。“法”不可缺離,一切社會活動和人士皆不得違背法則。這時,君主“齊民而治”就是遵循法則的裁斷。
慎到還提出“性分”的思想來統(tǒng)合“齊物”和“因循”。從“性分”的角度看“齊物”和“因循”,民情和法則的關(guān)系就不是簡單的以后者裁斷前者,而具有內(nèi)在一致性。《慎子》載:“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fā)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54)慎到:《慎子》,第12頁?!胺ā背司哂小暗馈钡闹髟仔灾?,還具有“人心”的現(xiàn)實自然基礎(chǔ),因而法則和民情其實是一致的。如何實現(xiàn)一致?慎到主要通過“分”的思想來實現(xiàn),也就是說,法則的施行要合乎人在政治、社會和經(jīng)濟等方面的“性分”,此“性分”即《莊子·天下》所謂的“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即《慎子·民雜》所謂的“民雜處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55)慎到:《慎子》,第3頁。,而合乎“性分”即《慎子》所謂的“因人之情”。具體而言,君王所因循的民情包括人因不同“性分”而形成的政治職位和社會分工,慎到說:“古者工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則事省,事省則易勝;士不兼官則職寡,職寡則易守。故士位可世,工事可常?!?56)慎到:《慎子》,第2頁。對待人從自然性分而形成的社會分工和政治地位,慎到主張依法依情而治理,并非簡單地采用均平主義?!渡髯印ぞ恕份d:“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于法,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賞罰而無望于君。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57)慎到:《慎子》,第6頁。這是說,法則禮節(jié)雖然是“齊天下之動”的公共法則和制度,但是君王不是任用法則對民眾和事情實行一刀切的裁斷,而是以合乎人心方式,在“各以其分”的基礎(chǔ)上施行法治?!案饕云浞帧奔茨茏鍪裁吹娜吮阕屗鍪裁矗虑槭鞘裁礃颖阆鄳?yīng)采用什么手段,這就是慎到這一派“因循性分”思想下的“齊物”。從貴因的角度看,“齊物”的含義就不是思想層面的消解物論,而是具有強烈的社會政治訴求,而這種社會政治主張也非簡單的均平主義,而是在公平基礎(chǔ)上,以法則來裁決民眾“各以其分”而形成的民情,以法則來維護事物各以其情,民眾各以其性、各得其用的秩序和治理思想。如此,慎到不僅以“因循”方式將因順民情和遵循法則統(tǒng)一起來,而且還通過“合乎人心”和“各以其分”為民情和法則建立了內(nèi)在統(tǒng)一的人性基礎(chǔ),從而協(xié)調(diào)了兩種“齊物”方式,為“本道而歸法”尋找到契合處。
另一方面,貴因思想和齊物思想的結(jié)合,還可以發(fā)展出一種“自足其性”的逍遙思想和政治理想。雖然沒有證據(jù)表明郭象的思想受到慎到一派“齊物論”的影響,但是從思想關(guān)聯(lián)的可能性來說,慎到的“齊物論”既然不是用法則去整齊劃一地裁斷物情或民情,而是實現(xiàn)“合乎人心”和“各以其分”的政治理想,那么就和郭象的“自足其性”的思想有相通之處?!肚f子·逍遙游注》載:“夫大小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各住其性,事稱其能,各節(jié)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于其間哉?!?58)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jīng)注疏》(上),第1頁。這種逍遙是通過“齊大小”來實現(xiàn)的。郭象所謂“齊大小”不是以一種標(biāo)準(zhǔn)來裁剪大小以使其整齊劃一,而是通過“物各住其性,事稱其能,各節(jié)其分”的方式來實現(xiàn)“稱性之齊”,也就是說,不是達到物情或物性的均等,而是讓事物能平等地適性。若實現(xiàn)了“齊大小”,也就實現(xiàn)了不同事物“自足其性”的逍遙境界,如此,“齊物論”和“逍遙游”就統(tǒng)一于郭象“大小俱足”的思想中,而這種“齊物”也表達了和墨子、尹文和慎到一樣的政治理想:萬物的存在都是各足其性的,人在社會中也應(yīng)各安其位,各盡其性(59)如墨子說:“故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墒归L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吳毓江:《墨子校注》[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74-75頁)這是以人各盡其性為齊。如尹文說:“因圓之自轉(zhuǎn),使不得止,因方之自止,使不得轉(zhuǎn),何苦物之失分。故因賢者之有用,使不得不用。因愚者之無用,使不得用。用與不用,皆非我用,因彼所用與不可用,而自得其用,奚患物之亂乎!”(魏征等編,《群書治要》學(xué)習(xí)小組譯注:《群書治要譯注》[第二十二冊],第66頁)這是因萬物之不齊而各得其用為齊。。
慎到思想兼有道家和法家的特征,以“無我”“無知”的主體作出因順人情而遵循法則的實踐,可謂“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而從“齊物論”走向“齊民論”,也體現(xiàn)了慎到“本道而歸法”的轉(zhuǎn)變。但慎到“齊物”主體的“無我”,“棄知”“不尚賢”“后物而動”等思想,用于政治實踐會相應(yīng)產(chǎn)生四個問題,除了君王存在心理主體和權(quán)力主體相分裂的矛盾之外,還有荀子所批評的“尚法而無法”“蔽于法而不知賢”和“有見于后而無見于先”三方面問題。
1.尚法而無法。“尚法”和“無法”的矛盾事實上源自“主體無知”和“齊物原則”“主體無我”和“因循”的矛盾。從“主體無知”的角度看,慎到既主張以法“齊民情”,又主張以“棄知去己”的方式來遵循法則??稍趯嶋H生活中,知識具有規(guī)范性和標(biāo)準(zhǔn)性,而建立法則的行為規(guī)范和賞罰標(biāo)準(zhǔn)需要知識基礎(chǔ),對法則的執(zhí)行和遵循同樣需要知識儲備來理解法則。如果在建立、執(zhí)行、遵循法則的同時否定一切知識和教化,那么不僅“法”的規(guī)范性和標(biāo)準(zhǔn)性無從建立,人們能否合理地執(zhí)行法則或理智地遵循法則也成為問題。慎到通過否定知識和教化來依法齊民的思想,勢必會導(dǎo)致連“法”本身也被否定的極端情況。從“主體無我而因循”的角度而言,也存在“尚法而無法”的矛盾。荀子批評慎到說:“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終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不可以經(jīng)國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慎到、田駢也?!?60)王先謙:《荀子集解》,第93頁。荀子認(rèn)為慎到雖然崇尚法則,但又存在不循舊法的情況,而是以茍順的態(tài)度聽取于上、取從于俗,所以他雖然著書立言而成文典,但察之無所指歸,這樣就使得法度難以確立。
2.蔽于法而不知賢。這一沖突源自慎到將“法”與“人”對立,而不知“法”也需要“人”來實施。由于萬物存在“有所可,有所不可”的限度,而道(法)則具“包容無遺”的普遍性,所以慎到認(rèn)為與其崇尚圣賢,不如遵循法則?!渡髯印份d:“學(xué)之于水,不學(xué)之于禹也?!?61)慎到:《慎子》,第12頁。慎到通過否定墨家崇尚的大禹,來表達尚法而不尚賢的思想?!肚f子·天下》認(rèn)為慎到是“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圣”(62)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088頁。。儒家舉賢,墨家尚賢,而慎到則是“笑尚賢”和“非圣”。荀子認(rèn)為慎到“蔽于法而不知賢”(63)王先謙:《荀子集解》,第392頁。,慎到簡單地認(rèn)為只要明確法則、因循法則,雖然無圣賢也能得到治理,這是不知圣賢的作用在于建立和執(zhí)行法則。王先謙認(rèn)為:“但明得其法,雖無圣賢亦可為治,而不知法待賢而后舉事。”(64)王先謙:《荀子集解》,第392頁。如果將“法”的普遍性和人的有限性對立起來,凡事都因循或取決于“法”,似乎不需要圣賢的治理,但事實上“法”也要通過賢能者來施行,否則“法”的賞罰公正性和執(zhí)法完善性就缺乏理智的執(zhí)行主體,而無法合理地實施。
3.有見于后而無見于先。如果說慎到的前兩種問題與“法”相關(guān),那么這一問題則源自慎到思想中齊物主體極端無我而因循的方式。道家“因循”的訣竅在于能把握事態(tài)的時機,所謂“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65)司馬遷:《史記》,第3292頁。蒙文通認(rèn)為,“虛無為本”是南北道家之所同,“因循為用”則為北方道家之精義,亦是黃老道家雖然后起卻能壓倒百家之原因,而“因循”不僅是“因物”,還是“因時”(66)蒙文通:《佛道散論》,第70頁。。從根本上說,“因循”的目的不是因循具體的事物,而是遵循事物所體現(xiàn)的自然天道,從而能實現(xiàn)“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自在性和主動性。這就要求主體具有一定的洞見來把握事物的活動規(guī)律及活動時機,并在政治實踐中保持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來選擇恰當(dāng)?shù)臅r機,而不是簡單地隨順事物。但慎到卻是“不知前后”“推而后行,曳而后往”。他將“因循”消極地理解為隨順形而下的事物,而不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和把握活動時機,所以不僅表現(xiàn)為處處落后于事物和形勢,而且毫無主觀能動性。這表面上是因循自然,其實是不知幾、無先見的表現(xiàn)。荀子對此批評道:“有后而無先,則群眾無門?!?67)王先謙:《荀子集解》,第319頁。如果在政治實踐中,君王處處落后于事物的變化,無治國遠景和對事態(tài)變化的預(yù)見性,則民眾生活無門路可遵循。甚至,這種極端的因循方式已經(jīng)泯滅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然生理,所以《莊子·天下》評論道:“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王夫之也認(rèn)為:“此逆人之心,而絕其生理?!?68)王夫子:《船山全書》(第十三冊),第470頁。慎到“棄知去己”“后物而動”“若無知之物”的因循方式不過是極端消極而無生理的“道”。這種極端消極的方式已經(jīng)不類似道家或法家,而被后人視為近似于佛家,《四庫總目提要》載:“慎子之學(xué)近乎釋氏,然后志列之于法家?!?69)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1頁。這是認(rèn)為慎到之學(xué)極端消極無為的思想近于佛家所謂鈍根聲聞?wù)撸炊幌竦兰一蚍业乃枷胩卣鳌?/p>
4.有我與無我。慎到的“不兩”思想,以權(quán)力上的“我”來行道,又否定主體上的“我”來因順道、法和萬物,這種取消心理主體而保留權(quán)力主體的方式,體現(xiàn)了君王在政治實踐中身心分裂的矛盾。造成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慎到未能明于“天人之分”,對天人關(guān)系或道人關(guān)系處理不當(dāng)。在人君、天道、萬物三者的關(guān)系中,慎到將天道視為高于人君和萬物的終極存在,主張以無我之君適應(yīng)主宰之道,并聽任天道來施行人間之治??墒且环矫?,人不能完全去己而適應(yīng)天道。唐君毅認(rèn)為:“老莊則棄一般之知與己,而亦有其不棄之知,不去之己?!?70)唐君毅:《中國哲學(xué)原論·原道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1973年版,第276頁。老子之歸根復(fù)命,也是以“玄覽”“玄鑒”而體道,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之“玄德”,并非像慎到那樣取消精神自我而成塊然一物。另一方面,即使是通過天道來施行人間治世,也需要以人作為行道載體。但是慎到泯滅人的主觀智識來適應(yīng)天道,而不知“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7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3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7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167頁。,最終會導(dǎo)致“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這其實和莊子一樣是“蔽于天而不知人”(73)王先謙:《荀子集解》,第393頁。。既不明人之職分,又要以人君身份替天行道,就會造成人君的身心分裂。事實上,天道與人是不離不混的關(guān)系,各有其分,只有明于“天人之分”,才能恰當(dāng)?shù)靥幚硖烊岁P(guān)系或道人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