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視覺紋理的再現(xiàn)(二) 自然、古典與氣韻生動

2021-11-25 06:40:46楊崇和
新美術(shù) 2021年5期
關(guān)鍵詞:氣韻紋理畫家

楊崇和

在〈視覺紋理的再現(xiàn):十至十七世紀中國山水畫中的例證〉1楊崇和,〈視覺紋理的再現(xiàn):十至十七世紀中國山水畫中的例證〉,載《新美術(shù)》2019年第3 期,第55—73 頁。(下簡稱〈紋理再現(xiàn)〉)一文中我已指出,宋元山水畫風表面上看似南轅北轍,其實有一股 “源頭活水”貫穿其中——對視覺紋理的再現(xiàn)。元代以降,文人畫家主導了山水畫的發(fā)展進程,他們將個人主觀感受融入畫作“以寫胸中逸氣”(倪瓚語)。盡管如此,兩宋山水畫中紋理再現(xiàn)的創(chuàng)新并未因此終結(jié),只是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五代兩宋的畫家發(fā)明了各種皴法用以描?。〝M真)山石紋理;元代文人則用既有的書寫技藝去改造前人的皴法,用于模擬(匹配)山水的紋理;而明清畫家的創(chuàng)新則是在運用古典圖式/語匯的同時對自然紋理的“共相”實施提取和置換等等。2參見〈視覺紋理的再現(xiàn):十至十七世紀中國山水畫中的例證〉一文中的相關(guān)討論。十至十七世紀的繪畫大師們對紋理的認知不斷更新,推動著再現(xiàn)手段的持續(xù)迭代[Iteration]。紋理再現(xiàn)在畫史中的這種演進過程,讓我們想到李格爾[Alois Riegl]就風格演變所作的闡述:“藝術(shù)史乃是從一種再現(xiàn)方式向另一種再現(xiàn)方式的無限、必然運動,前一種再現(xiàn)方式建立在對象及其作為可接近、可觸、具體且自足的各部分之上的視覺再現(xiàn),后一種再現(xiàn)方式則是對整個知覺域的再現(xiàn)?!?這是夏皮羅[Meyer Schapiro]對李格爾觀念的概括,參見[美]夏皮羅,《藝術(shù)的理論與哲學:風格、藝術(shù)家和社會》,沈語冰等譯,江蘇鳳凰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第77 頁。盡管藝術(shù)史家的解釋精巧復雜,畫家的想法卻十分單純:創(chuàng)建異于前代的新畫風。這是促進風格演進,推動藝術(shù)史前行的原動力。

本文是〈紋理再現(xiàn)〉的續(xù)篇,分為兩部分:在第一章中,我們進一步通過繪畫實例闡明,遲至十七世紀,畫家仍致力于紋理再現(xiàn)的創(chuàng)新,不過更多地是建立在古典圖式/語匯的基礎(chǔ)上,4關(guān)于明清畫家對古典圖式和畫法的復興,參見章暉、范景中,〈古典的復興(代序)〉,載《古典的復興: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第ix—xiii 頁。關(guān)于山水畫語匯的討論,參見萬木春,〈山水與山水畫〉,載《美術(shù)觀察》2021年第6 期,第25—27 頁。將新觀察到的自然紋理特征用新的手法再現(xiàn)出來并融入古典圖式。在第二章中,我們從視覺紋理的生成及其再現(xiàn)的視角來考察“氣韻生動”——這條千年來品評中國繪畫的第一法則,并在此基礎(chǔ)上引入人工智能的分析方法,估算畫作中的紋理再現(xiàn)與自然紋理的接近程度,嘗試對紋理再現(xiàn)的優(yōu)劣作出相對客觀的測評。尤需指出的是,畫史上一些常用關(guān)鍵詞,如“氣韻”“寫意”“形似”等由于歷代畫論家不斷賦予它們新的內(nèi)涵,致使其含義變得非常豐富和復雜。本文在使用這三個詞時,盡量還原它們在原典中的本意:“氣韻”指存在于被畫面物象特征和形態(tài)中的客觀之氣韻,并非畫家自身的人品氣質(zhì)(主觀之氣韻);“寫意”是寫景物的客觀之“意”,非畫家主觀之“意”;至于“形似”一詞,除了有形式、外觀相似之意外,還隱含了工筆和設(shè)色的意思。關(guān)于這三個詞在原典中的本意及流變,請參閱正文后附錄中所作的簡略梳理。

正文開始前筆者還要強調(diào),本文及〈紋理再現(xiàn)〉之目的是試圖發(fā)現(xiàn)和分析中國山水畫中的客觀再現(xiàn)及其演進,故文中有意無意淡化了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植入的主觀情感和思想,較多專注局部紋理細節(jié),未及討論整體畫面的藝術(shù)效果。這并非是要忽略或輕視中國山水畫作、特別是文人畫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和人文關(guān)懷。

一 融合古典圖式的自然紋理再現(xiàn)

元代文人畫家在古典畫法中摻入書寫技巧,興起了一種和宋人畫風迥異的寫意畫法。這種新風格在江南一帶流行并逐漸成熟,及至明代吳門時期,它已是文人畫家眼中的新經(jīng)典而被廣泛學習和采用。將不同古典大師的個人風格融于一體是吳門畫家追求的時尚,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被一些學者視為“藝術(shù)史繪畫”,認為其與再現(xiàn)自然的繪畫已經(jīng)脫離關(guān)系。5[美]羅樾,〈中國畫:階段與內(nèi)容〉[Phases and Content in Chinese Painting],載《中國繪畫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臺北故宮博物院,1970年,第285—297 頁。此觀點的進一步推論是,中國繪畫的歷史在元代之后即已停止,并進入了“后歷史”和“后后歷史階段”。6[美]高居翰,《風格與觀念:高居翰中國繪畫史文集》,中國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2011年,第93—114 頁。

事實上,我們在〈紋理再現(xiàn)〉中已舉例說明,再現(xiàn)和創(chuàng)新在元代之后并未停滯。本章節(jié)討論的三幅明代作品,將進一步展示畫家如何在古典圖式/語匯架構(gòu)上創(chuàng)新地再現(xiàn)自然紋理。

(一)究微造妙:“粗文”中的細節(jié)

鑒賞界有“粗文細沈”之稱,意指文徵明(1470―1559)7本文中援引之文獻和相關(guān)人物生卒年由中國美院楊柳女史協(xié)助查閱并核對。中國古代書畫家生卒年未注明出處者均引自以下二書:(1)俞劍華,《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年;(2)劉九庵,《宋元明清書畫家傳世作品年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的作品細筆常見而粗筆難得,沈周(1427―1509)的情況則剛好相反。下面我們通過對兩幅“粗文”山水畫中細節(jié)的考察,揭示畫家在運用經(jīng)典圖式的同時,借助對細節(jié)的改進來達到新穎生動的再現(xiàn)效果。

《春到寒林圖》(圖1.1)是一幅典型的“粗文”,我們注意到,畫面近景右下角醒目的濃墨點苔散落于坡石上,有些地方形成了大塊墨團。在前景坡石上密集地點苔(攢苔)為吳鎮(zhèn)(1280―1354)喜用,不過他的攢苔雖然密集,還是可以辨認出一個個獨立的苔點,暫未形成大塊墨團(圖2.1)。吳鎮(zhèn)偶爾還用散開的筆鋒在苔點的尾部拉出分叉,形成“開花點”(圖2.2)。吳門的畫家們不僅繼承了吳鎮(zhèn)的攢苔畫法,沈周和文徵明又將“開花點”進一步發(fā)展,用以展現(xiàn)墨筆運動的速度和節(jié)奏感,這樣的點苔已“不再是亦草亦木,而是非草非木”8李霖燦,〈中國山水畫上苔點之研究〉,載《故宮季刊》1975年第4 期,第33 頁。,明顯摻入了文人表現(xiàn)筆墨的用意?!洞旱胶謭D》那些塊狀墨團將本應獨立分開的苔點連成了一片,這種畫法似乎無關(guān)古典圖式/語匯,一時也難以和我們印象中自然界的苔蘚聯(lián)系起來,倒讓人想到《芥子園畫傳》中所說“古人畫,多有不點苔者,苔原設(shè)以蓋皴法之慢亂”9[清]王概,《芥子園畫傳初集》卷一,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1年,第21 頁。??此扑烈鈸]灑的“粗文”中,難道有“皴法之慢亂”的地方需將苔蘚繪成墨團來掩蓋?但檢視全圖,皴筆精彩紛呈,文徵明以畫技精湛著稱畫史,這類問題不應存在。其實在山水畫中增加苔點,更多的是為了讓畫面豐富。那么,畫家引入這種“塊狀墨團”是否也是一種豐富畫面的嘗試?細究這片墨團,發(fā)現(xiàn)成片的墨色中有苔點隱約可見,畫家是先點了苔,再將它們用稍淡的墨汁涂連成片。墨團的邊際亦不平滑,是由一個個苔點的邊緣連接而成。此種處理絕非隨意的戲墨,必是有心為之。既然這樣的墨塊難以在古典大師那里尋得,我們不禁要再看看,它是否與自然景物的再現(xiàn)有關(guān)聯(lián)。如果我們用心去觀察巖石上生長的苔蘚會發(fā)現(xiàn),它們在生長的初期是一個個獨立的苔點,是離散分布的,當它們逐漸增多并擴大時,就會連成一片,而連成片的苔點仍然保留了單個苔蘚原有的形狀。將文徵明那些連成片的墨點和苔蘚的照片對比(圖1.2),我們不難領(lǐng)會畫家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以及基于這種觀察所做的超越古典(吳鎮(zhèn)的攢苔)的創(chuàng)新。

圖1 .1 文徵明《春到寒林圖》(私人藏)

圖1 .2 畫中連片墨筆苔點與巖石上的成片青苔的比較。

圖2 吳鎮(zhèn)《雙檜圖》(臺北故宮藏)局部(左),苔點的堆疊“攢苔”吳鎮(zhèn)《中山圖卷》(臺北故宮藏)局部(右),苔點下方的拉出的分叉“開花點”

現(xiàn)在再來看另一幅“粗文”作品《五岡圖》(圖3),我們在《紋理再現(xiàn)》一文中討論過此圖,指出文徵明以提取“紋理共相”的手法畫成山峰(石質(zhì))、坡岸(土質(zhì))、樹干(木質(zhì))、茅屋(草質(zhì))等景物。構(gòu)成坡岸的筆墨看似草草,實乃精心繪制的結(jié)果,這可以從墨色的濃淡、筆速的疾緩以及筆畫的粗細和長短等方面看出。下面,我們將進一步揭示畫中的一些創(chuàng)新細節(jié)。為討論方便,先將《五岡圖》詩塘中董其昌(1555―1636)的題跋摘錄如下:

文太史一生止見董源《溪山行旅圖》,才半幅,沈石田家物也。每作董源筆,轍用此圖之法。余從長安得之,足與文畫相印證。此《五岡圖》尤絕肖者。五岡張君為鴻臚,畫不著,故并及之。董其昌觀。

結(jié)合跋語來審視此圖,不難發(fā)現(xiàn)山峰和坡岸上的披麻皴正是源自董源(?―962)的筆法。10石守謙先生對《五岡圖》與董源風格的淵源做了詳盡的分析,參見石守謙,〈文徵明五岡圖的制作〉,載《古典的復興: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研究》,第3—12 頁。而主峰向左懸垂,頗似王蒙(1308―1385)《青卞隱居圖》中主峰的造型(見〈紋理再現(xiàn)〉中的相關(guān)討論),其主峰上的皴法也受到王蒙“牛毛皴”的影響。山水畫中,樹木和苔點是重要組成部分,《五岡圖》坡岸上和樹下的濃密攢苔與《春到寒林圖》頗為接近,點法也是開花點。這些都是從吳鎮(zhèn)那里發(fā)展而來,前文業(yè)已論及?,F(xiàn)在再看樹的畫法,圖3 中前方的三株樹與《春到寒林圖》中樹的畫法亦頗接近,主干和枝干完全裸露在外,樹葉分布于周邊,乍看起來這像是樹被壓扁后從樹芯劈開所形成的二維平面圖,實際上則是從樹下仰視樹冠時所看到的情形(如圖4.1所示)。因為平視之樹,觀者只能看到樹冠,無法看清支撐樹冠的枝干(如圖4.2所示)。這種“仰視之樹”出現(xiàn)在畫作中不會晚于北宋,傳世幾幅公認的北宋繪畫(如臺北故宮藏范寬《溪山行旅》和郭熙《早春圖》等),山坡上的樹均有相似的構(gòu)造,我們猜測這是畫家從一個較低的視角仰觀山體時所見到的樹之形態(tài)(圖5)。此類“仰視之樹”也常被畫史歸在吳鎮(zhèn)的名下。11《芥子園畫傳》在介紹這類樹法時主要稱作:“梅道人喜畫之”“吳仲圭樹法,沈石田嘗摹之”“梅花道人樹法”等等,盡管在介紹“黃子久樹法”“云林樹法”時也有類似樹形出現(xiàn)。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各藏有一軸吳鎮(zhèn)的《漁父圖》,其中樹的畫法便是樹干完全裸露、樹葉分布于外圍。值得注意的是,吳鎮(zhèn)在《漁父圖》中使用這種“仰視之樹”時,與漁父在船上仰觀坡岸和遠山的視角是一致的,這一點和董源一樣。稍后我們會看到,沈周、文徵明突破了這個限制,在平視的畫面上植入“仰視之樹”。總之,《五岡圖》融合了多種古典元素,是文徵明運用古典圖式/語匯做的一次精彩表演,初看之下,確實是一幅“藝術(shù)史繪畫”。

圖3 文徵明《五岡圖》(私人藏)畫中的兩處枯枝由紅圈標出

圖4 仰視之樹:可以看清楚支撐樹冠的枝干(上)平視之樹:僅能看到樹冠,支撐樹冠的枝干被樹冠遮掩,無法看清(下)

圖5 范寬《溪山行旅》(臺北故宮藏)局部

現(xiàn)在暫將畫面上的古典元素放置一旁,來看看畫家是否于再現(xiàn)自然上有所創(chuàng)新。先看全圖的視角,不論是茅屋,室內(nèi)的地面、畫案、人物,還是屋后的山峰,都是平視的視角。但屋前的樹木,如前所述,是“仰視之樹”,它沒有呈現(xiàn)出平視之樹應有的自然形狀。在平視(甚至俯視)的畫面中植入“仰視之樹”始于何時并非本文所深究內(nèi)容,不過吳門的前輩畫家杜瓊(1396―1474)就已采用這種畫法(參見上海博物館藏《南村別墅圖》冊中《蓼花蓭》一幀)。那么,《五岡圖》中那株不合觀看視角的“藝術(shù)史繪畫”之樹,僅僅是“雪中芭蕉”式的文人墨戲,還是同時蘊含畫家植入的自然生機?通過比對文徵明所繪樹冠局部和從樹下仰拍樹冠的照片(圖6),可以看到濃密的墨點與樹葉的天然分布頗為類似,淡墨畫成的枝干雖然看似雜亂,其結(jié)構(gòu)也與真樹非常接近。蘇軾(1036―1101)嘗云“山石竹木,水波煙云,雖無常形,而有常理?!保ㄔ斠姼戒浀牡? 章),“粗文”的畫法便是略去每片樹葉的細節(jié),用形狀類似樹葉的墨點精準復制了樹葉的自然分布狀況,實際上是再現(xiàn)了樹葉的分布規(guī)律,也就是東坡所說的,山石竹木所具有的“常理”。而這樣的“常理”是嫁接在古典圖式之上的。

圖6 《五岡圖》中樹冠局部(左)與真樹照片(B 右)的比較

接下來看另一處細節(jié):圖中繪有左右兩處枯枝(由紅圈標出),左邊的枯枝一次畫成,墨色統(tǒng)一,其邊緣有墨汁“暈散”的現(xiàn)象。這種畫法,沈周亦偶為之,12沈周的類似畫法可參見南京博物院藏《東莊圖》冊中〈折桂橋〉一幀。初看以為畫家隨意揮灑,未能把控筆中的水份所導致。但細審右側(cè)的枯枝就會看出,濃墨畫出的枯枝并無“暈散”現(xiàn)象?!皶炆ⅰ笔窃跐饽﹁镜倪吘売脻窆P淡墨二次畫出(圖7.1),即枯枝和“暈散”是分別繪制的,比較圖7.2 后我們恍然明白,這種“暈散”是畫家為了再現(xiàn)枯枝上的苔癬而有意為之。如果說畫上左邊的枯枝沿用了沈周的技法,那么右邊的枯枝則是文徵明對老師技法的改進,新技法達到的再現(xiàn)效果顯然更加接近自然景物。這種“暈散”在物理學上被稱作“擴散”[Diffusion],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墨汁在紙上從高濃度區(qū)域向低濃度區(qū)域遷移,直到被紙完全吸收才會停止。墨汁的這種“擴散―吸收”過程是人造的“自然暈散”,它在紙上留下的不規(guī)則且無法復制的遷移痕跡,酷似枯枝上的苔蘚形狀,這是繼飛白之后另一種在形成機理上和自然生長相似的物理過程(關(guān)于飛白的討論詳見第二章第一節(jié))。

圖7 《五岡圖》中右側(cè)的枯枝(左)與長著苔蘚的枯枝照片(右)的比較。

《五岡圖》是一幅粗筆的寫意畫,在諸多細節(jié)上的創(chuàng)新和巧妙處理,讓我們想起了文嘉(1501―1583)對其父繪畫的評論:“性喜畫,然不肯規(guī)規(guī)摹擬, 遇古人妙跡,惟覽觀其意,而師心自詣,輒神會意解,至究微造妙處,天真爛熳,不減古人?!?3[明]文嘉,〈先君行略〉,載文徵明,《甫田集》卷三十六,明嘉靖刻本,第五葉。文徵明在融匯“古人妙跡”的同時,不忘對自然景物“究微造妙”致使看似古典的畫面充滿生機。無怪乎近代大鑒賞家張珩(1915―1963)對《五岡圖》有“至精”的贊譽。14張珩,《張蔥玉日記·詩稿》,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年,第183 頁。

從兩幅“粗文”的分析結(jié)果中我們領(lǐng)悟到,文徵明雖然放棄了宋人的精致描摹手法——形似(寫實)的畫法,但并未忽視對自然景物的精微觀察,他用創(chuàng)新的寫意技法來提取和再現(xiàn)自然景物的紋理,將其融合于古典圖式之中。他所寫之意并非主觀之意,而是祝允明所說的“萬物之理”和“造化之妙”(參見附錄第2 章)。由是觀之,元代興起的“寫意”繪畫才能與宋代的“形似”繪畫在紋理再現(xiàn)層面達成統(tǒng)一。如果僅僅將目光聚焦在文人繪畫中的“超越再現(xiàn)”部分,宋―元繪畫就變成了“原則上無法調(diào)和的兩種傳統(tǒng)”[Two traditions which in principle are irreconcilable]。15參見注5 所引羅樾文章。

(二)十面如一:本征紋理與外在紋理

晚明吳彬(生卒不詳)所繪《十面靈璧圖》中的對象是米萬鐘(1570―1628)收藏的一塊賞石,名“非非石”,乃米氏所藏眾多賞石之冠首。據(jù)米萬鐘長跋描述,其形態(tài)如“蛇舞鳳騰”“虎蹲狼顧”,又說“此石堅潤則珉璞謝質(zhì)而筆難;色澤則黝漆讓玄而墨難;觔脈貫絡(luò),皴?縈回,則萬派支歧,根宗耿晢,而復疊凹凸,尤難之難!”大意是,用筆難以寫出其似玉般的堅潤,用墨也難以染出其如漆般的黝黑,更何況其峰巒交錯,凹凸互疊,枝脈紋理纏繞,要想全部畫出來,實在是難上加難!因此,吳彬為畫此石“臥游其下者旬月,昕夕探討,神識俱融其中”。為了盡量呈現(xiàn)出“非非石”的整體容貌,吳彬從各個角度觀察記錄,最終竟然為一塊石頭繪出十面。即便如此,米萬鐘仍然認為吳彬未能完整呈現(xiàn)“非非石”的容貌,他說“即好奇如文仲(吳彬)亦斂容錯愕,付之無可奈何”“凡十態(tài)而技窮焉”。畫師技窮擲筆,但主人意猶未盡,米萬鐘又于每圖邊上作跋,共十段千余言,對“非非石”的形狀體態(tài)做了進一步的說明。此后仍然欲罷不能,再于卷后作長篇跋文八百言,前后共在畫卷上題跋近二千字。

由米萬鐘的跋文可以看出,吳彬所繪的靈璧石應該忠實再現(xiàn)了“非非石”的輪廓和造型。我們現(xiàn)在關(guān)心的是吳彬在石面上繪制的那些紋理。圖8 是《十面靈璧圖》的“后正面”(卷中第二圖)。米萬鐘描述此面“劍脊直沖向上,尖峭如削,紋理如發(fā)?!边@與畫面的實際情況頗為一致?!凹馇腿缦鳌钡暮笾蟹逯黧w由細密修長的墨筆皴就,紋理婉轉(zhuǎn)流暢,真如千百青絲披散而下。這種紋理在地質(zhì)學上稱之為“層理”[Stratification],是巖石形成時層層疊加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構(gòu)性紋理,由于它是石頭與生俱來的,因此它也是本征的[Intrinsic],我們將這類紋理稱為“本征紋理”。有時石頭表面布滿了因風化和侵蝕遺留的痕跡,其形成的相應紋理能將石頭的本征紋理覆蓋掉,這類紋理的成因是外部的[Extrinsic],我們稱之為“外在紋理”。圖9 展示了同一塊巖石的兩個表面,圖9.1保留了石頭的外在紋理,圖9.2 則是將外在紋理磨去后顯露的本征紋理。由此我們了解到,巖石的本征紋理有時被粗糙斑駁的外在紋理所掩蓋,只有將其除去,本征紋理方能顯現(xiàn)。我們回頭再看圖8,那些發(fā)狀紋理其實就是對靈璧石層理面本征紋理的再現(xiàn),也就是說,“非非石”的本征紋理并未被外在紋理所掩蓋。然而當我們?nèi)ビ^看《十面靈璧圖》的十個面時,發(fā)現(xiàn)每一面上的紋理幾近相同。它們都是以古典畫法中的披麻皴或牛毛皴(及其變形)繪成,雖然皴筆有長短粗細和曲直疏密之別,但都可用“紋理如發(fā)”來形容,只是有“直發(fā)”“卷發(fā)”“長發(fā)”“短發(fā)”之分別。問題是,天然靈璧石的每一面是否都存在層理面的本征紋理?我們來看圖10 中真實靈璧石的局部照片:如箭頭所指,“紋理如發(fā)”確實存在于特定的石面―層理面上,但由于石頭在形成的過程中層次的疊加是有方向性的,在與層理面近乎垂直的面上,“紋理如發(fā)”并不存在,如照片中箭頭所指的“非層理面”16非層理面上的紋理不論是不是本征紋理,都不會有“紋理如發(fā)”的特征,以一本書為例,書頁的層次只存在于書的側(cè)面(相當于層理面),書的正面(也就是層理面的垂直面,即非層理面)則沒有這樣的紋理。靈璧石的情況亦然,每一面都是層理面上的那種如發(fā)紋理,在地質(zhì)學上是說不通的。。但是,從畫卷中我們看到,靈璧石的十面均繪制了具有層理特征的本征紋理,至此可以斷定,吳彬畫的十面紋理并非真實再現(xiàn)了靈璧石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事實上,米萬鐘在八個畫面(不包含底部的兩面)的題跋中只有二處提到紋理:除了“后正面”記錄了“紋理如發(fā)”,與其在同一大方向上的 “后右側(cè)”(卷中第七圖)有“紋皺筋脈自在”一語,所以也無法由米跋確認“非非石”每面均可見層理面的本征紋理。

圖8 吳彬《十面靈璧圖》(私人收藏)之第二圖:“后正面”。

圖9 同一種石質(zhì)的外在紋理(上)和本征紋理(下)

圖10 靈璧石紋理的分布特征。由石質(zhì)的層次結(jié)構(gòu)形成的本征紋理在一面顯現(xiàn)時(層理面),與其接近垂直的表面不會有類似的本征紋理出現(xiàn)(非層理面)。

那么《十面靈璧圖》中的那些紋理再現(xiàn)了什么?或許董其昌的題跋對我們有所啟發(fā),他在題畫時并未見過“非非石”的本尊:“吳文仲所畫皆以孫位畫火法為之,故靈光騰越,欲灼斗間。至于蜿蜒垂垂,當作水觀。釼鋩鑱截,當作金觀。昂藏森聳,當作木觀。坡陀渾厚,當作土觀?!彪m說金、木、水、火、土,跋文中都有提及,但就畫法來說,重要的是第一句“以孫位畫火法為之”。此圖在北京保利大廈展出時,筆者曾離展柜一定距離觀看整卷畫面,石之十面猶如十朵火焰騰躍紙上,這樣的觀感,讓董其昌自作主張地將此圖定名為“洞天靈焰”17明崇禎三年(1630)刊刻的《容臺別集》中,這條題跋有“余為定名曰:此‘洞天靈焰’也”一句(卷四,第五十二葉),在圖卷的跋文中這句話沒有寫入,米萬鐘也并未使用此名,而是采用了龍膺(1560—1622)建議的“非非石”。。一塊無生命的石頭,其形狀輪廓縱然很像一團火焰,若石面上沒有動感十足的紋理,也難以展現(xiàn)出火焰的那種生動、跳躍的特征。和靈璧石有層理和非層理面不同,火焰紋理從每個角度看都是一致的,因此董其昌認為吳彬以“畫火法為之”不無道理。不過古時沒有照相機,快速跳躍、變化無定的火苗紋理難以被畫家精準捕捉,而且火焰的紋理也不會出現(xiàn)“直發(fā)”的形狀。不是火焰紋理,亦非靈璧石本身應有紋理,十面靈璧上的紋理再現(xiàn)了什么呢?其實前文的分析已經(jīng)暗示了答案,吳彬或?qū)永砻嫔系谋菊骷y理置換到非層理面上,讓石頭的每一面均展現(xiàn)類似的紋理,畫面因之達到統(tǒng)一的視覺效果。細心的觀者還會發(fā)現(xiàn),有些畫面呈現(xiàn)出的“閉環(huán)”圖案更接近原木被切成木板后的紋理(圖11),事實上,《十面靈璧圖》一些局部的直紋理和木板的紋理也幾乎達到“無縫對接”的地步(圖12)。明代文人視木紋如山水的審美趣味似乎影響到吳彬的創(chuàng)作,18明代《格古要論》《博物要覽》等書在著錄木材如楠木、癭木時均有木紋呈現(xiàn)山水圖象的記載:“骰栢楠出西蕃馬湖,紋理縱橫不直,其中有山水、人物等花者價高?!保╗明]曹昭撰、王佐增,《新增格古要論》卷八,明刻本,第六葉)“影子木一名癭木,乃樹之癭瘤也。有紫檀影、花梨癭、楠木影?!爸嬲邇?nèi)紋成山水、人物、禽鳥、花卉之象?!保╗明]谷泰,《博物要覽》卷十五,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第五葉)他不僅將層理面的本征紋理畫到非層理面上,還可能混合了木紋和石紋,讓畫面在統(tǒng)一的紋理下更富于變化。吳彬的創(chuàng)新導致畫面上的賞石形象既統(tǒng)一又躍動,既新奇又神秘,被董其昌比作火焰。19吳彬所繪的本征紋理與靈璧石層理面紋理接近的程度,理論上也可以用第二章第二節(jié)中引入的人工智能方法進行分析,給出相對客觀的評價,但本節(jié)關(guān)注的重點不在此。

圖11 吳彬《十面靈璧圖》局部(左)與木板紋理(右)的比較。

圖12 《十面靈璧圖》局部(左)與木板紋理(右)幾乎達到“無縫連接”

在〈紋理再現(xiàn)〉中,我們列舉了明清畫家應用紋理轉(zhuǎn)換以求創(chuàng)新的例子:文徵明《五岡圖》提取了不同景物的紋理共相,再將統(tǒng)一的紋理用于不同景物之上;王原祁(1642―1715)《為蔣陳錫仿王蒙山水圖》則移花接木,直接用云的紋理(不僅是輪廓,更重要的是云的分形特質(zhì))嫁接到山峰上。《十面靈璧圖》的畫法也可以歸為這類操作:將石頭的各面都繪上本征紋理,并且石紋、木紋混雜一體以創(chuàng)新畫面效果。

至此我們看到,被稱作“變形主義”畫家的吳彬,其變形手法不僅表現(xiàn)在造型上,也體現(xiàn)在紋理上。他在忠實再現(xiàn)“非非石”輪廓形狀的同時,對石面上的紋理做了違反自然的改造,讓十個畫面看起來紋理一致,正如薩迎阿(1779―1857)在卷后題跋中所稱,是“十面如一”。和文徵明與王原祁做法相似,吳彬的這種改造不僅基于古典皴法的語匯,并且也只局限在自然紋理之間的置換:石頭的層理面本征紋理取代石表面的其他紋理;原木的縱剖面紋理(也是本征紋理)植入石頭的輪廓。這樣的“變形”圖像紋理不再“自然”,也仍舊“自然”;皴法已非古典,卻依然古典。值得指出的是,本征紋理是樹石在生長或形成過程中留下的痕跡,它能夠激發(fā)人類的美感(參見第二章中的相關(guān)討論),只要畫家能逼真地再現(xiàn)它們,變形的畫面同樣讓我們領(lǐng)略到美。這也許正是吳彬“變形”的奧秘所在。

二 氣韻生動:一種假設(shè)及其客觀評測

千百年間,不論工筆還是寫意,也不論摹古還是擬真,中國繪畫的賞鑒標準始終未變,這就是“氣韻生動”。“氣韻生動”是南朝畫家謝赫(生卒不詳)提出的繪畫六法中的第一條,其余五條是: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摹寫。六條法則闡述了繪畫創(chuàng)作的兩個根本問題,即畫面效果與繪制技法。其中“氣韻生動”是衡量畫作質(zhì)量的標準,屬于“美”的范疇,其他五條可歸入方法或技巧問題,因此是“術(shù)”的范疇。20類似的理解鄒一桂(1686—1772)在十八世紀就已指出:“愚謂即以六法言,亦當以經(jīng)營為第一,用筆次之,傅彩又次之,傳模應不在畫內(nèi),而氣韻則畫成后得之,一舉筆即謀氣韻,從何著手?以氣韻為第一者,乃賞鑒家言,非作家法也?!保ㄠu一桂,《小山畫譜》卷下,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龍山房家刻本,第三葉)六法其實定義了“美術(shù)”二字。

“氣韻生動”提出時僅針對人物畫而言,后來逐漸用于品評花鳥和山水畫,并最終應用于筆墨本身,成為中國畫審美的普遍準則??梢赃@樣說,中國古典繪畫的發(fā)展史就是圍繞著“氣韻生動”而創(chuàng)作的歷史。視覺紋理的再現(xiàn)也不例外,其成功與否應根據(jù)畫作傳遞的“氣韻生動”效果來評判。本章我們從視覺紋理的生成及再現(xiàn)的視角來考察“氣韻生動”,并嘗試對紋理再現(xiàn)的生動水平進行相對客觀的評測。

(一)一種假設(shè)

氣韻生動既然是一種審美,我們先就美感的產(chǎn)生做一假設(shè):假設(shè)適合人類生存和繁衍的自然景物是激發(fā)美感的一個充分條件,那么,再現(xiàn)此類景物的繪畫也同樣會激發(fā)我們的美感,產(chǎn)生類似“不下堂筵,坐窮泉壑,……山光水色,滉漾奪目”21[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載俞建華編,《中國畫論類編》第五編,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6年,第632 頁。的觀看體驗。從客觀再現(xiàn)的角度,氣韻生動實乃評判畫作是否達到準確再現(xiàn)自然、激發(fā)美感之標準。

氣韻生動在早期主要用于人物畫的評判,對山水畫中沒有生命的山、石、云、水并不適用,即便是有生命的草木也被認為“無生動之可擬,無氣韻之可俟”22[唐]張彥遠,《明嘉靖刻本歷代名畫記》(上),畢斐點校,中國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2018年,第32 頁。。不過,行云流水產(chǎn)生的紋理,蘊含著大自然的動感;山石表面遺留的紋理,是風雨侵蝕的痕跡;至于覆蓋植被的山體,也會因蔥郁的草木顯現(xiàn)出生機。所以宋代鄧椿(生卒不詳)說“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認為繪畫的唯一宗旨就是“傳神而已”23[宋]鄧椿,《畫繼》卷九,王群栗點校,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9年,第325 頁。,此處的“傳神”與“氣韻生動”實為一意。對畫作來說,能將自然物的特征和形象準確地再現(xiàn)出來,即可稱之為“氣韻生動”(充分條件)。

具體而察,自然物在生長、形成或演化的過程中,往往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作為自然物本體的一部分,也是觸發(fā)人們美感的因素之一,因之也成為畫家再現(xiàn)自然時用心觀察的對象。例如,一株樹從種子的發(fā)芽生根、經(jīng)歷開枝散葉,漸成大樹,其舒展茂盛的樹冠固然令人贊美,但樹干表皮的皴裂和體內(nèi)的年輪所形成的紋理,也同樣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美。反觀人工制品的生成方式,則與自然生長的過程截然不同。人工制作多以“組裝”的方式形成―制品往往是模塊和零件的組合,簡單如桌椅茅屋,復雜如車船巨廈,莫不如是。繪畫亦不例外,畫家繪制一株樹的過程是用繪畫工具和材料將樹的“模塊”如樹干、樹枝、樹葉等按照一定的手法和樣式“組裝”在一起,與樹本身的生長過程全然不同。十七世紀出版的《芥子園畫傳》可以看作是一部提供這些模塊和組裝方法的手冊,24參見[德]雷德侯,《萬物:中國藝術(shù)中的模件化和規(guī)范化生產(chǎn)》,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第268—269 頁。圖13 是《芥子園畫傳》中展示的關(guān)于樹葉和樹干的畫法,可以看作是為畫家“組裝”樹所提供的“模塊”。以“模塊組裝”的畫法再現(xiàn)真樹的形態(tài),難免導致視覺上的差異,這個問題宋人既已關(guān)注,并試圖在繪畫時模擬自然物生長的過程,以期彌補。東坡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中寫道:

圖13 《芥子園畫傳》中關(guān)于樹葉和樹干畫法的頁面,可看作是為畫家“組裝”樹時提供的“模塊”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jié)葉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jié)節(jié)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25[宋]蘇軾,《蘇軾文集》卷十一,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第二冊,第365頁。

東坡不僅這樣議論,并且付諸行動。他畫竹子要模仿竹子的生長過程,因而不畫竹節(jié)。據(jù)米芾(1051―1107)記載:“蘇軾子瞻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jié)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jié)生。’運思清拔,出于文同與可,自謂與文拈一瓣香?!?6[宋]米芾,《畫史》,上海神州國光社排印《美術(shù)叢書》本(二集第九輯),1936年,第十二葉。晁補之(1053―1110)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對繪畫的看法大約也受到蘇軾的影響,在形容文同(1018―1079)畫竹時,他將文同畫竹的過程與竹子的自然生長聯(lián)系起來:“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經(jīng)營似春雨,滋長地中綠。興來雷出土,萬籜起崖谷。”27[宋]晁補之,〈贈文潛甥揚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載[清]吳之振等選,《宋詩鈔·宋詩鈔初集·雞肋集鈔》,中華書局,1986年,第1113 頁。

古人的這些思考和實踐,無非是希望在紙絹上“組裝”的景物能夠形象地再現(xiàn)自然景物的形態(tài)和特征,例如:模擬出樹皮在成長過程中所留下的斑斑皴裂,反映出竹子在成長時所展現(xiàn)的勃勃生機。惟其如此,畫作的“氣韻生動”方能夠顯現(xiàn)。我們來看下面兩種情況:

南宋宮廷畫家李唐(1066―1150)所作《萬壑松風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過畫家好像沒有花太多心思在松樹干上。如圖14.1所示,樹干上的圈狀圖像幾乎是符號性的,盡管具有松樹皮的“鱗片”輪廓,但與照片中的松樹干相比(圖14.2),皴裂紋理的那些“無序的”細節(jié)被畫家省略,畫中的“鱗片”由排列整齊的圈狀筆劃(模塊)有序地繪制(組裝)而成,看上去相對單一且過于“有序”。總之,排列整齊又失去了“無序性”紋理的“鱗片”不易讓觀眾感受到“生動”。事實上,用有序的手法再現(xiàn)“鱗片”紋理之無序性不僅要畫出“鱗片”的精微細節(jié),還要準確畫出紋理的形態(tài),因此具有相當?shù)碾y度。為解決“生動”的問題,畫家們還使用一種相對簡捷的方法。例如南宋文人畫家揚無咎(1097―1169)在傳世名作《四梅圖》中樹干的局部(圖15.1),就和李唐的方法不同:揚無咎并沒有亦步亦趨地描摹樹皮上的皴裂,而是用運動的墨筆在停頓的瞬間留下的飛白去模擬皴裂。這些無序且不可重復的飛白紋理將繪畫創(chuàng)作時的動力學過程記錄下來,亦即將繪畫過程在時間上的特征屬性轉(zhuǎn)換到空間(紙絹)上,并將其凝固后展現(xiàn)出來。同樣,樹的生長過程也具有時間上的特征屬性,皴裂產(chǎn)生的紋理也將這種時間屬性轉(zhuǎn)換到空間(樹皮)上。這就是說,雖然筆墨“組裝”的飛白紋理和自然生長的皴裂紋理在物理屬性和形成方式上迥異,但在形態(tài)上,二者于時空轉(zhuǎn)換時生成的紋理都是無序的,并在視覺上形成了高度的相似性(圖15.2),氣韻生動的畫面也就因此而生。東坡曾將書法中的飛白與自然景物相關(guān)聯(lián),認為飛白“盡萬物之態(tài)也。霏霏乎其若輕云之蔽月,翻翻乎其若長風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游絲之縈柳絮,裊裊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帶也”28[宋]蘇軾,〈文與可飛白贊〉,參見同注25,第614 頁。。這和他將畫竹過程與竹之生長過程相關(guān)聯(lián)的論述一脈相承。

圖14 松樹干紋理照片與繪畫的比較,李唐《萬壑松風》(臺北故宮藏)局部(左);松樹干的照片(右)

圖15 揚無咎《四梅圖》(北京故宮藏)樹干局部(上);真樹樹干照片(下)

綜上所述并結(jié)合第一章的討論,氣韻生動或許應這樣理解:“氣韻”蘊含于被畫物象的形態(tài)和特征(例如紋理)之中;而“生動”則是要通過準確地再現(xiàn)這些特征和形態(tài),使得畫面如具生機。歷史上不甘平庸的畫家,往往在借鑒古典畫法的同時發(fā)明新的再現(xiàn)技巧,目的多是為了讓作品煥發(fā)出新穎的氣韻生動效果,正如我們在第一節(jié)中所看到的畫例。

(二)客觀評測

要讓所繪景物看起來生動,畫家必須具有高超的筆墨技巧。對自然紋理而言,不論是宋人的描摹,還是元人的模擬,只有當筆墨“組裝”的紋理和自然紋理的細節(jié)/特征在視覺上非常接近,生動方能顯現(xiàn)。29注意:“在視覺上非常接近”可以是景物的細節(jié),也可以是景物的特征(見前文關(guān)于《四梅圖》的討論)。這是氣韻生動的必要條件,即使不是充分必要條件。鄒一桂所謂“未有形不似而反得其神者”,意思類似,詳見附錄第二章。那么,我們又如何來評測“非常接近”呢?在傳統(tǒng)的繪畫賞鑒中,這樣的判斷完全依賴觀者的視覺經(jīng)驗和知識背景,有時甚至是囿于賞鑒者的權(quán)勢。黃公望(1269―1354)《富春山居圖》的鑒定就是一樁受權(quán)勢影響的著名案例。1745年乾隆帝(1711―1799)獲藏《富春山居圖》子明卷,他欣喜若狂,欽定為大癡真跡。翌年又得無用師卷,在反復對比了兩卷之后,他再次確認子明卷為真,對其寶愛非常,先后于卷上題詩文達55 次之多,共3900 余字。這恐怕是同一人在一幅畫作上題跋的最高記錄了。在1748年的一次題跋中他這樣寫道:“圖間令人想見朝嵐夕靄。變幻出沒之態(tài),豈筆墨直通造化耶?古人論畫要首,曰氣、曰韻,是卷惟氣韻生動?!鼻〉叟卸ㄗ用骶淼漠嬅孢_到了氣韻生動的效果。他對氣韻生動的解釋是:繪畫(筆墨)能逼真地再現(xiàn)(直通)自然景物(造化)。其實這也是中國繪畫史上品評畫作的傳統(tǒng)與共識,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就總結(jié)了王維(701―761)的論畫觀點:“云峰石跡,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0[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印曉峰點校,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77 頁。其意思和乾隆帝的“筆墨直通造化”是一致的。也正因此,乾隆帝出行時常常攜帶子明卷,面對真山真水比照卷上的筆墨,屢屢將心得記于卷上。與之相反,他在品評無用師卷時則謂“此卷筆力苶弱,其為贗鼎無疑”。而事實上,無用師卷是畫史上顯赫的名跡,曾經(jīng)沈周、董其昌、安岐(1685―?)31安岐生年由范景中先生告知,見楊小京,〈關(guān)于安岐的新材料〉,載《新美術(shù)》2015年第1 期,第44 頁。等大鑒賞家遞藏。此卷入宮之前,沈德潛(1673―1769)兩次獲觀并鑒為大癡真跡,但在子明卷被欽定真跡后,沈德潛也只能改變觀點,違心認錯。32沈德潛在和韻乾隆詩時有這樣的句子“兩圖誰是復誰否,眾眼朦瞇云亦云”(〈丁卯夏日恭賀御制元韻〉,《石渠寶笈》附五),似乎在暗示子明卷是仿本。讓人好奇的是,乾隆帝是否也看出了無用師卷才是大癡真筆,只是礙于帝王顏面不肯改口?其實這種可能性并不大,否則他不應在50 余年間與此卷形影不離,一題再題,以至近6 米的長卷幾無空隙再下筆,只好在最后一次題跋時戀戀不舍地寫道:“以后展玩亦不復題識矣?!?/p>

20世紀30年代中期,吳湖帆(1894―1968)在仔細對比了無用師卷、子明卷以及他收得的《剩山圖》后,認定子明卷是仿制品。33吳湖帆,〈元黃大癡富春山居圖燼余本〉,載《古今》第57 期休刊特大號,1944年10月。徐邦達(1911―2012)也說子明卷“石皴用筆平弱、流滑、生硬,兼而有之”“其為一般作手臨本毫無疑議”34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辯》(下),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6 頁。,二人得出一致結(jié)論:無用師卷是黃公望親筆。這一觀點與乾隆皇帝剛好相反。35余輝先生最近撰文指出子明本乃王翬早年仿本,見余輝,〈子明卷考:兼探王翚的十件《富春山居圖》摹本〉,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19年第5 期,第66—87 頁。吳、徐的鑒定雖然被學術(shù)界主流接受,但仍有不同觀點。20世紀70年代,子明卷與無用師卷孰真孰偽之問題再次引發(fā)大規(guī)模爭論,多位知名學者參與其中。36關(guān)于此次爭論的簡要介紹參見馮翰林、邵彥,〈原型與誤解:從圖像角度再探《富春山居圖》子明本作偽問題〉,載《繽紛》2015年第Z2 期,第154 頁?!陡淮荷骄訄D》的鑒定過程歷經(jīng)兩百余年,仍然無法得出讓所有人信服的結(jié)論。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比較二卷畫作的質(zhì)量,也就是說哪一卷更加氣韻生動時,乃是基于觀者的主觀經(jīng)驗和認知,因而難免偏見,以至影響了真?zhèn)闻袛唷D敲?,是否能在畫卷中尋找相對客觀的元素用作獨立的鑒別依據(jù)呢?

眾所周知,從文藝復興開始,西方古典繪畫融入了諸多數(shù)學和科學原理,例如引入焦點透視來營造畫面的空間感。一幅畫是否滿足焦點透視可以用尺子直接度量,答案是相對客觀的。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如果畫家發(fā)明繪畫方法是為了再現(xiàn)自然景物,我們就應該相信,東西方的畫法一定都隱含了大自然中的一些客觀規(guī)律。不同之處是觀看的視角:焦點透視是西方的視角,紋理再現(xiàn)是東方的觀察。那么,基于視覺紋理的東方觀察反映了怎樣的客觀規(guī)律?能否為它建立一個相對客觀的測評指標,就如焦點透視之于西方繪畫?

現(xiàn)以《富春山居圖》為例來說明本文提出的評判方法。在接下來的分析中,除無用師卷和子明卷外,我們還選用了一卷王翬(1632―1717)的摹本作為比較(下稱“王翬卷”)。37王翬一生曾多次臨摹《富春山居圖》,本文所描述的是他1672年為笪重光(1623—1692)所臨的一卷,現(xiàn)藏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圖16 中所示的4 張圖片分別是接近《富春山居圖》所描繪的“土質(zhì)山”的真山照片(圖16.1),無用師卷局部(圖16.2),子明卷局部(圖16.3)和王翬卷局部(圖16.4)。在〈紋理再現(xiàn)〉一文中我們曾比較過圖16 中的圖16.1、圖16.2 兩圖,并經(jīng)目測得出結(jié)論:《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中的山坡紋理逼真地再現(xiàn)了照片中真山的紋理。現(xiàn)在要問,乾隆帝視為至寶的子明卷,其再現(xiàn)真山紋理的水平如何?王翬的臨本又如何?它們是否能達到無用師卷的水平?甚至超過?為回應這些問題,我們用人工智能方法對三幅畫卷中所繪山坡紋理進行分析。這里選用的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是專門針對紋理分類研發(fā)的,網(wǎng)絡(luò)的訓練數(shù)據(jù)集[Dataset]包含一個大型的紋理圖片庫,并根據(jù)紋理的特征分成47 類紋理。38Cimpoi,Mircea.et al.,“Describing Textures in the Wild.”Proceedings of 2014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pp.2602-3613.利用訓練得到的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以真山山坡的紋理做參考,我們計算每幅畫中所繪山坡紋理與之相似的程度。圖17.1 是真山山坡紋理的取樣,圖17.2 至圖17.4 分別是無用師卷、子明卷和王翬卷中的山坡局部紋理(皴筆)的取樣,計算結(jié)果列在各圖的下方。39計算由英特爾公司中國研究院陸鳴博士協(xié)助完成。每個計算結(jié)果內(nèi)含三個數(shù)值(一定程度上可以描述人的視覺系統(tǒng)在不同尺度上對紋理相似度的判斷),其大小表示畫面與真山照片(圖16.1)在紋理上接近的程度。數(shù)值越小,說明兩者的紋理越接近。40需要指出的是,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分析畫面與真山照片的異同時,并非簡單地對比兩張具體的圖片、從表面去看它們像不像,而是調(diào)動了經(jīng)過龐大紋理數(shù)據(jù)集訓練出來的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對圖像進行分析,它涵括了對紋理特征和“共相”的多個層級的、相對抽象的分析(每張圖得到的三個值,就是紋理特征和共相在三個尺度上的分析結(jié)果)。換言之,人工智能檢測和比較的是兩圖中的一些基本紋理規(guī)律和共相,并非它們之間的具體細節(jié)。不論真山山坡,還是畫家畫的山坡,其紋理的基本規(guī)律和共相存在于整片山坡中,因此在山坡上取一塊圖紋進行檢測,所得到的紋理規(guī)律和共相有一定的普遍性,不會因取樣的位置不同而發(fā)生實質(zhì)性變化。這類似于在山坡上取土樣,不同方位的土質(zhì)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其基本成分應該是相同的??梢钥闯?,無用師卷在三個尺度上計算出的結(jié)果均優(yōu)于子明卷和王翬卷的結(jié)果,意味著無用師卷的筆墨紋理與自然紋理最為接近。這個結(jié)果讓我們意識到,黃公望皴筆寥寥的“寫意”畫面,是對自然紋理的去蕪存菁:略去的只是那些次要的細節(jié),保留(寫)的是自然紋理中的關(guān)鍵特征和形態(tài)(意)。這樣的畫作,可以看作是“格物致知”在繪畫中的實踐,41“格物致知”在原典中并無解釋,朱熹(1130—1200)對“格物致知”的解讀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和道理,這種解讀在南宋以后成為主流。具備這樣才能的畫家才是文人學者推崇的人物。

圖16 傳世三卷《富春山居圖》筆墨與照片中山坡紋理的對比,自上而下分別為:真山山坡的照片;無用師卷(臺北故宮藏)局部;子明卷(臺北故宮藏)局部;清初王翬臨仿(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局部。紅框圈出紋理是用于人工智能分析的部分。

圖17 用人工智能(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對紋理分析和比較。各圖下的3組數(shù)據(jù)是用人工智能方法計算的結(jié)果,數(shù)字越小說明筆墨畫出的紋理和自然紋理的差距越小。最后是董源《寒林重汀圖》(日本西宮市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中山坡的披麻皴,計算數(shù)據(jù)顯示其與真山紋理照片的相似程度不如無用師卷,和子明卷相當。

以上分析結(jié)果客觀上支持了無用師卷是黃公望真跡的鑒定意見,這也符合后人對黃公望的至高評價。子明卷紋理再現(xiàn)的質(zhì)量排在第二,說明乾隆帝對其寶愛也并非完全離譜。有趣的是,王翬1672年(42 歲)之臨本敬陪末座,作為清初“畫圣”,即便他比黃公望稍遜一籌,似乎也不應排在子明卷之后。不過據(jù)最近的研究顯示(參閱注35),子明卷也可能是王翬30 多歲時所臨,42也有學者從圖像比較的角度分析了子明卷,認為其并非王翬所臨,卻和今藏北京故宮的張宏(1577—1652年后)臨本關(guān)系密切。詳見注36 所引馮翰林、邵彥論文。其時正值畫家臨古最力的階段,畫名如日東升,受到舊家新貴們的熱烈追捧,以至于忙到“筆墨舊逋擺撥不迭”43參見白謙慎、章暉,〈《王時敏與王翬信札七通》考釋:兼論稿本信札在藝術(shù)史研究中的文獻意義〉,載《國際漢學研究通訊》2016年第12 期,第155—196 頁。。王翬畫風在40歲之后漸成自家面貌,“四十以后至六十,為中年最精能之時”44吳湖帆,《梅影書屋隨筆》,載梁穎編校,《吳湖帆文稿》,中國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2004年,第283 頁。?;诳陀^分析的結(jié)論再來目鑒弗利爾的王翬卷,發(fā)覺它比其他兩卷的畫面紋理略嫌柔曲,似乎山坡長滿綿軟的草類植被(圖17.4),與真山照片相比稍欠山體硬挺的質(zhì)感(圖17.1)。如此看來,筆墨技巧的熟練和“精能”與再現(xiàn)自然紋理的準確程度并不一定相同,關(guān)于這一點,將在今后的研究中專門討論。

事實上,人工智能分析得出的結(jié)論與我們對黃公望創(chuàng)作方法的了解頗為契合。黃公望在繼承董源披麻皴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對真山水的寫生,他的《寫山水訣》里這樣記載:“皮袋中置描筆在內(nèi),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分外有發(fā)生之意,登樓望空闊處氣韻 ……”45[元]黃公望,〈寫山水訣〉,載[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八,中華書局,1959年,第94 頁。因此他在用古典圖式和筆墨去“匹配”自然山水紋理的同時,不忘從中發(fā)掘新的紋理特征、得到新的啟示,通過思考去改進傳統(tǒng)的筆墨技法,超越前輩而達到更精準再現(xiàn)自然之目的。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是學習古典、觀察自然、思考創(chuàng)新和改進方法四種能力的組合。大師級人物通常在四方面都達到一流水平。具體到《富春山居圖》的創(chuàng)作中,黃公望雖然運用了董源的披麻皴這種古典技法,但如果將其與董源《寒林重汀圖》46《寒林重汀圖》現(xiàn)藏日本西宮市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董其昌題曰:“魏府藏董元畫天下第一?!睋?jù)石守謙先生告知,學界的主流意見認為,此作是傳世最接近董源的作品。中的皴法(圖17.5)做比較即可看出,前者的變化更為豐富:墨色的干濕濃淡,筆跡的長短粗細,筆速的輕重緩急,飛白的運用等等均超過后者。我們目鑒的畫面效果與人工智能分析結(jié)果相吻合,揭示出黃公望的披麻皴比董源的原創(chuàng)(或稍晚的摹本)更接近自然紋理(圖17.1),說明他在繼承和運用古典技法(董源的披麻皴)的同時,還將“于好景處”“模寫記之”的新元素摻入其中?!陡淮荷骄訄D》(無用師卷)印證了宋代以后的文人畫家所做的創(chuàng)新和改良,其在融合古典和自然的基礎(chǔ)上變革畫技,催生新的畫風。

可以這樣理解,其他兩卷臨本的再現(xiàn)水平不如無用師卷,它們摹自原作或復制本,因此與真山的關(guān)系已有隔閡,對山體紋理的把握肯定不如原作。特別是弗利爾的王翬臨本,很可能是復制本(油紙本)之臨本的再臨本,47同注35。故雖然畫面的構(gòu)圖與原作相差不大,但在再現(xiàn)自然紋理方面已經(jīng)與原作漸行漸遠了,這樣的臨仿恰似沈周所說,“是求董巨而遺山水”48[明]沈周《滄州趣》卷題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節(jié)借助人工智能分析,嘗試建立一種新的評測方法對畫面“氣韻生動”的程度做出相對客觀的判斷。然而我們也不要忘記,“氣韻生動”畢竟是觀畫者的感受,畫作的再現(xiàn)水平并非衡量氣韻生動程度的唯一準則,觀者的知識背景和視覺記憶[Visual Memory]等主觀因素也會影響其觀畫感受,“氣韻生動”和主觀認知相關(guān)的問題本文未予討論。

三 結(jié)語

宋代以降,文人們在時時聲稱要借繪畫“寫胸中逸氣”的同時亦使紋理再現(xiàn)的創(chuàng)新方面不斷前進。視覺紋理的再現(xiàn)在十至十七世紀八百年間的演進中,成就了古典圖式和再現(xiàn)自然相融合的山水畫史。視覺紋理的再現(xiàn)可看作是一種局部再現(xiàn),歷史上有創(chuàng)意的畫家往往將新發(fā)現(xiàn)的紋理元素應用于畫作中,即便整幅畫使用的是古典圖式,新的紋理也會成就新的風格。這類作品既沒有忠實再現(xiàn)某一特定的真景物,也沒有忠實重構(gòu)古典圖式,而是融二者于一體,達到創(chuàng)新。本文列舉的文徵明和吳彬作品,《紋理再現(xiàn)》中討論的王原祁作品等無不如此。

“氣韻生動”作為品評中國繪畫的最高準則,經(jīng)歷千年后其意涵已變得“神秘而難以言說”49同注6,第102 頁。。它是否可以從客觀的角度加以解釋?我們做了一些嘗試,基于人工智能分析建立一個針對自然紋理再現(xiàn)的“氣韻生動”評判方法。借助人工智能研究山水畫是一個新領(lǐng)域,期望更多有志于此的研究者加入進來,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研究。50范景中教授、章暉女史、梁穎先生和楊柳女史對本文初稿提出了諸多修改意見,在此一并致謝。

附錄:

氣韻、形似與寫意:原典中的本意及其在畫史中的演變

“氣韻”“形似”與“寫意”等畫史中常用的關(guān)鍵詞,千百年來被人們不斷賦予新內(nèi)涵,以致后人在使用它們時往往各取所需,令讀者不知所以。為在正文中使用這些詞時表達準確的含義,現(xiàn)將它們在原典中的本意以及后人的引申衍繹作初步梳理,附于正文之后。需要說明的是,此附錄并非研究畫論之專文,故討論未必周密,所引文獻也未能求全。

一 氣韻

謝赫在提出“氣韻生動”時針對的是人物畫,并未包括其他畫種,如山水畫。及至唐代,張彥遠(約815―876)51張彥遠生卒年參見余嘉錫,〈關(guān)于張彥遠及其《歷代名畫記》〉,載《〈歷代名畫記〉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第31—35 頁。仍然認為山水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樹石之類不存在氣韻生動的考量,“至于臺閣、樹石、車輿、器物,無生動之可擬,無氣韻之可俟”。52同注22。五代荊浩(約855―935)53荊浩生卒年參見賈濤,〈荊浩生平考論〉,載《荊浩及其藝術(shù)研究》上編,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8 頁。的《筆法記》對樹石的氣韻已有所關(guān)注:

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如密如疏,匪青匪翠,從微自直,萌心不低。勢既獨高,枝低復偃,倒掛未墜于地下,分層似疊于林間,如君子之德風也。有畫如飛龍蟠虬,狂生枝葉者,非松之氣韻也。54[五代]荊浩,《筆法記》,王伯敏注譯、鄧以蟄校閱,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3年,第4—5 頁。

此處所論是松樹的氣韻,即客觀景物的氣韻。接著他又說:“張璪員外,樹石氣韻俱盛,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曠古絕今,未之有也”,這里的氣韻是指畫面的觀感。不論是人物、動植物,還是山石、云水,氣韻存在于所畫對象中或是畫面上,是客觀存在,這大約是北宋之前多數(shù)論者的認知。

將氣韻與畫家主觀意識相關(guān)聯(lián),首見于北宋郭若虛(生卒不詳)《圖畫見聞志》,其中《論氣韻非師》一節(jié)專門討論畫家與氣韻的關(guān)系:

謝赫云:“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jīng)營位置,六曰傳模移寫?!绷ň?,萬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筆以下五者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嘗試論之:竊觀自古奇跡,多是軒冕才賢,巖穴上士,依仁游藝,探賾鉤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畫。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凡畫,必周氣韻,方號世珍;不爾雖竭巧思,止同眾工之事,雖曰畫而非畫。55[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4年,第17—18 頁。

郭氏將“氣韻”與畫家本人的品格和情操聯(lián)系起來,“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 ”這句話可以將“氣韻生動”直接理解為:畫面氣韻生動是由于畫家的人品高尚,亦即“氣韻”來自畫家的主觀氣質(zhì)(而非源于所繪的客觀對象)。

事實上,不論“氣韻”存于所畫對象中(客觀之氣韻),還是指畫家的人品(主觀之氣韻),“氣韻生動”都是觀看者(第三者)的感受。元代湯垕(約1250―1310)56湯垕生卒年參見[美]周永昭,〈元代湯垕生平之考證〉,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5 期,第121—158 頁。特別強調(diào)這一點,他站在觀畫者的立場去解讀氣韻,似乎要以第三者的視角來調(diào)和客觀與主觀的對峙:

觀畫之法,先觀氣韻,次觀筆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若看山水、梅蘭、枯木、奇石、墨花、墨禽等游戯翰墨,高人勝士寄興寫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先觀天真,次觀筆意,相對忘筆墨之跡,方為得趣。57[元]湯垕,《畫鑒》,馬采標點注譯、鄧以蟄校閱,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2年,第73 頁。

湯垕在上面提到的“寫意”和“形似”我們留待后面討論,他對“氣韻”和“天真”的涵義未作解釋,只是強調(diào)要“先觀”。湯垕的“氣韻”(不論主觀還是客觀)是經(jīng)由畫面給觀者的感受,而觀者的視覺記憶、觀看方式和文化背景等等都會影響觀看的效果,因為“觀眾在山水畫意義的產(chǎn)生上實際上扮演了與畫家一樣重要的角色。觀眾的身份不同,也產(chǎn)生對作品意涵不同的詮釋,并積極地參與到整個作品意涵的形塑過程中?!?8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年,第2 頁。也就是說對同一幅畫,不同背景的觀眾所感受的畫中氣韻并不相同。

宋元之后,客觀和主觀這兩種“氣韻”見解各有支持者。主張氣韻乃山水中客觀存在者似乎占據(jù)多數(shù),王世貞(1526―1590)、李流芳(1575―1629)、唐岱(1673―1752年后)、沈宗騫(約1736―1820)等人在論及氣韻時均有類似的表述。59王世貞:“人物以形模為先,氣韻超乎其表;山水以氣韻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為合作。”(《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明萬歷五年(1577)王氏世經(jīng)堂刻本);李流芳:“煙林霧障,映岱層疊;淡描濃抹,頃刻百態(tài)。非董巨妙筆,不足以發(fā)其氣韻。余在小筑時,呼小槳至堤上,縱步看山,領(lǐng)略最多,然動筆便不似甚矣,氣韻之難言也?!保ā磧煞辶T霧圖〉,載《檀園集》卷十一,明崇禎刻本);唐岱:“畫山水貴乎氣韻。氣韻者,非煙云霧靄也,是天地間之真氣。凡物無氣不生,山氣從石內(nèi)發(fā)出,以晴明時望山,其蒼茫潤澤之氣,騰騰欲動,故畫山水以氣韻為先也?!保ā独L事發(fā)微》卷一,清乾隆刻本);沈宗騫:“天下之物,本氣之所積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崗復嶺,以至一木一石,無不有生氣貫乎其間,是以繁而不亂,少而不枯,合之則統(tǒng)相聯(lián)屬,分之又各自成形。萬物不一狀,萬變不一相,總之統(tǒng)乎氣以呈其活動之趣者,是即所謂勢也。論六法者,首曰氣韻生動,蓋即指此?!保ā督嬷蹖W畫編》卷二,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沈氏冰壼閣刻本)。他們之中,王世貞乃一代文壇領(lǐng)袖,聲華意氣籠蓋海內(nèi),在書畫的品評方面亦為當時持牛耳者;李流芳是聲譽卓著的“嘉定四先生”之一,馳名畫史的文人畫家,名列“畫中九友”;唐岱則是清初正統(tǒng)畫壇的重要成員,王原祁(1642―1715)的得意弟子,被康熙帝(1654―1722)封為“畫狀元”。他們的觀點可視為當時的主流意見,對時人也應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至于郭若虛的觀點,最著名的支持者當屬董其昌了,他在五百年后呼應道:“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0[明]董其昌,《容臺別集》卷四,明崇禎三年(1630)董庭刻本,葉一。好友陳繼儒(1558―1639)也附和曰:“畫家氣韻,必在生知。”61[明]陳繼儒,《妮古錄》卷一,明萬歷繡水沈氏尚白齋刻寶顔堂秘籍本,葉二十四。不過氣韻生而知之的觀點,即便在董其昌的學生、清初畫壇領(lǐng)袖王時敏(1592―1680)那里也未被重視。他在論及黃公望的繪畫時說:“凡樹枝轉(zhuǎn)折,石面向背,山形分合,扶疏迂回,各盡其態(tài),而遠近濃淡,一以皴法運之。故杰構(gòu)淵思與筆墨氣韻相映發(fā)于尺幅片楮間。”62[清]王時敏,〈題自畫贈何省齋宮允〉,《王奉常書畫題跋》卷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5 冊,第20 頁。此段文字就畫論畫,提到氣韻時并未呼應老師“生而知之”的觀點,結(jié)合前后文意,這里的“筆墨氣韻”還是與山水本身相關(guān)聯(lián)。

另外,“氣韻生動”后人亦偶作“氣運生動”,未知是有意為之,還是傳播中產(chǎn)生的訛誤。63方聞(1930—2018)認為是有意為之。參見[美]方聞,《中國藝術(shù)史九講》,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年,第160 頁?!兑嬷菝嬩洝分幸殉霈F(xiàn)此種寫法,64《益州名畫錄》宋刻本今已亡佚,而嘉靖《湖北先正叢書》仿宋本(有景德三年序,避宋諱,國家圖書館藏),乾隆《四庫全書》輯入本和清代李調(diào)元《函?!繁镜染鳌皻膺\”。宋代之后亦時有采用,例如崇禎年間的《津逮秘書》本《歷代名畫記》、康熙年間《芥子園畫傳》等均作“氣運生動”。

二 形似

和“氣韻”相仿,“形似”一詞在早期畫史中也并非關(guān)乎山水,范景中先生解釋說:宋人的形似大體指動植物而言,有時也指人物(因人物強調(diào)顧愷之以來的神似,所以說是“有時”),這些對象都是以丹青設(shè)色取像,幾乎不包括山水。65作者與范景中先生的討論。在北宋之前,形似是多數(shù)畫家追求的目標,張彥遠就認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睔W陽迥(896―971)也強調(diào)形似的重要性:“六法之內(nèi),惟形似、氣韻二者為先?!?6[五代]歐陽炯,〈蜀八卦殿壁畫奇異記〉,載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3年,第4 冊,第15 頁。將形似與氣韻并立。這些觀點表達了十世紀的人們對繪畫形似的重視。

蘇軾的一句“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深得后世文人之共鳴,儼然成為文人繪畫的宣言。此句詩通常被理解為:以形似來評論畫的好壞,那是和兒童一般見識。然而細品全詩,東坡之本意似應解釋為:論畫不能只求形似,否則就是和兒童一般見識,作品還要能傳神。詩中稍后的句子“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為后一種解釋提供了支持。北宋趙昌(生卒不詳)的作品以形似著稱,有多首東坡贊揚趙畫的詩作傳世,此處稱其花卉傳神,是因為他欣賞那種形神俱備的作品。晁說之(1059―1129)似乎也誤解了東坡的意思,他在和蘇詩中開頭便道:“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頗有與東坡針鋒相對之意。五百年后,董其昌試圖為二老解圍,提出蘇詩“元畫也”,晁詩“宋畫也”。67同注60,第四至五葉。此詩亦有文獻記為晁補之所作,但明代文獻中多數(shù)記為晁說之所作,包括《容臺集》。不過,葛立方(?―1164)對“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理解可能更接近蘇詩的原意,他說:“不以形似,當畫何物?曰:非謂畫牛作馬也,但以氣韻為主耳?!?8[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 頁。此段話的完整表述是:“歐陽文忠公詩云:‘古畫畫意不畫形,按詩寫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瘱|坡詩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蛑^:‘二公所論,不以形似,當畫何物?’曰:‘非謂畫牛作馬也,但以氣韻為主耳?!?/p>

“形似”一詞在《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是“形式、外觀相似”,對繪畫來說,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造型準確”,即不能“畫牛作馬”。但當我們閱讀兩宋文獻時,形似的意思卻并非這么單純。南宋邵博(?―1158)有評論趙昌和徐熙(生卒年不詳)的一句話:“畫花趙昌意在似,徐熙意不在似?!?9[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二十七,明崇禎虞山毛氏汲古閣《津逮秘書》本,葉六。而趙昌“惟于傅彩,曠世無雙”70[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四,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2年,第58 頁。,徐熙則“以墨筆畫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意”71[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金良年點校,中華書局,2015年,第164 頁。。趙徐二人(或其畫風)的作品,流傳至今者分別有臺北故宮的《歲朝圖》和上海博物館的《雪竹圖》,兩幅畫作的局部如圖18 所展示,它們的主要差異是趙畫傅彩,徐畫墨筆。若以造型精確、繪法工致的標準衡量,兩幅繪畫實難分軒輊?!堆┲駡D》即便不是徐熙親筆,也應和他的時代與風格相去未遠,其雖為水墨,但所繪物象的真實感比之《歲朝圖》毫無遜色,不僅畫中的竹子十分逼真,畫面細致的程度也符合今天對“工筆畫”的定義。《雪竹圖》畫面?zhèn)鬟f的圖像信息很難讓觀眾將其與“徐熙意不在似”和“以墨筆為之,殊草草”等評論聯(lián)系起來。這讓人懷疑古典文獻中“形似”的語意和我們今天的理解是否有出入?在回應此問題之前,再來看看宋徽宗趙佶(1082―1135)時官修的《宣和畫譜》,其中卷二十討論墨竹,開篇是〈墨竹敘論〉:

圖18 趙昌《歲朝圖》(臺北故宮藏)局部(是);徐熙《雪竹圖》(上海博物館藏)局部(下)

繪事之求形似,舍丹青朱黃鉛粉則失之,是豈知畫之貴乎?有筆不在夫丹青朱黃鉛粉之工也。故有以淡墨揮掃,整整斜斜,不專于形似而獨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畫史而多出于詞人墨卿之所作。蓋胸中所得固已吞云夢之八九,而文章翰墨形容所不逮,故一寄于毫楮,則拂云而髙寒,傲雪而玉立,與夫招月吟風之狀,雖執(zhí)熱使人亟挾纊也。至于布景致思,不盈咫尺,而萬里可論,則又豈俗工所能到哉?畫墨竹與夫小景,自五代至本朝才得十二人,而五代獨得李頗,本朝魏端獻王頵、士人文同輩,故知不以著色而專求形似者,世罕其人。72[宋]佚名,《宣和畫譜》卷二十,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9年,第222 頁。

這段論述有三次提到“形似”,我在這三句話下加了橫線。第一句話可以這樣理解:追求形似的繪畫,一旦不用色彩,形似則隨之失去;第二句:以淡墨揮掃來作畫,工整和率意相間,不專注于形似而獲意于圖像之外;第三句:不以著色來追求形似的畫家,世間罕見。前兩句話在形似與色彩之間建立了一個邏輯關(guān)系:無色彩則失形似;墨筆繪畫是不重形似。第三句對這種邏輯關(guān)系再次確認?!缎彤嬜V》評論文同的墨竹是“托物寓興,則見于水墨之戲”。今天我們讀到“整整斜斜,不專于形似”的“水墨之戲”這樣的文字時,一定會認為其描述的畫面更接近倪瓚(1301―1374)那種“逸筆草草”“聊以寫胸中逸氣”的墨竹(圖19.1),而不會想到是文同的墨竹(圖19.2)。文氏墨竹其實描繪了很多竹子的細節(jié),用今天的標準衡量,它也許更接近工筆畫。

圖19 倪瓚《墨竹圖》(臺北故宮藏)局部(上);文同《墨竹圖》(臺北故宮藏)局部(下)

以上列舉圖像中的信息結(jié)合援引的兩宋文獻,不得不讓人推出這樣的結(jié)論:在宋人的語境中,多數(shù)情況下“形似”包含色彩的意思在內(nèi)。73當然,“形式、外觀相似”也是“形似”的一個必要條件。所以宋人所說的形似,應該包括“造型準確”“工筆”和“設(shè)色”三重意思。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奇怪,墨筆繪畫雖然也是工筆,卻因為沒有設(shè)色,被形容成“揮掃”和“殊草草”的“水墨之戲”。

“形似”原典語義中的“工筆”和“設(shè)色”何時開始被淡化,并逐漸演變成單一的“造型準確”,本文無意深究。但在倪瓚那里,這種演變已然發(fā)生。他宣稱“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74[元]倪瓚,〈答張藻仲書〉,《清秘閣遺稿》卷十三,明萬歷十九年(1591)刻本,葉一。。結(jié)合他關(guān)于畫竹的主張:“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奈覽者何?!?5[元]倪瓚,〈書畫竹〉,《云林詩集》附錄,明天順四年(1460)蹇曦刻本,葉五??梢娝摹安磺笮嗡啤笔窃谡f“畫牛作馬”這件事情,并未牽扯“設(shè)色”和“工筆”。話雖如此,云林早年學畫也是求形似于大自然的:“我初學揮染,見物皆畫似。郊行及城游,物物歸畫笥。”76[元]倪瓚,〈為方厓畫山就題〉,《云林詩集》卷一,明天順四年(1460)蹇曦刻本,葉二。他的墨竹比之徐熙和文同的作品,是“逸筆草草”,但一眼望去便知是竹,不會誤作麻、蘆。云林“不求形似”之意恐怕更多的是一種修辭,這不影響他準確地“揮掃”竹子的形狀和姿態(tài),即“造型準確”。總之,閱讀畫史文獻需參照相關(guān)的圖像方能準確理解原典的本意。

明清兩代,“形似”的涵義已基本演變成僅含有“造型準確”的意思。例如:“坡公論畫,不取形似。則臨摹古跡,尺尺寸寸而求其肖者,要非得畫之真。”77[清]王時敏,〈題自畫冊〉,《王奉常書畫題跋》卷上,第24 頁。這是王時敏關(guān)于山水畫的跋語,其對蘇詩中“形似”的理解也僅限于造型準確——“尺尺寸寸而求其肖者”。乾隆時的花鳥畫巨匠鄒一桂畢生追求形神俱似,畫史稱其為“惲南田后僅見”78[清]張庚,《國朝畫征錄》續(xù)錄卷下,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葉二。。他對“形似”的理解也與王時敏一致,只不過他對繪畫不求形似持批判態(tài)度:

東坡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此論詩則可,論畫則不可,未有形不似而反得其神者。此老不能工畫,故以此自文,猶云“勝固欣然,敗亦可喜”,“空鉤意釣,豈在魴鯉”,亦以不能奕,故作此禪語耳。又謂寫真在目與顴肖,則余無不肖,亦非的論。唐白居易謂“畫無常工,以似為工;學無常師,以真為師”,宋郭熙亦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而東坡乃以形似為非,直謂之門外人可也。79參見同注20,葉五。

“未有形不似而反得其神者”一句,強調(diào)神似只能建立在形似之上。其實,東坡論畫的本意何嘗不是如此,鄒一桂近乎嘲諷的批評實在是冤枉了他??傊髑逭劶啊靶嗡啤币雅c唐宋時不復相同,在多數(shù)情況下只是“造型準確”之意。

三 寫意

在畫史中與“形似”相對的一個詞是“寫意”?!耙狻痹诋嬍分械暮x頗為復雜,《歷代名畫記》中的“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書畫之藝,皆須意氣而成”等語,其中的“意”通常理解為畫家主觀之“意”。再看《林泉高致》在談到學畫山水時的說法:“身即山川而取之,則山水之意度見矣?!薄吧w畫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晬向背,顛頂朝揖,其體渾然相應,則山之美意足矣?!贝颂帯吧剿狻焙汀吧街酪狻庇质侵复笞匀坏目陀^之“意”。有時“意”的出現(xiàn)似乎亦客亦主,難以強加區(qū)別。因此還有第三種解釋:自然之美意融合畫家之心意。例如,沈括(1030―1094)記載:“予家所藏摩詰畫《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難可與俗人論也?!?0同注71,第160 頁。其中“意到便成”當是畫家主觀之“意”,而“迥得天意”則指客觀之“意”,王維融合二者畫出雪中芭蕉。他的追隨者張璪(生卒年不詳)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正可以用來形容此畫。

畫史中“寫意”一詞濫觴于元代,81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寫意”由北宋劉道醇(生卒不詳)在《圣朝名畫評》(卷三)中首先使用:“雖蔬菜莖苗亦入圖寫意出古人之外。”這句話有兩種斷法:(1)“雖蔬菜莖苗亦入圖寫,意出古人之外”;(2)“雖蔬菜莖苗亦入圖,寫意出古人之外”。經(jīng)與范景中、白謙慎等學者討論后,大家一致認為(1)的斷法更合適?!皩憽弊蛛[含了用墨的意思,故寫意畫通常指墨筆的創(chuàng)作。82石守謙,《元代繪畫理論之研究》,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shù)史組),1977年6月。湯垕是寫意畫的鼓吹者之一,他特別強調(diào)繪畫的書寫性:

畫梅謂之寫梅,畫竹謂之寫竹,畫蘭謂之寫蘭,何哉?蓋花之至清者,畫之當以意寫,不在形似耳。陳去非詩云,“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其斯之謂歟。83同注56,第70 頁。

前文我們還引用過他類似的觀點:“高人勝士寄興寫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彼衷u論東坡的墨竹“大抵寫意,不求形似”??梢钥吹剑瑴珗嬙谔峒啊皩懸狻睍r,往往將“形似”與之對立,并以陳與義(1090―1139)的兩句詠墨梅詩總括他對寫意的詮釋?!邦伾啤奔词菍㈩伾吨嗡疲臀覀兝斫庑嗡瓢O(shè)色是一致的。上句大意是,畫意充分就不必追求顏色形似。下句是對“意”的解釋:(創(chuàng)作寫意畫)尤如同九方皋相馬一樣。據(jù)傳九方皋相馬,“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nèi)而忘其外”84[周]列御寇,《列子》卷八,陳明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27 頁。。依此理解,湯垕說的寫意是要呈現(xiàn)所畫對象的“天機”,也就是客觀之意(非畫家胸中之意)。湯垕文中“形似”和“寫意”的關(guān)系,可以和東坡提出的“常形”和“常理”對比來看:

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煙云,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無常形者也。雖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85同注25,第367 頁。

這里的“常形”就是“形似”的形,“常理”則可以理解為“寫意”中的意。祝允明用“萬物之理”來呼應東坡的“常理”,進一步說明寫意是寫物之生意,寫造化之妙:

繪事不難于寫形,而難于得意,得其意而點出之,則萬物之理,挽于尺素間矣,不甚難哉! 或:草木無情,豈有意哉?不知天地間,物物有一種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蕩如,不可形容也。我朝寓意其間不下數(shù)人耳,莫得其意,而失之板。86祝允明跋沈周《佳果圖》卷,參見[清]李佐賢輯,《書畫鑒影》卷六,清同治十年(1871)利津李氏刻本,葉十五。

凡此種種,說明“寫意”實際上是寫自然景物的客觀之意,是將“形似”中的“設(shè)色”和“工筆”舍去,僅保留“造型準確”。而要達到“造型準確”就要明白物之“常理”,如九方皋相馬,“所觀天機也”。譯成今天的表述就是:寫意是略去自然景物中的繁縟細節(jié),提取、歸納出自然景物中基本的、結(jié)構(gòu)性的特征,并用筆墨將其準確、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景物之特征如同人獸之骨骼,雖然肌膚皮毛不存,卻能反映人獸的結(jié)構(gòu)和比例。這種“寫意”畫法受到文人高度贊賞之重要理由,恐怕是因為提取結(jié)構(gòu)性特征是一種基于知識的腦力勞動(文人),是儒家所推崇的“格物致知”,而描摹景物細節(jié)幾乎是一種純粹基于技巧的體力勞動(畫工)。當然,主張寫胸中之意的畫家在畫史中也代不乏人,十七世紀之后這種觀點尤其在文人畫家中流行,以致高居翰(1926―2014)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寫意是中國晚期繪畫衰落的原因之一。87同注6,第81—89 頁。

綜上所述,唐宋原典中“氣韻”和“寫意”分別具有客觀之氣韻和寫客觀之意的涵義,本文在使用這兩個詞時,其意亦如是。至于原典中“形似”一詞,除了有“造型準確”之意,還有“工筆”和“設(shè)色”的意思,本文在使用“形似”時也同樣含有這三重意思。

猜你喜歡
氣韻紋理畫家
中國美學“氣韻”范疇之“韻”探頤
基于BM3D的復雜紋理區(qū)域圖像去噪
軟件(2020年3期)2020-04-20 01:45:18
酷炫小畫家
使用紋理疊加添加藝術(shù)畫特效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聰明的畫家
大灰狼(2018年12期)2018-01-18 00:40:36
TEXTURE ON TEXTURE質(zhì)地上的紋理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15:23:38
氣韻生動 瀟灑自然——柳清芬書法印象
丹青少年(2017年5期)2017-02-06 03:03:46
小畫家聯(lián)盟
明天小畫家
幼兒園(2016年6期)2016-04-26 19:20:58
富顺县| 浙江省| 蕲春县| 六盘水市| 丰原市| 吕梁市| 澎湖县| 通辽市| 冀州市| 遵化市| 丹棱县| 阿鲁科尔沁旗| 嘉荫县| 隆回县| 青海省| 滁州市| 江北区| 龙里县| 静宁县| 长海县| 威海市| 全州县| 田阳县| 长寿区| 廉江市| 南川市| 怀远县| 柳河县| 鄯善县| 广安市| 凤阳县| 体育| 仙桃市| 苏州市| 通州区| 兰坪| 渑池县| 彝良县| 城固县| 扎赉特旗| 信丰县|